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的相關典故,關於酒文化的歷史典故

2021-04-15 13:43:37 字數 1439 閱讀 7508

1樓:匿名使用者

相信很多都聽說過杯酒釋兵權這個故事吧,據釀酒大師汪興鬆了解該事情發生在宋太祖趙匡胤奪取政權之後,時常擔心武將會影響到自己的統治,於是下定決心解除大將的兵權。某晚,宋太祖宴請了他的大臣們,對他們說出怕別人奪他的皇權而寢食難安的憂慮,諸將聽完驚恐不安,次日便都遞上辭呈,由此宋太祖便收回了兵權。」

年糕的由來(故事)

2樓:匿名使用者

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2023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餈」等多種稱呼。

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淨者,舂之為米諮餈,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諮,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麵糰,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

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製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

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臺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鹹皆有。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3樓:匿名使用者

南方多數地區有喜歡吃年糕的習慣,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典故,說給大家聽聽吧。

蘇州城在春秋時代為吳國重地,當時吳王闔閭命伍子胥築城,建成後吳王大喜,並命名為「闔閭之城」,大宴眾將群臣慶功。唯有伍子胥悶悶不樂,伍子胥預料到,吳王驕奢不防備越王勾踐和范蠡,國家遲早將亡。

回營後他密囑身邊隨從說:「我死後,如國家遭難,民飢無食,可往相門(當時蘇州城的各城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

果如所料,伍子胥後來遭誣陷身亡,吳國被越軍橫掃而滅。這時都城斷糧,伍子胥的隨從們想到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便帶領百姓前往相門拆城掘地,這才發現原來相門的城磚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

後人為了紀念並銘記伍子胥的功績與忠烈,養成了以吃年糕來懷念伍子胥的習慣。

求關於 酒文化 的詩 詞 曲 對聯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舉杯邀明月,把酒問青天。關於酒文化的詩句和對聯?1 短歌行 兩漢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譯文一邊喝酒一邊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轉瞬即逝,失去的時日實在太多!席上歌聲激昂慷慨,憂鬱長久填滿心窩。靠什麼來排解...

中國的酒文化是什麼

酒文化與我們的政治 在古代我們都要遵循一些傳統的習俗。就比如在一些重要的節日祭祀我們的祖先,以此來表達我們對逝者的思念和敬仰。那麼酒就是祭祀時必須要用的物品之一,因為在祭祀活動的時候,酒是非常好的東西,首先就應該先讓祖先和神靈享用,而且在古代中有明確的規定就是關於祭祀用酒的。而且在古代人們打仗的時候...

與王羲之相關的歷史典故有哪些呢,李清照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東床快婿,放浪形骸,崇山峻嶺東床快婿,放浪形骸,崇山峻嶺 東床快婿,放浪形骸,崇山峻嶺 東床快婿,入木三分,書成換鵝 李清照的歷史典故有哪些?求簡短的有關王羲之的小故事 故事1 臨池學書 王羲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被後人譽為 書聖 據說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在衣服上比劃著練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