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國君剛開始爵位很低到後來都是王了

2021-05-05 05:11:16 字數 4766 閱讀 4705

1樓:閒擲葡萄

開始的爵位,還是比較合乎當時規矩的,根據實力、與周王室的疏密等因素,來定。只是到了後來,周室衰微,諸侯強大,才互相吹捧或自己吹捧,把爵位定的很高

2樓:匿名使用者

更正一下,周天子是帝,不是王,帝和王還是有區別的!

楚國在南方,中原各諸侯國看不起他,認為他是南蠻,楚莊王是他自己封的,沒有經過周天子授權,所以他被中原各諸侯國認為是非法的,楚莊王勵精圖治,雄才大略,楚國的整體實力迅速提升,成為繼晉文公後的春秋第二霸,雖然是非法的,但是你有了實力,那幫人也不過是嘴上說說而已,而且當時周天子已經式微

一般經過周天子授權的都會被封為··公,像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等等

而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這些都遠離中原,被所謂的正統諸侯鄙視為野蠻人,這些都是自封的,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死後都沒有諡號的,由此可想而之!

3樓:

春秋時期,周天子下面公爵是最高的爵位,楚王是僭稱。稱王的不是楚莊王而是楚武王熊通 比楚莊王要早120多年

前706年,不滿自己國大爵小的楚君熊通認為其先祖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有輔佐文王推翻殷商建立周王朝的功勞,只因早死而僅得到子級的爵位,遂攻打姬姓諸侯隨國,目的是要求周天子晉升其爵位,遭拒,熊通率兵再次征討隨,滅其國。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後諡武)。

楚國地處南方,它的文化背景與以北方文化為中心的中原文化不同,而且楚國既不是周朝的親族諸侯,也不是周朝分封功臣所建立的國家,更不是被征服的國家,楚國的建立是周朝對邊遠部族的一種承認而已。楚國自身也認為自己應當與中原文化有所區別(史記•楚世家: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所以,在政治制度上楚國與周朝以及同時存在的其他諸侯國有明顯的區別。

《左傳》本身對各國諸侯的爵位是很明確的,如晉侯、齊侯等的稱呼是很明確的。「稱某某公」,可能是周朝東遷以後,王室威信下降,而這些諸侯尤其以晉、齊為首的大國侯爵諸侯,覺得自己的實力已經足夠「稱公」而僭越的。

齊桓:侯爵 宋襄:公爵 晉文:侯爵 秦穆:伯爵 楚莊:子爵

4樓:伊赫語源

楚莊王雖然封號中有「王」,但他只是封地之主,和周天子的「王」的含義是不同的,周天子是天下之王,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這個道理。

同時在春秋時期王權確實受到削弱,到戰國末期周王已形同虛設,王畿之地不過寸土,比最小的諸侯國的領地還小。

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請勿見笑。

5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時期的話,,稱霸的 一般稱之為公,那是周室還有一定的號召力,加之春秋是的各諸侯對於尊奉周室的思想還很濃厚!!~因為他們地屬中原,所以厲害一點的都稱霸號為公,而楚國的情況特殊一點,,從史記 的楚世家的這段話,應該看得出來:

"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

」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

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隨人為之周,請尊楚,王室不聽,還報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

「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與隨人盟而去。

"可以這麼說,楚那時有點自立為王的味道!~向較之,吳越與楚地鄰近,且國力強大也就叫了王.

戰國時期的話,,周室已經很衰弱了,,已沒有號令天下的實力,諸侯尊周室不過是種禮儀 和形式而已,甚至於連形式都沒有.所以當時的稱王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試想你是戰國中的諸侯,周室的王已經不行了沒有實力了,必須要有號令和統治我領地的人但又沒有王了!

你的祖宗父輩很久遠時就是這塊領地的諸侯,並且得到周室的正規許可,那當然就只能由你來當王了!至於名分嗎?強權就是公理.

其中特殊的如田和他們幾代人篡奪了齊國實權與國政,他想成為諸侯.."太公(田和)與魏文侯會濁澤,求為諸侯。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諸侯,請

立齊相田和為諸侯。周天子許之。康公之十九年,田和立為齊侯,列於周室,紀元年。"

所以戰國時周天子已經只不過是一個擺設,稱候,稱公,甚至稱王,只要你有國力就可以!

6樓:匿名使用者

在春秋時期,楚國一直是稱王的,當時楚國國君還自稱為蠻人,隨後過了一段時間才被中原化,當時其他諸侯國的都稱為公。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國君剛開始爵位很低到

7樓:閒擲葡萄

開始的爵位,還是比較合乎當時規矩的,根據實力、與周王室的疏密等因素,來定。只是到了後來,周室衰微,諸侯強大,才互相吹捧或自己吹捧,把爵位定的很高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王在多是稱公,如秦穆公,但楚王為什麼都稱王,如楚莊王、楚懷王?

8樓:9點說史

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爵位多為周王分封世襲而來,爵為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其中公爵的爵位最高、分封土地最多、實力最強,所以公爵們才有能力相互吞併壯大,出現了五霸七雄。

戰國時期隨著王室的沒落,諸侯勢力的壯大,實力雄厚的公爵們開始自我膨脹,公爵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野心與虛榮心,公爵的權利已經滿足不了屬下們的名利心,所以公爵們開始「相王」,也就是稱王。

稱王是合法的,有周天子賜胙肉為祝賀,也是無奈之舉,戰國中後期,各諸侯國開始陸續稱王。秦孝公以商鞅變法強秦,成為了秦國最後一個「公」,其子,繼承大業,使秦國進一步強大,在龍門稱王,史稱秦惠文王。

王是統治者稱號的下等,進一步表彰自己豐功偉績、虛榮心與膨脹心的話,還有「帝」、「皇」。並不是秦始皇憑空編造出來的。齊緡王的王號是繼承他祖輩,馬陵之戰後齊國君稱王,號齊威王。

緡王與秦昭襄王曾經互稱「帝」。其實是秦昭王的驕兵之計,使齊緡王膨脹,導致五國滅齊。

擴充套件資料

周代,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在封國內行使統治權。各諸侯國內,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國等置執圭、執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對封邑也可以行使統治權、唯受命於諸侯。

依據《孟子.萬章篇》所述:「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廢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實行郡縣制,出現了有別於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徹侯、君等。這些新設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有些可世襲。

文獻反映的先秦爵制是否準確,學者尚存異議。但參照甲骨、金文資料,可以肯定的是:夏爵制不詳,商制細節難明,只有西周至戰國時期的爵制尚可大致判明其爵稱與爵序。

9樓:徵鴻視野

春秋戰國大部分時期也屬於東周的大部分時期,在東周沒有被秦昭襄王所滅之前,各諸侯國都是以周王為聖主。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爵位多為周王分封世襲而來,爵為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其中公爵的爵位最高、分封土地最多、實力最強,所以公爵們才有能力相互吞併壯大,出現了五霸七雄。戰國時期隨著王室的沒落,諸侯勢力的壯大,實力雄厚的公爵們開始自我膨脹,公爵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野心與虛榮心,公爵的權利已經滿足不了屬下們的名利心,所以公爵們開始「相王」,也就是稱王。

稱王是合法的,有周天子賜胙肉為祝賀,也是無奈之舉,戰國中後期,各諸侯國開始陸續稱王。秦孝公以商鞅變法強秦,成為了秦國最後一個「公」,其子,繼承大業,使秦國進一步強大,在龍門稱王,史稱秦惠文王。王是統治者稱號的下等,進一步表彰自己豐功偉績、虛榮心與膨脹心的話,還有「帝」、「皇」。

並不是秦始皇憑空編造出來的。齊緡王的王號是繼承他祖輩,馬陵之戰後齊國君稱王,號齊威王。緡王與秦昭襄王曾經互稱「帝」。

其實是秦昭王的驕兵之計,使齊緡王膨脹,導致五國滅齊。

10樓:匿名使用者

西周時,天下只一個王——周天子。其他的按地位,分封為公侯伯子男五爵。

西周完了,都城東遷後,為東周(春秋+戰國)。此時周的勢力名存實亡,他下面的諸侯國有的實力強的開始自己封自己為「王」,老大周天子也不好說什麼,畢竟國力已經不行了,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秦國一開始國力並不強,而且地處偏西,穆公可能也就比較低調,不稱自己為王,實際與王無異。

而一個諸侯國一旦有一個叫王了,他的子孫,即使國力後來變弱了,也叫「王」,門面嘛~比如楚莊王到楚懷王。

齊桓公實力也強,春秋五霸之一,他沒好意思叫王,但到後來比他若的諸侯都稱王了,他的子孫自然也稱王了,比如齊宣王齊緡王~

11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前期,周王室雖然勢力不如從前,但大家都還認同周天子,天子在名義上還是天下的共主(雖然實力可能還不如下面的諸侯)。等到下面的諸侯國勢力超過了周王室,野心就開始膨脹起來。最囂張的就是那個楚莊王,居然問周使王孫滿周廟裡鼎的重量,周王室的地位和威望已經跌至谷底。

到最後誰都不把他放在眼裡。大的諸侯國都比他強,憑什麼還認他當王。於是,大小諸侯國紛紛稱王。

孔子斥為「禮壞樂崩」。到了公元256年,秦國索性把周王室也給滅了,至此周朝滅亡。

後來大家都稱王,整天你攻我伐,直至秦始皇統一中國,自稱為皇帝,王的級別才降低了。

12樓:匿名使用者

公是天子賜的爵位,春秋的時候周天子還有一些威信,各諸侯還顧忌個名義,都不敢稱王,稱王就是造反,所以只能接受低於天子一級的爵位公,進入戰國以後,周天子的威信幾乎沒有了,各個諸侯就開始稱自己為王了,比如齊威王,燕昭王,魏惠王等等,楚國比較囂張,春秋時就率先稱王,所以春秋時中原強國都打壓它,因為它名不正言不順。當然還有吳越,都稱自己吳王越王,一開始也是沒得到中原各國承認的。

13樓:仗貳和尚

楚是自封為王,其他的都是周王封的

公是公爵,就是公侯伯子男

14樓:匿名使用者

公,諸侯大國!僅次於天子,當時雖說諸侯實力大增,成為當時或一方之強!但仍尊天子。王,實際上是霸王之意!實力超群,傲視其它諸侯,問鼎天子!為一方或當世之霸!

含有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的成語,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的有關成語

圍魏救趙 朝秦暮楚 完璧歸趙 退避三舍 臥薪嚐膽 一鳴驚人 老馬識途 紙上談兵 毛遂自薦等等.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的有關成語 退避三舍 臥薪嚐膽 圍魏救趙 老馬識途 紙上談兵 三令五申 胡服騎射 負荊請罪 一鳴驚人 朝秦暮楚 退避三舍 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 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臥薪嚐膽 史...

在中國處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境內的各諸侯國的軍事力量是不是世界第一啊那時候中國境內的各諸侯國

戰國時,有秦 楚 齊 燕 趙 魏 韓 中山 衛 宋 郯 費 越 薛 莒 陶 薊 代 蜀 苴等 楚國趙國 齊國秦國 韓國燕國 魏國越國 宋國魯國 鄭國衛國 莒國鄒國 杞國蔡國 郯國任國 滕國薛國 費國倪國 曾國繒國 邳國虞國 虢國滑國曹國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國君剛開始爵位很低到後來都是王了?...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互相征戰的主要特點,目的有何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互相征戰是為了爭奪霸主而進行的兼併戰爭,有的是為了削弱他人的力量,有的是為了加強國力,從而共同爭奪霸主。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各自都為自身利益而站,可以說是為搶奪地盤和勢力資源發展人口所致。其目的大同小異,只是弱國相對來說為了搶奪更多的資源人口再積聚力量,根源就是經濟的發展,致使大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