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的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什麼明知不是可為而為之

2021-05-04 13:30:15 字數 1578 閱讀 8487

1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出山有幾個原因:

1: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有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力量作為人生的準則。諸葛亮正是有這樣的精神和氣魄才更顯他的人格魅力。

2:諸葛亮受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白帝城託孤之重,士為知己者死。

3:諸葛亮的隆中對三分天下後在一統天下恢復大漢王朝的主張是他一身的抱負和理想,為自己的理想和抱負難道不能奮鬥終生?

4:蜀漢政權主要是三個集團利益組建的,為了穩定蜀漢的社會只有統一到一處上來才能保證安定團結,所以諸葛亮以恢復中原為口號,團結蜀漢政權,保證了社會的長治久安。

2樓:匿名使用者

他是想虛張聲勢 名震四方而已其實他真想出的話早出了(這是三位專家說的)望採納,謝謝

3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報三顧之恩。。。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4樓:公子觀魚

這個問題提的好,當時蜀漢國力最弱,隨時可能被魏或者吳吞併,諸葛亮不顧一切的北伐,就是為了以進攻當作防守,還有如果在可以一拼的情況下不搏一搏,那麼就真的沒有贏的可能了。

5樓:景天的靜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用出師表的話:「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諸葛亮出山之前說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6樓:清茶半盞

1.諸葛亮雖然可以遇到明主,但出生的年代不好,身逢亂世,免不了一生操勞,最後也許無果而返(蜀國最終斷送於劉禪之手,諸葛亮也累死與五丈原)。

2.這句話其實是說諸葛亮找到了能夠充分信任他並讓他一展韜略的明主劉備,但是當時大漢天下實際上是名存實亡,加上曹魏集團、孫吳集團實力太強而劉備集團實力太弱,諸葛亮想要「興復漢室」的巨集偉目標不可能實現,這就是「未得其時」。

3.孔明雖然遇到了能夠讓自己施展才的地明主,可是此時漢室已式微,儘管孔明身負雄才大略,懷抱天下,然想輔助劉備復興漢室已經無望了,可謂生不逢時,難道不可惜嗎?「臥龍雖得其主,未得其時」這句話中的「時」指的不是諸葛亮投奔劉備的時機,而是人們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中的「天時」。

「臥龍雖得其主」是說諸葛亮投奔劉備是找對了人,但「未得其時」,意思是說諸葛亮不得「天時」,所以他六出祁山不勝,最後秋風五丈原,只落得一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結局。實際上,這句話是**中寫的司馬徽的一句讖語,而不是說當時諸葛亮的某個情況,所以司馬徽才會為諸葛亮感到可惜。

4.孔明不得其時指的是加入的太晚,如果劉備據徐州的時候就得孔明,那劉備的霸業就更有成功的可能了 但孔明生於181年,劉備得徐州牧應該是在195年陶謙病故,此時孔明14歲,年紀上幼。孟德已然成勢,天下諸種狀況綜合,孔明縱有管仲樂毅,素秦張良之才,亦無以建立彼等之功,故曰雖得其主,不得其時,後來孔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亦是一證

5.我覺得司馬徽的意思是孔明出山晚了點,劉備選對了,但是選劉備的時機錯過了。劉備投靠劉表,孔明才出山,這時的劉備完全沒什麼兵力,就身邊幾個很猛的武將。

從投靠曹操到投靠袁紹再到投靠劉表,皇叔這一路也走的窩囊(個人觀點)。如果那時,劉備守徐州時,沒被呂布打下來之前,孔明來幫皇叔。相信這才是得其時。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如今是在哪兒,諸葛亮六出祁山的 祁山 如今是在哪兒

祁山在甘肅省禮縣東部,原來叫做祁山鄉,2014年改為祁山鎮。諸葛亮六出祁山的 祁山 如今是在哪兒?自己也不是太確定,祁山西邊朝青藏高原過渡,北邊向黃土高原過渡,南邊向四川盆地過渡,三大地質帶在這裡交會,可想而知地形有多麼錯綜複雜。所謂的通道,只是一系列盆地 谷地 山峪和海拔相對比較低的丘陵組成。這種...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如今在哪?為何它的軍事意義如此重要

如果大家在讀書或閱史時稍為留意一下的話,就不難發現,三國時期所稱的祁山位於今甘肅禮縣東 西漢水北側,西起北岈 今平泉大堡子山 東至滷城 今鹽官鎮 橫臥在禮縣西漢水北側,綿延約25公里。它是扼隴蜀咽喉,控南北要衝的要塞,也是三國時蜀魏相爭的古戰場。祁山是秦國的發祥之地,曾是秦早期的政治 經濟 軍事 文...

你喜歡新三國的諸葛亮還是老版三國的諸葛亮?為什麼

其實還是老闆的比較像。陸毅演的有點裝,沒那份高深的修養。一眼就會被人識破。老版本的 也許是先入為主的感覺 總覺得老闆的更加符合諸葛亮的人物特點,而陸毅版本的總覺得相對帥了些,感覺上也 草包 了點,不是非常精明的樣子。談不上更喜歡誰,新老兩版各有可取之處。網上總有極端的人,或是罵老版製作粗糙毫無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