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大體意思我懂

2021-03-05 08:34:33 字數 5188 閱讀 3904

1樓:匿名使用者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篇 『4.

10』【原文】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註釋】 「適」, dī 本義是「往、到」,引申為「歸向」; 「莫」,通假「慕」,「嚮往」的意思;「義」是「儀」的古字,「容貌」的意思; 「比」,就是「小人比而不周」裡的「比」。

【解譯】 孔子說:君子對於當下天下的一切事物,不會帶有行為的歸向,也不會帶有思想的嚮往,甚至會呈現出小人的「比「相。

2樓:匿名使用者

適:與......靠近。 莫:對......漠視。與.......遠離。 義之於比:用道義與之比較作衡量。

3樓:匿名使用者

適」,本義是「往、到」,引申為「歸向」;「莫」,通假「慕」,「嚮往」的意思。「義」,名詞動化用法,「取義」的意思,但這不是「捨生取義」裡的「取義」,那裡的「義」變成了一種上帝式的無聊道德規範,這裡的「義」是「儀」的古字,「容貌」的意思;沒一法可得,沒一法可失,沒有什麼值得去「適」去「莫」的。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這句話什麼意思? 求!!!

4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沒有規定一定要怎樣做,也沒有規定一定不要怎樣做,而只考慮怎樣做才合適恰當,就行了。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 里仁篇》

原文選段: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釋義:孔子說:「士有志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沒有規定一定要怎樣做,也沒有規定一定不要怎樣做,而只考慮怎樣做才合適恰當,就行了。」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畏法,小人貪利。」

擴充套件資料

本章中,孔子開始把義、利作為一對倫理範疇,規定原則與功利的關係,用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義」重在群體利益,「利」重在個體利益。孔子並不完全排斥個體利益,相反承認私利為人之所欲。

究竟把「義」放在第一位,還是把「利」放在首位,孔子認為這是區別「君子」與「小人」的試金石。所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就是這個意思。

「君子」與「小人」,「好仁者」與「不仁者」有根本的區別。孔子認為造成兩者不同的一個基本原因是一個人是否真心實意努力為仁。如以行仁作為自己人生的根本目標,就能從內心「好仁」。

從求仁的角度來說,最重要的是一個人主觀上肯不肯「用力」,而不是力足與不足的問題,因為,無論什麼人從根本上來說都有為仁的能力。這裡已蘊涵著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5樓:隆冬之雪中暗香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註釋】

適:音dí,意為親近、厚待。

莫:疏遠、冷淡。

義:適宜、妥當。

比:親近、相近、靠近。

【譯文】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只是按照義去做。」

【評析】

這一章裡孔子提出對君子要求的基本點之一:「義之與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為人公正、友善,處世嚴肅靈活,不會厚此薄彼。本章談論的仍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

6樓:尾巴太長沒萌點

孔子說:君子一類的人對於天下事世間人,無所謂親近厚待,也無所謂冷淡疏遠,能夠作為標準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義。

此句中「適」「莫」二字有多種解釋:一種解釋是「親疏厚薄」,則「無適無莫就是「情無親疏厚薄之分」;另一種解釋是「敵對與羨慕」,則「無適(讀無敵)無莫(讀無慕)」便是「無所為仇,無所欣慕」。比:

靠攏、挨著、為鄰。望採納

7樓:命運與夢

詳解:首先,以上三個解釋都有邏輯問題。楊解,「怎樣幹合理恰當便怎麼幹」就是一個規定,怎麼能說沒規定呢?

而符合錢解的君子,顯然按其翻譯,對「合於義」專主,對「不合於義」的就反對,怎麼能說「沒有一定專主的,也沒有一定反對的」?李解是同樣的問題,既然有「正當合理作為衡量標準」,那麼就有「存心敵視」與「傾心羨慕」了,這個心,就是以「正當合理作為衡量標準」。

「適」,本義是「往、到」,引申為「歸向」;

「莫」,通假「慕」,「嚮往」的意思。

「義」,名詞動化用法,「取義」的意思,但這不是「捨生取義」裡的「取義」,那裡的「義」變成了一種上帝式的無聊道德規範,這裡的「義」是「儀」的古字,「容貌」的意思;

「比」,就是「小人比而不周」裡的「比」(「比」在甲骨文裡是兩人步調一致、比肩而行,典型的象形字;)。

「歸向」落實為一種行動,「嚮往」只是思想裡那一點東西,因此「莫」比「適」程度上要輕點。君子對於天下的事物,不會立一個絕對的標準、上帝的模式之類的玩意在行為上去「適」,甚至連思想裡的的「莫」都不會有。但歷史上,無數的人,就是要在天下的事物裡,忽悠點玩意出來,讓人去「適」、去「莫」,然後這些徒子徒孫就當炮灰、傳教士不斷折騰。

這一切,都不是君子所為。君子不但自己不去「適」去「莫」那些偶像、上帝、道之類的忽悠玩意,更不會去製造這些玩意,這天下,沒一法可得,沒一法可失,沒有什麼值得去「適」去「莫」的。

但光無「適」無「莫」,依然不是君子所為。君子無「適」無「莫」天下任何一物,但也不輕視天下任何一物。那種號稱天下無「適」無「莫」,然後就扮成所謂的高人高士者,不過是「適」去「莫」這些所謂高人高士的無聊事情。

君子眼裡,無淨無汙,天堂地獄一任往來,君子可以混跡於小人堆裡「取義」之於「比」,呈現一種「比」的容貌,行小人行卻無小人之「適」與「莫」。

一般人都把菩薩「適」「莫」於一些自己想象的神聖事物,但難道乞丐、妓女、面首、殺人犯裡就沒有菩薩所行?菩薩行,無所不行,地獄天堂人神鬼獸崇高低劣,無處不在。菩薩行而無所住,無所住而無所不行。

甚至,行「適」「莫」之相,也是菩薩之行,而君子之行的道理是同樣的。

菩薩自可見菩薩,君子自可見君子。有小人也裝著說自己的小人之相只是「義之於比「,自己是無「適」無「莫」的,那當然可以矇騙一般人。一般人被矇騙,那是活該被矇騙。

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太多了。特別那些喜歡用大口號、大宣傳、大理論去忽悠的,把全世界矇騙得七倒八歪的,那還不是很正常的事情?這難道不是「人不知」的世界最經常發生的事情?

別以為希特勒如何壞,日本軍國主義如何殘忍,好象別人被矇騙是很悲慘,值得同情的。但沒有這些所謂被矇騙的,沒有這些屈服於強權的人,**會有希特勒、日本軍國主義?

最毒的花,如果沒有其土壤,是長不出來的。而「人不知」的世界,就是所有毒花最好的土壤。最毒的,就是人的心地。

所有的惡行,都是共業的結果,別把自己當成無辜的嬰孩。老子號稱嬰孩是最純潔的,要回去,那是腦子進水。嬰孩的殘忍並不比成年人小,只是沒有能力顯現而已。

但人的心地,又是最善的,所有的善行,同樣是共業的結果。善惡,都是爾心所生。成君子的是你,成小人的也是你,沒有人能替代你。

有人可能要問,明明知道「無適」、「無莫」,但為什麼還是去「適」去「莫」了?這就是自己的心力被業力所牽引,自己的力量沒有達到。業力之風只能吹走那些能被業力之風吹走的,而真正的自由,就是自由於這業力之網,「無適」、「無莫」地自由於各種境界。

生死是大業力,光喊「無適」、「無莫」,如何如何討厭去「死」去輪迴,但「死」和「輪迴」依然不爽。真正的君子,不僅要之於天下而無適、無莫,更要之於生死而無適、無莫。因此,下面的句子同樣是君子所必須的:

「君子之於生死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死。」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一切,沒有行為的歸向,也沒有思想的嚮往,甚至可以讓自己的容貌呈現出小人的「比「相。

子曰,君子處之於天下,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什麼意思

8樓:森海和你

意思:孔子說:「君子對待天下人,無妄加牴觸之念,也無貪慕之心,只是親近仁義的人。」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里仁篇》

原文節選: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譯文:孔子說:「士有志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沒有規定一定要怎樣做,也沒有規定一定不要怎樣做,而只考慮怎樣做才合適恰當,就行了。」

《論語·里仁篇》本篇是《論語》的第四篇,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範疇、原則和理論,對後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又名《論》。

主要內容涉及到義與利的關係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範疇、原則和理論,對後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

9樓:智慧機器人

【子曰:君子之於天

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孔子說:君子之所以能夠立足於天下,就是因為天下沒有不適合君子的生存環境,沒有君子所不能做的事情,君子處世待人接物不是以人為標準,也不是以事為標準,而是以道義為準則.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

」,就是天下沒有不適合君子的生存環境,沒有不適合君子所做的事情,這就是證明了君子生存在這個社會上,其適應能力是很強的,能東能西,能南能北,能寒能熱,能暑能溼,能苦能甜,能悲能樂,能富能貧,能貴能賤,能高能低,能上能下,能伸能屈,能文能武……總之,在君子的心目中,沒有不適合的環境,沒有不能做的事情,當然,「

無適也,無莫也

」,這也是做君子的必須具備的素質和標準.一句話,為了他人的利益,可以四海為家,可以不計較任何的名與利、貴與賤,這樣的人就是君子,這樣的君子就一定能夠立足於天下.「義之與比」這四個字十分的重要,這不但說明了君子的處世待人接物是以道義為準則,更重要的是體現出了君子的人格與人品.

這個「義」,決定不是江湖義氣的義,因為江湖義氣沒有作人的原理原則,沒有道義、沒有正義.「義」是「孝弟忠信禮義廉恥

」這「八德」之一,也是儒家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庸》說:「義者宜也」;《孟子·告子上》說:「捨生而取義者也.

」 故符合自然道德規範的人事物曰義,義者,道義也,正義也.所以,處世待人接物,一定要心存正義感,才能推動社會上的正氣壓倒邪氣.

是非審之於己,譭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下聯是什麼

是非審之於己,譭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陟嶽麓峰頭,朗月清風,太極悠然可會 君親恩何所酬,民物命何以立,聖賢道何以傳,登赫曦臺上,衡雲湘水,斯文定有悠歸。是非審之於己,譭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素什麼意思?簡單易懂的解釋下 意思是做事情的對錯按照自己一貫的標準判斷,做了之後被別人讚揚或者否定詆譭隨它...

猶如寒冬之於臘梅,疾風之於經勁草,對手能讓我們的意志更加昂揚

由如狂草之於出頭。猶如梅花之於苦寒 補寫出一個句子 猶如寒冬之於臘梅,疾風之於勁草,對手能讓我們的意氣更加昂揚 1恰似冷冬之於松柏,堅韌之於直木,對手能讓我們意志更加堅強 2猶如黑暗之於光明,苦難之於成功,對手能讓我們的人生更加絢麗 仿句 猶如寒冬之於臘梅,疾風至於勁草,對手能讓我們的義氣更加昂揚 ...

「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這句話索要傳達的道理是 商紂王雖然壞,不像傳說的那麼嚴重。所以君子憎恨處於下游,一處下游,天下的一切壞事都會集中到他身上。表示傳說常常過甚其辭。語出 論語 子張 子貢曰 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論語 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 及再傳 言行為主的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