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詩的意思和中心思想,《七步詩》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2021-05-04 04:43:56 字數 6456 閱讀 1736

1樓:匿名使用者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據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記載: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後, 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四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後人稱之為《七步詩》。

據說曹丕聽了以後「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於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菽」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製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晒乾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

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歎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七步詩》的詩意:煮豆子正燃著豆秸,因煮熟豆子來做豆豉而使豆子滲出汁水。豆秸在鍋下燃燒著,豆子正在鍋裡哭泣。本來我們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你為什麼要這樣緊緊逼迫呢?

郭沫若的《反七步詩》則一反曹植《七步詩》的詩意,變為讚頌甘願自我犧牲的精神。 :

煮豆燃豆萁,

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

灰作田中肥。

不為同根生,

緣何甘自毀?

華羅庚的《贈諸弟》與郭沫若詩異曲同工:

煮豆燃豆萁,

萁在釜下樂。

不惜身成灰,

願弟早成熟。

「成熟」一語雙關,讚揚甘為人梯的精神。

2樓:惲農

《七步詩》,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鬥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鬱憤激的感情。 譯文:

鍋裡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子汁來做成糊狀食物。豆莖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裡哭泣。它說:

我們本來是同條根上生出來的,你又怎能這樣

3樓:依貓

中心思想:表現了作者對哥哥的悲憤和斥責的感情,本來是同一個父母生的,卻要弄得那麼悲慘,導至哥哥要去殘殺弟弟,這是多麼殘忍的是啊

希望你們喜歡哈!!!!

4樓:手機使用者

意思:相傳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內做成一首詩,不然就殺他的頭,曹植憤然寫了這首詩。豆和豆梗是同一根上長出來的,好比兄弟。

豆梗燒起來把鍋內的豆煮的哭泣不已。中心思想我就不知道了

5樓:暉旅

意思:鍋裡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來做羹。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裡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條根上生出來的,豆秸煎熬豆子又怎能這樣的急迫呢?

中心:--------------------

6樓:七海虂婭

詩意:鍋裡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來做成糊狀的食物。豆秸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裡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是同條根生出來的,豆秸有能怎樣急促的煎熬豆子呢?

中心思想↑有了,我就不打了。「媽呀!再打下去會死的。⊙﹏⊙b汗」

7樓:木棉花b的回憶

譯文:鍋裡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子汁來做成糊狀食物。豆莖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裡哭泣。它說:我們本來是同條根上生出來的,你又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我呢?

中心思想:詩人以燃萁煮豆設喻,表達了詩人對手足相殘的悲憤,也發出了理直氣壯的斥責。

8樓:

大家一下??????一個好看了好了麼麼噠

《七步詩》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9樓:豐北亓官文敏

《七步詩bai》,出自《世說新語》,據傳du

是三zhi國時期魏國著名文人dao曹植的名篇。這首專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屬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鬥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鬱憤激的感情。同時也反映了政治與人性之間的矛盾和衝擊。

古詩三首 詩意及中心思想及背景

10樓:匿名使用者

七步詩曹 植煮 豆 燃 豆 萁,

豆 在 釜 中 泣。

本 是 同 根 生,

相 煎 何 太 急?

七步詩》的詩意:

煮豆子正燃著豆秸,因煮熟豆子來做豆豉而使豆子滲出汁水。豆秸在鍋下燃燒著,豆子正在鍋裡哭泣。本來我們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你為什麼要這樣緊緊逼迫呢?

中心:表達了作者對骨肉相殘的厭惡與憎恨.

[註釋]

1.釜(fǔ):古代的一種鍋。

2.煎:煎熬,隱喻**。

[簡析]

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曹植,於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時間內做一首詩,做不成就殺頭。結果曹植應聲詠出這首《七步詩》。

詩人以箕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殘酷**。

前兩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寫出「萁」「豆」的尖銳矛盾,及豆萁對豆子的殘酷**。最後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畫龍點睛提示詩歌主題。

「同根」一語雙關,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長起來的,實際上是說自己與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責問曹丕為什麼要對同胞兄弟逼迫得這樣急。

這首詩的比喻十分貼切,淺顯生動。雖然詩歌本身是否真為曹植所作,還難以確定,但這首詩反映曹魏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確實是一首好詩。

七步詩 故事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之子,且都為卞太后所生,是真正的同胞手足。曹操曾一度想立曹植為嗣, 因其才智高於其兄曹丕。 後曹丕登基(始稱魏文帝)仍忌曹植之能,加以**,這首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豆,豆萁,豆豉,都是豆這種植物的各種形態,可以說「本是同根生」。首句為我們描繪了煮豆的場景,以豆萁為燃料製作豆汁。第

三、四句進一步揭示這兩者間的關係。 豆在鍋中忍受豆萁的煎熬, 「咕嘟」的聲音彷彿在哭泣。這暗指兄長對自己的**以及自己悲憤的心情。末兩句卒章顯志,既是控拆,也是反抗。

整首詩據說在七步之內完成,詩人的情感也經歷了一個由平緩到迸發的過程。名為吟物, 實則是一首帶有譏諷的寓言 詩。然而由於詩人與其譴責物件的特殊關係,因而詩人的口吻是委婉又深沉的,譏諷之中有提醒和規勸。

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襯了曹丕**手足的殘忍。

曹植才高八斗, 文風俊逸剛健。 這首詩在情感上層層推進,且運用了比興手法,從中也可發現樂府詩歌的影響。有的選本沒有

二、三句,但這種風格仍是顯而易見的。

11樓:那問

《長歌行》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全詩的大意是:園子裡那綠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陽一出就晒乾了;溫暖的春天給萬物帶來了恩惠,使它們充滿了生機,可常常擔憂秋天的到來,因為一到秋天,草木枯黃,百花凋零,萬物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有的河流都向東流入大海,什麼時候才能流回來呢?青少年時期不努力學習,到老了傷心後悔也沒有什麼用了。

前四句通過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歸海說明美好時光短暫而易逝,且一去不復返,後一句直抒胸臆,勸誡人們珍惜時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嘆息。

《七步詩》的作者是三國時期的詩人曹植。全詩的大意是:鍋裡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來作羹;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裡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前兩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後一句話鋒一轉,集中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他顯然是在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麼要如此苦苦相逼?

《出塞》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歌文學作品。「出塞」,就是到邊防線上去戍守邊疆。古代描寫軍旅生活的詩歌,大都要寫到明月,寫到邊關,明月和邊關已經成了戍邊將士生活中的兩個典型景物。

大概守衛邊關的戰士們,白天軍務繁忙沒有時間想家,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孤寂悽清,舉頭望見那千里與共的明月,低下頭不免思念起故鄉的親人來。全詩的大意是:這明月就是秦漢時戍邊將士仰望過的明月,這邊關就是秦漢時戍邊將士守衛的邊關,久別親人,經過長途跋涉,到邊防線上駐守的將士們還沒能回到家鄉。

只要有李廣那樣的大將戍守邊關,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越過陰山南下入侵了。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徵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願。

二、學習目標

1.學會三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並默寫《出塞》。

3.瞭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人的真摯感情。

三、教學建議

1.學習新課之前,可引導學生舉行小小賽詩會,背誦一些曾讀過的古詩(包括課內外讀的),或創設一些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

2.教學本課前,可讓學生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在自讀的基礎上,藉助課文中的註釋,瞭解詩歌的大意,並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糾正讀音,說說詩句的意思。

學生對詩歌大意有了基本瞭解後,再指導邊讀邊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然後通過朗讀,進一步體會每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併力求在朗讀中表達出這種感情。最後,組織學生背誦、默寫。

3.引導學生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可以分幾步進行。首先,引導學生了解詩歌講了些什麼(即大體理解詩意,不是逐字逐句講析)。

比如,「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學生只有知道這句詩講的是「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長出來的,豆秸怎能如此急迫地去煎熬豆子呢」,才能體會到曹植對同根相煎的悲憤感情。其次,要引導學生抓住詩中的重點語句。《長歌行》、《七步詩》都是借物抒情的,對物的描寫是為了引出要表達的主要意思,因此要抓住表達主要意思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些重點詩句,去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第三,要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描述的意境,如《出塞》,可引導學生想象,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來戍守邊關的戰士,面對一輪明月,可能會想些什麼,從而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第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力求入情入境地讀。

4.「思考·練習」第一題要求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和默寫《出塞》。三首詩歌的內容、風格不同,朗讀時感情處理也應不同。

第一首前兩句可以用欣喜感激的語氣。「衰」是對蕭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對惋惜心情的表達。最後以嘆惋、勸勉的口吻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第二首,由於詩人與其譴責物件的特殊關係,因而讀起來應委婉又深沉,諷刺之中有提醒和規勸的口吻。第三首則讀出悲壯慷慨的氣勢。在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基礎上多讀幾遍,再讓學生練習背誦。

默寫時,要注意把字寫正確,還應注意標點符號。

「思考·練習」的第二題,目的是引導學生在理解一些關鍵字詞的基礎上,瞭解詩句的大意。可先讓學生反覆讀一讀詩句,聯絡上下文思考加點詞的意思,有的也可查查字典;然後講講對詩句的理解。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追求統一的答案。

因為事實上,古詩的不少詩句是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的。

本題所列的第一句,「布」,此處可解作「分散到各處」;全句可解作:溫暖的春天把恩惠分給萬物,使萬物都有了光輝,充滿生機。第二句,「然」,指燃燒,「泣」,指哭泣;全句可解作:

豆秸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中哭泣。第三句,「關」,此處指邊關,「還」,回家。全句可解作:

還是秦漢時的明月還是秦漢時的邊關,從遙遠的家鄉來守衛邊關的戰士們還不能回到家鄉。「秦時明月漢時關」實際上暗含著一個意思:自秦漢修築邊關防胡南下以來,一批又一批的將士被派遣到這裡守衛邊疆。

5.要注重課外拓展。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課外閱讀、蒐集與詩、詩人相關的資料。如,蒐集有關《七步詩》的傳說,讀其他邊塞詩詞、勸學詩,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

四、參考資料

樂府漢代的詩歌體裁。原是漢代朝廷的**官署。它的主要任務是採集各地民間詩歌和樂曲。後世把這類民歌或文人模擬的**詩歌文學作品也叫做樂府。

曹植(192—232)三國時魏國詩人。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弟。**詩歌文學作品有《曹子建集》十卷,收詩八十餘首,文賦四十餘篇。

王昌齡(?—約756)唐代詩人。字少伯,江寧(今南京)人。

一說太原人,又說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考取進士,雖升至校書郎,但後來一再被貶,終竟被刺史閭丘曉忌才殺害。存詩一百八十多首,多寫邊塞和婦女生活。

情深意切,語言精練。**詩歌文學作品有《王昌齡集》。

龍城飛將「龍城」指盧龍城,在今河北省,漢時屬右北平郡。「飛將」指漢代名將李廣,以英勇善戰聞名。西漢武帝時,封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聽說以後,稱李廣是漢朝的飛將軍,一連好幾年不敢入犯右北平地區。

七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七步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合稱三曹,為中國文學史留下了許多不朽篇章,曹植的 七步詩 更是一段佳話,其意義已不在是此詩本身價值,它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內含,成了久遠的歷史長河中為了爭奪地位 權力 財產兄弟反目手足相殘的一種寫照.七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七步詩 表達了作者對曹丕的強烈不滿,...

七步成詩的意思,七步成詩什麼意思

意思是在走七步之後就能寫出一首詩。說明這人才思敏捷 這應該是曹植所寫。意思就是兄弟之間不應該傷害。而是應該有親情的。你好!七步成詩 漢語成語,意思是七步內就能完成一首詩。比喻有才氣 文思敏捷。該詞語典故出自由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人曹植為其兄曹丕而做。真天子 舊時所謂秉承天命降世的皇帝。七步成詩的意思是...

有關lt七步詩gt的,有關 七步詩 的資料

一 資料 七步詩 出自 世說新語 傳說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生動形象 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鬥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鬱憤激的思想感情。但此詩是否系曹植所作,至今仍有爭議。因此事僅為 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