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用法,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2021-04-14 10:29:25 字數 5668 閱讀 3144

1樓:唐天睿龔鬆

根據具體的語境,有時是兩個詞,有時是一個詞。如:

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此句中的「可以」是兩個詞,「可+以(之)」,意思是可以憑(這)。

2.士不可以不弘毅

此句中的「可以」,與現代漢語用法相同。

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2樓:匿名使用者

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以」字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藉""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例如: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二)「以」字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以」字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四)「以」字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例如: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五)「以」字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擴充套件資料

以,音已(yǐ),當代用法如下:

用在單純的方位詞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如以前、二十歲以下。

表示用、拿,把,憑藉,如以少勝多、以毒攻毒,「……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表示因為,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表結果,譯為「導致」,如「……以塞忠諫之路也……」

表示目的,如以待時機。

表示於、在,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以2023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表示認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也作連詞,同「而」,如城高以厚。

3樓:咕嚕咕嚕

「以」字在初中語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現的頻率較高,其含義和用法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一、作動詞,譯為「認為、以為」。

例句:1、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兩小兒辯日》

2、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3、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4、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介詞,相當於「用」。

例句:1、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記》

2、 以衾擁覆,久而乃和。《送東陽馬生序》

3、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核舟記》

4、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三、介詞,相當於「把、拿」。

例句:1、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陳涉世家》

2、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3、 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童趣》

4、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論戰》

四、介詞,可譯成「因、因為」。

例句:1、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2、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3、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五、有時與「是」連用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送東陽馬生序》

2、是以眾議舉寵為督。《出師表》

3、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

六、介詞,可譯為「憑藉」。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曹劌論戰》

3、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七、介詞,相當於「從、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隆中對》

八、介詞,譯為「按照」。

例如: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九、連詞,相當於「用來、以便」。

例句: 1、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陳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隆中對》

4、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十、連詞,表示順承,相當於「而」,也可不譯。

例如:1、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小石潭記》

3、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隆中對》

十一、連詞,譯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十二、通「已」,已經。

例如: 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總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頗為靈活。

在學習中,要仔細閱讀認真體會,並注意結合上下文來辨析它的不同含義和用法

4樓:倚樓丶丶聽風雨

文言文中「以」作為助詞的用法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以用作動詞時,只能翻譯為認為嗎?

文言文中與的用法

6樓:匿名使用者

一、用作動詞,譯為譯為「給與」「參與」「結交」「親附」。

1、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給與)

2、騫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參與)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結交,親附)

二、用作連詞,「同」「和」「跟」。

勾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勾踐滅吳》)(和,跟,同)三、用作介詞,「同」「和」「跟」;「給」「替」;「和……比較」;

1、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和、同、跟)2、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給,替)3、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和……比較)四、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測度、疑問語氣。

1、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感嘆語氣)2、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疑問語氣)

3、然則廢釁鐘與?(《齊桓晉文之事》)(測度語氣)五、與 jǔ與,通「舉」,推舉,選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通舉,推舉)

7樓:氧化物

(一)介詞。

1.介詞。和,跟,同。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2。給,替。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3.比,和……比較。

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二)動詞。

1.給予,授予。

①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②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2.結交,親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②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

③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3.讚許,同意。

①吾與點也。

②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三)通假。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或疑問。

①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①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②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③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④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8樓:匿名使用者

與 yǔ 〈動〉 1. (會意。小篆字形,「

一、勺」合

起來,表示賜予別人東西。「與」,從與,從舁( yú),共同抬起,與,給予。合起來表偕同、朋友。

本義:賜予,施予,給予) 2. 同本義 [give grant;offer] 與,賜也,通作「與」。

——《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 亞父。——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3. 又 則與鬥卮酒。

取與者,義之表也。——西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與衣裳,吏護還之鄉。——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有張氏藏書甚富。

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 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名〉 1. 黨與;朋黨 [clique] 與,黨與也。

從舁從與。與聲。——東漢·許慎《說文》 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強。

——東漢·許慎《史記》 群臣連與成朋。——《漢書》 2. 盟國,友邦 [allied country] 王奪之人,霸奪之與,疆奪之地。

——《荀子》 〈介〉 1. 跟;和;及 [with;to] 與臣而將四矣。——《戰國策·魏策》 孰與君少長。

——《史記·項羽本紀》 與城為殉。——清·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為,替 [for]。如:與我想想 《連》 1.

和;同 [and]。如:父親與母親;人群是何等興奮與激動;成與不成,在此一舉 〈助〉 1.

與多用於輕微的疑問。嗎 求之與?抑與之與?

——《論語·學而》 然則師愈與?——《論語·先進》 豈非士之願與?——《史記·蔡澤傳》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戰國策·魏策》 與 yù 〈動〉 1. 參與 [take part in]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禮運·大同》 懷嬴與焉。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與師。(與師,參軍作戰。)——《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與 yú 1.

與 yú 2.同「歟」 [same as 「歟」] 求之與?抑與之與?

——《論語》[1]

9樓:abc高分高能

文言文中「與」有哪些固定用法呢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中 「及」的用法

10樓:夕梅靳雀

(一)介詞。copy

1.介詞。和,跟,同。

沛公軍霸上,bai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du宴》)2。給,zhi替。

與爾三矢,爾其無dao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3.比,和……比較。

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二)動詞。

1.給予,授予。

①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②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2.結交,親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②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

③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3.讚許,同意。

①吾與點也。

②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三)通假。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或疑問。

①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①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②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③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④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以字的用法,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以 是文言使用頻率很商的一個虛詞,僅諸葛亮 出師表 一文就有18處之多,表意複雜 現對其辨析如下。一 作介詞。以 作介詞是其最常見的用法,情況也比較複雜,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引進動作 行為的工具 憑藉。可譯為 用 拿 根據 等。例如 不用 則以紙帖之。活扳 今以蔣氏現之,猶信。捕蛇者說 例 用 以 ...

文言文辨析而字的意義和用法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和意義

1和2意思一樣,表結果 3 錶轉折,卻 的意思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 然而 可是 卻 例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表示偏正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 著 地 等,或不譯。例 一絲而累,以至於寸。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初中文言文所字的用法,初中文言文之字的用法以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之字的用法以及例句?一 之 作代詞用,用在動詞的後面。例句 夏蚊成雷 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童趣 二 之 作動詞用,往 前往 的意思。例句 吾欲之南海,何如?勸學 三 之 作助詞用。1 之 作結構助詞。例句 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童趣 2 之 用於主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