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飲食有哪些不同,中西飲食文化有什麼差異

2021-04-01 06:43:57 字數 5087 閱讀 5754

1樓:角落裡的楊梅

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這裡簡要從下面幾個方面談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飲食方式不同

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就了一種團結、共趣的氣氛;而在西方,一般採用方桌,且採用分餐制。分餐就是用餐器具分開,大家坐在一起各吃各的,不提倡夾菜等不符合衛生習慣的用餐。

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最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置上吃,走動自由。表現出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並且吃菜按照順序,一般是三道菜,頭盤、主菜、甜點,從頭盤開始,吃完一道再吃下一道,一般不會同時去吃兩道菜,因此餐廳在上菜時要注意上菜按照次序,一道一道的上,切忌把三道菜一起托出。

二、上菜順序不同

中餐上菜順序:先上冷菜、飲料及酒,後上熱菜,然後上主食,最後上甜食和水果。

西餐上菜順序:麵包黃油,冷菜,海鮮,主菜,甜點心,咖啡和水果。

尤其是在上湯的問題上差別很大,在西餐裡上湯的順序往往靠前,而在中餐裡面湯往往排的靠後。

三、飲食結構不同

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

在西方國家食物生吃的情況是很多的,並且很多西方人喜歡吃生的食物,很多沙拉是用生蔬菜做成的。而在中國,人們更傾向於吃熟食,即使冷盤,往往也要先把菜煮熟再去涼拌。

西方國家傳統飲食習俗以動物性食料為主,葷食較多,吃、穿、用都取之於動物。一般都選擇刺、骨較少的、高熱量、高脂肪類的食物。生熟結合,蔬菜很多時候以前菜沙拉方式出現。

西方人對魚刺和肉骨頭比較反感,並且討厭啃骨頭,所以在中餐廳裡工作見到外國人不要建議他們點刺多或骨頭多的食物,否則有可能引來很多抱怨。

中西飲食文化有什麼差異

2樓:關建設武倩

營養與美味

由於中西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人於飲食重科學,重科學即講求營養,故西方飲食以營養為最高準則,進食有如為一生物的機器新增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這些問題都是烹調中的大學問,而菜餚的色、香、味如何,則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飲食大國——法國,其飲食文化雖然在很多方面與我們近似,但一接觸到營養問題,雙方便拉開了距離。

中國人重視味道,也反映在日常言談之中,如家庭宴客,一俟主要菜餚端上臺面,主人常自謙地說:「菜燒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他絕不會說:「菜的營養價值不高,卡路里不夠。」

規範與隨意

西方人於飲食強調科學與營養,故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範行事,牛排的味道從紐約到舊金山毫無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幾種。再者,規範化的烹調要求調料的新增量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此外2023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載的《吃在荷蘭》一文中還描述了「荷蘭人家的廚房備有天平、液體量杯、定時器、刻度鍋,調料架上排著整齊大小劃一的幾十種調味料瓶,就像個化學試驗室。

」中國的烹調與之截然不同,不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風味與特色,就是同一菜系的同一個菜,其所用的配菜與各種調料的匹配,也會依廚師的個人特點有所不同。就是同一廚師做同一個菜,雖有其一己之成法,但也會依不同季節、不同場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調整(如冬季味濃郁,夏季味清淡,婚宴須色彩鮮豔,喪宴忌紅色;窮漢殺饞應濃油厚汁,老饕會餐宜新鮮別緻)。此外還會因廚師自己臨場情緒的變化,做出某種即興的發揮。

因此,中國烹調不僅不講求精確到秒與克的規範化,而且還特別強調隨意性。

分別與和合

臺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一書的序言中說:「文化異,斯學術亦異。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

」此一文化特徵,亦體現於中西飲食文化之中。西菜中除少數湯菜,如俄式紅菜湯(羅宋湯),是以多種葷素原料集一鍋而熬之外,正菜中魚就是魚,雞就是雞,蝸牛就是蝸牛,牡蠣就是牡蠣。所謂「土豆燒牛肉」,不過是燒好的牛肉佐以煮熟的土豆,絕非集土豆牛肉於一鍋而燒之。

即使是調味的作料,如番茄醬、芥末糊、檸檬汁、辣醬油,也都是現吃現加。以上種種都體現了「西方重分別」。

機械性與趣味性

由於西方菜餚製作之規範化,烹調成為一種機械性的工作。肯德基老頭炸雞既要按方配料;油的溫度,炸雞的時間,也都要嚴格依規範行事,因而廚師的工作就成為一種極其單調的機械性工作,他有如自動化裝配線上的一名工人,甚至可由一機器人來代行其職。再者,西方人進食的目的首在攝取營養,只要營養夠標準,其他儘可寬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廚師在食客一無苛求極其寬容的態度下,每日重複著機械性的工作,當然無趣味可言。

烹調一直為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樂趣,並以從事這一工作為充實人生的積極表現。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廚房」,烹調之於中國,簡直與**、舞蹈、詩歌、繪畫一樣,擁有提高人生境界的偉大意義。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人不是太注重只肉事,雖然也有吃,但不像西方人那樣經常把牛排當正餐的。還有中國人吃飯用筷子,用叉的不是太多,還有中國人喝湯都是在一個大碗了,不是固定的每個人都一個碗的。

中西方飲食的差別

4樓:匿名使用者

營養與美味

由於中西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人於飲食重科學,重科學即講求營養,故西方飲食以營養為最高準則,進食有如為一生物的機器新增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這些問題都是烹調中的大學問,而菜餚的色、香、味如何,則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飲食大國——法國,其飲食文化雖然在很多方面與我們近似,但一接觸到營養問題,雙方便拉開了距離。

中國人重視味道,也反映在日常言談之中,如家庭宴客,一俟主要菜餚端上臺面,主人常自謙地說:「菜燒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他絕不會說:「菜的營養價值不高,卡路里不夠。」

規範與隨意

西方人於飲食強調科學與營養,故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範行事,牛排的味道從紐約到舊金山毫無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幾種。再者,規範化的烹調要求調料的新增量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此外2023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載的《吃在荷蘭》一文中還描述了「荷蘭人家的廚房備有天平、液體量杯、定時器、刻度鍋,調料架上排著整齊大小劃一的幾十種調味料瓶,就像個化學試驗室。

」中國的烹調與之截然不同,不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風味與特色,就是同一菜系的同一個菜,其所用的配菜與各種調料的匹配,也會依廚師的個人特點有所不同。就是同一廚師做同一個菜,雖有其一己之成法,但也會依不同季節、不同場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調整(如冬季味濃郁,夏季味清淡,婚宴須色彩鮮豔,喪宴忌紅色;窮漢殺饞應濃油厚汁,老饕會餐宜新鮮別緻)。此外還會因廚師自己臨場情緒的變化,做出某種即興的發揮。

因此,中國烹調不僅不講求精確到秒與克的規範化,而且還特別強調隨意性。

分別與和合

臺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一書的序言中說:「文化異,斯學術亦異。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

」此一文化特徵,亦體現於中西飲食文化之中。西菜中除少數湯菜,如俄式紅菜湯(羅宋湯),是以多種葷素原料集一鍋而熬之外,正菜中魚就是魚,雞就是雞,蝸牛就是蝸牛,牡蠣就是牡蠣。所謂「土豆燒牛肉」,不過是燒好的牛肉佐以煮熟的土豆,絕非集土豆牛肉於一鍋而燒之。

即使是調味的作料,如番茄醬、芥末糊、檸檬汁、辣醬油,也都是現吃現加。以上種種都體現了「西方重分別」。

機械性與趣味性

由於西方菜餚製作之規範化,烹調成為一種機械性的工作。肯德基老頭炸雞既要按方配料;油的溫度,炸雞的時間,也都要嚴格依規範行事,因而廚師的工作就成為一種極其單調的機械性工作,他有如自動化裝配線上的一名工人,甚至可由一機器人來代行其職。再者,西方人進食的目的首在攝取營養,只要營養夠標準,其他儘可寬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廚師在食客一無苛求極其寬容的態度下,每日重複著機械性的工作,當然無趣味可言。

烹調一直為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樂趣,並以從事這一工作為充實人生的積極表現。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廚房」,烹調之於中國,簡直與**、舞蹈、詩歌、繪畫一樣,擁有提高人生境界的偉大意義。

5樓:江蘇自強智慧科技****

由於中西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

人於飲食重科學,重科學即講求營養,故西方飲食以營養為最高準則,進食有如為一生物的機器新增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這些問題都是烹調中的大學問,而菜餚的色、香、味如何,則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飲食大國——法國,其飲食文化雖然在很多方面與我們近似,但一接觸到營養問題,雙方便拉開了距離。

中國人重視味道,也反映在日常言談之中,如家庭宴客,一俟主要菜餚端上臺面,主人常自謙地說:「菜燒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他絕不會說:「菜的營養價值不高,卡路里不夠。」

規範與隨意

西方人於飲食強調科學與營養,故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範行事,牛排的味道從紐約到舊金山毫無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幾種。再者,規範化的烹調要求調料的新增量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此外2023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載的《吃在荷蘭》一文中還描述了「荷蘭人家的廚房備有天平、液體量杯、定時器、刻度鍋,調料架上排著整齊大小劃一的幾十種調味料瓶,就像個化學試驗室。

」中國的烹調與之截然不同,不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風味與特色,就是同一菜系的同一個菜,其所用的配菜與各種調料的匹配,也會依廚師的個人特點有所不同。就是同一廚師做同一個菜,雖有其一己之成法,但也會依不同季節、不同場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調整(如冬季味濃郁,夏季味清淡,婚宴須色彩鮮豔,喪宴忌紅色;窮漢殺饞應濃油厚汁,老饕會餐宜新鮮別緻)。此外還會因廚師自己臨場情緒的變化,做出某種即興的發揮。

因此,中國烹調不僅不講求精確到秒與克的規範化,而且還特別強調隨意性。

分別與和合

臺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一書的序言中說:「文化異,斯學術亦異。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

」此一文化特徵,亦體現於中西飲食文化之中。西菜中除少數湯菜,如俄式紅菜湯(羅宋湯),是以多種葷素原料集一鍋而熬之外,正菜中魚就是魚,雞就是雞,蝸牛就是蝸牛,牡蠣就是牡蠣。所謂「土豆燒牛肉」,不過是燒好的牛肉佐以煮熟的土豆,絕非集土豆牛肉於一鍋而燒之。

即使是調味的作料,如番茄醬、芥末糊、檸檬汁、辣醬油,也都是現吃現加。以上種種都體現了「西方重分別」。

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有哪些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徵 氣侯環境 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 口味 烹調方法 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 天人合一 西方人注重 以人為本 餐飲論壇...

「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的英文翻譯,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用英語怎麼說

diet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diet and western diet discrepancies in cooking culture between chi...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體現什麼理論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有哪些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略談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徵 氣侯環境 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 口味 烹調方法 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 天人合一 西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