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子是怎樣化妝的唐代婦女妝容真正的唐朝是怎樣的

2021-03-06 15:12:56 字數 5172 閱讀 4972

1樓:匿名使用者

芳澤可親——妝粉

中國婦女使用妝粉至少在戰國就開始了,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分,一種是以米粉研碎製成,古粉字從米從分;另一種妝粉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胡粉」。因為它是化鉛而成,所以又叫「鉛華」,也有稱「鉛粉」的。

兩種粉都是用來敷面,使**保持光潔。

關於米粉的製作方法,在《齊民要術》裡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個圓形的粉缽盛以米汁,使其沉澱,製成一種潔白粉膩的「粉英」,然後放在日中曝晒,晒乾後的粉末即可用來妝面。由於這種製作方法簡單,所以在民間廣泛流傳,直到唐宋時期,人們製作米粉,仍然採用這種方法。

還有一種香粉,是用粟米制作,類同上,只是最後再加上各種香料,便成香粉,由於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脫落。和米粉相比,鉛粉的製作過程複雜得多,從早期的文獻資料看,所謂鉛粉,實際上包含了鉛、錫、鋁、鋅等各種化學元素,最初用與婦女妝面的鉛粉還沒有經過脫水處理,所以多呈糊狀。自漢代以後,鉛粉多被吸乾水分製成粉末或固體形狀。

由於它質地細膩,色澤潤白,並且易於儲存,所以深受婦女喜愛,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單純的米粉、鉛粉以外,古代婦女的妝粉還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宮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摻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2樓:流水線上的玩具

由於胭脂的推廣流行,漢代以後,婦女作紅妝者與日俱增,且經久不衰。從大量的文獻記載以及形象資料來看,古代婦女化妝,往往是脂粉並用,單以胭脂妝面的比較少見,具體做法可分為三種:

1、在化妝之前先將胭脂與鉛粉調和,使之變成檀紅——即粉紅色,然後直接抹於面頰,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經被調和成一種顏色,所以色彩比較統一,整個面部的敷色比較均勻,能給人以莊重、文靜之感,所以多用於成年婦女;

2、先抹白粉,再塗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兩腮,所以雙頰多呈紅色,而額頭、鼻子以及下頜則露出白粉的本色來,中國古代傳統畫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說,就是根據這種化妝方法而來(實物可見唐寅的繪畫,裡面大多數女性都是這樣化妝的),從圖象來看,這種妝式常用以青年,歷史書中的「桃花妝」一詞,即指這種妝式;

3、先在面部上塗抹一層胭脂,然後用白粉輕輕罩之。由於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稱也不同,濃豔者稱「酒暈妝」,稍淺一些稱「飛霞妝」。

唐代婦女妝容,真正的唐朝是怎樣的

3樓:雪雨霏涵

唐代女子化妝有以下七個步驟:敷鉛粉、抹胭脂、塗額黃、畫眉、點口脂、畫面靨、貼花鈿。「范冰冰飾演的武媚娘額頭上的花飾和兩頰上的紅點,就是花鈿和麵靨。」

1、 敷鉛粉

鉛粉應該說是古代女子化妝用的最多的,也是最古老的化妝品,課追溯到夏商時期。鉛粉古時又稱鉛華,故有詞稱:洗盡鉛華。鉛粉的作用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底妝,用於遮瑕。

清初戲劇家李漁對女子搽粉有此言論:「大有趨炎附勢之態,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顯其黑」。由此看來,這無疑就是當時的bb霜。

2、 抹胭脂

胭脂是一種紅色的顏料,是古代女子常用的化妝品。寫法有很多,如 「焉支」、「煙支」、「鮮支」、「燕支」、「燕脂」、「閼氏」等等。這些名稱的由來,大多與其產地有關,古人認為胭脂產於匈奴境內焉支山。

胭脂傳入中原和張騫出使西域有關。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時被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缽中反覆杵槌,淘去黃汁後,即成鮮豔的紅色染料。

婦人妝面的胭脂有兩種:一種是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製成,名為「綿燕支」。另一種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這兩種燕支,都可經過陰乾處理,成為一種稠密潤滑的脂膏。

《紅樓夢》中對於胭脂的描寫,說得非常形象。這種胭脂「也不是—張,卻是一個小小的白玉盒子,裡面盛著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樣。

寶玉笑道:『鋪子裡賣的胭脂不乾淨,顏色也薄,這是上好的胭脂擰出汁子來,淘澄淨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細簪子挑上一點兒,抹在脣上,足夠了;用一點水化開,抹在手心裡,就夠拍臉的了。

平兒依言妝飾,果見鮮豔異常,且又甜香滿頰。」

3、畫黛眉

畫黛眉,即描眉。「黛眉」即青色或者黑色的眉。唐朝眉形有很多,名見經傳的有:

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在盛唐時期,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

溫庭筠描寫女人最多的是眉毛。就眉毛畫出來的形狀顏色也有很多講究,或有個山一樣的眉峰(眉黛遠山綠、宿妝眉淺粉山橫、一雙愁黛遠山眉、遠山眉黛綠),或要細長(髻鬟狼藉黛眉長、頻低柳葉眉、欲斂細眉歸繡戶),顏色也不全是炭黑色的(黛眉山兩點、眉黛遠山綠、謝娘翠蛾愁不消),顏色深淺也有講究(妝淺舊眉薄、兩蛾愁黛淺、眉淺淡煙如柳、眉黛薄、宮女愁蛾淺)。

可見唐朝人將女子容貌裡的眉毛看得是非常重要的,甚至直接就用眉毛來指代女人們了(六宮眉黛惹香愁、翠娥爭勸臨邛酒、黛眉愁)。

4、貼花鈿

貼花鈿這種化妝方式,又稱花子、媚子、貼花,施於眉心,形狀多樣。它並非用顏料畫出,而是剪成花樣貼在額間、鬢角等。

關於花鈿的起源,據宋高承《事物紀厚》引《雜五行書》說: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故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

花鈿的質地形狀千差萬別。最簡單的花鈿僅是一個小小的圓點。複雜的有用金箔片、珍珠、魚腮骨、魚鱗、茶油花餅、黑光紙、螺鈿殼及雲母等材料剪製成的各種花朵形狀,其中以梅花最為多見。

這可能是承壽陽公主梅花妝的遺意。

5、貼面靨

面靨,即酒窩。相傳,婦女在臉上注面靨,原來並不是為了妝飾,而是宮廷生活的一種特殊標記。當一位宮女月事來臨,不能接受帝王的「御幸」,而又難以啟齒時,只要在臉上點上兩個小點即可表意。

以後這種做法被傳到民間,逐漸變成一種妝飾。

面靨通常以胭脂點染,也有用金箔、翠羽等物貼上而成。在盛唐以前,婦女「面靨」一般多作成黃豆大小的圓點;盛唐以後,有的形如錢幣,被稱為「錢點」;有的如杏核,被稱為「杏靨」。也有飾以各種花卉的,俗謂「花靨」。

晚唐五代以後,婦女「面靨」妝飾之風愈益繁縟,除了施以圓點、花卉之外,還增加了鳥獸圖形,有的甚至還將這種花紋貼得滿臉皆是。

6、描斜紅

斜紅是婦女面頰上的一種妝飾。從唐代墓葬裡出土的女俑,臉部常繪有兩道紅色的月牙形妝飾,這種妝飾色澤濃豔,形象古怪,有的還被故意描繪成殘破狀,遠遠看去,宛如白淨的臉上平添了兩道傷疤。這種妝飾被稱為斜紅。

7、塗脣脂

古代稱口紅為口脂、脣脂。口脂朱赤色,塗在嘴脣上,可以增加口脣的鮮豔,給人健康、年輕、充滿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女性的喜愛。

這種喜愛的程度可以從《唐書·百官志》中看到,書中記:「臘日獻口脂、面脂、頭膏及衣香囊,賜北門學士,口脂盛以碧縷牙筒。」這裡寫到用雕花象牙筒來盛口脂。

可見口脂在諸多化妝品中有著多麼珍貴的地位!口脂化妝的方式很多,中國習慣以嘴小為美,即「櫻桃小口一點點」,如唐朝詩人岑參在《醉戲竇美人詩》中所說:「朱脣一點桃花殷。」

髮髻越高身份越尊貴:

除了面飾,頭飾也是唐代女子妝容的重要部分。侯振兵告訴記者,唐代女子的髮式分為髻、鬟、鬢三種。

其中,髻一般用於成年和已婚女子。初唐時,髮髻一般都纏得比較緊,立在頭頂上。唐玄宗以後,髮髻的高度成了婦女身份的象徵。

髮髻盤得越高,表示地位越尊貴。詩人元微之在《李娃行》曾提及「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

鬟,一般是未出嫁的女子梳的髮型。左書僑說:「《武媚娘傳奇》中,媚娘初進宮時梳的就是鬟。

」侯振兵介紹,鬟分為雙鬟、三鬟、掃鬧鬟等。「鬢,有點像男子的鬢角。唐代女子的鬢,最初是直的,中晚唐後就有彎、圓等形狀。

」侯振兵說。

此外,在唐代,梳子、釵、簪等都作為頭飾,插在發間裝飾髮型。「而在重大節慶,宮廷女子還會在發間插上石竹花、梔子花等鮮花,這在周舫的《簪花仕女圖》中也能看到。」

唐代民風:

在民間,歌舞流行,民眾生活較為自由,當時婦女在社會上的地位也較後來宋明時期為高。從唐代雕塑可以看出唐文化有「人化」這一特徵。龍門石窟奉先寺雕像中,本尊盧舍那佛似帝王,二菩薩似妃嬪,迦葉、阿難似文臣,金剛、神王似武將。

唐代塑匠們多模仿伎女形象來捏塑菩薩,其他諸神也無不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模型。這種佛教塑像不同於魏晉時的佛像缺乏「人氣」、面目生硬、程式僵化。總體上說,唐代人對他們的時代很自信,他們更關心的是此世而非彼世。

4樓:youth小杰

面部化妝有敷鋁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脣脂諸多方法,淡妝者採其二三,盛妝者悉數運用。鉛粉色澤潔白,質地細膩,施於面、頸、胸部,「纖白明媚」。胭脂為提取的紅藍花汁配以豬脂、牛髓製成的膏狀顏料。

由於帝王士大夫的偏愛,女子眉式花樣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畫工畫《十眉畫》,名目有鴛鴦眉、小山眉、倒暈眉等。闊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畫得較長,盛唐以後開始流行短式。

花鈿是一種額飾,以金箔片、黑光紙、雲母片、魚腮骨等材料剪製成各種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為多見,貼於眉間。

面靨是於面頰酒渦處以胭脂點染,或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等物貼上。斜紅是於面頰太陽穴處以胭脂染繪兩道紅色的月牙形紋飾,工整者形如弦月,繁雜者狀似傷痕,是中晚唐婦女一種時髦的打扮。

唐代服飾圖案的設計也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

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唐代服飾圖案,也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而改以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

唐代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

5樓:鄭賢剛

唐代婦女的妝容講究

唐代婦女的化妝順序大致如次: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塗鵝黃;四畫黛眉;五點口脂;六描面靨;七貼花鈿。古時婦女常將原來的眉毛剃去,然後用一種以燒焦的柳條或礦石製成的青黑色顏料畫上各種形狀,名叫「黛眉」。

唐代婦女黛眉名目甚多,從細而長的「蛾眉」到寬二闊的「廣眉」,應有盡有。《簪花仕女圖》中貴族婦女的眉飾,就是一種廣眉。所謂「花鈿」是兩眉之間的裝飾。

據說在南北朝時,一日,壽陽公主臥殿簷下,一朵梅花正落其額上,染成顏色,拂之不去。宮女見之奇異,乃爭相效仿。到了唐代,花鈿除了用顏色染繪之外,還有用金屬製造者。

至於面靨,是因為有個貴婦,面頰上有塊斑痕,特點此作為掩飾,眾人覺其妍麗,便競而效之,遂成一時風氣。左1圖為「花鈿妝」婦女;左2圖為「黛眉妝」婦女;左3圖為「花黃妝」婦女。左4圖為「面靨妝」婦女;左5、6圖為「花鈿妝」婦女。

唐代婦女髮式有半翻髻、反挽髻、樂遊髻、愁來髻、百合髻、蹄順髻、盤桓髻、變環望仙髻及各種鬟式等。大體看來,隋代髮式比較簡單,變化較少,一般為平頂式,將發層層堆上,如帽子狀。唐代初期仍有梳這種髮式的,只是頂部不如隋代那樣平整,已有高聳趨勢,大多作成雲朵型。

到太宗時,髮髻漸高,形式也日益豐富。

化妝怎樣才能做到不暈妝,化妝暈妝是怎麼回事了

女生必須知道的不暈妝的美妝小技巧,讓化妝更得心應手 眼部容易暈妝怎麼辦,化妝怎麼才能不暈妝 眼部容易暈妝怎麼辦,化妝怎麼才能不暈妝,一定要做好定妝工作,先眼影再定妝再眼線再定妝 化妝暈妝是怎麼回事了 有兩種可能 第一是你可能本身是油性 愛出油就會容易暈妝。第二是你沒有做好定妝工作。解決方法 1 在底...

在唐代天可汗李世民的兒子是誰,唐朝李世民有幾個兒子

兒子很多啊,最後繼位的是唐高宗李治 李世民的父親是誰?李世民的父親是唐高祖李淵。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李淵的母親獨孤氏是西魏和北周上柱國獨孤信之女,隋文帝楊堅的皇后獨孤伽羅的姐姐 所以李淵和隋煬帝楊廣是兩姨表兄弟 李淵的妻子竇氏是北周太祖宇文泰的女兒襄陽公主之女 因此李淵是北周太祖宇文泰的...

宋朝的藝術有哪些是模仿唐朝的,唐代繪畫與宋代繪畫有哪些本質的區別

書法和繪畫是模仿唐朝的。宋朝是個群星匯粹的年代,書法和繪畫藝術延續了唐朝的輝煌。寇準 包拯 歐陽修 范仲淹 王安石 蘇東坡 沈括 岳飛 朱熹 李清照 辛棄疾 文天祥等等一大批在中國乃至世界史中光彩奪目的人物。宋朝因為極其重視文教,學術文化的成就極高,中國文化至此更趨精深成熟,所以更方面的人才也就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