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荊門送別李白翻譯及賞析,渡荊門送別翻譯及賞析

2023-01-01 22:50:28 字數 2015 閱讀 6270

1樓:內蒙古恆學教育

渡荊門送別李白翻譯及賞析:翻譯: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遊覽。

山隨著平/坦廣闊的原野的出現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飛來的明/鏡,雲層締構城外幻出海市蜃樓。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不遠萬里來送我東行的小舟。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這首詩首尾行結,渾然一體,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麼,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萬裡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渡荊門送別翻譯及賞析

渡荊門送別翻譯及賞析

渡荊門送別翻譯及賞析

2樓:素衣清顏淡若塵

渡荊門送別翻譯及賞析如下:

渡荊門送別。

李白 〔唐代〕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譯文。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遊覽。

山隨著平坦廣闊的原野的出現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飛來的明鏡,雲層締構城外幻出海市蜃樓。

我依然喜愛這來自故鄉之水,不遠萬里來送我東行的小舟。

賞析。這首詩是李白出蜀至荊門離開家鄉時所作,描繪了沿途的見聞以及感受,頷聯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頸聯兩句反襯江水平靜,展現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表現了作者年少遠遊、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之情。

《渡荊門送別》翻譯及賞析

3樓:金色盛典歷史

《渡荊門送別》翻譯: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遊覽。高山漸漸隱去平野慢慢舒,江水一片彷彿流進廣闊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飛來的明鏡,空中彩雲結成綺麗的海市蜃樓。但我還是更愛戀故鄉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著我萬里行舟。

《渡荊門送別》原文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渡荊門送別》賞析此詩由寫遠遊點題始,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後以思念作結。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以其卓越的繪景取勝,景象雄渾壯闊,表現了作者年少遠遊、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之情。

作者簡介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

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

渡_門送別原文及翻譯

渡荊門送別的寫作手法,渡荊門送別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先寫山勢與流水的動靜結合手法,然後從不同的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使用移步換影手法,全詩表達了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詩人順著長江遠渡荊門,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捨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

渡荊門送別中的修辭手法,渡荊門送別中的修辭手法,三個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對偶 仍恰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擬人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比喻 渡荊門送別原文修辭手法 渡荊門送別 唐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回荒流。月下飛天鏡答,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擬人 故鄉水被賦予了人情味,彷彿是送別即將遠行的人。比喻,誇張 ...

渡荊門送別是什麼體裁,渡荊門送別什麼時候寫的

五言律詩。渡荊門送別 是唐代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遊的途中寫下的一首詩。全文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譯文 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遊覽。高山漸漸隱去平野慢慢舒,江水一片彷彿流進廣闊的莽原。波中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