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客家人習俗,客家人的習俗

2021-03-24 09:59:32 字數 6481 閱讀 6871

1樓:匿名使用者

民居多是圍龍屋,集居而住。客家是從中原大遷移到江西福建廣東等地的民眾,其中梅州是整個地區都是客家人,有世界客都之美譽。節日習俗跟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是一樣的

2樓:顧客至上時尚

但願能幫到你,希望採納!

客家人婚嫁習俗:舊俗「三茶六禮成親」。「三茶」,即三次送禮。

湘西客家人對結婚、做屋等饋贈禮品中要有一項茶葉,故俗稱「送茶」。「六禮」,即婚嫁過程中的門項程序。1、納彩,男方託媒去女方提親。

2、問名,問女方名字及生辰,俗稱「開小八字」。3、納吉,男方卜得吉兆,雙方八字相合,男方備禮通知女方,決定成親。4、納徵,男方給女方送彩禮(要禮金、衣衫、食物),俗稱「開紅貼」、「開大八字」、「大定」、「過定」,今謂「訂婚」。

5、請期,男方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求其同意。俗稱「報日子」、「定茶」。6、親迎,即新郎親至女家迎娶,一般稱為迎新。

民間俗稱男方叫「歸親」,女方叫「行嫁」、「歸門」。今謂「結婚」。

婚嫁禮儀:過去時興「花轎」,男方發轎到女家將新娘抬回。上轎之前,女方一家要號啕大哭,俗稱「哭嫁」。

說是不哭會使外氏窮。新娘進門後,拜堂,飲交杯酒,用新草蓆鋪地為道,踏在席上走進洞房。迎娶時,男方要出多種財禮給岳父母的「辭神禮」、給侍孃的「插花禮」、首士的「開剪禮」、廚師的「開勺禮」,以及小孩湊熱鬧的「開門禮」等等。

請客送禮的習俗是「先請後賀,不請不賀」。拜堂時,長輩要送拜禮,名叫「贄敬」,俗稱「拜見」。

客家人的習俗

3樓:哇哎西西

主要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節、社日、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在諸節日中,以春節最隆重,有客家春節、客家年之稱。客家山歌節、客家還花炮等都是客家節日活動。

農曆十二月廿五開始為入年假。入年假後,農戶都暫停下田工作,有大鑼鼓樂隊的就可以開始打起來了,各個村莊裡都可能聽到此起彼落的鑼鼓聲。家家戶戶開始籌備柴片、食油及過年食品,採購豬肉、雞、鴨,炸豆腐、蒸年糕、做米餜等,

尤其是家家戶戶都要進行一次打掃衛生,清洗門窗、地板、傢俱等,叫做「掃塵」或者叫「打彈煤」(「彈煤」即火燒煙燻後的灰塵),男女老幼還要理髮淋浴換上新的或清潔的衣裳,乾乾淨淨過新年。在此期間,左鄰右舍之間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

4樓:匿名使用者

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

。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

**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

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5樓:匿名使用者

客家人,又稱客家民系,是中國南方廣東、福建、江西等地的漢族民系,是世界上分佈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客家習俗主要包括語言和飲食兩大方面。

客家語言:

一個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語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語言即客家語。從分佈上看,客家語主要分佈於中國的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臺灣、湖南等,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也有相當數量的客家人口。

依據語言內部差異,客家語大體可以分為三個型別:以長汀話為代表的閩西客家語,以梅縣話為代表的粵東客家語,以贛縣蟠龍話為代表的贛南客家語。進一步可以分為如下八片:

汀北片(又稱閩西片)、粵臺片、粵中片、惠州片、粵北片、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

飲食:客家人的飲和食,與漢族其他地區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而由於本民系發展有其獨特的地理條件、歷史背景等等,飲食文化也別具特色。

客家菜特點的形成,與客家人的生活環境、生活水平有很大關係。客家人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區,地溼霧重,食物宜溫熱,忌寒涼,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更為突出,菜餚有「鮮潤、濃香、醇厚」的特色。出門即須爬山,生產條件艱苦,勞動時間長、強度大,需要較多脂肪和鹽分補充大量消耗的熱能,飲食以烹調山珍野味見長,略偏「鹹、油」。

長期的遷徙流離及聚居地區經濟發展滯後,客家人艱苦度日,就地取材,製備鹹菜、菜乾、蘿蔔乾等耐吃耐留的食物,家居可佐番薯飯並抑脹氣,出門可配野菜充飢,這便形成了「鹹、熟、陳」的特點。從上述特點的形成,也可見客家人適應環境能力特強,並創造了有特色的飲食文化。

另方面,客家人既傳承祖居地傳統,又能吸取遷徙所經之地諸多飲食特色,更善於與聚居地的土著相融合,這便形成了客家飲食的豐富性。客家人的食譜,既有吳越地區的酸甜菜餚,也有巴蜀湖廣地區的辛辣食品,更有閩粵地區的醬醃味菜。又由於客家人雖則平日粗茶淡飯,但甚好客,崇尚祭祖及重視節令喜慶飲食,因人、因事、因時而有不同的吃法和不同的飲食習俗,飲食文化更形多姿多采。

客家比較有特色得菜有釀豆腐,肉丸(包括魚肉丸,揮丸),東坡肉,釀香菇,釀春捲,白切雞,醬鴨等。

當然客家的釀豆腐同樣也是很有名的,客家釀豆腐、四川麻婆豆腐、湖南臭豆腐,後兩個只能算是小菜小吃,唯有客家人把豆腐上升為大菜、主菜。甚至他們鬧新房的歌曲裡都有豆腐。

6樓:匿名使用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相見歡

7樓:匿名使用者

那啥···我是客家人···也是河源的···但是,沒聽過這個傳統···

8樓:匿名使用者

客家人各地的習俗也有些區別,至少我在梅州還沒聽過有這個風俗

9樓:匿名使用者

我是河源人都沒見過此等怪習俗咧

客家人有哪此風俗習慣或忌禁?求大神幫助

10樓:入戲

禁忌,作為人類普遍具有的文化現象,在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中常稱為「塔布」(tatoo),「塔布」原是南太平洋波里尼西亞湯加島人的土語,其基本含義是表示「神聖的」和「不可接觸」的意義。在中國,與「塔布」相對應的詞便是「禁忌」。「禁忌」一詞,早在漢代就見著於史籍了。

《漢書?藝術志》載:「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中國禁忌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受尊敬的神物不許隨便使用,因為這種神物具有「神聖」和「聖潔」的性質,隨便使用的是一種褻瀆行為,違犯這種禁忌會招致不幸,遵循這禁忌,會帶來幸福;二是對受鄙視的賤物,不潔、危險之物,不許隨便接觸,違反這種禁忌同樣會招致不幸。 贛南,位於江西南部。

贛南客家民系,是自唐代以後幾次戰亂,由中原地區南遷而逐漸形成的。他們客居他鄉、聚族而居,長期生活在贛南山區。初始,由於交通不便、戰爭較少,與外界交往有限等原因,中原地區原有的傳統信仰、倫理道德、語言習俗依然保留在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客家先民與當地土著的經濟文化、生產技術發生了必然的交流及相互影響、相互融合,隨之形成了一種較為獨特的客家禁忌習俗。 贛南客家禁忌類大致可劃分為:歲時禁忌、人體禁忌、婚姻禁忌、生養禁忌、飲食禁忌、社交禁忌、行業禁忌、喪葬禁忌、自然物禁忌、動物禁忌類等。

客家人有哪些風俗

客家人有什麼奇怪的風俗 20

11樓:匿名使用者

我那客家人春節時大年初三是不讓非同族同宗的客人上門的

12樓:丶果果果

毛。,我們這裡的客家人和其他沒有兩樣。

13樓:溫旺庭

是的我們認為如果死者沒法回故鄉

要二葬不然會破壞風水

兒孫無法出頭

我們的房子都是要視野開闊而且要有山

寓意一代強過一代

還有客家人是宗族社會

很重宗族情感

14樓:匿名使用者

客家風俗

1、對歌

以前客家人主要的娛樂生活就是唱山歌,客家山歌用有幾種基本因定的內典調腔版,但內容極豐富,有敘事或對話式,更多的是情歌對唱,當然也有俏皮逗樂,男女刁搔的歌,任由發揮,即興而創,因此,客家山歌一般都是在山間勞作時,為放鬆情緒、排除疲勞時才唱的,故稱山歌。在莽莽的大山中,常常是不見人影,但聞歌聲,男腔女調,盡情放歌,山風飄送,山高水遠,無邊無際,十分引人。

2、撿等路

客家人走親訪友、特別婦女回孃家,都會準備些禮物,一般都自產的瓜果或自制米粄、發糕、雞蛋之類的東西,方言稱「等路」,誰家有人客來,左鄰右舍,特別是孩子,都會跑過撿「等路」,那熱鬧的場面洋溢著暖暖的情意。

3、慈母點燈

「瘦地種松柏,家貧子讀書」,客家人歷來尚讀,認為讀書是最好的出路,就是再窮再苦,都要繳(供)女子讀書,父母心意,如燈盞之輝,儘管微暗、也要照亮孩子的前程。

4、土地•母親

「娶妻當娶客家女」質樸善良,勤勞儉節的客家婦女,具有泥土一般柔韌的性格和溫暖的母性,象土地一樣孕育萬千生命的逢勃。千百年來,她們辛勤的耕耘著每一寸希望,為客家族群和客家文化的興起發展真正起到了半邊天的作用。

5、戽水

客家人也敬神,還奉起了「田頭伯公」(客家崇信伯公神靈),但天不下雨,求也沒用,河水也不會自己上岸,她們最相信的還是自己的雙手。

6、月光光

「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月光光、照四方,船來等、轎來扛……」千百年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客家童謠,在皓白的月光下傳唱,歌聲像故鄉流淌的溪水,浸潤了多少童年的心。

7、講古

阿公的「講古」裡,總是有說不完的故事,講祖上遷徙的傳說,祠堂前豎立的功名,也講才子宋湘、李文古和三斤狗的故事,更講勸人向上,為人處事的道理。

8、端豬紅

客家人有很多習俗都能體現「和親睦鄰」的觀念,端豬紅便是一例。不管誰家殺豬(是件大好事),主家都會把一碗碗香噴噴的豬紅分送給同屋的左鄰右舍,然後請各家的長者前來吃頓飯,於是大家都能分享到哪種快樂,十分愜意。

9、燕子入屋家有福

老古言語道:「燕子入屋家有福,捅燕窩、傷燕子會遭衰運」不管這話是否迷信,反正歷來都很管用。可見生態保護是客家人古來有之的觀念。

10、償酒

聞名瑕珎的客家娘酒,其製作工藝也很特別,其中最後一道叫「熾酒」,將娘酒原甕置於露天空地上,在其周圍點燃穀糠、鋸末等燃料,用這種文火烤熾的酒既可去除溼氣,又可使娘酒更加香醇,酒熾好後,主家都要當場開甕打酒,請左鄰右舍,尤其特別是有經驗的長者過來「償酒」,希望在大家的品評中學到更多。

11、補鍋頭

客家人節儉,鍋破了,補補再用,於是就有了「補鍋頭」的行業。補鍋人很辛苦,風風雨雨,走村串戶,起爐火,推風箱,滿面汗水,鍋底煤灰一抹黑,好在大家都熱情,倒茶水、送米菜,連小仔子(小孩)都搬椅搬凳,補鍋師傅也「會出門」千恩萬謝,伯姆長、大嫂短,嘴巴甜,手藝更好,補的鍋平又滑,炒起菜來唔(不)擋鏟(鍋鏟)。

12、放車筒

圍龍老屋門口有一個水塘,細仔子(孩子)們常往水塘「放車筒」,截一段麻竹來,捅穿竹節,唯留一底,往裡放些蚯蚓,然後沉進塘底用石頭壓住,幾天後再撈起來往簸箕裡嘩啦啦一倒,哇,什麼滑哥(塘蝨)、蝦公老蟹、黃鱔鯽魚等活蹦亂跳,十分喜人。

13、礱谷

要將穀子變成米,就要去礱谷。礱是客家一種傳統的糧食脫殼工具,由竹絲編形、內填紅土夯實,上面旋轉的為盤,固定的為座,交接處多有竹齒,用以碎谷脫殼,使用時以長木勾推轉可省力,速度宜快勿慢,可使穀殼分離勻稱、米粒不碎,故有快礱之說。

14、放米

要使穀糠與米粒分離出來,就要放米,「放米」的工具叫風車,純木質結構,利用手搖風力原理去除塵土和穀糠的糧食淨化工具,風車的前鬥出精谷(或米)、二斗出癟谷(或糠)、尾口出塵土雜碎之物,分類有序。

15、磨豆腐

客家人逢年過節都要蒸粄磨豆腐,這些都離不開石磨,石磨是用麻石刻置而成的糧食碾磨工具,外形原理與礱相似,主要用於磨漿,著名的客家豆腐和發粄、味窖粄就是這樣磨出來的。與礱一樣,使用時配用木勾可省力,而速度則宜慢勿快,磨出的豆漿或米漿才細嫩滑膩。

16、踏粄

碓是客家傳統的一種舂米工具,木質結架,末端有一石臼,裝盛糧食,碓頭包鐵,另一端是踏板,上有扶架,使用時可扶手,配合腳用力踩踏,就這樣利用槓桿原理舂米成粉,客家人過年必備的甜粄(年糕)就是這樣打置出來的。

客家地區還存在二次葬的風俗,客家人重視風水,風水師在客家地區也非常吃香,客家人認為人死後應該選一個風水寶地,對於死者是出於敬意,還能給子孫們帶來好運。因此死者死後的紀幾年時間,家裡人便會請風水先生找到寶地,再實行第二次葬。還有一種說法,客家人並非本地人,死後不願葬於他鄉,於是便將骨灰拿回當地進行二次葬。

也有寫客家地區沒有二次葬的風俗。

客家人有什麼特點,客家人的性格有什麼特點?

客家風俗是一個民族在生產 服飾 飲食 居注婚姻 喪葬 節慶 娛樂 禮儀 信仰等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廣泛流行的 經常重複出的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就是人們自覺的喜好 風氣 習尚和禁忌等,它流行於民間,為大眾所自覺傳承。漢族文化歷史悠久,風俗源遠流長,已有上下5000年連綿不絕的歷史。這一世界上任何一...

客家人的習俗,你對哪個最感興趣?

客家人有很多的習俗,而其中我比較感興趣的習俗就是在一些特定的時間可以吃菜茶。因為我自己本身屬於廣東潮汕這一個地方的,也算是客家人。而在這裡,我們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習俗就是在一些特定的節日裡,我們都會弄一些菜茶,請各種親朋好友一起來家裡吃,非常的熱鬧。而菜茶裡面通常的做法都是事先要買好菜,比如說菠菜,生...

客家人是純正血統的漢人嗎,客家人是血統純正的漢族人嗎?所以長得更好看嗎?

是的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客家 一詞,在客家語與漢語廣東方言中均讀作 哈嘎 hakka 含有 客戶 之意。辭海 中是這樣解釋的 相傳在4世紀初 西晉末年 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遷渡江,至9世紀末 唐朝末年 和13世紀初 南宋末年 又有大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