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佛教名為妙字開頭的是什麼意思,佛教法名字號妙字輩下面是啥字

2021-03-04 04:15:37 字數 4282 閱讀 4764

1樓:宗陽子

妙,就是「妙用」。佛教的根本思想就是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常體」,這個常體能創造世界,能看能聽能嗅能嘗能觸能思,這些「能」,就是妙用。取法名用妙字,就是讓**們妙用六根,以歸常體。

2樓:法藏

根據《大乘無量壽經》,,取法名:妙音

佛教法名字號妙字輩下面是啥字

3樓:守望者馨緣

在佛教裡應該說法號與字是一樣的,字就是字號,沒有區別、

1、出家人的話,一般有兩個名字,一個就是法號或字號,另一個是法名,法號是自己的**起的,沒有嚴格的標準;法名是按宗譜或寺院流派的輩份順序起的,是有一定講究的,不過實際上出家人的名字有的不止兩個,有的還可以自己給自己起。

2、在家居士,就只有一個法號了,所以皈依證上用的是法號,也就是字了。

4樓:出塵入塵心不老

法號妙義以下的字輩是什麼

今天皈依三寶,**起法號:妙運。請問是什麼意思?

5樓:最近真的醉了

道家來指超乎「有

」和「無」以自上的原始存在。《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太虛遼廓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

」 李善 注:「妙有謂一也。言大道運彼自然之妙一,而生萬物也……《老子》曰:

『道生一。』 王弼 曰:『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

』謂之為妙有者,欲言有,不見其形,則非有,故謂之妙;欲言其無,物由之以生,則非無,故謂之有也。斯乃無中之有,謂之妙有也。」 唐 李白 《九華山聯句》:

「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

(2).佛教指非有之有。與非空之空的「真空」相對。

南朝 樑 蕭統 《令旨解法身義》:「寄以名相,故說妙有,理絕名相,何妙何有。」《景德傳燈錄·荷澤大師<顯宗紀>》:

「湛然常寂,應用無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無,便成妙有。」

6樓:人生隨緣

阿彌陀佛,隨喜你成為三寶**,第一個妙字,代表你是妙字輩的三寶**,運是**根據你個人的修為或根性起的,一般常用我們俗家名的最後一個字.

佛教的空是什麼意思?

7樓:柔情西瓜啊

一切萬有都是緣起,這就是佛教「空」之本義,「無」之真意。

空,是佛教對世界一切事物本質最簡要的描述,是釋迦世尊洞徹世界萬物緣起的結論。故《心經》開頭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此。」

佛教所說的「空」,根本不是有人所認為的「沒有」的意思,也與社會上常聽到的「人生到頭一場空」的「空」字意思有別,「一場空」的「空」字,是得不到的意思。

佛教所說的「空」,是對世間事物變化過程的描述,準確地講,是萬事萬物最終要變化、要毀壞的意思,是對緣起法最本質的體證。佛教認為世上任何一種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都是由各種條件和合而成,或其它事物變化而來,最後又變化為另外的事物。

擴充套件資料

大乘思想

1、【空】梵文 śūnya(形容詞),śūnyatā(名詞),音譯舜若或舜若多。佛教各時期、各派別對空的解釋不一。在原始佛教中,空只是整個佛教理論體系中的一個普通概念。

部派佛教時期,這一概念成為當時爭論的重點之一。大乘佛教時期,尤其是般若經系統的大乘思想則進而以空為其理論基礎。

2、從所否定的物件來說,空可分「我空」、「法空」兩種。我空,即認為一切事情都是由各個組成元素聚合而成,不斷流轉生滅,因此不存在常一主宰的主體——我,這是小乘佛教的觀點。

3、法空,則認為一切事物都依賴於一定的因緣或條件才能存在,本身沒有任何質的規定性,但法空並非虛無,它是一種不可描述的實在,稱為「妙有」,這主要是大乘中觀派闡明的觀點。

論證方式

1、從論證的方式來說,空可分「分析空」、「當體空」兩種。分析空即從統一之可分解為若干部分或因素上,從事物的生滅變化上,說明事物的不實在和不自在,這主要是小乘所採用的方法;當體空則認為一切事物無須分解,只要用空的理法去觀察,就可以明白它本身就是空的,這主要是大乘所採用的方法。

2、從是否終極真理來說,大乘又把空分成「但空」、「不但空」兩種。把空當作絕對的虛無,認識不到它實際是有的一種存在形式,即一種妙有,就是但空,也叫「惡取空」。

3、反之,如能認識到事物不但有空的一面,還有不空的一面,認識到空不遣有,有不離空,空中攝有,有記憶體空,這就是不但空,也叫中道。

4、從上述幾種對空的基本解釋出發,佛教各派還推衍出三空、四空、六空、七空、十空、十一空、十二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十九空、二十空等。其中以《大品般若》、《大智度論》所說的十八空影響較大。(方廣錩)

5、空色:指視覺感知現象——無色與有色(晴空和彩虹,白色和彩色),即對事物認知的辯證統一觀念——空中攝有,有記憶體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和中國的陰陽辯證學說相通。

8樓:末你要

1、空,在佛教的意思是"無",

2、修道到了連空也沒有處所之後,明白空也是假象,空也沒有了。如果仍然有空,就不能達到無的境界,再進一步做到無之又無,就無也不存在了,有空皆忘才可以徹底的無。

3、朱熹說佛教的「空」借用了老子的「無」,詮釋了佛教的「空」。所以:「疑得佛家初來中國,多是偷老子意去做經,如說空處是也」。具體來說,「如遠、肇法師之徒,只是談莊老。

9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的空,是指修行人離一切相的清淨自性。佛法是心法,修佛就是清淨心。如四大皆空,四大指法界組成最基本元素,地、火、水、風。

四大皆空,是讓修行人離一切世間諸法相,自性清淨。空的不是地、火、水、風的四大,空的是修行人的取著心。心不取著了,就清淨了。

這個清淨心就是如來本性。

10樓:心靈解放軍

佛教【空】,用來說明宇宙所有現象的有無,都是虛幻存在,有也不是真有,無也不是真無。

比如:現在有,過一陣子就消失了,現在沒有,過會兒就出現了。

再如:電視裡永珍世界,說它沒有吧,我們確實看到各種各樣的人物情形,說它有吧,可哪又不真實。

在覺悟聖人看來:現象無常,生滅不斷,沒有一法真實永恆;我們所處的三維立體世界,並不比電視裡二維平面世界更具真實性,只是比二維多了一維高度而已;我們眼見現實森羅永珍,最多也就是諸多微細碎片(諸緣)快速流動呈現出的象。

無、現象消失了,有、現象出現了,有與無都是虛妄象,佛教稱其為【空】。

空、只是告訴我們自然界有無現象存在的真實情形,還沒涉及到「有與無現象出現所依賴的本體」。【本體】一一那是佛陀證到的宇宙實相,是宇宙唯一的真實存在,佛陀稱它為【中道】,老子稱它為【道】,我們稱它為【真理】。空、是說明有無現象的實際狀況,還沒有解釋到真理。

11樓:息滅貪瞋痴

空不是什麼也沒有了!什麼也沒有了就叫空,三歲的小孩也懂,還用菩薩來修嗎?佛法裡講的空跟有是一不是二,這就很難理解了。

難在凡夫有分別執著,所以不能圓融之,如果能圓融就是甚深的般若智慧。空又叫真空,空而不空謂之真空;有又叫妙有,有而不有謂之妙有。是故真空不空,妙有非有。

12樓:匿名使用者

緣聚則生,緣散則滅。

13樓:匿名使用者

空不是什麼也沒有了!什麼也沒有了就叫空,三歲的小孩也懂,

14樓:匿名使用者

諦深大師開示:莫著空有

坐下**及聲聞善知識,所謂空者,乃修道用相說;所謂因果不空者,是修道有證說。

何者為用相,譬如:汝等行,路中用器物,車馬飛機具,是稱為用相。佛門修行人,當明是者意,所謂有證說,譬如:汝行路,路中有荊棘,或者遇有狼,是稱有證者。

佛於種種經,不說空為證,楞嚴佛囑說,性火真空者,性空又真火,為令悟佛性,非說一切空,亦非一切有。佛子文殊道,空生大覺中,如海一嘔發,為說空者忌。是故善知識,諸法為有相,因果為依據,一切法空說,因果為何物,實則善知識,世界依空立,空為世界本,一切世間物,虛妄造相耳,非空非有意,說一切法空,因果為不空,實乃凡夫說,不為有證說。

諸多罪孽人,以空稱學佛,其罪入地獄,難破難知曉。佛於金剛經,說能見佛者,諸相非相見,不說明空見。是故禪宗祖,慧能說壇經,只證羅漢果,於法不能知,乃至少分許。

善知識,清淨心者:非空、非有、非不空、非不有,等等,若以空有稱為佛法,落法相坑難有出期。希望入我門者,精進勇猛修證了意,莫著法相。

諦深2014,12,6於即墨應北京**智依代群中聲聞問。

(因群裡有聲聞請法問:我想請問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此是實指,還是方便說呢?**做慈悲開示)

南無無上尊師諦深大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更多 諦深大師開示 在須彌山佛國網https://****dishendashi.***/

佛教網名詞解釋妙高山是什麼意思,佛教中諸龍指的是什麼?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妙高山王 雜語 妙高山為山中最高者故曰王。藥師經曰 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俱舍論十一曰 妙高山王四寶為體。藏傳佛教辭典 妙高山 或作妙光山,或善積山。梵音譯作須彌山 蘇迷盧山。佛家宇宙學所說器世間基礎金輪上形成的高山。形勢優美故妙,群山之王故高。山東面銀質,南面琉璃,...

佛教是什麼意思,佛教中的三有是什麼意思

含靈指具有靈性的有情眾生。如說 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靈性就是佛性的表現。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創始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為喬達摩 悉達多。他出生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是釋迦部落的王子。他29歲時開始修行,創立了佛教的教義。後來傳入亞洲其他地區,現在主要分佈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佛教廣義地說...

佛教 放下是什麼意思,佛教中的性體是什麼意思?

佛教的放下 人生苦短,不要對任何事物耿耿於懷,對功名利祿 富貴得失 悲歡離合 嗔恨嫉妒 憂悲苦惱,就得要 放下 所謂 放下 就是不要過分計較。一個人如果無論什麼傳統都放下了,他的人生還能擁有什麼呢?所以正念要提起,正義的行為要提起,正語要提起,正見要提起,慈悲要提起,道德要提起,善緣要提起,精勤要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