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所說的「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在現代社會有何意義?有何侷限

2021-03-22 05:19:49 字數 5276 閱讀 5972

1樓:世界公民之一

人人如此,天下太平

侷限於物慾縱流的當下社會難以實現其中任意方面

《大學》中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現代社會有何意義有何侷限

2樓:du知道君

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一個人內在的德智修養,到外發的事業完成,構成一貫不斷開展的過程。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即其內在的德智修養,就是大學三綱領中「明明德」的功夫。

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後才會擁有淵博的知識,徹底瞭解事物。擁有淵博的知識,徹底瞭解事物,然後意念才會誠實。

意念誠實,內心才會端正而無邪念。內心端正,然後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會整頓好。

家庭整頓好了,然後國家才會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了,推而廣之,然後才能使天下太平。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大學》中提出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分別是什麼意思?

3樓:暖暖炊煙裊裊

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

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治國: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布仁政於國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於天下,使天下太平。

(1)原文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2)譯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知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4樓:匿名使用者

《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

在八個條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條,「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十章分別解釋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新民是指讓人們革舊圖新。止於至善是指要達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

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來獲得知識。誠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

修身就是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齊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國、平天下是談治理國家的事。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麼意思?

5樓:說太多不如沉黙

意思如下:

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後才會擁有淵博

的知識,徹底瞭解事物。擁有淵博的知識,徹底瞭解事物,然後意念才會誠實。意念誠實,內心才會端正而無邪念。

內心端正,然後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會整頓好。家庭整頓好了,然後國家才會治理好。

國家治理好了,推而廣之,然後才能使天下太平。這是從一個人內在的德智修養,到外發的事業完成,構成一貫不斷開展的過程。

出處:儒家的著作《大學》

部分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釋義: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總結:《大學》是儒家思想經典很重要的一部分,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一個人內在的德智修養,到外發的事業完成,構成一貫不斷開展的過程。

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即其內在的德智修養,就是大學三綱領中「明明德」的功夫。

6樓:強榮花元琴

釋義: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

致知,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

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就是要整齊好自己的家庭,。

治國,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布仁政於國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於天下,使天下太平。

中國的傳統知識分子一直堅守著「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以仁為本,忠恕至上,在性格上體現出溫和與理性,在執政上體現著「人本」和「民本」理念,重視關注社會中的邊緣群體和弱勢群體

這是儒家的一種理念,比如格物:在讀書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後明辯事物,盡事物之理。致知:

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鏡子,本來全體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現在逐漸擦去灰塵,使恢復光明,有了真知。所謂知,指道德意識而言,知既至,則能明是非、善惡之辨,聞見所及,胸中瞭然。

物格而後知至。誠意: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發於心之自然,非有所矯飾,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獨」上下功夫,嚴格要求自己,修養德性,知至而後意誠。

正心:意不自欺,則心之本體,物不能動,而無不正。心得其正,則公正誠明,不涉感情,無所偏倚。

故意誠而後心正。修身: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無偏見,無邪念,才能為人民所擁護。

修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功夫的落腳點,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始發點。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齊家:

就是要整齊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員,才能教化人民。治國:君主要像保護初生的小孩那樣保護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舊佈新,日新又新。

統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愛之風充滿全國,國治而後天下平。

平天下: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潔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質,作為人民的榜樣。由於平天下是多方面的,這就要求君主尊老興孝,敬長興悌,恤孤愛民,布行仁政。

君主要實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坦誠至公,以德為本,舉拔賢臣,提倡忠信,開源節流,以義為利,如此則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7樓:白粥

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一個人內在的德智修養,到外發的事業完成,構成一貫不斷開展的過程.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即其內在的德智修養,就是大學三綱領中「明明德」的功夫.

齊家、(立業)、治國、平天下為管理者外發的事業完成,便是第二綱領「親民」的發揚.

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

致知,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

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就是要整齊好自己的家庭,.

治國,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布仁政於國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於天下,使天下太平.

如何理解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8樓:苦味精味苦

《四書•大學》原文:「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齊家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格物:窮究事物的道理或糾正人的行為。

致知:致:求得;知:知識。即「獲得知識」之意。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整齊家政。

治國:管理國家。

平天下:平定四方叛亂(實現祖國統一)。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

《現代漢語詞典》2023年發行的第五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什麼是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事物原理,從而從中獲得智慧 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出自 禮記 大學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已失佚,源於 禮記 大學 八目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所論述的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

如何理解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四書 大學 原文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齊家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格物 窮究事物的道理或糾正人...

關於「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名言賞析

格物致知 釋義 解釋 格 推究 致 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出自 禮記 大學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示例 顧彼西洋以 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雲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嚴復 原強 語法 連動式 作謂語 指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 解釋 格物致知 有關名言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只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