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是修辭手法還是表現手法,用典到底是修辭還是表現手法(「用典」的定

2021-03-17 07:19:42 字數 5884 閱讀 3331

1樓:文以立仁

用典是修辭手法,與「借用」等類似。「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即是用來以古比今,以古證今,借古抒懷。

2樓:匿名使用者

用典 [yòng diǎn]

解釋: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

作用:使立論有根據。

用典是一種修辭手法,多見於詩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為用典。可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

3樓:力香巧平溶

表現手法

我老師剛講過

不過用典

也可以稱作表達方式中得借事抒情

用典是修辭手法還是表現手法?

4樓:百度使用者

「用典」絕對是修辭手法。但人們常不將它納入八種常用修辭。用典亦稱為用事法或使事法,即在詩文中援引典故的方法。

用典為修辭方式之一種,指借用典故來表情達意。典故作為引用語料的特殊性在於:在被引入創作的現實語境的同時,它為源出語境所賦予的意義核心也一併引入,由此形成的古今語境的交融生成了用典修辭的豐富的意義含蘊。

其中,典故正是作為引導古今語境相遇的資訊語碼,起著資訊傳遞的功能,用典的意**讀同時也便是典故闡釋的資訊解碼過程。

詩文用典,一是可以節省文字;二是可以用為說理表意的有力依據;三是行文顯得厚重典雅;四是可以引發讀者對所使之事與所表之意的模擬聯想,收到「不盡之意見於音外」的表達效果。使事有明使和暗使之分。用典要自然渾成,方為上乘。

例如: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李商隱《錦瑟》)

前句借莊子發夢見到自己幻化成蝴蝶之事為典,後句借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之事為典。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李白《清平調》第二)

「雲雨巫山」指楚襄王與巫山神女夢幻般的歡會。李白以此事為典來比喻明皇與貴妃的歡愛。

5樓:婺源王學雄

是一種表現手法,不是修辭手法。修辭是就字、詞、句而言,修,是修飾之意,辭,就是言辭。

6樓:峰愛雪一生

我學過,是寫作手法。

7樓:請叫我大總攻

別瞎說了,用典是表現手法

8樓:匿名使用者

528去

一、′一一|

用典到底是修辭還是表現手法(「用典」的定

9樓:匿名使用者

用典是一種修辭手法。

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來豐富而含蓄地

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

10樓:sui風如影

用典,就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來表達要表達的思想。實際上是修辭手法(漢語的修辭手法有70多種),但習慣上稱之為表現手法。如象徵、聯想、想象等都是修辭手法,我們習慣上都稱其為表現手法,因為表現手法是母概念,包括藝術手法和修辭手法。

11樓:趙可愛

表現手法,用典是指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前人的經典語句。

用典是修辭手法還是表現手法?

12樓:沉默小輝

用典,又叫用事或暗用。《修辭學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上就是這樣說的。茲錄於後:

暗用:詞格之一,即「用典」,又名「用事」。是借用典故來表情達意。

有的用典較明顯,如:「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李商隱《淚》)前句用的是王昭君遠嫁匈奴事,後句用的是項羽在垓下被圍事。

有的用典較隱晦,如:「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

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情與貌,略相似。」(辛棄疾《賀新郎》)「甚矣」句用《論語·述而》:「甚矣吾衰也。

」「白髮」句用李白《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能令公喜」用《世說新語·寵禮》裡講的王恂、郗超兩人做桓溫的幕僚,「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我見」句本於《新唐書·魏徵傳》太宗說魏徵「我但見其嫵媚耳」。這些典故都融化在詞裡,使人看不出用典的痕跡。無論用典是否明顯,都能使詞意豐富,耐人尋味。

不過,說它是表現手法也是可以的。因為表現手法既可包括寫作手法,也包括修辭手法。

詩詞裡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13樓:信仰

一、用典

(一)用事:借

古抒懷,借歷史故事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場態度等。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加深詩詞意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

二、想象

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

三、聯想

由一事物聯絡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絡起來造成一個典型。

四、襯托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託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

五、渲染

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六、象徵

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藉助於特定具體的事物,寄寓某種精神品質或抽象整理。

14樓:匿名使用者

1.比喻、擬人、擬物、誇張、借代、對偶、雙關、頂針、設問、反問;

2.虛實相生、虛實結合、正反結合、動靜結合、細節描寫、白描;

3.借景抒情、觸景生情、融情於景、借古諷今、託物言志;

4.襯托、對比、象徵、比興、渲染、烘托、用典、以小見大、以景抒情。

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首先是字詞、語句上的修辭技巧,種類很多。

15樓:匿名使用者

1、襯托

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表現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鮮明。襯托有正襯、反襯兩類。

利用事物的相似條件來襯托的是正襯,利用事物的相反條件來襯托的是反襯。

2、對比

對比,是為了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徵,加強詩歌的表達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手法。它既是表現手法,也是修辭手法。

3、象徵

借用某種具體的物象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託物言志,以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4、烘托

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鮮明突出。用於藝術創作,與渲染不同,烘托多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鮮明。

5、比興

比興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興」就是起興,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或營造氛圍,或兼有「比」的意味。

6、用典

用典,也就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藉以抒情或表達主旨。

擴充套件資料

一、正襯指利用事物的相似條件構成的襯托。它包括兩個方面:

1、 以「樂」襯「樂」

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詩中抒發對錢塘湖春行所見美景的喜悅欣賞之情,這由尾聯可以看出。中間兩聯寫春天鳥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機,是為抒發後文「最愛」之情所作的鋪墊。這裡,美好景物和喜悅情感是和諧統一的。

2、以「哀」襯「哀」

淒涼之景也可以用來烘托淒涼的氣氛,而且更為常見。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全詩集中表達的是對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為此,第二句的「高臥」是孤獨的詩人無所事事、百無聊賴的不得已之舉,第四句的「秋聲」更是明顯地渲染了詩人悽苦的心情。

二、反襯是指利用事物相反的條件構成的襯托。這種襯托包括四個方面:

1、以「樂」襯「哀」

杜甫的一首《絕句》:「碧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然(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前兩句是美好的春景,可後兩句是傷感的懷鄉之情。而全詩的中心恰恰是這後兩句而不是前兩句。這樣,我們就可以明白,前面的美景就是為反襯後面的傷感之情服務的。

2、以「哀」襯「樂」

景是為情服務的,若全詩是「樂」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為反襯「樂」情服務的。李白的《塞下曲》:「***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前三聯寫塞下艱苦的環境條件和緊張的戰鬥生活,尾聯卻轉到寫將士奮勇殺敵的豪情,這種豪情也正是全詩的中心。這樣,我們感受到的是不畏艱苦且有著鋼鐵般意志的將士形象。這裡所謂的「哀」景,既然是用來反襯豪情的,就全然不是悲哀之景了。

3、以動寫靜

即用動態景物來表現寂靜。王維的《萍池》:「春池深且廣,會待輕舟回。靡靡綠萍合,垂楊掃復開。」詩中巧借綠萍的開合之動來反襯萍池的幽靜。

4、以聲襯寂

王維的《秋夜獨坐》:「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詩人在空堂獨坐,夜深之時,聽到了秋雨中山果從樹上墜落的聲響,昏暗不明的燈影下草蟲的哀鳴。用果落、蟲鳴之聲來寫靜,更顯得寂靜。

16樓:518姚峰峰

古代詩歌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技巧:

表達方式,一共只有四種:記敘、議論、描寫、抒情,表現手法:賦、比、興。

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面的內容

⑴修辭方法。例: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誇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覆等;

⑵表達方式及表現手法。例: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⑶篇章結構。例:首句標目、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17樓:窩草

詩詞裡常見的表現手法有這些:

1、【渲染】

渲染就是通過對環境、景物或人物的行為、心理的描寫、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的一種表現手法。

2、【襯托】

襯托是烘托的一種,指的是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對照。襯托手法又分兩種:一種是正襯(陪襯),一種是反襯。

3、【烘托】

烘托屬側面描寫,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後用於寫作技法,指的是以乙託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此種手法常與渲染手法結合起來使用。

4、【動靜結合】

指在詩中詩人、事、景的動靜有機地結合起來描寫的一種手法。

5、【化動為靜】

就是在詩中將動景化為靜景來寫。

6、【虛實結合】

是指現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一起表達相同的情感。

7、【以樂景寫哀情 】

屬反襯手法的一種,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際上藉此來表達一種悲哀、悽楚的情緒。

8、【抑揚 】

對人的反駁,常對要褒的先寫其不足,對要貶的先寫其長處,這種手法就是抑揚。

9、【比興】

所謂比,就是比喻,比擬。所謂興,就是在詩的開頭‚先言他物‛,以引出後面的正文。

10、【白描與工筆】

白描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指純用線條勾畫,不加色彩渲染,啟知於文學創作,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而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的一種描寫手法。工筆是指對事物注重細部,進行精雕細刻、重彩濃墨的描繪。

11、【意象組合】

意象組合類似於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詩歌中的意象組合是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將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邏輯,有機地組合在詩中,給人以鮮明的形象感。

12、【鋪排】

即《詩經》表現手法中的‚賦‛,它指的是對事物的特點不厭其煩地多角度地進行鋪排陳述。

13、【重章疊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結構形式反覆詠唱的一種表現手法。

14、【以小見大】

指寫的是小題材反映的是大問題的一種寫法。

15、【曲筆】

曲筆是寫文章時故意離開本題而不直書其事的寫法。

用典到底是修辭還是表現手法用典的定

用典是一種修辭手法。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來豐富而含蓄地 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用典,就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來表達要表達的思想。實際上是修辭手法 漢語的修辭手法有70多種 但習慣上稱之為表現手法。如象徵 聯想 想象等都是修辭手法,我們習慣上都稱其為表現手法,因為表現手法是母概念,包括藝術手法和修辭...

對比是修辭手法還是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

對比是表現手法。對比,是把具有明顯差異 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手法。對比手法是把對立的意思或事物 或把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讓讀者在比較中分清好壞 辨別是非。寫作中的對比手法,就是把事物 現象和過程中矛盾的雙方,安置在一定條件下,使之集中在一個完整的藝術統一體中,形成...

諷刺是修辭手法還是表現手法,對比是修辭手法還是表現手法

諷刺是一種修辭手法,言辭或情景所表達表面意思與其本意相反。例 小明,你今天穿的衣服真好看 但實際是,小明穿的衣服很難看。諷刺方法 中外著名作家如 吳敬梓 魯迅 契訶夫 莫泊桑 馬克吐溫等,無不運用諷刺手法,為世界文壇創造了一個個鮮活的藝術形象,反映了深刻的主題,在技法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為我們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