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一下這為什麼是賓語前置籍何以至此賓語是什麼

2021-09-09 05:05:42 字數 4089 閱讀 3644

1樓:小語文人

1.解釋:

籍何以至此:籍(項羽的名字);以:憑藉....,按照...;何:什麼,怎麼(充當「以」的賓語)

即:我(項羽)憑什麼會(生氣)到這種地步(程度)呢?或者是:我怎麼會生氣到這種程度呢?

詳解:其中「以」是介詞。疑問代詞「何」作為介詞「以」的賓語,它的位置提到「以」前面去了,所以這種句式是賓語前置(其中的一種: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到介詞前)

2.出處:司馬遷的《鴻門宴》

3.賓語前置的用法:

一、動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賓語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種種情況:

(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否定句中動詞的賓語如果是代詞,這個代詞賓語一般要放在動詞的前面,這是古漢語特有的用法。

1、動詞前面有「不」「未」「弗」「無」等否定副詞的否定句。在這種否定句裡,動詞的賓語如果是代詞,一般放在動詞的前面

2、①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譯文:「古時候的人沒有欺騙我呀。」

這是個否定句。動詞前面有否定副詞「不」,代詞賓語「餘」,放在動詞「欺」的前面。翻譯的時候應該按現代漢語的順序,即「古之人不欺餘也」。

②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鄒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這是個否定句。動詞前面有否定副詞「不」,代詞賓語「自」,放在動詞「信」的前面。翻譯時應該按現代漢語的順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無定代詞作主語的否定句。在這類否定句中,動詞的賓語如果是代詞一般也要放在動詞的前面。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這是否定句。它的主語是「莫」「莫」是否定性無定代詞。賓語「我」也是代詞,現代漢語「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二)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前。在古代漢語裡,使用頻率大的疑問代詞是「何」字,其他的還有「誰、孰、惡、安、焉、胡、奚、曷」等,它們作賓語時,也放在動詞謂語前面。

①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譯文:「張良問道:『大王來時帶什麼了嗎?』」

這是疑問句,「何」是疑問代詞,它充當動詞「操」的賓語,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現代漢語的順序,應是「大王來操何?」

② 沛公安在?(〈鴻門宴〉)譯文:「沛公在**?」

這是疑問句,「**:是疑問代詞,它是動詞在「的」賓語,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現代漢語的順序,應是「沛公在安?」

(三)用「之」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這種現象古漢語並不多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

譯文:「不懂得斷句,不明白疑難問題……」

句中的「句讀」,「惑」都是要強調的賓語,動詞是「知」、「解」。「句讀」、「惑」前置到動詞前面。「之」是標誌。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讀,不解惑」。

(四)用「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

①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

譯文:「君王不憂慮自己流亡在外,卻擔心臣子們,真是仁惠到極點。」

句中「亡」,「群臣」分別是「恤」,「憂」的賓語,「是」「之」都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②  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譯文:「該不會要責備你吧?」

句中「爾」作「過」的賓語,借「是」把賓語前置,以示強調,即「過爾」,「過」在這裡是「指責,責備」的意思。

像成語「唯利是圖」,「惟命是從」,「惟你是問」「唯才是舉」「惟馬首是瞻」等等,就是這種格式,其中「惟」譯成「只」「只是」或「專」「一定」等,而「是」是提賓的標誌,不譯。

(五)特殊情況:

1、「相」字解釋為「動作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你、他(她)」,這時「相」用在動詞謂語之前。如:

① 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你)

② 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她)

③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我)

2、「見」解釋為「動作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這時「見」字也常常放在動詞謂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如:

① 府吏見丁寧(我)

②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我)

③ 望見恕(我)

除此之外,還有現在常用的「誠請見教」「望見諒」「請勿見笑」,都屬此用法。「見」可譯為「我」,即「誠摯地請求教導我」「希望原諒我」「請不要譏笑我」。

3、「自」字解釋為「自己」時,也常常放在動詞謂語前,如現代漢語的「自制、自殺、紫紋、自救、自信、**、自律」等詞語,可以說都是古代漢語結構遺留在現代漢語裡的合成詞。如:《鄒忌諷齊王納諫》:

「忌不自信」中「自信」應理解為「信自」。

① 舉賢以自佐

③ 何不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二、介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常見的介詞有「於、以、為、與、從、自、向」等,它們往往與後面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結合,組成介詞結構。這些在介詞後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叫介詞賓語。介詞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後,文言文中在以下情況下放在介詞之前:

一 疑問代詞作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前。如:

① 王問:「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譯文:「我跟誰在一道呢?」

「誰與」是「與誰」,「與」是介詞,「誰」是疑問代詞,充當介詞「與」的賓語,前置到「與」的前面。

二 介詞賓語不是疑問代詞,但是為了強調它,也放在介詞的前面,這種情況最常見的是「以」的賓語前置。如:

① 餘是以記之……(蘇軾《石鐘山記》)

譯文:「我因此記下這件事……」

「以」是介詞,「是」是賓語,「是」提到「以」的前面。

② 一言以蔽之

③ 夜以繼日

「一言以蔽之」,賓語「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強調,意思是「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夜以繼日」,賓語「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來繼續白天」。

「一言以蔽之」、「夜以繼日」即「以一言蔽之」、「以夜繼日」。

像成語「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坐以待斃」等都屬於這種格式。

三 介詞賓語是方位詞,也放在介詞的前面。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這裡的「東」「南」「北」「西」都是方位詞,都充當「向」的賓語,放在前面,以示強調。翻譯成現代漢語應是「向東」「向南」「向北」「向西」。

2樓:明華鋼結構

賓語是動詞後面的承受語

例如:我打人

打是動詞 人是賓語

賓語前置只能出現在文言文裡或是外語當中

什麼叫賓語前置

3樓:匿名使用者

辨析文言文中的賓語前置句 文言文賓語前置句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難點之一,也是近幾年《高考考試說明》指定的知識點,因此,中學生必須熟練地掌握這方面的內容,學會辨析賓語前置句。那麼,文言文中怎樣的句子是賓語前置句呢?我們知道現代漢語中動詞可以帶賓語,介詞也可以帶賓語。

動詞或介詞後的賓語是它們所涉及的物件。賓語一般回答「誰」「什麼」「哪兒」等問題。而在古代漢語中往往把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這種現象就是賓語前置。

一、動詞的賓語前置句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古代漢語中的疑問代詞有「何、誰、孰、安、焉、滬、奚、曷」等。它們做賓語時,放在謂語動詞前。

如:①項王曰:「沛公安在?

」(《鴻門宴》)②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例①中「安在」即「在安」,意思是「在**」;例②「何操」即「操何」,意思是「幹什麼」。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所謂否定句就是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詞「不、弗、未、非、否、毋」等,或表示否定的動詞「無」或不定代詞「莫」,這種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賓語是代詞,一般放在謂語動詞之前。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國也》)②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③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論語》)④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例①中「之有」即「有之」,意思是「有這樣的人」;例②中「自信」即「信自」,意思是「相信自己」;例③中「己知」即「知己」,意思是「理解自己」。

例④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其中「之」和「是」充當助詞,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如:①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師說》)③唯弈秋之為聽(《孟子

4樓:匿名使用者

解釋一下這話是什麼意思誰能幫我解釋一下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啊?

這是心魔,放下一切以前計較的東西,但有一個人糾纏不清,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對話!有爛燃句話說的抄好 不經歷風雨怎襲看見彩虹 bai佛講的是修心,一顆堅定的du心,一顆zhi慈悲的心,dao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試問世上有幾人能耐得住寂寞?修佛不是一羨歷轎成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恆,堅定不移才行兄肆。自古修佛的...

誰能幫忙解釋一下這首詩,誰能幫我解釋一下這首詩的意思

宛如中流砥柱 威震一方 令來敵喪膽 更別說對付那些虎落平陽者 眼睛內有淚腺,當受到刺激時,會分泌大量淚水。其實眼睛每時每刻都會分泌淚水 如果你是說在切bai蔥時盯著會流淚du,那是正常的,因為切zhi蔥過程中蔥的刺激成分dao揮發或噴 專濺出來,落入眼內屬刺激,刺激 淚腺,就會流淚 可以用水沾蔥和刀...

可以解釋一下這是什麼意思嗎,可以解釋一下這是什麼意思嗎?

退役大學生士兵專項計劃,大學生士兵計劃 是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一部分,嚴格按照 2018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管理規定 執行。對符合報考條件的退役大學生士兵,按照 自願報名 統一招考 自主劃線 擇優錄取 的原則,開展招生錄取工作。招生人數由教育局和招生單位決定。學習年限一般二年。二.報名須知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