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的《後赤壁賦》表達了他怎樣的人生嚮往

2021-03-04 06:25:39 字數 5655 閱讀 9593

1樓:匿名使用者

論《後赤壁賦》中孤鶴的形象

《後赤壁賦》作於蘇軾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之時,貶謫生涯使蘇軾更深刻地理解了社會和人生,也使他的創作更深刻地表現出內心的情感波瀾。《後赤壁賦》沿用了賦體主客問答、抑客伸主的傳統格局,抒發了自己的人生哲學,同時也描寫了長江月夜的優美景色。全文駢散並用,情景兼備,堪稱優美的散文詩。

不僅讓我們感到了作者高超的表達能力和語

言技巧,文中的孤鶴形象更能夠讓我們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

孤獨、寂寞、高貴、幽雅、超凡脫俗的孤鶴歷來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鶴是道化昇仙的標

志,蘇軾不僅借孤鶴以表達自己那種高貴幽雅、超凡脫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現了那種

超越現實的痛苦遺世的精神。那我們就看看他在《後赤壁賦》中是如何將孤鶴的孤獨、寂寞、

高貴、幽雅、超凡脫俗展現得淋漓盡致的。

山石高峻怪異,既是對立、壓迫著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徵了他積鬱難消的苦悶之情。鶴

則是這一苦悶孤獨情感的意象。歇於松柏,不作稻糧謀的孤鶴在蘇軾心中,就像在其他隱逸

者的意中一樣,本是高蹈於世外的象徵。蘇軾曾作《放鶴亭記》,以放鶴招鶴、與鶴共處來

渲染內心棄世的幽情,孤鶴的形象尤其為他所鍾愛。此際在蘇軾最感孤獨時,忽然有一東來

的孤鶴振翅橫江而掠過小舟西去。這隻在暗夜獨飛,獨鳴的鶴是孤獨的,它可以蔚藉同樣感

受狀態中的蘇子之心。因此與客不交一言的蘇子對它注意極深。而且它不僅是蘇子此際情懷

的象徵,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新化。蘇軾以「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的

覺悟,聯想前來入夢的道士,表明作者在這隻孤鶴身上寄予了自己懷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

思想,原是蘇子思想中的一個側面,蘇子--孤鶴--道士的聯結,暗示著蘇軾在精神上已歸向

高蹈於世外的隱逸者。「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結尾處寫自己夢醒後開門尋找,夜色茫茫,

不見孤鶴,也並無道士。一筆雙關,餘味深長。將苦悶與希望糅合在詩化境界中。山形與鶴

形,使蘇軾因自然的變化和人事的不諳的精神不適感,和在孤獨中嚮往自由的念頭找到了對

應。通觀全文,在我們的眼前自然就展現出了好一幅「水月禪境、山鶴幽鳴」的美景圖!

我認為,《後赤壁賦》中的孤鶴形象,說明了蘇軾對苦難並非麻木不仁,對加諸其身的

**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以一種全新的人生態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窮的堅

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越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有機地結

合起來,從而做到了蔑視醜惡,消解黑暗。這種執著於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正規化蘊涵著

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的精神,很容易就讓我們知道為什麼蘇軾在逆境中能夠依然保持著

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創作活力 參考資料

2樓:匿名使用者

蘇軾秋天剛寫完《赤壁賦》,情猶未盡,又在初冬寫了這篇《後赤壁賦》.《後赤壁賦》寫的也是月夜遊赤壁,但描繪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間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轉為峭拔.前賦說理談玄,議論風生,寓悲憤於曠達;後賦則以記敘、描寫為主,寫奇景以抒懷,更像一篇遊記.

最後以浪漫的夢境收束全文.所謂道士化鶴的故事出於"羽化"的遊仙思想.作者有此幻想又覺其虛無,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問題上的矛盾心情.

3樓:匿名使用者

表打了蘇軾對安逸清閒生活的嚮往

蘇軾寫的《後赤壁賦》表達了他怎樣的人生嚮往

4樓:亞里亞丶

論《後赤壁賦

》中孤鶴的形象

《後赤壁賦》作於蘇軾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之時,貶謫生涯使蘇軾更深刻地理解了社會和人生,也使他的創作更深刻地表現出內心的情感波瀾。《後赤壁賦》沿用了賦體主客問答、抑客伸主的傳統格局,抒發了自己的人生哲學,同時也描寫了長江月夜的優美景色。全文駢散並用,情景兼備,堪稱優美的散文詩。

不僅讓我們感到了作者高超的表達能力和語

言技巧,文中的孤鶴形象更能夠讓我們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

孤獨、寂寞、高貴、幽雅、超凡脫俗的孤鶴歷來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鶴是道化昇仙的標

志,蘇軾不僅借孤鶴以表達自己那種高貴幽雅、超凡脫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現了那種

高貴、幽雅、超凡脫俗展現得淋漓盡致的。

山石高峻怪異,既是對立、壓迫著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徵了他積鬱難消的苦悶之情。鶴

則是這一苦悶孤獨情感的意象。歇於松柏,不作稻糧謀的孤鶴在蘇軾心中,就像在其他隱逸

者的意中一樣,本是高蹈於世外的象徵。蘇軾曾作《放鶴亭記》,以放鶴招鶴、與鶴共處來

渲染內心棄世的幽情,孤鶴的形象尤其為他所鍾愛。此際在蘇軾最感孤獨時,忽然有一東來

的孤鶴振翅橫江而掠過小舟西去。這隻在暗夜獨飛,獨鳴的鶴是孤獨的,它可以蔚藉同樣感

受狀態中的蘇子之心。因此與客不交一言的蘇子對它注意極深。而且它不僅是蘇子此際情懷

的象徵,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新化。蘇軾以「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的

覺悟,聯想前來入夢的道士,表明作者在這隻孤鶴身上寄予了自己懷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

思想,原是蘇子思想中的一個側面,蘇子--孤鶴--道士的聯結,暗示著蘇軾在精神上已歸向

高蹈於世外的隱逸者。「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結尾處寫自己夢醒後開門尋找,夜色茫茫,

不見孤鶴,也並無道士。一筆雙關,餘味深長。將苦悶與希望糅合在詩化境界中。山形與鶴

形,使蘇軾因自然的變化和人事的不諳的精神不適感,和在孤獨中嚮往自由的念頭找到了對

應。通觀全文,在我們的眼前自然就展現出了好一幅「水月禪境、山鶴幽鳴」的美景圖!

我認為,《後赤壁賦》中的孤鶴形象,說明了蘇軾對苦難並非麻木不仁,對加諸其身的

**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以一種全新的人生態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窮的堅

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越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有機地結

合起來,從而做到了蔑視醜惡,消解黑暗。這種執著於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正規化蘊涵著

si=1

《後赤壁賦》中蘇軾借「孤鶴」表達了怎樣的心境?

5樓:宇文蘭依薏苡

蘇軾不僅借孤鶴以表達自己那種高貴幽雅、超凡脫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現了那種

超越現實的痛苦遺世的精神。

6樓:超威藍貓

論《後赤壁賦》中孤鶴的形象

《後赤壁賦》作於蘇軾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之時,貶謫生涯使蘇軾更深刻地理解了社會和人生,也使他的創作更深刻地表現出內心的情感波瀾。《後赤壁賦》沿用了賦體主客問答、抑客伸主的傳統格局,抒發了自己的人生哲學,同時也描寫了長江月夜的優美景色。全文駢散並用,情景兼備,堪稱優美的散文詩。

不僅讓我們感到了作者高超的表達能力和語

言技巧,文中的孤鶴形象更能夠讓我們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

孤獨、寂寞、高貴、幽雅、超凡脫俗的孤鶴歷來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鶴是道化昇仙的標

志,蘇軾不僅借孤鶴以表達自己那種高貴幽雅、超凡脫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現了那種

超越現實的痛苦遺世的精神。那我們就看看他在《後赤壁賦》中是如何將孤鶴的孤獨、寂寞、

高貴、幽雅、超凡脫俗展現得淋漓盡致的。

山石高峻怪異,既是對立、壓迫著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徵了他積鬱難消的苦悶之情。鶴

則是這一苦悶孤獨情感的意象。歇於松柏,不作稻糧謀的孤鶴在蘇軾心中,就像在其他隱逸

者的意中一樣,本是高蹈於世外的象徵。蘇軾曾作《放鶴亭記》,以放鶴招鶴、與鶴共處來

渲染內心棄世的幽情,孤鶴的形象尤其為他所鍾愛。此際在蘇軾最感孤獨時,忽然有一東來

的孤鶴振翅橫江而掠過小舟西去。這隻在暗夜獨飛,獨鳴的鶴是孤獨的,它可以蔚藉同樣感

受狀態中的蘇子之心。因此與客不交一言的蘇子對它注意極深。而且它不僅是蘇子此際情懷

的象徵,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新化。蘇軾以「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的

覺悟,聯想前來入夢的道士,表明作者在這隻孤鶴身上寄予了自己懷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

思想,原是蘇子思想中的一個側面,蘇子--孤鶴--道士的聯結,暗示著蘇軾在精神上已歸向

高蹈於世外的隱逸者。「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結尾處寫自己夢醒後開門尋找,夜色茫茫,

不見孤鶴,也並無道士。一筆雙關,餘味深長。將苦悶與希望糅合在詩化境界中。山形與鶴

形,使蘇軾因自然的變化和人事的不諳的精神不適感,和在孤獨中嚮往自由的念頭找到了對

應。通觀全文,在我們的眼前自然就展現出了好一幅「水月禪境、山鶴幽鳴」的美景圖!

我認為,《後赤壁賦》中的孤鶴形象,說明了蘇軾對苦難並非麻木不仁,對加諸其身的

**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以一種全新的人生態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窮的堅

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越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有機地結

合起來,從而做到了蔑視醜惡,消解黑暗。這種執著於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正規化蘊涵著

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的精神,很容易就讓我們知道為什麼蘇軾在逆境中能夠依然保持著

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創作活力

(謝謝網友 閒雲野鶴fly - 舉人 四級)

7樓:尤靜韜

孤鶴是其自我形象的化身,蘇軾借用莊周化蝶的典故,表達了人生如夢的心境。閒雲野鶴本是自由的象徵,蘇軾用孤鶴作為化身,是對人生自由的渴望。

《後赤壁賦》中蘇軾借「孤鶴」表達了怎樣的心境

8樓:幸運的一滴

蘇軾不僅借孤鶴以表達自己那種高貴幽雅、超凡脫俗、自由自在的心境,

更表現了那種 超越現實的痛苦遺世的精神。

怎樣理解蘇軾在《赤壁賦》中表達的人生觀

9樓:辰允

答案來自作業幫:

文章通過泛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及主客之間的相互辯駁,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曠達到陷入苦悶,又由苦悶到解脫思想過程,表現了蘇軾他身處逆境仍適意自然、熱愛生活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在極端失意時難忘懷得失,處之泰然,是很難得的. 縱觀蘇軾一生,既堅持了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高度和諧.無數的宦海風波和人生挫折鑄煉了詩人巨集大曠達胸懷,尤其當我們讀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時,會多一些人生的感悟與哲理的思考。

10樓:匿名使用者

由於吹洞簫的客人,簫聲嗚嗚嗚,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尾聲悽切,婉轉,悠長引起了蘇軾的好奇,於是蘇軾便問「何為其然也?」從此引出了《前赤壁賦》的最精彩章節.趁著回答客的問題,蘇軾提出了自己的人生觀.

蘇軾著力闡明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要是從它們不變的一面來看,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存的,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蘇軾認為自然萬物是無窮無盡的寶藏,可以看到的,可以聽到的就盡情的享受,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

在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新時代,許多人過於追求物質享受,一旦自己的物質要求沒有達到,便開始怨天怨地.殊不知學習蘇軾的人生觀,明白做人就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著於自己的事業,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在《後赤壁賦》中,在明月高懸的一個夜晚,突然想去有赤壁便開始行動.

體現了蘇軾的灑脫,及時行樂的豁達人生觀.蘇軾的及時行樂讓我明白做人有時就應該瀟灑,該玩的時候就玩,該做的時候就認真的做,不用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赤壁賦寫赤壁地理位置重要,蘇軾 赤壁賦 中寫的赤壁,是三國的古戰場所在地嗎

並不是的,湖北有文武赤壁之說,文赤壁位於黃州,是因蘇東坡在此吟頌了千古絕唱 念奴嬌 赤壁懷古 而著名 武赤壁位於赤壁市 原蒲圻市 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赤壁大戰的遺址。文赤壁地處古城黃州西北漢川門外,玉屏山 龍王山 聚寶山緊護其東北,長江環繞其西南。由於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於此寫了傳頌千古的前後 赤壁賦 而...

急需蘇軾《後赤壁賦》的原文及解釋

上面的是 前赤壁賦 原文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阪。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 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

前赤壁賦表達方式上的特點有哪些,前赤壁賦在表達方式上的特點

1 駢散結合 2 形象優美,善於取譬 敘述議論抒情結合 它的特bai點是 1 駢散結du 合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zhi詩的特質與情韻,dao同時又吸取了散專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屬了賦在句式 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