如何理解《莊子 逍遙遊》中所言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2021-04-16 13:32:34 字數 6240 閱讀 3204

1樓:所謂冷靜

1、至人:道德bai

修養高尚du之人。至人無已的意思:zhi至人清除掉外物與dao自我的界限專,從而達到忘屬掉自我的境界(也就是前面所說的道德修養高尚的境界)

2、神人:精神世界超脫於物外之人。神人無功的意思:神人只追求於精神世界的超凡,不去追求功名利祿與建立功業。

3、聖人:思想修養養臻之人。聖人無名:聖人是思想修養養臻之人,不去追求名譽地位。

如何理解《莊子.逍遙遊》中所言「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2樓:藍色殊俟

至人:極致的人,莊子心目中境界最高的人。至人、神人、聖人,三者名異實同。

無己:指至內人破除

容自我偏執,揚棄小我,摒絕功名束縛的本我,追求絕對自由、通達,物我相忘的境界。

無功:順應大道不示功名。

無名:不求名望。「至人無己」是莊子體悟的最高人格境界;「神人無功」是莊子無治主義政治觀的表達;「聖人無名」是莊子揚棄功名、去除外物束縛的人生追求。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是何含義?

3樓:aaa**王

【解釋】至人:道德修養極高的人。道德修養最高的人能順應客觀,忘掉自己。專

【出處】屬語出《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至人是莊子最高理想的神人,即能達於逍遙遊("得至美而遊乎至樂")的人,在《莊子-齊物論》中有他的註腳:"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

如何理解莊子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4樓:浨芮

莊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無待的理想境界,同時也指出了從「有待」至『無待」的具體途徑。這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裡的『至人」「神人」「聖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結合體,是莊子主張的理想人格。在莊子看來,只有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能擺脫一切外物之累從「有待」達「無待」體會真正的逍遙遊。

出自戰國時期莊子的《逍遙遊》。

原文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翻譯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邀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藉什麼呢?所以說: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5樓:筆有千秋業

這是莊子道家哲學的一種變相解讀,詳解如下:

1、這一句話的出處解釋:《莊子.逍遙遊》

2、這一句話的簡單解釋:

「至人無己」,是按道的本體說的。至人是與道為一,也即是與萬物為一的,所以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是按道的功用說的。

神人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雖說功在萬世,卻又無功可見,所以說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按道的名相說的。聖人是常守「無名之樸」的,雖說歌頌載道,而又不可名狀,所以說聖人無名。

道的體用如此,得道的人亦如此。

3、這一句話的哲學意義:

莊子哲學實質上是一種生死哲學。在莊子的生死哲學中, 莊子通過對生死問題的思考來揭示「道」的本質、作用以及世界萬物的產生,生死問題是莊子哲學體系建構的基點。莊子生死哲學充分表達了莊子思想的本體關切:

生死與世界的創生同步,生死與「道」有其內在的一致性,對生死的超越即是對「道」的認同。

4、總結:

「至人」、「神人」、「聖人」有說「一人三名」的,有說「三名三人」的。以吾之見,此三者俱是不可企及的境界,同樣是不可企及的境界還有必要分三層嗎?所以,「至人」、「神人」、「聖人」是一個人,且稱之為「天人」。

就本篇來說,「天人」就是這句前面的「遊無窮者」,也就是這句後面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

6樓:曦月

應該是至人可以觸及「道」,故而再無外界和"己"之分;神人所為的一切皆符合「道」,便無所謂什麼是刻意所為之「功」;而聖人則已經與"道"合一,聖人即為「道」,「道」亦即是聖人,聖人與「道」再無概念上的差別,是為無「名」。

1、至人:道德修養高尚之人.至人無已的意思:至人清除掉外物與自我的界限,從而達到忘掉自我的境界(也就是前面所說的道德修養高尚的境界)

2、神人:精神世界超脫於物外之人.神人無功的意思:神人只追求於精神世界的超凡,不去追求功名利祿與建立功業.

3、聖人:思想修養養臻之人.聖人無名:聖人是思想修養養臻之人,不去追求名譽地位.

7樓:匿名使用者

「至人」、「神人」、「聖人」有說

「一人三名」的,有說「三名三人」的。以吾之見,此三者俱是不可企及的境界,同樣是不可企及的境界還有必要分三層嗎?所以,「至人」、「神人」、「聖人」是一個人,且稱之為「天人」。

就本篇來說,「天人」就是這句前面的「遊無窮者」,也就是這句後面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

「至人無己」,宋榮子算是個「至人」,「定乎內外之分」雖說是宋榮子的優點,但抱得太死就成了缺點,所以宋榮子還不是一個真正的「至人」。「至人無己」是宋榮子的努力方向,至詿鐗玫醬鋝壞劍鞘橇硪換厥鋁恕?br/> 「神人無功」,列子算是個「神人」,「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所以列子還不是一個真正的「神人」。

「神人無功」是列子的努力方向。

「聖人無名」,許由算是個「聖人」,「名者實之賓也,吾願為賓乎」,雖知道「實」為主、「名」為客,可死抱著「名」不放,又入了執著,所以許由也不是一個真正的「聖人」。「聖人無名」是許由的努力方向。

這句話中「至人」、「神人」、「聖人」的次序一點不亂,分別對應的是先出現的宋榮子,接著的列子,與後面的許由。另外老版本的莊子,從開頭的「北冥有魚」到堯讓天下於許由的「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是一個大自然段。照此看來,這句總結性的評語該出現在段末才是,為什麼會夾在當中呢?

因為作者在寫「神人」的時候,已帶出了「遊無窮者」,所以就順勢先把這個結論寫了。至於聖人在哪兒?不急,緊接著補上就成。

一人藏萬人找,但也不至於亂成現在這個模樣啊。之所以會亂成這個模樣,我看問題是出在對「天人」的認識上。

莊子筆下的「天人」也就是「藐姑射山的神人」,問題是有沒有這樣一個人?認為有,所以《莊子》成了《南華經》,莊子本人也與老子一樣被奉為道教的開山鼻祖。而我認為沒有,那為什麼莊子要花這麼多筆墨來寫呢?

從「逍遙遊」的全文來看,莊子從「鯤鵬」入手,極寫其大。再通過「蜩」「(安鳥)」,以盡小大之辯。「小」已給莊子徹底否定了,但世存的「大」又還不夠莊子的眼界,所以莊子以大塊筆墨寫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大」的「偶象」。

寫「天人」寫的只是莊子的「眼界」,怎麼能把「天人」當成一個實際存在呢?二千多年過去了,「天人」到現在也沒出現。由此可見《莊子》不是春秋時能用的,也不是現在能用的,可能萬世後也用不到。

但「準至人」、「準神人」、「準聖人」的出現以及這三者與不存在的「天人」之間的空間卻給人們指明瞭方向。

「逍遙遊」現在一般分為五章,第一章「鵬飛南徙」,第二章「堯讓天下於許由」第三章「藐姑射之山」,第四章「大瓠之用」與第五章「樗與狸(犭生)」。在我看來分兩章更合適點,因為第二章「堯讓天下於許由」不能單獨列出,它正接著在寫「聖人無名」。這第二章的單獨列出,無意中造成了理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的難度。

第三章「藐姑射之山」是全面闡述「天人」,所以

一、二、三章可合而為一章,稱作「大小之辯」。第四章「大瓠之用」與第五章「樗與狸(犭生)」,是莊子與惠子的對話,從兩章的對話來看是明顯有承接關係的,故合為一章更合適。合併之後的這一章,點出了「逍遙」二字,也可以看出,「逍遙」是隻有「大」才能企及的,「小」是沒有「逍遙」可言的,故可稱為「逍遙之道」。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莊子的眼界!莊子的胸襟!莊子的霸氣!

8樓:繼潤

「至人無己」,是按道的

本體說的.至人是與道為一,也即是與萬物為一的,所以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是按道的功用說的.

神人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雖說功在萬世,卻又無功可見,所以說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按道的名相說的.聖人是常守「無名之樸」的,雖說歌頌載道,而又不可名狀,所以說聖人無名.

道的體用如此,得道的人亦如此.莊子哲學實質上是一種生死哲學.在莊子的生死哲學中,莊子通過對生死問題的思考來揭示「道」的本質、作用以及世界萬物的產生,生死問題是莊子哲學體系建構的基點.

莊子生死哲學充分表達了莊子思想的本體關切:生死與世界的創生同步,生死與「道」有其內在的一致性,對生死的超越即是對「道」的認同.

至人無己 神人無功 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

9樓:稀硝酸

這句話的意思是:

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這句話是出自莊子的《逍遙遊》。

原句為: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譯文: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藉什麼呢?所以說:

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10樓:丹格教育

【原文】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出處】《莊子·逍遙遊》。

【譯文】道德修養高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思想修養臻於完美的「聖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

11樓:匿名使用者

崇高的人不自私自利,

厲害的人不居功自傲,

偉大的人不貪念名利。

12樓:戢文貫施

「至人」、「神人」、「聖人」有說「一人三名」的,有說「三名三人」的。以吾之見,此三者俱是不可企及的境界,同樣是不可企及的境界還有必要分三層嗎?所以,「至人」、「神人」、「聖人」是一個人,且稱之為「天人」。

就本篇來說,「天人」就是這句前面的「遊無窮者」,也就是這句後面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

「至人無己」,宋榮子算是個「至人」,「定乎內外之分」雖說是宋榮子的優點,但抱得太死就成了缺點,所以宋榮子還不是一個真正的「至人」。「至人無己」是宋榮子的努力方向,至詿鐗玫醬鋝壞劍鞘橇硪換厥鋁恕?br/>

「神人無功」,列子算是個「神人」,「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所以列子還不是一個真正的「神人」。「神人無功」是列子的努力方向。

「聖人無名」,許由算是個「聖人」,「名者實之賓也,吾願為賓乎」,雖知道「實」為主、「名」為客,可死抱著「名」不放,又入了執著,所以許由也不是一個真正的「聖人」。「聖人無名」是許由的努力方向。

這句話中「至人」、「神人」、「聖人」的次序一點不亂,分別對應的是先出現的宋榮子,接著的列子,與後面的許由。另外老版本的莊子,從開頭的「北冥有魚」到堯讓天下於許由的「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是一個大自然段。照此看來,這句總結性的評語該出現在段末才是,為什麼會夾在當中呢?

因為作者在寫「神人」的時候,已帶出了「遊無窮者」,所以就順勢先把這個結論寫了。至於聖人在哪兒?不急,緊接著補上就成。

一人藏萬人找,但也不至於亂成現在這個模樣啊。之所以會亂成這個模樣,我看問題是出在對「天人」的認識上。

莊子筆下的「天人」也就是「藐姑射山的神人」,問題是有沒有這樣一個人?認為有,所以《莊子》成了《南華經》,莊子本人也與老子一樣被奉為道教的開山鼻祖。而我認為沒有,那為什麼莊子要花這麼多筆墨來寫呢?

從「逍遙遊」的全文來看,莊子從「鯤鵬」入手,極寫其大。再通過「蜩」「(安鳥)」,以盡小大之辯。「小」已給莊子徹底否定了,但世存的「大」又還不夠莊子的眼界,所以莊子以大塊筆墨寫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大」的「偶象」。

寫「天人」寫的只是莊子的「眼界」,怎麼能把「天人」當成一個實際存在呢?二千多年過去了,「天人」到現在也沒出現。由此可見《莊子》不是春秋時能用的,也不是現在能用的,可能萬世後也用不到。

但「準至人」、「準神人」、「準聖人」的出現以及這三者與不存在的「天人」之間的空間卻給人們指明瞭方向。

「逍遙遊」現在一般分為五章,第一章「鵬飛南徙」,第二章「堯讓天下於許由」第三章「藐姑射之山」,第四章「大瓠之用」與第五章「樗與狸(犭生)」。在我看來分兩章更合適點,因為第二章「堯讓天下於許由」不能單獨列出,它正接著在寫「聖人無名」。這第二章的單獨列出,無意中造成了理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的難度。

第三章「藐姑射之山」是全面闡述「天人」,所以

一、二、三章可合而為一章,稱作「大小之辯」。第四章「大瓠之用」與第五章「樗與狸(犭生)」,是莊子與惠子的對話,從兩章的對話來看是明顯有承接關係的,故合為一章更合適。合併之後的這一章,點出了「逍遙」二字,也可以看出,「逍遙」是隻有「大」才能企及的,「小」是沒有「逍遙」可言的,故可稱為「逍遙之道」。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莊子的眼界!莊子的胸襟!莊子的霸氣!

逍遙遊是什麼意思,莊子《逍遙遊》有什麼寓意?

逍遙遊 是戰國時期哲學家 文學家莊周的代表作,被列為道家經典 莊子 內專篇 的首篇,在思想上和屬藝術上都可作為 莊子 一書的代表。此文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作者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 無功 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 逍遙遊 逍遙遊出自莊子復,意思是 沒有約制束...

莊子《逍遙遊》中大鵬鳥的形象意義是

一開篇作者就描繪了一幅大鵬搏擊雲天的雄奇畫面,並以誇張的手法,描繪了鵬鳥巨大的形體,搏擊雲天的驚人衝擊力,把讀者帶進了一個奇幻的世界。接著又形象地描繪了作為鵬鳥的對立面 蜩與學鳩對大鵬的嘲諷。作者寫這則寓言其目的是說明無論大智 如鵬鳥 與小智 如蜩 學鳩 都不能獲得絕對的自由,只有做到 無己 無功 ...

逍遙遊和山海經是同一本書嗎,莊子 逍遙遊是哪本書裡的

逍遙遊的作者是莊子,山海經的作者就不知道了。山海經是一本神話故事。外加地理的一些描述,也就是說它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地理書。雖然充滿了傳奇神話色彩,但有些地貌跟現在的地理考察是一樣的。逍遙遊的作者是莊子,莊子是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他的這些作品主要是通過一些故事來告訴你道在 比如說逍遙遊他說的鯤鵬,其實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