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中 春瑋 是什麼意思

2022-04-07 05:52:39 字數 6025 閱讀 1808

1樓:最強大腦花

春闈:會試由禮部主持,因而又稱禮闈,考試的地點在京城的禮部貢院。由於會試是在鄉試的次年,故會試又稱「春試」、「春闈」、「春榜」、「杏榜」等。會試的時間為二月初

九、十二日、十五日三天。

在春天的會試叫「春試」,又叫「春闈」,九天,農曆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場,每場三天。

在古代,鄉試每三年一次。在秋天,故叫「秋試」又叫「秋闈」,為九天,農曆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場,每場三天。全國的會試科考也是每三年一次,在春天,故叫「春試」,又叫「春闈」,也為九天,農曆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場,每場三天。

唐代考試定在春夏之間。宋諸路州軍科場並限八月引試,而禮部試士,常在次年的二月,殿試則在四月;於是有春試﹑秋貢之名。元代於八月鄉試,二月會試,明清相沿。

故也稱會試為春試。;參閱《宋史.選舉志二》﹑清趙翼《陔餘叢考.試期》。

古代科舉考試中,春試和秋闈是指什麼級別的考試

2樓:匿名使用者

自元代開始是八月鄉試、二月會試,明清也沿用了這個時間,所以鄉試又稱秋闈;會試稱春試或春闈

古代時候科舉考試前三名分別叫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狀元,榜眼,探花。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榜眼,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bǎng yǎn,是科舉時代的一種名次稱號。即在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殿試中,取得進士考試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進士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

「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確立於北宋晚期。時至今日,「探花」的稱呼仍歷久不衰。

4樓:初級提問者

童子試 縣試 府試 院試 (院試合格者叫

生員 俗稱秀才 獲取生員方可參加正式考試)正式考試 鄉試 會試 殿試

鄉試合格者叫舉人 第一名 解元

會試合格者叫貢生 第一名 會元

殿試合格者叫進士 第一名 狀元 第二榜眼 第三探花解元 會元 狀元 叫連中三元

舉行鄉試 會試的場所叫貢院

5樓:匿名使用者

野史說書人

古代科舉考試的前三名,第一

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不過這裡的前三名指的都是殿試的前三名,也就是通過科舉考試終極考核後的最後排名。在進入殿試之前,參加科考的人必須得先通過鄉試和會試。

科舉考試就是古代的高考,也是古代讀書人進入官場的唯一機會。科舉考試要經過重重的選拔,最後能夠進入殿試,接受皇帝考核的人,基本上都已經是人才中的人才了。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其中進入鄉試的可以獲得舉人的身份,進入會試的可以獲得貢士資格,進入殿試則可以獲得進士資格。

科舉考試的前三名又被稱為三鼎甲,他們按照名次從高到低依次是狀元、榜眼和探花。狀元、榜眼和探花是殿試的一甲,他們被賜進士及第,而此後還有二甲和三甲被賜進士出身,能夠進入殿試的統稱為進士

6樓:而立之年汪

第一名叫:解元。

第二名叫:榜眼。

第三名叫:探花。

古代科舉考試分幾個等級?

7樓:雨田觀史海

高考和科舉有相同點,當然也有不同點。

首先是,兩者的相同點很多人將每年6月份的高考被稱為現代的科舉其實也不是並無道理,起碼在這幾個方面都有相同點。

第一,這兩個考試都是以選拔為主的考試,同樣的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且本質上要求的是以公正、公平來對人才進行選拔。清朝對於的科舉舞弊的管控很嚴,其一套程式下來,基本上就杜絕了作弊的可能,而現在高考在實踐中,不斷消除影響公正公平的因素,通過多部門和教育系統介入力求公正和公平。

古代的科舉考試

第二,這二者身上都是讀書人一生的追求,也是他們改變自己命運最為公平的手段,同樣他們也會通過這個反饋到教育中,甚至對教育和知識的傳遞起到來了促進作用。古代有「十年寒窗」以求改變自己的命運,也讓古人有養成讀書的風氣;而現在12年的教育,則是很多偏遠地區或者窮人家孩子孩子改變命運,鼓勵自己奮發圖強的一個關鍵。

古代科舉考試場景

其次是,兩者的不同點第一是內容不同,古代科舉制度雖然門類也多,但是以經學為主,裡面對於很多科學的理論和致世的學科涉及較少,長時間下去很多讀書人都成了死腦筋甚至是槓精,而現在的文理分科,內容廣泛,也涉及到了自然、科學、文學等方面,更加的靈活,對於人才的選拔也更加專業和細緻。

現代高考

第二則是錄取率,現在高考加上大專等院校,率取率基本上能在90%以上,而古代的科舉的錄取率則是低的有點嚇人,明清時期鄉試中舉率僅僅是1%左右,三年才舉行一次的殿試每科也只錄取進士300名左右。而這個比例會讓很多人才白白流失。

因此在於先進性來說,高考無疑要勝於科舉。

8樓:區濟

相同之處在於報考的人數都特別多,有人能憑藉考試改變命運走向人生巔峰;不同之處在於,科舉靠的是封建八股文,高考考的則是豐富的科學理論知識。

9樓:憶

相同的是,科舉和高考都是為了通過考試選拔人才。不同的是,高考是通過分數選拔,科舉是通過策論,看考官和皇帝的喜好選拔。

10樓:花開半夏花落

古代科舉考試分4個等級 :童生試 鄉試 會試 殿試。

11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考試分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第一名為解元,會試第一名為會員,殿試第一名為狀元,有連中三元即鄉試、會試、殿試的說法,也有連中六元即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的說法,可以繼續**。

等級可以分為三個,第一級院試,第二級鄉試,第三季會試和殿試。

縣試和府試嚴格不算科舉過程。

古代科舉考試的排名情況

12樓:小小小白

古代科舉考試的排名情況: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

(1)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後稱「生員」「秀才」。

(2)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考中了就叫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第一名叫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13樓:high芋頭小姐

1、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考試都須投狀,因此稱進士科及第的第一名為狀元,也叫狀頭。

宋代以殿試首名稱狀元。明、清會試以後,貢士須作殿試,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為狀元。

2、榜眼:科舉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北宋初期,殿試錄取的一甲第

二、三名都稱榜眼,意思是指榜中雙眼。明、清兩代專指第二名,第三名稱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編修。

3、探花:科舉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唐代進士曲江杏園初宴,稱「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進士二三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探採名花,探花之名始於此,宋代又稱探花郎。

南宋以後,專指殿試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襲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4、進士:意即貢舉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明、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5、貢士: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後,經鄉貢考試合格的叫貢士。清代,會試考中的為貢士。

6、舉人: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7、秀才:別稱「茂才」。本系優秀人才的通稱。

漢代以後,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時,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後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泛稱。

明太祖曾採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反以知府為官。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

14樓:匿名使用者

有秀才,然後是舉人,然後再是進士,近視的前三名分別叫狀元榜眼探花

15樓:夏芝

我國古代科舉考試分為四級 按順序為 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1.院試:讀書人首先在縣、府參加考試,通過考試稱為生員(秀才),取得參加正式考試資格。

2.鄉試(秋闈):由省府主持每三年一次,連考三場,每場三天,鄉試考中稱為舉人,具有了做官的資格,第一名的舉人為解元。

3.會試(春闈):在京師舉行,會試考中者稱為貢士,貢士中的第一名稱會元。

4.殿試:皇帝親自主考和出題,排名三甲,一甲三名:

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賜進士及第。其餘為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一甲立刻授予官職,二三甲則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16樓:匿名使用者

狀元、榜眼、探花-這是一甲(一甲就只有三名,賜進士及第)傳臚不只有第四名這麼叫,二甲第一名叫傳臚,三甲第一名也叫傳臚.從第四名開始(二甲),進士賜「進士出身」,名額不定再往後賜「同進士出身」

這就是明清科舉的排行.

而「會魁」「會元」「解元」不是進士考試的排名,會魁和解元是鄉試第一名的稱號(舉人考試,比如唐伯虎就稱唐解元)

「進士」是一個統稱,會試錄取後都稱為「進士」

明代科舉考試有以五經取士一法,每經各取一名為首,名為「經魁」,這不是科舉的排名。

「舉人」是通過鄉試考生的統稱

「秀才」是通過院試考試後考生的統稱,也叫生員

古代科舉考試中流程和名次的對應關係是怎樣的?

古代科舉考試,高中了,叫什麼名字稱呼???

17樓:

1、孝廉

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為士大夫的主要途徑。明清俗稱舉人為孝廉。

2、舉主與門生

漢代士人通過察舉和徵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舉的列侯。

3、貢士

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的制度。清代,會試考中的為貢士。

4、進士

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5、舉人

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6、秀才

別稱「茂才」。南北朝時,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設秀才科。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習慣上也稱為「相公」。

7、狀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

8、榜眼

科舉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

9、探花

科舉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

10、解元

唐代,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相沿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宋以前稱解頭。

11、會元

科舉制度中鄉試中式為舉人,舉人會試中式第一名為會元。

12、貢生

明、清時府、州、縣學的生員,凡已考選升入國子監肄業的稱為貢生。

13、童生

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歲數大小都稱童生。

擴充套件資料唐代武則天時,科考的長官宣讀「奏狀」,即報給皇帝的名單,名次最高的考生站在最前,因而稱為狀頭,也叫做狀元(「元」為「頭一個,第一」之意)。到了宋代,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狀元」的名稱也固定了下來。

古代填寫進士榜時,狀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則分列其左右,好像人面部的兩隻眼睛,所以在宋代初期稱作「榜眼」。

「探花」一詞與唐代科舉考試之後的活動有關。唐代新進士榜公佈後,榜上有名的士子相約舉行盛大的宴遊活動。新科進士們選出兩名最年輕英俊者當「探花郎」,騎馬遍遊長安的大街名園,採摘各種早春鮮花。

因此,「探花郎」的稱呼原本只是戲稱,與登第名次並沒有關係,名額也是兩名或者三名。到了南宋後期,才成為第三名進士的專名。

隋朝時期的科舉考試主要考些什麼古代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

隋煬帝設定明經科 進士兩科,當時的明經 進士兩科考試的內容主要是策問。策問即出一些有關時事政務 經義等方面問題,由士子做答,這時候的科舉的考試內容還比較少。隋文帝去世,煬帝楊廣繼位。煬帝大業三年,下詔文官武將中出色的,孝敬長輩出名的 品德高尚的,氣節高尚的的人可以參加考試。大業五年 609 又下詔諸...

請問古代科考都考什麼麼,古代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科目?

看下面一些朝代的學生必讀 必考 書目,就知道古代的學生負擔有多沉重了 唐 凡 禮記 春秋左氏傳 為大經,詩 周禮 儀禮 為中經,易 尚書 春秋公羊傳 穀梁傳 為小經。通二經者,大經 小經各一,若中經二。通三經者,大經 中經 小經各一。通五經者,大經皆通,餘經各一,孝經 論語 皆兼通之。凡治 孝經 論...

秀才下一級考試是什麼?秀才是科舉考試中的哪一級別?

秀才後面是舉人,舉人可參加科舉考試,也就是狀元等等,最高頂級,然後等待授官銜等等。狀元特別不好說會給什麼官職,歷史上最高給了翰林侍郎,最低給過七品縣官。鄉試。鄉試,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之一。唐宋時稱 鄉貢 解試 由各地州 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 秋闈 明 清兩代定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