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們都學習什麼啊,古代的帝王都學習什麼

2021-03-19 23:37:00 字數 6063 閱讀 3770

1樓:匿名使用者

以清代為例。

皇帝用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時間學習先祖的聖訓,無論嚴冬酷暑,從不間斷。經過長年累月地學習和領會之後,他們再調整、制定出自己的統治策略。 根據《國朝宮室》記載,每天下午皇帝一般在一兩點時吃晚飯,然後批閱各部和地方大員的奏章,接著就開始學習。

在下午2點30分到5點這段時間裡面,皇帝除了辦公以外,主要是看書學習、吟詩作畫,或者是由妃嬪陪同看戲、聽**等等其他娛樂活動。 清代皇室非常重視皇子的教育。他們從六歲起開始讀書,由皇帝親定學識淵博的翰林、大學士擔任師傅,學習四書五經、史記、漢書詩賦、滿蒙漢三種文字及弓箭騎射。

每天學習從不間斷。幼年即位的皇帝更是要受到精心的栽培和嚴格的訓練。 順治和康熙皇帝從小就勤於攻讀漢文書籍。

康熙八歲登基時,學的是明代宮廷遺留的經書、詩文。乾隆十一歲在上書房讀書,嘉慶、道光兩朝還有尚書房。到了咸豐時代,因為他的兒子載淳沒有入學就做了小皇帝,起初在弘德殿讀書,後到毓慶宮系統學習。

光緒、宣統也都是入學前即位,他們都在毓慶宮學習。 皇帝親政後,除了處理朝政、批閱奏章、還要繼續學習,學習的內容主要是經史、詩文書畫兼有天文、數學、**、醫藥、物理等一些自然科學內容。康熙皇帝從小讀書必會讀到半夜,不僅熟讀儒家經典,而且注重學習天文地理、數學、醫學等自然科學。

康熙皇帝任用學有專長的西方傳教士徐日升、張誠、白晉等人為老師,輪流到養心殿、弘德殿給他授課。 清朝前期的幾位皇帝,比較勤奮刻苦,所以學習頗有成效,都具備很深的漢文化修養。 順治皇帝能書善畫,曾畫《牧牛圖》賜給國史院大學士,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就是他親手書寫的。

雍正、乾隆皇帝都寫得一手好書法,所謂「康乾盛世」,和這幾位皇帝具備較高文化素質有很大關係。 皇帝在每天辦公和學習之餘,也安排娛樂活動。清宮中的娛樂活動內容有琴棋書畫、花鳥魚蟲、欣賞文物古玩、放風箏等等。

由於每位皇帝的愛好不同,娛樂內容也不盡相同。 康熙喜愛**、研究樂律,還學習外國**。乾隆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還喜歡收藏文物、品鑑古董

2樓:匿名使用者

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騎射.音律.算數,都有的學,只是不同朝代不同皇帝學的不一樣。

古代的帝王都學習什麼

3樓:火龍斯莫克

十歲皇帝的課程表

明穆守時

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在穆宗逝世後,輔佐十歲的小皇帝神守當政,還是神守的教師。他曾為小皇帝規定了如下一張課程表:

---每日接續講讀《大學》《尚書》,先讀《大學》十遍,次讀《尚書》十遍。

---講讀畢,皇上進暖閣少憩,禮監將各衙門奏章,進上御覽,臣等退在西廂房伺候。皇上若有所回,乞即如臣等至御前,將本中事情,一一明白敷奏。

---覽本後,臣等率領正字官恭侍皇上,進字畢,若皇上不欲再進,暖閣少憩,臣等仍退至西廂房伺候。若皇上不進暖閣,臣等即率講官再進午講。

---進午初時,講講《通鑑節要》,講官務將前代興亡事實,直解明白,講畢各退,皇上還宮。

---每日各官講讀畢,或聖心於書義有疑,乞即下問,臣等再用俗說講解,務求明白。

---每月

三、六、九視朝之日,暫免講讀。仍望皇上於宮中有暇,將講讀過經書,從容溫習。或看字型法帖,隨意寫字一幅,不拘多少,工夫不致間斷。

---查得先朝事例,非遇大寒大暑,不輟講讀。本日若遇風雨,傳旨暫免。

4樓:

學習面很廣,從四書五經到茶藝書法等品味情趣。

5樓:剛淑敏於琬

為什麼古代皇帝大都短命?

古代大多數的皇帝都命短,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有人做過統計,從秦漢至明清,我國封建時代各朝有生卒年可查的皇帝共有209人,有道是:「人生七十古來稀」,209個皇帝,壽過古稀的僅有8人,只佔4%;而未過半百的卻有142人,佔68%,平均壽命僅39歲。

這確實是一個令人驚訝的年齡數字。

做為最後一個朝代,清朝的文字記載應該是可靠的,大清帝國曆時268年,共有10個皇帝,他們中只有高宗弘曆1個壽過古稀,活了88歲;未過半百的倒有4人,世祖福臨23歲,文宗奕詝30歲,穆宗載淳19歲,德宗載湉37歲;其他5位的年齡分別為:聖宗玄燁68歲;世宗胤禛57歲;仁宗顒琰60歲;宣宗炅寧68歲;宣統溥儀61歲。平均壽命也只有51歲。

皇帝們吃的是人間美味,喝的是人蔘燕窩湯,營養豐富,且有專門的御醫護理,按道理他們應該長壽才對,然而,事實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壽命很短。諷刺的是,對比如今世界範圍內的長壽老人,卻大都是深居簡出的淳樸鄉民。那麼為何反差會如何之大呢?

究其原因,不外乎三方面的原因。

一:爭權奪利,死於非命的多;

鄉間老人生活簡單,不會徵名逐利,每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過著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這樣每天心裡平靜,情緒波動小,樂觀豁達,長壽也是必然的。

二:迷信方士丹術,胡弄而死的多;

而鄉間的老人們吃的多是粗糧,吃的大都是自家種的瓜果蔬菜,用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就是純天然、無公害,就連平日吃的油,也大都是對身體有益植物油,像南極翁食品從世界五大長壽之鄉巴馬引進的平日百歲老人們每天食用的茶油和火麻油,這些都是對身體有著養生加調養的功效的優質食物。

三:身患疾病,御醫不敢開方下藥,貽誤致死的多。

是人就都會生病,那些古樸的老人們也不例外,但是因為他們的生活條件大都比較艱難,所以大都從小就耕作于田間,練就了一身好體格,所以抵抗力和身體自然比古代養尊處優的皇帝要好的多。

對比之下,看來古代的君王並不像我們的那些長壽老人們幸福,難怪古人云:無欲則剛,也確實是不無道理的。

古代皇帝都要學些什麼呀,

6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經典、歷史、性知識,這是每個皇帝都必須學習的,還有不少皇帝學習武術,尤其是少數民族做了皇帝。

兵法也是一門很重要的知識。

地理知識,主要是瞭解自己的版圖和周遍國家。以方位,位置為主。

古代中國天文,算術、機械雖然領先,但是他們多沒什麼地位,這些知識不會交給太子很多。

7樓:烏黑黑霧

大哥,皇帝不學帝王之術?

皇帝至少需要學習太乙奇門六壬。

如果是我的話,那必要仰知天文,俯察地理;忠孝仁和。明陰陽,懂八卦;知奇門,曉盾甲;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8樓:匿名使用者

十歲皇帝的課程表

明穆守時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在穆宗逝世後,輔佐十歲的小皇帝神守當政,還是神守的教師。他曾為小皇帝規定了如下一張課程表:

---每日接續講讀《大學》《尚書》,先讀《大學》十遍,次讀《尚書》十遍。

---講讀畢,皇上進暖閣少憩,禮監將各衙門奏章,進上御覽,臣等退在西廂房伺候。皇上若有所回,乞即如臣等至御前,將本中事情,一一明白敷奏。

---覽本後,臣等率領正字官恭侍皇上,進字畢,若皇上不欲再進,暖閣少憩,臣等仍退至西廂房伺候。若皇上不進暖閣,臣等即率講官再進午講。

---進午初時,講講《通鑑節要》,講官務將前代興亡事實,直解明白,講畢各退,皇上還宮。

---每日各官講讀畢,或聖心於書義有疑,乞即下問,臣等再用俗說講解,務求明白。

---每月

三、六、九視朝之日,暫免講讀。仍望皇上於宮中有暇,將講讀過經書,從容溫習。或看字型法帖,隨意寫字一幅,不拘多少,工夫不致間斷。

---查得先朝事例,非遇大寒大暑,不輟講讀。本日若遇風雨,傳旨暫免。

9樓:昆明湖水怪

總結一下,就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另一種說法是六經,謂《易》、《書》、《詩》、《禮》、《樂》、《春秋》。

10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經典、歷史、兵法、地理、天文、禮儀、詩詞歌賦、琴棋書畫。

11樓:逆水寒柯南

他們的學習就是7個字「齊家,治國,平天下」

康熙那些皇上從小都要學習些什麼?

12樓:匿名使用者

根據對清宮檔案研究,清代皇帝在宮中的日常生活是很有規律的,除國朝大典外,一般的情況是:

1.上午 5:00——7:00左右起床、請安、早讀;

2.上午7:00——9:30早膳;

3.上午9:30——11:00上朝理政,辦理公務;

4.上午11:00——下午2:30午休、晚膳;

5.下午2:30——5:00看書學習、吟詩繪畫或由妃嬪陪同看戲、聽樂等娛樂;

6.下午5:00—9:00晚點或酒膳,做佛事,然後就寢。

具體來講:

首先我們說說清朝皇帝的衣著服飾。皇帝的衣著服飾不僅為防暑禦寒,而且是地位、權力的象徵,神聖與威嚴的體現。到了乾隆年間,冠服制度得到完善,既保留了滿族服飾中披領、馬蹄袖的風俗,又沿襲中國曆代皇帝「崇尚黃色、衣紋雲龍」的傳統。

在黃色龍袍上還有象徵皇權的十二個圖形,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火等等。把天下最美好的比喻和讚美都用在皇帝的衣服上,用來表示皇權神授、皇帝德慧完美。

皇帝的衣服的圖案和顏色,除皇帝以外任何人都不能用,否則就要殺頭的。

清代的皇帝穿衣服戴帽子,是有嚴格的制度所規定的,而且這種制度和季節是分不開的。皇帝按季節穿衣服,它分別是皮、棉、夾、單、紗多種質地、式樣、顏色規格,文飾他都有嚴格的規定。

大典祭祀和朝政時穿禮服,即朝服和袞服;年節喜慶的日子穿吉服,又稱龍袍;平時穿常服又稱便服,打獵穿行服;帽子要與衣服配套,分別為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每種服飾,又有皮、棉、夾、單、紗等冬天夏天的分別。

皇帝的衣服不但種類很多,而且更換頻繁。在清宮內不但設有四執庫,專門存放皇帝的服飾,而且每天還有一批太監,專門管理皇帝的服飾和穿戴。不僅如此,還建立一種檔案叫《穿戴檔》,詳細記錄皇帝每天服飾的穿戴情況。

按照清代后妃制度,皇帝的祖母為太皇太后,母親為皇太后,她們同住在慈寧宮,太妃、太嬪住在旁邊的壽康宮、壽安宮。皇帝每天早晨穿戴整齊後,首先要向她們一一「請安」,以表示對長者的孝道與尊崇。

除了康熙以外,清朝皇帝都是住在養心殿。皇帝每天早晨「請安」,要出吉祥門,乘坐兩人抬的轎子,經西二長街、出啟祥門。乾隆當了太上皇,嘉慶皇帝請安的內容便多了一項。

清代晚期的慈禧當太后時,三度垂簾聽政,長達四十八年。她所居住的宮殿,一反祖上的規定,仍住西六宮的長春宮、儲秀宮等處。當時的皇帝光緒請安的路線也只好隨著改變。

皇帝請安完畢,就開始早讀。早讀內容是前朝歷代皇帝的《聖訓》和《實錄》。所謂《聖訓》,是前朝皇帝告誡臣下的詔令、言辭語錄,《實錄》是歷代皇帝統治時期治國的編年大事記。

雍正皇帝曾經說過:清聖祖康熙60餘年的治國方略,是後代千秋萬世都要學的,所以我就讓人以聖祖的《實錄》為經,《聖訓》為緯,按編年和分類兩種格式把這些治國方略編纂起來。

清代皇帝用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時間學習先祖的聖訓,無論嚴冬酷暑,從不間斷。經過長年累月地學習和領會之後,他們再調整、制定出自己的統治策略。

早上七點到九點半是皇帝吃早飯的時間。皇帝吃飯稱「傳膳」、「進膳」或「用膳」。清代皇室沿襲東北滿族的飲食習慣, 一天早晚兩次正餐,就是早膳和晚膳。

早膳在上午**點時進行,晚膳在下午一點到兩點進行,夏秋兩季則要早一個小時。兩次正餐後,各加一頓小吃。如果臨時需要吃什麼,就隨時傳人送過來。

按照清宮的飲膳制度--也就是膳食制度,皇帝飲食有日常膳和各種宴會之分,日常膳是由御膳房負責,各種宴會由光祿寺和禮部精膳清吏司、宮內的御茶膳房共同承辦。皇帝的御茶膳房下面設**、廚師雜工370人,御茶房和清茶房有120多人,兩處還有太監一百

五、六十人。

御膳的食譜每天由內務府大臣劃定,每月整合一冊。所以,在清宮檔案裡留下了大量的膳單和《膳底檔》等豐富的資料。在做御膳時,內務府大臣還要負責監督,每道菜的配料都有規定,不許任意增減更換;膳食主次有別,不能影響主料的原味。

皇帝平時吃飯的地點,大多在寢宮和辦事場所。傳膳時,由御膳房太監負責把三張膳桌拼在一起,鋪上桌單,手捧紅色漆盒的太監們排著隊進來,將各種菜餚、飯點、湯羹等迅速端上飯桌。

皇帝就坐後,傳膳太監先檢視每道飯菜中的試毒牌變色不變色,再親口嚐嚐,然後皇帝才開始吃。試毒牌是一種銀製的半寸寬三寸長的小牌子,古人認為如果飯裡有毒,牌子是會變色的。

如果沒有旨意,任何人都不能和皇帝一起吃飯。皇帝吃的飯菜,一般是主菜八品、小菜四品,再加火鍋、粥、湯等。

除了平時的御膳,過年、過節皇帝還要舉辦宴會。在乾清宮舉行的內廷宴是清代皇帝與他的家眷、親王、皇子等舉行的團圓家宴。皇帝為其他少數民族首領或地方大員舉辦的宴會,叫外朝宴,主要是禮儀性的,地點多在保和殿。

此外,還有千叟宴等宴會。

上午九點半到十一點,是皇帝上朝理政、辦理公務的時間。皇帝處理政務一般分為日常的和特殊的兩種。一年一度的批准死刑、接見外國使臣等,是屬於日常的政務;重要的典禮像登極大典、大朝會、皇帝生日、皇帝大婚等都屬於特殊的政務。

古代酒杯都叫什麼?分別是什麼樣的啊

爵ju 古代飲酒的器皿,三足,以不同的形狀顯示使用者的身份。樽內 z n 基本解釋容 古代的盛酒器具。古代的杯子叫什麼?商周時飲酒的青銅觚,有一些是帶把手的,漢代的漆耳杯有耳,也相當於把的功能。奇怪的是,中國的瓷杯一直沒有把。不是瓷工不能做把手,估計是沒想起來,有把的馬克杯是晚清才傳入中國的。唐代到...

想去學習大資料都需要有什麼條件啊

在大資料時代,大資料開發的學習已經成為時代的發展趨勢,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方面都運用到了大資料開發技術,而且大資料人工智慧的發展空間是非常大的,想要學習大資料開發技術知識是需要具備一定的自身條件才可以。大資料開發技術所涵蓋的知識體系是比較大的,是一項綜合性比較高的程式設計技術學科,因此小夥伴想要學好...

古代私塾教育的認識,古代私塾都教什麼課程

私塾是我國古代社 會一種開設於家庭 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它是舊時版私人所辦的學校權,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它是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前夕,共產黨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政策,一些私塾的學董因為土地被充公而喪失了聘請塾師的能力。同時,隨著對塾師的思想改造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部分塾師感到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