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古代科考都考什麼麼,古代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科目?

2022-10-11 18:05:19 字數 5061 閱讀 3964

1樓:紳士披掛館

看下面一些朝代的學生必讀(必考)書目,就知道古代的學生負擔有多沉重了——

唐:凡《禮記》、《春秋左氏傳》為大經,《詩》、《周禮》、《儀禮》為中經,《易》、《尚書》、《春秋公羊傳》、《穀梁傳》為小經。通二經者,大經、小經各一,若中經二。

通三經者,大經、中經、小經各一。通五經者,大經皆通,餘經各一,《孝經》、《論語》皆兼通之。凡治《孝經》、《論語》共限一歲,《尚書》、《公羊傳》、《穀梁傳》各一歲半,《易》、《詩》、《周禮》、《儀禮》各二歲,《禮記》、《左氏傳》各三歲。

學書,日紙一幅,間習時務策,讀《國語》、《說文》、《字林》、《三蒼》、《爾雅》。凡書學,石經三體限三歲,《說文》二歲,《字林》一歲。凡算學,《孫子》、《五曹》共限一歲,《九章》、《海島》共三歲,《張丘建》、《夏侯陽》各一歲,《周髀》、《五經算》共一歲,《綴術》四歲,《緝古》三歲,《記遺》、《三等數》皆兼習之。

(《新唐史·選舉上》)

元:至正二十四年,立國子學,而定其制。設博士,通掌學事,分教三齋生員,講授經旨,是正音訓,上嚴教導之術,下考肄習之業。

讀書必先《孝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次及《詩》、《書》、《禮記》、《周禮》、《春秋》、《易》等。(《元史·選舉一》)

明:所習自《四子》本經外,兼及劉向《說苑》及律令、書、數、《御製大誥》。每月試經、書義各一道,詔、誥、表、策論、判、內科二道。

每日習書二百餘字,以二王、智永、歐、虞、顏、柳諸帖為法。(《明史·選舉一》)

清:所習《四書》《五經》、《性理》、《通鑑》諸書,其兼通《十三經》、《二十一史》,博極群書者,隨資學所詣。日摹晉、唐名帖數百字,立日課冊,旬日呈請助教等批晰。

朔、望呈堂查驗。(《清史稿·選舉一》)

2樓:聽風之小豬

古代科考內容:

《詩》、《書》、《周禮》、《禮記》、《易》、《春秋》、《孟子》、《論語》、《大學》以及《中庸》等儒家經典歷來都是科舉考試千年不變的內容。

考試型別上,主要是帖經和策問,詩賦和雜文,經義和墨義等。

帖經:簡單地說就是主考官任意選擇經書中的一頁,用兩張紙覆蓋左右兩邊的字,中間開一行,另裁紙為貼,帖蓋數字,讓考試者寫出讀出,類似於現在考試的填空題。這部分主要考察是對書本知識的掌握能力。

因此,除了熟讀四書五經外,還要銘記於心。

策問:大部分涉及到當時政治、經濟、文化、吏治等方面的問題,命題形式和現代語文考試中的論述題或命題作文。

雜文:是以封建官吏所常用的篇、表、論、贊為體裁,讓考生作文,類似今天的應用文寫作。

經義:以儒家經典中的一段一句或不同章節同一主題的句子為題目,讓應試者作文,闡述自己的理解和認識,類似今天的讀後感。

墨義:取儒家經典中的句子讓應試者應答,或者要求對答這個句子的含義,或要求對答下一句,或要求對答註疏,類似今天的名字解釋或簡答題。

3樓:馬姑娘小小

科舉制度的內容和形式

從隋朝開始,各朝科舉考試科目都在不斷變化。從各個朝代科舉設定的科目和形式的變化可以看出統治階層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時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僅有策問,隋煬帝開考十科。

唐朝考試科目很多,常設科目主要有明經(經義)、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學)。到明朝只設進士一科。清襲明制,但也開過特製(特別科),如博學鴻詞科、翻譯科、經濟科等。

科舉除了特製科目外,明經,進士科考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考試形式在各個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義、口試、貼經、策問、詩賦等,宋朝主要是經義、策問、詩賦等,到明代只有經義一門了。

▲墨義墨義,就是圍繞經義及註釋所出的簡單問答題。在一張卷子中,這類題目往往多達30至50道。口試則是口頭回答與墨義同類的問題。

▲帖經帖經,有如現代詩卷的填空與默寫。考官從經書中選取一頁,摘其中一行印在試卷上。根據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寫出與之相聯絡的上下文。

▲策問策問,即議論。依據考官提出的有關經義或政事問題,考生髮表見解,提出對策。策問所及範圍較廣,有政治、教育、生產、管理等,比起帖經、墨義來難度更大,有的也還有一些實用價值。

▲詩賦詩賦,唐高宗永隆二年(681)有人認為明經多抄義條,議論只談舊策還是表現不出真才實學,建議加試雜文兩篇(一詩一賦),於是開始了詩賦考試。

▲經義經義,是圍繞書義理的議論。如果說策問還有考生髮揮的餘地,經義便已經無所謂個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聖賢書」是遵。自宋朝開始,經義取代帖經、墨義,而明朝就乾脆專考經義,讀書人真正走進了「死讀書,讀死書」的死衚衕。

古代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科目?

4樓:胡蘿蔔青菜

科舉考試的專案和內容,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側重。進士科重在考雜文詩賦版和策論,明清時特權

重經義。明經科,以五經為主。明法科,以律令為主。

明書科,以書法為主。在考試方法和考試組織方面,科舉考試可謂集古代考試之大成,其中的經驗教訓至今仍有借鑑意義。 科舉的考試方法,主要有口試,帖經,墨義,策論和詩賦。

帖經,就是主考官任擇經書中一頁,遮蓋全文,僅留一行,再裁紙為帖,蓋上

三、五字,令考生念出或寫出這

三、五字。帖經是唐代科舉的主要考法之一,各科考試,均須帖經。墨義。

就是從經書中編出若干個問題,要求考生用經書原文回答、策論,就是按策問臨場撰文回答問題。這是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考法。最後一種考試方法詩賦,即令考生臨場按文題和規定的格律創作詩賦。

唐自開耀元年後,規定進士科必須試雜文二篇(一詩一賦),然後試策。科舉考試中的帖經、墨義、詩賦,是考試方法的重大發展,是現在的填空、簡答、論述、作文等考法的源流。外語開始學是在洋務運動期間

5樓:匿名使用者

不同時代不一樣,唐代詩詞比較多,宋代重視策論,明清基本是八股和策論。

6樓:須陀洹

用八股文來寫一篇文章,一般是議**,從這篇文章中能發現你胸中的溝壑,展示的各方面的才華,如安邦定國,修身齊家,文學藝術等等。

7樓:觀音

就一篇文章,但要引經據典,基礎科目很多

古代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

8樓:地下水汙

法令、算術、書法、文才、政論,這些都曾是科舉考試的題目,到了後來的明清時期則考八股文。

在我國唐朝時期,科舉制度相對完善,當時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 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

所謂的明經,考的就是背書。開啟四書五經任意一本,任意翻開一頁,蓋上其他字只漏出一行,然後讓補全這一行後邊的幾個字。然後隨意挑一句話,讓考生解釋其中的意思。

想考過這一科,基本上得把所以課本都全文背下,想靠運氣過關是很難的。

而進士是最重要的一科,這一科考的是寫詩做文章,還有對時政的點評。這一科也是最難得的,最能考察出一個人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到底如何。想過這一關,光靠死讀書死背書是不行的。

到了宋朝科舉進行了改革,把背書和作詩給取消了。只考時政問答,提出對時政的想法然後給出解決辦法,最後再從四書五經中挑一句話讓考試寫一篇作文。

到了明朝,是科舉制度最鼎盛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科舉是最嚴密,難度最高的。這個時候八股文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成了最重要的考試手段。

所謂八股文,就是要求考生寫文章的時候嚴格按照要求來。對文章的字數、句子長短,每一句的聲調等等都有嚴格要求,這種情況下寫文章就沒那麼簡單的。

9樓:歷史奇聞匣子

古代科舉考試有鄉試、會試、殿試,「高考」放在古代是哪個級別?

古代科舉考試都考哪些內容

10樓:b悲催

唐朝初年,進士科的考試僅考試時務策。唐高宗時期,加試雜文、帖經。到中宗神龍元年(705),科舉考試就形成了「先帖經,然後試雜文及策」的三場考試製度。

所謂「雜文」,在唐中宗以前主要是指箴、銘、論、表之類,到唐玄宗天寶年間,才開始專用詩賦。北宋初年,沿襲唐及五代舊制,科舉考試時,主要考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帖《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偏重於以詩賦取士。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王安石在變法中改革貢舉,進士科停考詩賦、帖經、墨義,改為四場考試:

第一場考本經大義五道,第二場考《論語》、《孟子》大義各三道,第三場考論一首,第四場考時務策三道。南宋時期的進士科,分為經義進士和詩賦進士兩種。詩賦進士,第一場詩賦各一首,第二場論一首,第三場策三道;經義進士,第一場考本經大義三道,《論語》、《孟子》大義各一道;第

二、第三場所考內容,與詩賦進士相同。明朝的鄉試、會試分三場:第一場考「四書」義三道、「五經」義四道;第二場考論一首、判五條,詔、誥、表各一道;第三場考經史策五道。

考試題目和答題主旨主要出自「四書」和「五經」之中。試卷行文,是嚴格的八股文程式。並且答題內容和行文格式不得有任何的突破。

清朝的科舉考試,沿襲明朝的制度,其中也屢有變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成為定製:第一場考「四書」文三篇、五言八韻詩一首,第二場考「五經」文五篇,第三場考經史、時務策五道。清朝末年,因為時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反映在科舉考試上,也相應地出現了變更。

至於殿試的內容,北宋前期是賦、詩、論三題。神宗熙寧三年(1070),改為考時務策一道。此後,元、明、清一直沿襲不改。

古代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

11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考試的專案和內容,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側重。進士科重在考雜文詩賦和策論,明清時特重經義。明經科,以五經為主。

明法科,以律令為主。明書科,以書法為主。在考試方法和考試組織方面,科舉考試可謂集古代考試之大成,其中的經驗教訓至今仍有借鑑意義。

科舉的考試方法,主要有口試,帖經,墨義,策論和詩賦。帖經,就是主考官任擇經書中一頁,遮蓋全文,僅留一行,再裁紙為帖,蓋上

三、五字,令考生念出或寫出這

三、五字。帖經是唐代科舉的主要考法之一,各科考試,均須帖經。墨義。

就是從經書中編出若干個問題,要求考生用經書原文回答、策論,就是按策問臨場撰文回答問題。這是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考法。最後一種考試方法詩賦,即令考生臨場按文題和規定的格律創作詩賦。

唐自開耀元年後,規定進士科必須試雜文二篇(一詩一賦),然後試策。科舉考試中的帖經、墨義、詩賦,是考試方法的重大發展,是現在的填空、簡答、論述、作文等考法的源流。

隋朝時期的科舉考試主要考些什麼古代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

隋煬帝設定明經科 進士兩科,當時的明經 進士兩科考試的內容主要是策問。策問即出一些有關時事政務 經義等方面問題,由士子做答,這時候的科舉的考試內容還比較少。隋文帝去世,煬帝楊廣繼位。煬帝大業三年,下詔文官武將中出色的,孝敬長輩出名的 品德高尚的,氣節高尚的的人可以參加考試。大業五年 609 又下詔諸...

古代科舉考試中 春瑋 是什麼意思

春闈 會試由禮部主持,因而又稱禮闈,考試的地點在京城的禮部貢院。由於會試是在鄉試的次年,故會試又稱 春試 春闈 春榜 杏榜 等。會試的時間為二月初 九 十二日 十五日三天。在春天的會試叫 春試 又叫 春闈 九天,農曆二月九日 十二日 十五日,三場,每場三天。在古代,鄉試每三年一次。在秋天,故叫 秋試...

科舉制度在中國古代曾起什麼作用,科舉制度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所起到的作用

科舉制度產生於隋朝,是對魏晉門閥制度的否定,當時是進步的,一直到明清還不失為世界先進的 選拔制度,只是延續既久,流弊頗多.科舉制度的積極意義有 1 有利於消除地方和 在選官方面的腐敗,改變了自秦漢以來以舉薦為主的官吏選拔制度。2 有利於籠絡人才,緩和了階級矛盾,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3 提高了 的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