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損的手掌意象在詩中怎麼理解,《我用殘損的手掌》意象賞析

2021-05-02 00:21:35 字數 5819 閱讀 5405

1樓:李靜

我用殘損的手掌》在想像中詩的內容,在想像中,詩人的手掌撫過了廣大的國土。先是淪陷區的家鄉,繼而從祖國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終停留在解放區。對祖國大地上每一處特徵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觸覺作用(同時也有視覺、嗅覺、味覺等感覺器官的作用),如「微涼」「冷」「滑出」「細」「軟」「蘸」等等。

這樣,就把較廣泛的描寫物件相對集中起來,使之貫穿在「手掌的感受」這一條線索上,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作者寫到了家鄉春天的繁花、嫩柳、荇藻、水;

調動了視覺、嗅覺、觸覺,使人如同身臨其境地回到了家鄉。

2樓:hr木申楓

「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在敵人的黑牢裡,詩人由「殘損的手掌」想像,讓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國地圖.「廣大的土地」象徵祖國,「殘損的手掌」既是寫實,又表明了詩人堅貞不屈的意志.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燼」「血」「泥」是對淪陷區淒涼景象的概括.

侵略者的燒殺搶掠,使大地上處處廢墟,人民流離失所.詩人的手掌是殘損的,祖國的土地也支離破碎,詩人與祖國有著共同的命運.

《我用殘損的手掌》意象賞析

3樓:匿名使用者

那遼遠的一角一說是指抗戰大後方,另一說是指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前一部分書寫了一幅幅破碎的祖國山河,是詩人情動於中的產物,句句關情,一片憎惡,一片憂焚。後一部分抒寫了他在陰暗頹敗的世界裡發覺祖國大地還有完整的一角,抒發了詩人對正義的呼號,核對祖國的摯愛。

4樓:匿名使用者

用想象觸控心中祖國的地圖表現出他對解放區的深情嚮往,對祖國光明未來的熱切盼望,堅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必勝,解放區是民族復興的希望所在。

我用殘損的手掌詩人是運用哪些感覺來表現意象的

5樓:匿名使用者

我用殘損的手掌》在想像中詩的內容,在想像中,詩人的手掌撫過了廣大的國土。先是淪陷區的家鄉,繼而從祖國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終停留在解放區。對祖國大地上每一處特徵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觸覺作用(同時也有視覺、嗅覺、味覺等感覺器官的作用),如「微涼」「冷」「滑出」「細」「軟」「蘸」等等。

這樣,就把較廣泛的描寫物件相對集中起來,使之貫穿在「手掌的感受」這一條線索上,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作者寫到了家鄉春天的繁花、嫩柳、荇藻、水;

調動了視覺、嗅覺、觸覺,使人如同身臨其境地回到了家鄉。

6樓:匿名使用者

那遼遠的一角一說是指抗戰大後方,另一說是指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前一部分書寫了一幅幅破碎的祖國山河,是詩人情動於中的產物,句句關情,一片憎惡,一片憂焚.後一部分抒寫了他在陰暗頹敗的世界裡發覺祖國大地還有完整的一角,抒發了詩人對正義的呼號,核對祖國的摯愛.

7樓:已經忘了西遊

運用幻覺和虛擬是創作這首詩的主要手法

我用殘損的手掌的介紹

8樓:木小木

《我用殘損的手掌》是「雨巷詩人」戴望舒在日寇鐵窗下向苦難祖國的抒懷之作。「殘

損的手掌」既是寫實,也是詩人堅貞不屈意志的寫照。詩歌一方面從實處著筆,描寫淪陷區陰暗.表現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另一方面抒寫解放區的明麗,側重於寫意,物件徵著 「永恆的中國」的土地,發出深情讚美。

誰知道戴望舒的<我用殘損的手掌>的詩歌中"殘損的手掌"指的是什麼?

9樓:柯又水

「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在敵人的黑牢裡,詩人由「殘損的手掌」想像,讓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國地圖。「廣大的土地」象徵祖國,「殘損的手掌」既是寫實,又表明了詩人堅貞不屈的意志。

詩人的手掌是殘損的,祖國的土地也支離破碎,詩人與祖國有著共同的命運。

侵略者的燒殺搶掠,使大地上處處廢墟,人民流離失所。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撫過祖國支離破碎的土地,寄託著對苦難中的祖國深深的憂憤的感情。家鄉的美麗景象與現實、祖國的河山曾經的美好與現在的淒涼形成對比.

更多資料請參考下面:

10樓:冬之寓言

「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這一角已經變成灰燼/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詩人一開始就用沉重的筆觸,道出了他雖然自己身殘,卻更傷痛於祖國河山的殘損。2023年的4月,詩人在香港參加了抗日運動,被投入監獄,受盡嚴刑拷打。7月,詩人獲保釋,摸著自己的遍體鱗傷,聯想到祖國的河山何嘗又不是如此,更加痛恨外族的侵略,對祖國和人民更加同情愛憐。

飽蘸感慨,寫下了這如泣如訴的詩句。詩人的手掌是殘損的,那是他抗擊了敵人的結果;雖然殘損了,他卻沒因此而歇息,反而用它「摸索」這可愛的土地,安撫這可愛的人民,這不正是一種「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氣概麼?有什麼樣的精神比這個還可貴,有什麼樣的氣質比這種更迷人?

「殘損的手掌」不僅寫實,它還是一種意象。戴望舒「幾次談到過中國的疆土,就如一張樹葉,可惜缺了一塊,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張完整的樹葉。如今他以《殘損的手掌》為題,顯然以這手掌比喻他對祖國的思念,也直指他死裡逃生的心聲。

」「殘損」一詞,飽含血淚:既有自己深受摧殘的痛苦,也有對日寇暴行的憎恨;既有對億萬同胞慘遭屠戮的同情,又有對苦難祖國命運的深沉思考……正是這一切,轉化為一種不能自已的內驅力,使詩人強忍肉體與心靈的創痛,寫出了這首傳世佳作。

我用殘損的手掌中的比喻描寫

11樓:成都新東方烹飪學校

本詩描述「殘損的手掌」「廣大的土地」「長白山的雪峰」「黃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花」等形象。作者藉助這些形象抒發了詩人以「殘損的手掌」撫過祖國大地時的思緒,在想象中再現了他的家鄉、長白山、黃河、江南、嶺南以及未曾親身體驗過的解放區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覺展示了他內心情感的交化。詩人先是悽楚憂憤,轉而熱切期盼,對解放區寄予了民族復興的希望

《我用殘損的手掌》的朗讀節奏

什麼是詩歌的意象,中國詩歌中有哪些意象?

12樓:一任斜暉伴客愁

詩歌的意象,就是熔鑄了詩人主觀情感的事物。首先,它跟客觀物象構成了一對反義詞,也就是說,凡是被詩人所思、所觸、所觀、所感的才是意象,否則就是客觀物象。

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分類:

1.高山、奔流、雄關、滄海,大江、長風等

這類意象一般與自己的豪情壯志相關。例如: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宋 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宋 辛棄疾《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宋 陸游《書憤》)2.沙漠、古道、落日、寒風、冷雨、梧桐、杜鵑鳥(子規鳥)芭蕉等這類意象多抒發淒涼悲傷的思緒和孤獨惆悵的感情。例如: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宋 李清照《聲聲慢》)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

(元 徐再思《雙調水仙子 夜雨》)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宋 秦觀《踏莎行》)3.冰雪、鬆、菊、梅、竹

這類意象多用來表達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例如: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唐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宋 張孝祥《念奴嬌》)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宋 陳亮《梅花》)願君學長鬆,慎勿作桃李。

(李白《贈書侍御黃裳》)4.楊柳、蘭舟、長亭、關山(月)鷓鴣鳥等

這類意象多用於揮寫離別之苦。例如:

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李白《憶秦娥》)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 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5.春日、清風、明月、泉溪、花草等

古代詩人多借這類意象抒發閒情雅緻。例如: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杜甫《絕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唐 王維《山居秋暝》)

13樓:安小姐的夏天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

它是分析詩歌散文時的用語,指構成一種意境的各個事物,這種事物往往帶有作者主觀的情感,這些意象組合起來,就構成了意境;如馬致遠的《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些事物就是詩中的意象,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悽清,傷感,蒼涼的意境,意象是具體事物的,意境是具體的事物組成的整體環境和感情的結合,情寄託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於內心並藉助於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託物。中國傳統詩論實指寓情於景、以景託情、情景交融的藝術處理技巧。

詩歌創作過程是一個觀察、感受、醞釀、表達的過程,是對生活的再現過程。作者對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將之寄託給一個所選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種感**彩,並製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天地,使讀者在閱讀詩歌時能根據這個藝術天地在內心進行二次創作,在還原詩人所見所感的基礎上滲透自己的感**彩。

14樓:百度使用者

意象與意境是詩歌鑑賞中的兩個重要概念,但對於它們的含義,許多同學卻往往混為一談。《現代漢語詞典》上也未對此加以區分,對「意象」就簡單釋為「意境」。正確界定其含義及關係,對於詩歌閱讀和寫作都有積極意義。

文藝理論大家童慶炳先生在《文藝理論教程》一書中對二者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是抒情作品中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及其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意象是以表達哲理觀念為目的、以象徵性或荒誕性為基本特徵以達到人類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為藝術典型。

根據這個界定,我們可得出以下幾點:首先,意象是一個個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觀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體的;意境是一種境界和情調,它通過形象表達或誘發,是要體悟的、抽象的。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組合構成意境,意象是構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徑。

正確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意象構成意境主要有兩種情況:其一,由一個意象構成一個意境。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詩中只有一個意象——墨梅。但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樹帶著墨色的有個性的梅。細細品味,我們能感受到詩中有一種狂放不羈,特立獨行,安然自適的藝術境界,這種境界是通過這樹梅形成的,這就是本詩的獨特意境。

一般詠物詩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個意象構成一幅生活圖景,形成一個整體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洲。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由一系列單個的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藏情於景的逼真畫面,雖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顯情深意濃。

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捨的眷戀,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佇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得情深意摯,表面上這首詩句句是寫景,實際上卻句句都在抒情,引發讀者無盡的審美想象,形成了詩歌雋永的意境。從上述兩例我們可以發現,意象離不開意境,「梅」離開全詩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詩中的獨特涵義,「孤帆」脫離原詩意境,也與眷眷離情無關。 當然並非所有的意象組合都能構成意境。

如白樸的《秋思》:「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鷗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綠葉黃花。

」共並列了十二個意象,雖也鮮明生動地呈現出絢麗的秋色圖,但並無飽滿深摯的情感,缺乏「情與景」「情與理趣」的自然融合,就無法構成「誘發」人想象的「審美空間」,缺乏意境,當然就難以感人了。 相關練習: 試分析以下幾首詩中的意象與意境:

(1)《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2)《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參***: (1) 本詩有三個意象:

鬆,山,雲。三個意象構成一幅含義深邃的意境:老鬆聳立,大山雲遮,我尋訪隱者,知道他在山中,卻無法找到。

這些意象暗示我們隱者的超凡脫俗,行蹤難覓,也寄予作者的嚮往和惆悵;甚而引發人們思考,生活中很多的東西我們都可望而不可及。 (2) 本詩只有一個意象——江雪,沒有人蹤甚至沒有鳥跡的白茫茫一片的江雪。江雪與詩中的人物,戴著蓑笠的老翁,構成本詩深遠的意境:

境與人互為映襯,作者孤高清潔的個性展露無餘。

我用殘損的手掌賞析,我用殘損的手掌賞析

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經變成灰燼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詩人一開始就用沉重的筆觸,道出了他雖然自己身殘,卻更傷痛於祖國河山的殘損。1942年的4月,詩人在香港參加了抗日運動,被投入監獄,受盡嚴刑拷打。7月,詩人獲保釋,摸著自己的遍體鱗傷,聯想到祖國的河山何嘗又不是如此,更加痛恨外族的...

我用殘損的手掌,原文,寫出關於《我用殘損的手掌》的原文和理解,作者 戴望舒

稍等please wait 寫出關於 我用殘損的手掌 的原文和理解,作者 戴望舒 我用殘損的手掌的作品原文 初中三年級課文 我用殘損的手掌 原文如下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杜審言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huo四聲,粉狀或粒狀物,摻和在一起或加液體攪拌呈稀狀 he二聲,連詞,表...

我用殘損的手掌朗誦配樂,詩朗誦《我用殘損的手掌》,求配樂。

星空或tears眼淚都行 你怎麼和我想要的東西一樣,也要參加朗誦比賽吧,辦的?詩朗誦 我用殘損的手掌 求配樂。我用殘損的手掌朗誦配樂 給你幾首來深邃 悠遠的曲自 子吧 電影 燃情歲bai月 的 路德勞斯一家du 主題電影zhi 時光倒流七十年 dao的 似曾相識 電影 與狼共舞 的 約翰 鄧巴 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