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應培養什麼樣的人,教育應培養什麼樣的人

2021-03-03 20:58:41 字數 5223 閱讀 3023

1樓:匿名使用者

大學培養的應該是一群會學習、懂生活、有素養的人,而真正的是否有知識其實並不重要。

教育應培養什麼樣的人

2樓:匿名使用者

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愛國心的人

大學要培養哪些能力?

3樓:命之云云魚

兒在大學一群友提出的問題——「孩子大學期間應具備哪些基本素質和能力?」。上週四在群裡了討論,我根據自己的發言的思路簡單整理補充一下,就作為「兒在大學」圈一月徵文的投稿吧。

這叫一稿兩投,圈群兼顧,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根據圈友時間簡史和玉樹臨風的建議,我將題目稍作修改——「孩子在大學期間應注重那些基本素質和能力的培養?」進入大學是孩子真正離開父母走向獨立的人生第一階段,也是世界觀和人生觀趨於成熟和完善的時期。

我認為孩子在大學期間,應要注重以下基本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

一、學會處理人際關係進入大學後首先面對的是同學關係。尤其是舍友關係,畢竟同在一個屋簷下要朝夕相處生活四年,有個和諧文明的宿舍環境,營造互助友愛、積極向上的氛圍,對自己順利完成學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學之間相處要寬容大度,多體諒別人。

比如當別人影響自己休息時,只要不是故意的,就得想法自己去適應。不能讓環境適應自己,而要讓自己去適應環境。大一期間儘量多參加一些社團活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注重團隊意識和協作能力培養。

不僅僅侷限於同學之間的交往,還要與老師、學長多溝通,借鑑別人的學習和工作經驗。也可以利用假期通過社會實踐增加社會閱歷,使自己更加成熟。大學生要成功,一定要積累好自己的人際關係,結交的朋友,尤其是多與那些優秀的學生交往,打造好人脈關係,將來更有助於自己順利地走向成功。

二、學會管理時間管理時間是大學生的基本素質之一。良好的習慣是一種個人競爭力,有的學生做事非常有條理,早晨一睜眼就先想想今天要做哪些事,哪些先做哪些後做,大概分配多少時間,尤其是學生期末或考研複習階段,學習的計劃性顯得非常重要。最初級的時間管理方法是用記事本之類隨身做個記錄;高階點的時間管理方法更注重計劃性,利用計劃表等電子手段來安排自己的事情;更高層的時間管理手段是設立近期、中期和長期目標,根據不同的目標來分配每個時期任務的進度,利用軟體或手機設定提醒,監督自己是否按期完成計劃。

在大學裡常常看到,會管理時間的學生,學習並不那麼玩命兒,也沒耽誤娛樂,成績也不錯,時間安排和效率最關鍵。也許他們知道每天哪個時段最適合學英語,大塊時間學習專業課,或者幾門課程交叉學習效率更高吧?我認為大學生自己把時間管理好了,就能提高做事效率,免得像無頭蒼蠅似的,整天喊「忙死啦」,回頭想想還沒做成什麼大事。

如果打算跨專業考研,大二就得分配好第一和第二專業的學習時間,不要顧此失彼。

三、學會自己規劃人生孩子大一期間就該明確自己的目標,是考研、出國或是直接就業,應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性格及家庭經濟情況等,及早做出人生職業規劃。無論考研、出國或就業都要量力而行,一旦確定目標就要為之付出全部努力,要有毅力和責任心,這也是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比如大四打算考研的學生,大一大二就要重點把英語和數學等公共課打好基礎,不至於到了大三忙於專業課學習而手足無措,厚積薄發就是這個道理。

也可以利用考英語四六級,計算機等級證、資格證書等給自己適當壓力和動力,從而充實自己的大學生活。如果自己打算畢業後出國讀研,大二開始就得著手託福或雅思及gre等考試的準備,家長也最好關注出國留學的政策和資訊。「兒在大學」群的行者老師說——在孩子的人生規劃中,「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是我們應該思考,而不僅僅是給孩子們提出要求。

我的體會也是跟大家一樣的著急,恨不得明天孩子們明天就當ceo、cfo什麼的。」是的,孩子的路還是讓他自己去選擇,我們所能做的是給孩子引導和把握大的方向,孩子能飛多遠就讓他自由的飛多遠,只要別成ufo就行,想抓都抓不住。相信親情是一根無形的絲線,家也永遠是孩子最溫馨的港灣。

四、學會自制和自我約束大學生不能再像中學生那樣讓老師牽著鼻子走,而要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不少大一大二學生出現迷茫,似乎在遊走中度過,等到了大三突然感嘆:「時間怎麼過得這麼快啊!

」所以,大學生平時應注重自制力的培養,不要看到別人整天泡在網上就感覺心理不平衡,要經得住**,不要盲從和懶散。很多學生等到考前才發現還有那麼多書要看,考試前拼命抓狂!靠突擊或熬通宵也無濟於事。

我相信一句話——平時天天掛網的學生,期末多半會掛科,想想啊,你不掛誰掛?也不少掛科的學生早就習以為常了,從此破罐子破摔,自甘墮落。我遇到一名大三學生,每學期至少掛三科,重修就重修,經常白天不是在網咖就是在宿舍睡大覺,幾乎什麼課都不去聽,用同學的話說,能「給我」來做實驗對付寫幾份報告,已經算是給我面子了,他只要求60分萬歲。

哎!家長面對這樣的孩子能不頭疼嗎?

五、其他基本素質演講能力。積極利用社團活動的等機會鍛鍊自己的口才,在公眾場合不怯場。看到許多大一新生競選社團或上課回答問題都緊張地發抖,多經歷幾次就好了,大學期間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勇於挑戰自己。

自信心。做事要自信,並學會推銷自己。比如應聘時怎樣樹立自信,大膽展示自己的長處,讓主考官對你刮目相看。

理財能力。說到理財,有的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慣了,連區區生活費都支配不好,沒有計劃性,很難說成就什麼大事。如果孩子花錢突然變得大手大腳,老跟父母要錢,家長可得注意了,應問清支出和用途,如果是學習應當全力支援,如果泡女朋友或有不良嗜好可要及時控制。

還有,讓孩子假期打份工或兼職,體驗勞動的艱辛,也有助於孩子學會理財,這也是生存的基本素質。兒在大學圈管理員石頭(週日)的簡短髮言值得我們思考——大學期間的綜合素質是所有知識都放棄後生存的基本技能。總而言之,大學生在校期間應注重溝通能力,學習能力,處事能力,適應環境能力的培養,還要注重心理調適和受挫能力的訓練。

平時還要鍛鍊好身體,保證有足夠的精力應對繁重的學習任務。要注重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加強個人修養和行為規範,不斷提升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名「具有專業知識、有理想、有道德的高階專門人才」。

大學要培養什麼樣的人

4樓:匿名使用者

便應當有大學生的風度。體魄康強,精神活潑,舉止端莊,人格健全,便是大學生的風度。不倦的尋求真理,熱烈的愛護國家,積極的造福人類,才是大學生的職志。

大學該培養什麼樣的人

5樓:天風海雨樓主

大學教育是國民教育重要的一個環節,對很多學生來說,大學教育有可能是他們學生生涯的結束,他們中的少部分學生會選擇選擇繼續接受教育,因此大學教育就面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何教育好這些即將結束學生生活,走向社會的「人」。

社會的建設以及穩定,需要每個人的努力,這是常識。雖然在由什麼樣的人來建設這個問題上,人們看起來不存在什麼分歧,不過,在看起來不存在分歧的問題上,卻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一般認為,大學就是傳授知識的地方,這也是一個常識。很多人來大學讀書,基本上是抱著學習知識,以便日後在社會上能夠獲得一些基本生存條件的目的,說白了就是找工作。另一個常識是,大學是文化傳承的地方,常識可以判斷,文化不等於知識,不過一些人卻以為,擁有知識就是擁有文化,一些學生獲得知識,以為可以憑此立足於社會了,「知行合一」了。

事實真是這樣嗎?

王陽明講知行合一。從王陽明的角度來看,這個知行合一,恐怕不是今天被很多人經常簡單提及的知識與實踐的統一,這也許誤解了王陽明的意思。我理解的王陽明的「知」,乃是一種帶有倫理意義的「知」,這個「知」,不僅擁有知識的層面,也擁有價值判斷的層面——倫理的道德。

我們都知道道德中最基本的一對範疇是善與惡,而中國儒家也很強調這個問題。如果以上理解不錯,那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就應當理解為,在擁有「知」的基礎上去實踐「知」的內容,並且以「知」的倫理要求規範個人的行為。

但是,如果以今日的「知識」一詞來反觀王陽明的「知」,我們發現,今日的「知識」已經不再帶有價值判斷的品質了。據說知識是中立的,就像科技沒有善惡,要看使用者如何使用了,不過問題真是這樣?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使用者得德行可以培養嗎?

答案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不能。

為什麼不能?因為我們已經將道德從知識當中抽離了,知識變成了純粹工具的東西,也就是說,純粹的工具如法擁有道德感,也就是可以說,一個擁有純粹知識的人,可以知識地不講道德!

這就是我們現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知識(事實)與價值的分離。對於搞新聞的人來說,事實與價值的分離顯得十分必要,一樣的是這個原則,對於大學教師是不是管用呢?

答案是,不管用。

我們曾經給教師一個很崇高的稱呼: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就是說,教師這個職業關係到人的靈魂。

現在的大學生也許都不談靈魂了,這不全是大學生的責任,也有大學教師的責任。知識無法給靈魂提供棲息的家園,相反,知識很可能導致靈魂的枯竭。大學教師在傳授知識這一點上,可以說相當辛苦的,但是我不得不說,只傳授知識的老師確實不道德的,做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只傳授知識的老師,就像菜市場上買菜的攤主,各種本地的外地的,常見的罕見的品種擺在攤上,隨便我們去挑,我願意相信攤主是十分負責的,相信他賣給我們的絕對是貨真價實。

但是大學不能簡單地比作市場,不過現在的大學和菜市場卻有個共通的假設:相信人都是有理性的。在大學而言,就是相信大學生可以「明智」,「理性」地作出選擇。

天啊,大學教育的一個前提居然和經濟學的前提相同,這真是諷刺。既然大學是由一群號稱「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人教授知識的地方,他們就應當明白,大學生是最容易受到塑造的一群人,用什麼東西來塑造大學生以及怎樣塑造大學生就很重要。

如果上面這個問題可以得到認可的話,那麼就必須面臨一個更為基礎的問題:大學應當培養什麼樣的人。如同上面說的,一般人認為大學就是傳授知識的地方,在此看法下,我認為大學培養出來的是「知道分子」,知道各種各樣的時髦理論,主義,也明白這些理論和主義自身的不足和他們之間存在的矛盾,然後他們就帶著這些理論,主義,從大學畢業了,也就是說,他們花錢買了知識!

如果非要用錢來說明問題,我相信,花錢涵養德行,培養道德感要遠比花錢買知識高尚得多。

憑什麼這樣講?因為這個「知識」遠不是王陽明意義上的「知」,他是被架空了的沒有靈魂的知識,是對各種經驗的抽象總結,讓接觸到他的人感到內心乾癟,沒有靈氣,因此在「行」的問題上,出錯的可能性更大,知行合一的美好願望,只怕更容易變成對美好願望的破壞。因此,在大學應當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上,我寧願相信:

大學應當培養有德行的人。其實,知行合一,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成德行合一。今天很多從大學畢業的人很容易遭遇各種**,如果內心沒有強大的力量,沒有基本的道德感,沒有作為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應該有的教養,那麼追隨**而讚美撒旦的,就有可能是這些從文明場所出來的人。

今天有個詞語叫做高智商犯罪,當知識與犯罪合謀,影響會更加惡劣,雖然肖傳國與***之間的對罵滿城風雨,但是關於肖傳國的指控,恐怕也不是空穴來風。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我們的寢室樓。每年畢業,都會有大量的學生在寢室內喝個不醉不休,同時伴隨著猜拳的「殺聲「,這還不夠,還要往窗外扔酒瓶子,酒瓶子破碎一地,第二天清晨,習慣了這些的掃地阿姨們,默默掃去這些破碎的渣滓,偶爾聽見一些不滿的聲音。我們睡在寢室裡,就像睡在沙場上,隨時準備「迎接」「偷襲」。

大學主要是培養什麼樣的人,大學應培養什麼樣的人

大學之前主要是應付升學考試,進入大學全靠自覺,大學也是步入社會一個過度階段 大學應培養什麼樣的人 大學培養的應該是一群會學習 懂生活 有素養的人,而真正的是否有知識其實並不重要。大學要培養什麼樣的人 便應當有大學生的風度。體魄康強,精神活潑,舉止端莊,人格健全,便是大學生的風度。不倦的尋求真理,熱烈...

大學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

我的大學觀 我一直對高中課本里 教育是民族之魂 這一論斷深信不疑。教育當然不僅僅侷限於學校教育,家庭教育 社會教育和環境教育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於學校教育而言,大學的教育又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顯而易見,大學是一個輸送高質量勞動力的傳送帶,是一顆連線理論與實際 連線校園與社會的紐帶。大學生步出校園之...

培養什麼樣的人,辦什麼樣的大學,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

教育目的是掃除文盲並普及基礎文化知識。提高整體社會人口素養。學校培養的版學生步入權社會後能以己之識報效國家社會,為社會建設作出實在的貢獻。由於人和人之間存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如先天智力,身體體質等,如果冠以一個死板的教育模式將會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關鍵是表現成績不佳的學生很可能未必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