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的古義和今義,聞的古意和今意分別是什麼

2021-05-02 06:51:10 字數 5700 閱讀 8376

1樓:顏丫頭

古義:聽說

今義:用鼻子嗅

2樓:匿名使用者

基本字義

1. 聽見:~診。~聽。~訊。博~強記。~過則喜。~雞起舞(聽到荒雞鳴而起舞,喻志士及時奮發)。

2. 聽見的事情,訊息:新~。傳~。見~。

3. 出名,有名望:~人。~達。

4. 名聲:令~(好名聲)。醜~。

5. 用鼻子嗅氣味:你~~這是什麼味兒?

6. 姓。

詳細字義

〈動〉1. (形聲。從耳,門聲。本義:聽到)

2. 同本義 [hear]

聞,知聲也。——《說文》

聞耳之聰也。——《墨子經上》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禮記·大學》

聞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聞漢軍四面皆 楚歌。——《史記·項羽本紀》

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後漢書·列女傳》

聞屏障中。——《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3. 又如:聞聲不食(聽到動物的叫聲就不忍心吃它的肉);聞所不聞(聽到從未聽過的事情。

也說「聞所未聞」);聞風響應(聽到風聲,便起而響應);聞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關的事來掩飾自己的實情);聞雞起舞(祖逖與劉琨共被同寢,夜半聞荒雞鳴,乃與琨起身舞劍。後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時奮起)

4. 聽說;知道 [be told;know]

聞君行仁政。——《孟子·滕文公上》

其聞道也。——唐· 韓愈《師說》

聞道有先後。

不可得聞。——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5. 又如:聞問(通音訊,獲得音訊);聞道(聞知領會道理);聞說(聽說);聞得(聽說);聞知(聽說;知道)

6. 接受 [accept]。如:聞教(受教;領教);聞命(接受命令或教導);聞令(接受教誨)

7. 傳佈,傳揚 [propagate]

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 王維《老將行》

8. 又如:聞誦(傳佈與稱道)

9. 報告上級[report]。如:聞達(向皇帝報告);聞問(通訊息)

10. 趁,乘 [take advantage of]。如:聞早(趁早,趕早)

11. 聞名,出名 [well-known]

名聞天下。——《史記·魏公子列傳》

聞於諸侯。——《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聞達於諸侯。——諸葛亮《出師表》

以義聞於東南。——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12. 嗅;嗅到 [smell]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孔子家語·六本》

羅襦襟解,微聞薌澤。——《史記·滑稽列傳》

13. 又如:自不可聞

14. 通「問」。詢問;問候 [inguire;extend gleetings to]

喪牛之凶,終莫之聞也。——《易·旅象》

謂他人昆,亦莫我聞。——《詩·王風·葛藟》

群公先正,則不我聞。——《詩·大雅·雲漢》

〈名〉1. 知識;見聞 [knowledge]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莊子·秋水》

博聞強志。——《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2. 又如:聞見(見聞)

3. 傳聞,聽到的事情;訊息 [information]

求聞之若此。——《呂氏春秋·慎行論》

網羅天下放失舊聞。——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4. 又如:新聞;趣聞;要聞;舊聞;奇聞;見聞

5. 聲望;威望 [popularity;prestige]

令聞令望。——《詩·大雅·卷阿》

前時之聞。——宋· 王安石《傷仲永》

草野之無聞者。——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6. 又如:聞達;聞譽之施(指身受美名);穢聞(醜惡的名聲)

聞的古意和今意分別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聞 wén

【釋義】①聽見:耳聞目睹,聽而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2633662不聞,百聞不如一見。②聽見的事情;訊息:

見聞,新聞,趣聞。③用鼻子嗅:聞到了香味,氣味真難聞。

④有名望的人:聞人,聞達。⑤名聲:

醜聞,穢聞。⑥姓。

【聞風而動】 #wén fēng ér dòng 一聽到訊息,就立刻行動。形容很積極。

〖例句〗獻愛心慈善捐款活動一開始,各行各業聞風而動,積極響應。

【聞名】 #wénmíng  ①聽到名聲。②有名:聞名天下。

〖例句〗中國的萬里長城是聞名世界的古代建築。

【聞所未聞】 wén suǒ wèi wén 從未聽過,形容所聞的事物十分稀罕。喻指事物、音信等新鮮、奇特。

〖例句〗爸爸每次出差回來都會講一些我聞所未聞的奇人奇事。

聞 《動》

(形聲。從耳,門聲。本義:聽到)

同本義聞,知聲也。――《說文》

聞耳之聰也。――《墨子經上》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禮記·大學》

聞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史記·項羽本紀》

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後漢書·列女傳》

聞屏障中。――《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又如:聞聲不食(聽到動物的叫聲就不忍心吃它的肉);聞所不聞(聽到從未聽過的事情。也說「聞所未聞」);聞風響應(聽到風聲,

聞wén

⒈聽:耳~目睹。~過則喜。~風而起。

⒉訊息,聽說的,聽見的:新~。奇~。~所未~。

⒊出名,有名望:~人。~名。

⒋名聲:醜~。令(好的)~。

⒌知識:見~。博~強志(記)。

⒍用鼻子嗅:~著煙味。~到香味。

聞wèn 1.聲譽,名聲。 2.通"問"。慰問。 3.通"問"。詢問。

於的古義和今義 以的古義和今義

4樓:晚夏落飛霜

於的古義:

1、介紹動作行為發生時間、處所,可譯為「在」、「到」、「從」等。三國·諸葛亮《出師表》:「受任於敗軍之際。」

翻譯:在兵敗的時刻受到任命。

2、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唐·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

翻譯:學業由於勤勞而精進,由於嬉鬧而荒廢。

3、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物件,可譯為「對」、「向」等。唐·柳宗元《捕蛇者說》:「餘將告於蒞事者。」

翻譯:我將要告訴管理政事的人。

4、介紹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翻譯:我實在是害怕被大王您欺騙而辜負了趙王。

5、介紹比較的物件,可譯為「比」。先秦·荀子《勸學》:「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翻譯:冰,是水做的,卻比水寒冷。

⑥《詞綴》用在動詞前,無義。先秦·佚名《詩經·葛覃》:「黃鳥于飛。」

翻譯:黃鳥在飛。

於的今義:

1、在:她生於2023年;來信已於日前收到;黃河發源於青海;

2、向:問道於盲;告慰於知己;求救於人;

3、給:嫁禍於人;獻身於科學事業;

4、對;對於:忠於祖國;有益於人民;形勢於我們有利;

5、自;從:青出於藍;出於自願;

6、表示比較:大於;少於;高於;低於;

7、表示被動:見笑於大方之家;

8、動詞字尾:合於;屬於;在於;至於;

9、形容詞字尾:勇於負責;善於排程;易於瞭解;難於實行。

以的古義:

1、用;使用。戰國·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翻譯: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賢者不一定被推薦。

2、做。春秋·孔子《論語》:「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翻譯:如果有人瞭解你, 那麼打算怎麼做呢?

3、認為。漢·劉向《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翻譯:都認為我比徐公美。

4、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翻譯:願意用十五座城換取和氏璧。

5、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翻譯:秦國不將城池給趙國,趙國也不將和氏璧給秦國。

6、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唐·柳宗元《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

翻譯:而我靠著捕蛇獨自存活。

7、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漢·班固《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翻譯:蘇武在始元六年春天到達京師。

8、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漢·劉向《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翻譯:天下的局勢有變化,王割捨漢中和楚國和好。

9、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翻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

10、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翻譯:我和四個人拿著火把進入。

11、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翻譯:我之所以這樣做,時將國家的大事放在自己的私仇之前。

12、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晉·陶淵明《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翻譯:草木茂盛,溪水漫流。

13、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唐·韓愈《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翻譯:作了這首《師說》來嘉獎他。

14、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漢·范曄《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翻譯:從王公貴族到一般官吏,沒有不過度奢侈的。

15、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唐·李朝威《柳毅傳》:「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翻譯:至於言語慎重不相互躲避的人,是偶然罷了,**有意呢!

16、通「已」。已經。漢·司馬遷《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翻譯: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士兵買來魚煮了吃,得到魚肚子裡面的信,本來就認為這事很奇怪了。

17、通「已」。停止。春秋·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無以,則王乎?」

翻譯:沒有停止,就可以稱王了嗎?

18、只是。先秦·佚名《馮諼客孟嘗君》:「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

翻譯:君王所缺少的,只是義氣罷了。

以的今義:

1、用;拿:以少勝多;曉之以理;贈以鮮花;

2、依;按照:以次;以音序排列;

3、因:何以知之?;不以人廢言;

4、表示目的:以廣視聽;以待時機;

5、於;在(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以2023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6、跟「而」相同:城高以厚,地廣以深;

7、姓;

8、用在單純的方位詞前,組成合成的方位詞或方位結構,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以前;以上;三日以後;縣級以上;長江以南;五千以內;二十歲以下。

還字的古義和今義,及的古義和今義

還 古意 返還 今意 h i 還是 仍舊 及 的古義和今義 古義 到,至,達到 自古 今。由此 彼。引 牽扯 波 涉 邪行不 於己。趕上,追上 還來得 趕不 了。乘,趁著 時。早出發。如,比得上 我不 她。連詞。和 與 跟 報 刊 雜誌 其它出版物。今義 到 達到 涉及 波及 由近及遠。夠得上 比得...

或 古義和今義分別是什麼,「兒女」的古義和今義分別是什麼?

或 古義 1.代詞,代人或物 2.有 3有時 4.又 5或者,或許 6.語氣助詞 專7.通 惑 屬迷惑 8.yu第四聲,國 的古字,邦國 今義 1.或許,也許 2.或者 3.指示代詞,某人,有的人 4.稍微 古義 1.有的人 2.或許,也許 3.又 今義 1.或許,也許 兒女 的古義和今義分別是什麼...

雖然的今義和古義雖然的古義和今義是什麼?

古義 雖然 是兩個詞,雖的意思是即 使,然的意思是樣子,合起來是即使這樣的意思。今義 雖然是即使的意思,表讓步。雖然讀音 su r n 釋義 連詞。用在上半句,表示讓步,下半句說出正面意思,常用 可是 但是 卻是 等詞呼應 這次試驗 沒有成功,可是得到了不少經驗教訓。出處 初刻拍案驚奇 卷二十 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