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辨析而字的意義和用法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和意義

2021-03-06 22:46:40 字數 6514 閱讀 8303

1樓:匿名使用者

1和2意思一樣,表結果

3、錶轉折,卻 的意思

2樓:一知齋

⑴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

④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⑵表示偏正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例:

①一絲而累,以至於寸。

②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③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

④朝而往,暮而歸。

⑤掩口胡盧而笑。

⑶表示假設關係,連線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②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⑷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

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

④秦師輕而無禮。

⑸表示承遞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例: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餘聞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④滅滑而還。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軍驚而壞都舍。

⑺通「爾」,你,你的。例:

①而翁歸。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於茲。

(8)名詞,鬍鬚

(9)動詞,像

(10)代詞,代指人或事

(11)表示因果關係,例:

而江浙之梅皆病。

(而已)罷了。例:

①**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時潛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得惟我而已。

⑤比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後」才,方才。例:

①賴膚覺之助,而後見為體。

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③三月而後成。

④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方俗。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志。

⑤假諸人而後見也。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例: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通「也」,《莊子·天道》:「動而持,發也機;察而省……」也與而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選》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和意義

3樓:心園欣欣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主要有四種:

1、錶轉折,如「學而不思則罔」

2、表承接,如「學而時習之」

3、表並列,如」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

4、表修飾,如「面山而居」

4樓:匿名使用者

而」在古漢語(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較複雜的,它有兩個讀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裡可以是實詞,在另一個句子裡又可以是虛詞;作實詞可以是名詞,可以是動詞,可以是代詞;作虛詞時可以是連詞,可以是助詞。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二十幾個。

下面我把古漢語首選的工具書——《辭源》上的解釋作依據,補充一些中學課本文言文課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併打給你。

表修飾一般用在形容次後面:「吾恂恂而起」

而 一、ér

一頰毛,象毛之形。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例如:

《周禮·考工記·梓人》:「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譯]:

「凡是捕殺他物持物而咬這一類的,一定深雕它的爪,突出它的眼睛,振起它的鱗與頰毛。」

二代詞。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你(的)」、「你們(的)」。例如:《項脊軒志》:「某所,而母立於茲。」[譯]:「這兒,你的母親曾經站立過」。

三連詞。

⒈表示並列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係,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例如:《兩小兒辯日》: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譯]:「這不是遠的小近的大嗎?」

⒉表示承接關係,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譯]:

「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遞進關係,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譯]:「學了知識而且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

⒋表示修飾關係,前項修飾後項,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譯]:「河曲有個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

⒌表示轉折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例如:《狼》:

「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譯]:「後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隻狼又追上來了」。

⒍表示假設關係,常連線分句中的主語和謂語,可譯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國說》:

「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譯]:「假使全國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為有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譯]:「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潤澤,深水潭生長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如果說管仲懂得禮,那還有誰不懂得禮呢?」

四助詞,跟「上」、「下」、「來」、「往」等方位詞連用,表示時間或範圍等,可譯為「以」。例如:《圖畫》:

「故中國之畫,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構。」 [譯]:「所以中國的畫,在肖像畫以外,多半用想象構成圖畫的內容」。

⒈相當於「之」。例如:《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譯]:「君子以說的多做的少為恥。」注:「言而」即「言之」。

⒉表語氣。略近於「兮」。例如:《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譯]:「算了吧,算了吧!現在黨政的那些人危險極了!」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詩經·小雅·都人士》:

「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捲髮如蠆。」[譯]:

「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帶下垂飄左右,那些貴族的女兒,發如蠍尾翅在首。」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夠。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譯]:「桀、紂、幽、厲,……不能夠改正他聲色的慾望。」

⒉能力。例如:《莊子·逍遙遊》: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譯]:「所以,那些才智足以勝任一個官職,品行合乎一鄉人心願,道德能使國君感到滿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國之人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像是這樣哩!」

怎樣區分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和意義

5樓:文以立仁

文言文中"而"的難點在於做連詞。

區分文言文中"而"的連詞用法和意義 ,先要排除它的其它義。如:

名詞:而指鬍子。

代詞:同「爾」,相當於「你」;這、此。

助詞:相當於「之」。

動詞:相當於好像、如同。

語氣詞:相當於「耳」。

除了這些義項外,基本上都是連詞了。

作連詞時,"而"的用法和意義如下:

1.表並列關係。《論積貯疏》:「苟粟多而財有餘。」《捕蛇者說》:「黑質而白章。」

2.表相承關係。《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石鐘山記》:「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3.表示遞進關係。《勸學》:「君子愽學而日參省乎已。」 《赤壁之戰》:「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

4.錶轉折關係。《餚之戰》:「吾見師出,而不見其入也。」《論積貯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⒌表修飾關係。《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捕蛇者說》:「吾恂恂而起。」

⒍表假設關係。《信陵君竊符救趙》:「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馮婉貞》:「諸君而有意,瞻餘馬首可也。」

⒎表因果關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赤壁之戰》:「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⒏表時間、方位、範圍的界限,相當於「以」。《祭妹文》:「今而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是什麼?

6樓:絀胯秺浜衡浀

連詞1. 表示並列關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2.表示遞進關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3.表示承接關係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4. 表示轉折關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5. 表示假設關係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餘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6.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代詞1. 你;你的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2.這樣,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動詞如,好象.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察今》

文言文乎的用法和意義

7樓:116貝貝愛

用法:介詞,相當「於」(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後)意義:1、表示疑問或反問。

2、表示選擇的疑問。

3、表示揣度。

4、表示祈使。

5、動詞字尾,作用跟「於」相同。

6、形容詞或副詞字尾。

乎拼音:hū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胖乎乎[pàng hū hū]

狀態詞。形容人肥胖。

2、套近乎[tào jìn hu]

和不太熟識或關係不密切的人拉攏關係,表示親近(多含貶義)。

3、險乎[xiǎn hū]

差一點(發生不如意的事)

4、嚴乎[yán hū]

儼然。莊重。

5、神乎[shén hū]

神奇離異。

8樓:百度使用者

⑴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嗎」、「呢」。例:①天下事有難易乎?

②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④然,胡不己乎?

⑤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將哀而生之乎?

⑧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⑨齊人固盜乎?⑩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

(11)壯士,能復飲乎?(12)技蓋至此乎?(13)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⑵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例:①孰為汝多知乎!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③人取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⑤求劍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

⑦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⑧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源於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觚乎?

⑶形容詞詞尾,有時相當於「地」。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③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④忽乎吾將行兮。

⑷表示測度語氣,相當於「吧」。例:①日食飲得無衰乎?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③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④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⑸同「於」。例:①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③吾嘗疑乎是。(乎:

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⑤頹然乎其間。

⑥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⑦良劍期乎斷,不期乎莫鋣。(乎:

引進動作的物件。)⑧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⑨亦無怪乎其私之也。

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乎:對。

)(11)子言未發而哀樂具乎其前。(12)蓋進乎技矣。(13)王變乎色曰。

(14)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 ,導大 。

(16)以吾一日長乎爾。(爾:比。

)(17)攝乎大國這間。(18)異乎三子者之撰。(19)浴乎沂。

(20)幽獨處乎山中。

⑹表示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呀」。例:①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語氣,相當於「嗎」,「吧」。例:①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②無以,則王乎?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語氣。例:於是乎書

「乎」與「也」互文通用

「也」字在發展過程中,在語氣上、運用上,都有變化。它的語氣,強烈果斷,用在句尾,當作肯定語氣詞,主要用於陳述句中,比其他同類詞意義明顯。《史記·孫子傳》:

「願勿斬也。」《史記·淮陰侯列傳》:「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

」《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語氣強烈,都表示肯定之義。

由於「也」字讀音和邪耶同,有時把它當作疑問語氣詞的「乎」、耶(邪)用。《國語·周語下》:「敢問天道乎,抑人故也?

」此句「乎」與「也」互文通用。(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選》第412頁)

文言文的用法,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根據具體的語境,有時是兩個詞,有時是一個詞。如 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此句中的 可以 是兩個詞,可 以 之 意思是可以憑 這 2.士不可以不弘毅 此句中的 可以 與現代漢語用法相同。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 以 字表示動作 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 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

以字的用法,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以 是文言使用頻率很商的一個虛詞,僅諸葛亮 出師表 一文就有18處之多,表意複雜 現對其辨析如下。一 作介詞。以 作介詞是其最常見的用法,情況也比較複雜,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引進動作 行為的工具 憑藉。可譯為 用 拿 根據 等。例如 不用 則以紙帖之。活扳 今以蔣氏現之,猶信。捕蛇者說 例 用 以 ...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和意義怎麼區別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 而 字的用法主要有四種 1 錶轉折,如 學而不思則罔 2 表承接,如 學而時習之 3 表並列,如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4 表修飾,如 面山而居 而 在古漢語 文言文 中用法是比較複雜的,它有兩個讀音 r和n ng 它在有的句子裡可以是實詞,在另一個句子裡又可以是虛詞 作實詞可以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