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孔子著作(孔子的政治主張 教育主張 哲學主張 以及儒家學

2021-09-09 05:04:35 字數 5448 閱讀 8176

1樓:匿名使用者

如:【【治國的根本在於「人倫綱常」。齊景公問孔子怎樣治國,孔子說: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即要治理好國家,君主必須像個君主,臣子必須像個臣子,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這一思想雖然反映了孔子的宗**理觀念,但在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這種倫理綱常確實起到了治理國家的重要作用。

事實上,在階級社會裡,不論處於什麼時代都需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職。否則國將不國,政將不政,社會將混亂不堪。那麼孔子為什麼強調以「人倫綱常」治國呢?

孔子回答子路的問題時作了說明,子路問孔子:「衛國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

「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當然孔子也認為,重視倫理綱常的作用也不能脫離禮讓。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里仁》)即用禮讓的精神治理國家,國家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人倫綱常的禮才能得以保證。在這裡禮讓成為維繫人倫綱常的精神紐帶】】。

2樓:

政治主張: 為政以德

教育主張 ;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學思結合

哲學主張 :對鬼神敬而遠之

儒家學派 :創始人

論述孔子的教育主張:比較儒家,墨家學派教育思想的主要異同

3樓:小張與你談教育

孔子的教育主張:

1、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意思是說不要差別對待學生,還提倡「因材施教」,意思是說在教學上要有差異性,針對學生各自的特點進行教學。

2、孔子提出啟發式教學,要求老師在學生認真思考的時候,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和啟發。

3、主張學生要「溫故而知新」,意思是說要反覆複習學過的知識,每一次複習都能從書中得到新的知識。

儒家學派和墨家學派教育的不同之處:

1、儒家強調「仁」,仁就是愛人的意思,但儒家強調的愛是有差別的愛。墨家也強調愛,但墨家的愛是「兼愛」,就是無差別的愛,愛所有人。

2、儒家強調道德上的教育,墨家除了道德上的教育,還主張科學技術上的教育。

3、儒家在教學方法上強調啟發式教學,就是讓學生自己思考,老師只負責啟發學生。墨家則強調主動去找學生說教。

儒家和墨家學派的相同點:同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術流派,都是入世的思想,都主張愛人,關心國家,關愛社會。

4樓:

①「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

②注重童蒙、啟蒙教育。

③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

④他要求學生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

⑤要求學生對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儒家主張「愛有差等」,墨家則主張「兼愛」;儒家信「命」,墨家則「非命」;儒家鄙視生產勞動,墨家則強調「不賴其力者不生」;儒家「盛用繁禮」,墨家則儉約節用;儒家嚴義利之辨,墨家則主張「義,利也」;儒家的格言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墨家則「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如此等等。因此,這兩家的教育思想和實踐也各有特點。

孟子的思想主張是什麼?

5樓:醉意撩人殤

孟子的思想主張: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

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6樓:喜腦弓子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7樓:sky起來吧來吧

1、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

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

2、仁政思想: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3、哲學思想:

孟子明確地看到,一切事物發展和變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程序。孟子的思想是複雜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義的成分居多:《孟子》書中所反映出來的關於認識論的見解,包含著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

8樓:喵喵喵

孟子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曾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沒有得到實行。

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另外比較著名的思想是:性善論。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其**及再傳**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倡導「以仁為本」。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寡人之於國也》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擴充套件資料

孟子繼孔子以六藝授徒,但其尤注重引申《詩》、《書》之義為己用,孟子云: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孟子·萬章上

譯文:我們在鑑賞詩歌的時候常常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就是把自己當作詩人,然後「將心比心」去領會、推測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從而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以意逆志」的詩歌鑑賞方法。

「以意逆志」,讀詩必須附帶自己的思考而領會其意,在某種程度上,以詩說理本就是借古言為己用。

孟子讀《書》之態度亦如此。故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盡心下

譯文:要是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我對《武成》篇只不過取其中兩、三竹簡罷了。仁者在天下無敵,以最講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來呢?

根據自己的需要引用《詩》、《書》,這既是繼承了孔子以述為作的傳統,也可以看出孟子的懷疑主義精神。

孟子雖以繼承孔子之業為己任,但在對待傳統之態度上,亦存在一定差別。孔子對周公之制是明確擁護的,而孟子言及制度,多是借傳統之名,發揮自己的一套政治理論。

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當孟子之時,郡縣制已誕生,各國以武力相兼併,恢復到周初之制絕無可能,惟能取其精神而已。

孟子雖口頭擁護周之制度,但其在政治、經濟上的觀點則與傳統大不相同。根據傳統的觀點,一切政治、經濟上的制度,皆是為統治階級所設。依孟子之觀點,則一切皆為民設,這一切皆為民設的觀點,是孟子政治及社會思想的根本。

9樓:阿沾

孟子的思想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認為國家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統治者失去了民心,國君只要時刻牢記「民貴君輕」的治國理念,心懷百姓,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就可以國泰民安,國柞長久。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民賊,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係的基本的道德規範。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10樓:碧魯櫻花卑佩

一、性善論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箇中心環節。

二、道德論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三、政治及經濟方面

孟子著重發揮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張。

「仁」、「義」是孟子論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經濟學說的出發點。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四、在哲學思想及認識論等方面

孟子的觀點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義的成分。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對於天必須百依百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他站在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對立面,否認人的思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認為人生下來就具有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11樓:萬物凋零時遇見

「生與義不可兼得。我有孟子的思想:孟子主張「仁」;孟子主張民貴君輕;孟子主張信善論;孟子主張反對不義的戰爭;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12樓:戰歌凱旋

孟子主要繼承孔子的思想主張,孟子主張「仁」、民本思想。

孟子首先將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升格為政治領域內的「仁政」思想,使得儒家在政治上也有了清晰的主張,不再單純的只是思想領域內的學術團體,而是將儒家學派及其**作為一個政治集團而存在,後來的讀書人為了科舉高中,讀書做官都要學習儒家經典,都是儒家的傳人,可以說儒家學派已經成為中國**上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孟子的第二個成就就是他的民本思想,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當人類社會還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的階段,孟子就已經有了樸素的民本主義思想,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因為當時的社會就是弱肉強食,大國兼併小國,是強者稱霸的時期,人人都想著如何戰勝別人,奴役別人,並把這些當做是成就的標誌,根本就不會想著如何為百姓造福。所以孟子的思想在當時不被採納,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漸漸證明了孟子的正確,所以後來統治者為了安撫人心,鞏固統治,紛紛推出各種舉措來減輕人們的負擔,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君為水,民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代表。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他出生於鄒國,當時正值戰國爭雄的時期,所以他又是東周時期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張都有哪些,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不論學生的等級階層如何,都有資格接受教育。因為春秋時期只有貴族才能接受教育,孔子的這個觀點促進了私學的興起,培養了大批的人才,促進了儒家思想的傳播,後世的教育觀點因此而起。有教無類,說的是教育的物件。既然說的是公平,也就是對於大家都一視同仁,無論貴賤與貧富。有教無類 任何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因才施...

孔子的思想主張是什麼孔子的思想主張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 禮 與 仁 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 為政以德 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 德治 或 禮治 這種方略把德 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

孔子的思想主張是什麼

孔子的思想其核心是 禮 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63396335與 仁 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 為政以德 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