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2022-03-18 07:00:26 字數 4066 閱讀 3969

1樓:小陽同學

**事物原理,從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已失佚,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現代漢語詞典》2023年發行的第六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

「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偽學雖然朱熹乃是儒學史上承先啟後的一代大儒,但他對於「格物致知」的觀點之所以在後世成為主流,並非是因為獲得後世儒家學者的普遍贊同。事實上,朱熹學說在南宋當時還因政治黨爭而被斥為「偽學」,而後世的許多儒家學者也更加大力批判朱熹對於「格物致知」的學說觀點。但

因為朱熹的《四書集註》在元朝中葉就被官方採用為科舉取士的應試準則,而自從明太祖開始獨尊朱熹學說為《四書》上的唯一官方思想權威以後,朱熹學說更是成為明清兩代歷時五百餘年在科舉應試上的官方教條觀點。

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觀點也就在數百年的官方教條權威下,成為後世社會上的普遍流行觀點。所以在清末的洋務學堂中,就把物理、化學等學科稱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簡稱。

2樓:匿名使用者

王陽明的「格物」不是通過做實驗對竹子進行研究,而是對著竹子空想,要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的目的,這樣做,就遠離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所以作者說:「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就被淹沒了。」從上下文來看,在作者心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是:

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也就是說要有真正的實驗精神。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物理的學科,已失佚,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現代漢語詞典》2023年發行的第六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

「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才在為理性知識而愁。」

3樓:匿名使用者

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探索應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的袖手旁觀

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4樓:慧聚財經

不同的人對格物致知有不同的解釋:

①儒家理學——朱熹的解釋:格物致知即物而窮其理。簡單理解為觀察分析萬事萬物並解其根本,轉化為人心靈之認識,而得其道,並以致其知。

②儒家心學——王陽明的解釋:解釋格為「正」,解釋物為「意念」,格物」就是要人糾正意念的不正, 克服內心的非道德意識, 從而恢復其本體的至善或「良知」。

③僧人——印光大師解釋:格除掉人心之物慾,方能顯其本有真知。閒邪存誠、返妄歸真。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一個表因果關係的片語,格物是因,致知是果。格物的意思就是割除物慾,致知意思就是通達明瞭宇宙萬法的終極真相。

格物致知的意思就是,物慾割除的越徹底越乾淨,就越容易獲得通達宇宙萬法的真是智慧,就越容易明瞭宇宙萬法的終極真相。

5樓:匿名使用者

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物理的學科,已失佚,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

東漢鄭玄最早為「格物致知」作出註解,而自從宋儒將《大學》由《禮記》獨立出來成為《四書》的一部後,「格物致知」的意義也就逐漸成為後世儒者爭論不休的熱點議題,以至於今。現在社會上關於「格物致知」的流行詮釋是根據南宋朱熹學說的部份觀點,認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

《現代漢語詞典》2023年發行的第五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格:推究;致:求得。1.**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2.使知道事物風格的能力,然後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態

6樓:平常心新號

格物致知

【釋義】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出處】《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用例】顧彼西洋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雲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嚴復《原強》)

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7樓:第九的站點啊

格物致知[1] 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已失佚,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

《現代漢語詞典》2023年發行的第六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麼?

8樓:煙花

客觀上追求探索,要具有探索精神

9樓:匿名使用者

格物致知就是通過接觸事物和實地實驗不斷獲得新知識,就是在深入探索中找到事物的規律和真相。

10樓:匿名使用者

1、**物體的本質從而得到知識

2、在古代泛指數理化及雜學等所有非文史類知識

11樓:匿名使用者

【解釋】: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示例】:顧彼西洋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雲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嚴復《原強》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指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

12樓:匿名使用者

。《現代漢語詞典》2023年發行的第五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13樓:匿名使用者

**萬事萬物,最終明白蘊含在它們身上的天理

14樓:狐狸那

以前看了語文書,覺得這個詞特別諷刺

15樓:鑫鑫電器

格物致知的含義是: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16樓:匿名使用者

從**物體而得到知識

什麼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17樓:哈哈小帥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18樓:成都新東方烹飪學校

「格物致知」是《大學》一書所提出的儒者求學八個階段中最初始的兩個階段(見《大學》一則),是儒家學派為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階段性行為目標。到了南宋,朱熹將「格物致知」提高到了特別崇高的位置。

「格物」是到達事物的極致,窮盡事物的本然之理。認識是一個由表及裡、由深入淺的過程。窮理就是**社會普遍永恆的道德法則。

「致知」就是把自己已知的加以推廣,以此物推及彼物,從有窮推及無窮。朱熹**了知行的關係,認為知先行後,行重知輕。

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 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g w zh zh 意思是 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格物致知 包含 實事求是 精神,但是,其內涵遠比 實事求是 豐富。現今流行觀點和朱熹觀點的差異,乃是在關於 致知 的解釋。朱熹所謂的 知 是知性 包含了智慧 心得感悟與知識 而現代流行觀點的 知...

關於「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名言賞析

格物致知 釋義 解釋 格 推究 致 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出自 禮記 大學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示例 顧彼西洋以 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雲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嚴復 原強 語法 連動式 作謂語 指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 解釋 格物致知 有關名言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只不如...

為什麼王陽明格竹不算作格物致知

王陽明原本很相信朱熹的 格物致知 說法,於是七天七夜認真觀察竹子,但最終沒悟出竹子的 理 來,反而生病了。他改變了對 格物致知 的看法,提出了 致良知 的觀點,否定了 格物致知 他主張 內省 提高自身修養,從 心 思考事物的規律,達到 知行合一 王陽明對 格物致知 的否定,其影響好像是負面的.格物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