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三省六部製圖表,宋朝的三省六部制是怎樣的

2022-01-14 16:34:03 字數 6109 閱讀 3648

1樓:該起什麼名嘞

三省: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

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職責:中書省起草決策,門下省封駁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六部具體執行

擴充套件資料: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官制。

它確立於隋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1、隋朝建立後,將北周仿照周禮設立的官爵制度廢除,設立了以三省六部製為主體的**官僚體系。

隋設尚書、門下、內史、祕書、內侍五省,祕書省類似於後來的館閣,內侍省則是一個專門的宦官機構,主持**政權的就是尚書、門下、內史三省。

三省互相牽制,共同向皇帝負責。

其中,決策者為內史省,長官稱內史令;審議者是門下省,長官稱納言;處理日常政務的機構是尚書省、置尚書令、左右僕射各一人,下設吏、禮、兵、度支(後改稱民部)、都官(後改稱刑部)、工六部。

隋朝,三省長官均為相職,同時,三公、三師也參預朝政,也是宰相。

2、唐代三省制的特點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轉變。這種變化的動因在於皇權對於相權的控制、三省六部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三省合署議事、辦公,三省職能逐漸趨向混同合一。

3、在宋代,雖然三省名義始終存在,但是已經混同為一省。同時由於樞密院、三司的設立,宰相的軍權、財權被剝奪,三省制度名存實亡。

宋代官制「有官、有職、有差遣: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別為差遣以治內外之事。其次又有階、有勳、有爵。

2樓:不會飛的肥豬

三省六部制初創於隋朝,完善於唐朝,後一直到清末。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如下圖所示:

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效率高:三省分工明確,中書省負責草擬吧頒佈皇帝的詔書;門下省負責稽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國家的政令。三省職責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

3樓:不曾明瞭

宋朝承唐制,但三省六部的主要職權都己轉移至其他機構,三省六部有名無實。

4樓:春秋慶父

圖表不好畫,你知道有那三省那六部就行了

宋朝的三省六部制是怎樣的

宋朝是三省六部制嗎?

5樓:夫子孔丘

宋朝首創「官制分離」官制。

宋代宰相為同平章事,副宰相為參知政事,**政權機構由中書、樞密二府構成,中書主政,樞密主軍。此外,設三司主財政。中書省系合唐代尚書、中書、門下三省而成。

又稱「政事堂」、「閣」,長官即宰相。

6樓:老夫不發少年狂

宋朝時的三省六部有名無實

7樓:尼基丁

是但是這些官職都是掛名的,宋代官制極為複雜,一個人有名譽上的官位和實際的職位,就實際職位來分如下:

二府-中書門下(長官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相當於宰相。參知政事,相當於副相)掌行政。

- 樞密院(長官為樞密使,相當於副相)掌軍事。

還有管財政的三司(長官為三司使,略低於參知政事)管司法的大理寺,等等。

8樓:酒光磨本

宋代怎麼沒有三省六部?三省:門下省:

又稱「左省」、中書省:又稱「右省」、尚書省:又稱「都省」。

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自然也有,但是宋承唐制,抑又甚焉。宰相不專任三省長官,尚書、門下並列於外,又別置中書禁中,是為政事堂,與樞密對掌大政。各級官府層次重複,疊床架屋,三省六部職能不突出,三省不如唐代、六部不如明清那樣顯赫罷了。

故史曰「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類以他官主判,雖有正官,非別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

三省六部制在宋朝和元朝分別是怎樣變化的

9樓:匿名使用者

1、宋在宋代,雖然三省名義始終存在,但是已經混同為一省。同時由於樞密院、三司的設立,宰相的軍權、財權被剝奪,三省制度名存實亡。

宋代官制「有官、有職、有差遣: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別為差遣以治內外之事。其次又有階、有勳、有爵。

故士人以登臺閣、升禁從為顯宦,而不以官之遲速為榮滯;以差遣要劇為貴途,而不以階、勳、爵邑有無為輕重。」(《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不但宰相為臨時職務,天下無官不為臨時職務,至於「非奉別敕,不得治本官事」。

按《宋會要·職官》「中書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併為正宰相。」但實際上,有以侍中銜出任宰相職務的現象、卻沒有以中書令銜出任為宰相者,中書令與尚書令一樣,都是榮譽頭銜。其他皆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

(《古今源流至論》後集卷二《三省》:「國初三省長官第為空名,惟侍中有真拜者。」)

宋代通常二相併任,較唐朝時少了許多。也有獨相一人或三相併置的。三相併置時,以昭文館大學士為首相,次相監修國史,末相兼集賢殿大學士。二相併任的,首相併兼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神宗元豐改制時,盡廢差遣職。以三省長官任宰相,諸官均以本官治事。以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官高不便輕授。

遂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左僕射例兼門下侍郎,為門下省長官;右僕射例兼中書侍郎,為中書省長官。

政和二年,廢尚書令,改侍中為左輔、中書令為右弼,皆虛其位;並改左僕射為太宰,右僕射為少宰,仍兼中書、門下兩省侍郎。靖康元年,復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三省長官名稱皆依元豐官制。

南渡後,凡事力圖復太祖、太宗舊制。建炎三年,尚書左、右僕射皆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中書與門下二省為中書門下。

孝宗幹道八年,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廢侍中、中書令、尚書令虛稱,遂為定製。

2、元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尚書省時置時廢、門下省不復置,故中書省較前代尤為重要。

宋朝有三省六部麼?

10樓:匿名使用者

宋朝有三省六部。但是虛名。

三省六部始於隋朝,為後代所沿用。宋承唐制,設門下、中書、尚書三省、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但北宋前期除刑部尚保留審覆天下大辟案的職權外,三省六部的主要職權都已轉移至其他機構,其長官也都只作為寄祿官銜,三省六部制是名存實亡。

使樞密院掌管部分軍權,以牽制武將、分散相權;另設三司掌財政,宰相理行政。三省六部之外另設「中書門下」。

宋神宗的元豐改革,即對此狀況進行改革,以三省取代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與樞密院對掌文武大權。

11樓:加油基地

唐朝時候的三省六部制隨著唐朝的滅亡也一起滅亡了,但是還可以在宋朝的制度中找到一些影子。宋朝的制度是為了防止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確定而新編制的,目的在於防止屬下作亂。

但是話說回來,歷朝歷代的制度都是相同的都是維護封建統治,只不過是叫法和功能不同,但是按照理論來說本質都是一樣的。

在宋代,雖然三省名義始終存在,但是已經混同為一省。同時由於樞密院、三司的設立,宰相的軍權、財權被剝奪,三省制度名存實亡。

宋代官制「有官、有職、有差遣: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別為差遣以治內外之事。其次又有階、有勳、有爵。

故士人以登臺閣、升禁從為顯宦,而不以官之遲速為榮滯;以差遣要劇為貴途,而不以階、勳、爵邑有無為輕重。」(《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不但宰相為臨時職務,天下無官不為臨時職務,至於「非奉別敕,不得治本官事」。

按《宋會要·職官》「中書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併為正宰相。」但實際上,有以侍中銜出任宰相職務的現象、卻沒有以中書令銜出任為宰相者,中書令與尚書令一樣,都是榮譽頭銜。其他皆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

(《古今源流至論》後集卷二《三省》:「國初三省長官第為空名,惟侍中有真拜者。」)

12樓:

宰相,參知政事,就是正副宰相,掌政事。 樞密使,就是太尉,掌兵權 。其餘也有相同的名字,但是隻能不同了,沒唐朝那麼大權力。

就像侍中,唐朝相當副宰相,但是宋朝就不是了。六部也有一定權利,但分散了許多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宋朝二府三司制區別 30

13樓:匿名使用者

唐代三省:中書省擬詔,門下省副署或批駁,尚書省執行。尚書省分六部,吏戶禮兵刑工,負責國家各部門行政事務。

宋代削弱相權,設二府:政事堂和樞密院文武分權。並單獨抽出財政大權,設三司:度支、戶部、鹽鐵。

14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三省長官都是丞相,中書、門下、尚書省負責起草、稽核、執行,尚書省又分為工部、戶部、刑部、禮部、吏部、兵部來具體執行。 是一個創舉,可以提高行政效率,防止權力過分集中,其實就是把丞相的行政權一分為三。開創於隋朝,發展完善於唐朝。

宋代為了加強對內控制,行政權交給 中書門下(即東府),軍事交給樞密院(西府),共同行使行政領導權,並稱為「二府」。由於財政權十分重要,又可能造成一方勢力龐大,威脅皇權,所以把財政權一分為三,稱為「三司」,分別負責鹽鐵、戶部、度支。

在宋代,三省只是名義存在,但是就等於同為一省。同時由於樞密院、三司的設立,宰相的軍權、財權被剝奪,三省制度名存實亡。

(純手打)

隋唐宋元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演變

15樓:

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的一種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最高**機構。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稱尚書檯);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政令和政策的制定、稽核與貫徹執行。

宋公元2023年,反變法派執政,改為三省共同議事,奏請取旨,分省治事行下,實際上使三省合一,後習慣上常統稱三省。

南宋公元2023年,又實行三省合一,二十四司也時或省並,如公元2023年以禮部兼主客,祠部兼膳部,兵部兼職方,駕部兼庫部,比部兼司門,工部兼虞部,屯田兼農部等,還省並若干寺監入六部。公元2023年,又進一步省並六部下屬諸司,如以司封兼司勳,禮部兼祠部,兵部兼駕部,都官兼比部,工部兼屯田等。

元、明只設一省六部,一省即中書省。

宋朝的三省六部是擺設嗎?無實權?既無實權,為何還保留?

16樓:匿名使用者

三省六部制源於南北朝時,到唐朝時正式確立。北宋時的三省六部制雖無實權,但是三省六部之間可以互相其牽制,從而集權於皇帝!加強皇權!

三省六部制止於何時,為什麼我看到宋朝時好像三省就不是**最高機構了

17樓:不曾明瞭

在宋代,三省六部的主要職權都己轉移至其他機構,三省六部有名無實。遼代設官同於宋制

金、元、明初只設一省六部,金為尚書省;元、明為中書省。

明2023年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至此,六部制徹底取代了三省六部制。

18樓:匿名使用者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官制。它確立於隋朝,此後一直到清末。

三省有歷史的演變,而六部基本未動。

三省的歷史演變。在宋朝,雖然三省名義始終存在,但是已經混同為一省。同時由於樞密院、三司的設立,宰相的軍權、財權被剝奪。

宋代官制「有官、有職、有差遣;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別為差遣以治內外之事。其次又有階、有勳、有爵。故士人以登臺閣、升禁從為顯宦,而不以官之遲速為榮滯;以差遣要劇為貴途,而不以階、勳、爵邑有無為輕重。

」(《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不但宰相為臨時職務,天下無官不為臨時職務。

《宋會要·職官》「中書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併為正宰相。」但實際上,有以侍中銜出任宰相職務的現象、卻沒有以中書令銜出任為宰相者,中書令與尚書令一樣,都是榮譽頭銜。其他皆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

(《古今源流至論》後集卷二《三省》:「國初三省長官第為空名,惟侍中有真拜者。」)

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宋朝還仍是實行三省六部制的。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

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合稱二府,掌文武大權。

又設鹽鐵、戶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號稱計省。這樣三司、宰執、樞密使三權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以後各朝,三省亦有不同的演變。其目的都是為了加強了皇權。但**政治體制大體還是三省六部制。

唐朝三省六部中三省的職能各式什麼?這一制度有什麼特點

歷史書上正解 嶽麓版 1職責 中書省 起草詔令 門下省 封駁審議 尚書省 負責執行 2作用 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 相權被分割,有利於加強皇權 中書省 長官為內史令,副長官為內史侍郎,主要職官有中書舍人。中書省主要負責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詔敕,起草之責主要由中書舍人負擔。門下省 ...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什麼作用?其中門下省的職能

唐代三省制的特點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 一省轉變。這種變化的動因在於皇權對於相權的控制 以及提高行政效率。首先 為了控制相權,皇帝逐漸使用一些資歷較輕的 參為 同中書門下二品 因為尚書僕射是職事官從二品。貞觀十七年,蕭瑀 李勣並 同中書門下三品 因為侍中 中書令朝政,實際行使宰相的權力,但是由於沒有宰...

狄仁傑是古代三省六部哪個部門的,歷史上的狄仁傑是幾品官

初任大理丞 改任侍御史 都屬從六品下 後歷任寧州 豫州刺史 正四品下 冬官 工部 侍郎 地官 戶部 侍郎 正四品上 中間被貶為復州 今湖北沔陽西南 刺史,入為洛州司馬。691年回京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開始了他短暫的第一次宰相生涯 同三品 長壽二年 693年 正月,武承嗣勾結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