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容和意義怎樣

2022-02-03 09:51:59 字數 5801 閱讀 6026

1樓:直到遇見你天蠍

一、背景:

1、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

2、北方少數民族多已從事農業生產。

3、北方出現了大量無主荒地。

4、孝文帝接受漢族地主的建議,進行改革。

二、內容:

1、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為澄清吏治,鞏固統治。

2、推行均田制: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收入。

3、設立三長制: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調製:與均田制相適應,保證稅收。

5、遷都洛陽。

6、移風易俗: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

三、意義:

1、進一步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過程。

3、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擴充套件資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原因:

孝文帝是北魏政權的第六位繼承人,拓跋巨集五歲時登基為孝文帝。在母親馮太后的幫助下,孝文帝親政後,在北魏實行了大規模的改革運動。

孝文帝之所以有堅定的信心來實行改革,原因在於孝文帝看到了北魏社會暴露的弊端,只有通過改革才能讓北魏恢復活力。

孝文帝意識到了吏治的弊端,在政治上頒佈了四方面的措施來恢復北魏朝廷的清明。北魏帝在五歲時候登基為皇帝,朝中有些官吏乘著孝文帝年幼,借用職位之便來從中牟利。

百姓們苦不堪言,階級矛盾日益突出。孝文帝為了減輕百姓們的負擔,重新制定了稅收政策。為了不讓官吏們藉機牟利,孝文帝簡化了稅收流程。

通過這項舉措,重現讓百姓對北魏朝廷恢復信心。除此之外,孝文帝為了不壓抑北魏**的活力,實行了官位考核制度。

對於年滿一年優秀的官吏,會進行提拔和升遷,對於政績不好的**會降級和處分。孝文帝旨在通過吏治的革新,讓**們發揮積極主動性為北魏國家的繁榮而努力。

北魏孝文帝將都城前往洛陽的目的在於,讓鮮卑

2樓:淺淺綻放的薰衣草

政治上:整頓吏治、變革稅制、頒俸祿制、改革官制、遷都洛陽。經濟上:

行均田制、創三長制、改革租制。文化上:禁胡語、改漢姓、尊孔子。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漢化,是指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時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政治上1.整頓吏治:公元472年(延興二年),政以久任,滿一年升遷一級;治績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處罰,甚至降級。

2.變革稅制:公元475年(延興五年),為改變過去州、郡、縣爭收租調的混亂局面,**確定只能由縣一級徵收,徵收時禁止使用大斗、長尺、重秤。

3.頒俸祿制: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頒佈俸祿制,申明俸祿以外貪贓滿一匹絹布的處死。

4.改革官制:太和年間,議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從。從品為北魏之首創。

5.遷都洛陽。

經濟上1.行均田制: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頒佈了均田令,對不同性別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詳盡的受田規定。

2.創三長制:公元486年(太和十年),以三長制取代宗主督護制,採用鄰、裡、黨的鄉官組織,抑制地方豪強蔭庇大量戶口。

3.改革租制:公元486年(太和十年),孝文帝對租調製度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

文化上1.禁胡語:孝文帝實施漢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將語言改變,規定不再說鮮卑複合語。

2.改漢姓:孝文帝下令把鮮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複姓),改為單姓。

3.尊孔子:孝文帝遷都洛邑後,立即下令加緊修建孔廟祭孔。又給予孔子後裔土地與銀錢,讓他們可以繼續祭祀這位祖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容和意義怎樣

3樓:金果

一、背景:

1、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

2、北方少數民族多已從事農業生產。

3、北方出現了大量無主荒地。

4、孝文帝接受漢族地主的建議,進行改革。

二、內容:

1、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為澄清吏治,鞏固統治。

2、推行均田制: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收入。

3、設立三長制: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調製:與均田制相適應,保證稅收。

5、遷都洛陽。

6、移風易俗: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

三、意義:

1、進一步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過程。

3、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4樓:敲黑板劃重點

2、改革的內容:

(1)實行均田制,485年頒佈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給農民。

(2)實行租調製,受田農民須向國家交納租、調,並須服兵役、徭役。

(3)494年,遷都洛都。

(4)接受漢族先進文化,令鮮卑族改用漢姓、穿漢服、說漢話,提倡與漢族通婚。

3、意義:

(1)進一步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過程。

(3)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5樓:獨行沒趣

背景: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北方少數民族多已從事農業生產;北方出現了大量無主荒地;孝文帝接受漢族地主的建議,進行改革。

內容:(1)實行均田制,485年頒佈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給農民。(2)實行租調製,受田農民須向國家交納租、調,並須服兵役、徭役。

(3)494年,遷都洛都。(4)接受漢族先進文化,令鮮卑族改用漢姓、穿漢服、說漢話,提倡與漢族通婚。

意義:(1)進一步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過程。(3)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6樓:真誠無怨無悔

穿漢服,說漢話,寫漢字,改漢制。促進了文化的交流溝通。

7樓:該使用者無名字哎

改革背景

鮮卑族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古老的民族,拓拔部是鮮卑族活動在大興安嶺北端東麓一帶的一個分支。拓跋部不斷南遷,在西晉時,部落首腦拓跋猗盧因為幫助當時統治者抗擊劉淵、石勒有功,被封為代王,建立了代國。但不久,代國被興起的前秦所滅,拓跋部的歷史也暫時的中斷了。

淝水之戰後,前秦統治遭到了瓦解,拓跋部的拓跋跬趁機復國,召開部落大會,即位代王,並改國號為魏,稱皇帝,史稱北魏。此後幾代北魏統治者都致力於統

一、兼併戰爭,先後滅掉了北方僅存的大夏、北燕和北涼,於439年統一了北方。

改革內容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範圍極其廣泛,內容也極為豐富。總體概括起來有以下三點: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時又頒佈了與之相聯絡的三長制和租調製。

均田制使農民分得了一定數量的土地,將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成為國家的編戶,保證了地主們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調製則相對減輕了農民的租調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從另一方面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第二,整頓吏治,吏治的敗壞不僅激化了社會矛盾,同時也使統治階級內部產生了矛盾,在這項改革措施中,以「治績」的好壞為標準,整肅了官僚機構,鞏固了封建統治。

第三,遷都洛陽,為了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495 年正式遷都洛陽。第四,實行漢制與移風易俗,主要內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複姓、定族姓、遷都洛陽等,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意義加速了鮮卑和北方的封建化(即漢化)過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使北魏政權得以鞏固。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是什麼?

8樓:9點說史

一、整頓吏治。制定俸祿制,杜絕官吏貪贓枉法。

二、頒佈均田令。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保證了賦稅收入和徭役徵發。

三、遷都洛陽。加強了對中原的統治。

四、學習漢族文化,仿照漢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說漢話,改鮮卑複姓為漢字單姓,禁穿胡服,仿南朝制定官吏,婦女冠服,提倡與漢族通婚。

擴充套件資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

孝文帝所推行的漢化改革措施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於曹魏時創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晉時已經變成了從世家大族中選拔官吏的局面,並演化出了士族與庶族兩大社會階層,「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之名言,便出於此。

由於鮮卑族自身並未得高深的文化素養,沒有獨立的政治改革思想,導致一味照搬此前的漢族政權政策,也就繼承了這一已經嚴重影響社會發展的門閥制度。

《魏書‧官氏志》記載:「有三世官在給事已上,及州刺史、鎮大將,及品登王公者為姓……而有三世為中散、監已上,外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為族。」使門閥制度由魏晉進一步延伸到了南北朝時期,直到隋朝建立科舉制度時方才廢止。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當時胡人大都已能講漢語,且穿漢服,只是還能說胡語、還穿胡服,這一改革只是加速了習俗改易的過程。

9樓:琳娜

1說漢話2穿漢服3改漢姓4與漢族聯姻5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6學習漢族禮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怎樣

10樓:蒼洱白子

北魏孝文帝改革,其主

要內容是漢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製,變革官制和律令,遷都洛陽,改易漢俗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

1、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程序

2、促進了北方經濟發展

3、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11樓:婉嫕男

措施:實行管理俸祿制;頒佈均田令;遷都洛陽;革除舊俗,接受中原先進文化。

意義: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方各族社會的進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程序。

12樓:衡水游龍

1、內容:

①前期(471---490)主要由馮太后主持

a、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為澄清吏治,鞏固統治

b、推行均田制: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收入

c、設立三長制: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d、推行新的租調製:與均田制相適應,保證稅收

②後期(490---499)主要由孝文帝主持

a、遷 都洛陽

b、移風易俗: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

2、作用:

①經濟的復甦和繁榮:農業:荒地得到開墾,糧食產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術提高,畜牧業發達;手工業:

民間和官辦手工業發展快,絹布產量增加且工藝精湛,北方青瓷出現;商業:洛陽出現許多大市場,貨源充足,交易活躍,對外**達西方國家。

②政權封建化的加速:統治者尊儒崇經,興辦學校恢復漢族禮樂制度採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對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③民族的交流與融合:鮮卑族在生產、生活方式上的轉變促使了整個社會習俗的改變,漢族風俗習慣成為整個社會生活習慣的主體。鮮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漢族文化之中。

畜牧業生產經驗、服飾、風俗、食物等方面鮮卑族文化精華融入了漢族文化之中,促進了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與進步。併為隋唐時期國家重新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

3、簡介: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漢化,是指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時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內容是漢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製,變革官制和律令,遷 都洛陽,改易漢俗等。

孝文帝所推行的漢化改革措施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於曹魏時創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晉時已經變成了從世家大族中選拔官吏的局面,並演化出了士族與庶族兩大社會階層,「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之名言,便出於此。

由於鮮卑族自身並未得高深的文化素養,沒有獨立的政治改革思想,導致一味照搬此前的漢族政權政策,也就繼承了這一已經嚴重影響社會發展的門閥制度。《魏書‧官氏志》記載:「有三世官在給事已上,及州刺史、鎮大將,及品登王公者為姓……而有三世為中散、監已上,外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為族。

」使門閥制度由魏晉進一步延伸到了南北朝時期,直到隋朝建立科舉制度時方才廢止。

北魏孝文帝改革性質,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質是什麼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性質 還是為了促進鮮卑族的漢化,鮮卑族從一個遊牧民族的生產方式逐漸演變成封建小農思想的生產方式,這在根本上是為了鞏固統治者的通知。這一改革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上都順應了歷史潮流,也符合了民族融合的發展趨勢和滿足了各民族人民的冤枉,為北魏的繁榮強大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

為什麼北魏孝文帝要遷都到洛陽北魏孝文帝為什麼要遷都到洛陽孝文帝遷都到洛陽為什麼

1 定都洛陽可以更好的吸收學習漢文化 洛陽是中原古都,定都洛陽,也更好的兼併中原 3.政治上,平城保守勢力大,改革會受阻。4.經濟上,平城經濟落後,糧食 困難。5,軍事上,受北方強敵柔然的侵擾,很不安全。6.洛陽是歷代帝王建功立業的場所,漢文化積澱深。原因是 1 政治上,平城保守勢力大,改革會受阻。...

北魏孝文帝拓跋巨集為何英年早逝,北魏孝文帝怎麼死的?為何會英年早逝

除了在朝政上如此勤勉之外,拓跋巨集還親自御駕親征,遠赴戰場,發動了對齊國的戰爭。幾次征戰下來,拓跋巨集的身體更加虛弱了,但是他依舊不肯安心休養,並且連太醫開的保養湯藥都拒絕服用,最後終於支撐不住,撒手人寰。北魏孝文帝怎麼死的?為何會英年早逝 孝文帝自染病以來,彭城王元勰常在身邊侍奉醫藥,晝夜不離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