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什麼現實意義,孟子仁政思想有何現實意義

2021-03-04 06:24:06 字數 5921 閱讀 2479

1樓:周小川

孟子以「仁政」為根本的出發點,創立了一套以「井田」為模式的理想經濟

方案。提倡「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等主張。要求封建國家在徵收賦稅的同時,必須注意生產,發展生產,使人民富裕起來,這樣財政收入才有充足的**。

這種思想,是應該肯定的。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孟子還提出重農而不抑商理論,改進了傳統的「重農抑商」的思想,這種經濟觀念在當時是進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對後世確立限制土地兼併,緩和階級矛盾的治國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及指導意義。

拓展資料:

孟子的思想主張:

1:民本思想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

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併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2:易子而教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離婁章句上)以榜樣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倫」,以建立一個「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諧融洽的有人倫秩序的理想社會。

孟子一貫以孔子的正統的繼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貢獻也是無與倫比的。他不僅授徒講學,培養出了樂正子、公孫丑、萬章等優秀的學生,還與**一起著書立說,著《孟子》七篇,留給後世。猶如綿綿春雨,普降於漫漫的歷史文化中。

對教育方法的改進,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傳統教育方法。當他的得意門生公孫丑詢問有的君子為何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時,孟子回答道:「勢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

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離婁章句上)

父子之間由於感情深厚,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往往不嚴,對於兒子的一些錯誤和毛病也因為溺愛和驕慣而放任,從而使正確的教育難以為繼。所以,「父子之間不責善」,易子讓別人來教育,既能從嚴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間的親密關係,不傷害感情。

3:道德倫理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係的基本的道德規範。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仁是一個古老的政治思想範疇。《說文》解釋仁字:「仁親也。從人二。」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含義也不斷有所衍變。孔子論仁,則給予了更多的充實和發揮。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種意義上運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學說的理論上還不夠完整而嚴謹。

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對於孔子仁的思想的發展,特別表現在孟子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由此而生仁義禮智四德,其中心點是為仁。還進一步論述仁義禮智四者的關係,第二,在關於仁的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學說。

孟子以仁作為施政的出發點,要求統治者「施仁政於民(《梁惠王》上),還具體地提出了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具體的仁政措施。

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儘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

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

」這裡,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這種**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誌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2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仁政是一種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從孔子的「仁學」繼承發展而來。是孟子學說中的「仁政」、「民本」思想、「性善論」等政治理想之一。

"仁政"這種儒家思想在它誕生之後的很多個朝代中都作為統治者的思想。這種思想主要宣揚「民貴君輕」,「人性本善」理論。

在當代的哲學研究中,這種思想還是具有先進性,時代性。

3樓:1天_堂

孟子早年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孟子主張"性善論"由此演化出他的仁政學說。或者說孟子的仁政貴民思想以"性善論"為基礎。孟子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而"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他說: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君主的善性體現在治理國家上,就能夠傾聽百姓的呼聲,關心百姓的疾苦。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他進而指出"仁政無敵",把是否能以仁政貴民思想治理國家提升到國家存亡興廢的高度來認識。

從總體上看,孟子的仁政思想的核心是貴民論。提出政治上,要以民為本。他最早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這在中國古代社會是非常可貴的。

他總結歷代王朝興廢存亡的經驗和教訓,明確得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的治國之道。

他還一再告誡統治者要與民同憂共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以仁政貴民思想治理國家,就要求君主自身有道德。孟子認為,「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國定矣」。當然,由於歷史條件的侷限,又由於孟子思想中有不少空想的色彩,他的仁政貴民思想是不可能實現的。孟子繼承了前代的民本思想,其貴民論亦有一定的特色和進步意義。

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又的確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不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具有積極的意義,而且影響了其後兩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使得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去犯顏直諫、捨生取義、為民請命。仁政貴民的思想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宣揚以人為本的思想和民貴君輕的民本意識。但是他所突出的民本意識、民本思想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超過"忠君"的界限。

是為了在更高層次上維護君主**的國家制度。

4樓:陳與豐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仁政思想有何現實意義

5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仁政是一種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

孟子從孔子的「仁學」繼承發展而來。是孟子學說中的「仁政」、「民本」思想、「性善論」等政治理想之一。

"仁政"這種儒家思想在它誕生之後的很多個朝代中都作為統治者的思想。這種思想主要宣揚「民貴君輕」,「人性本善」理論。

在當代的哲學研究中,這種思想還是具有先進性,時代性。

6樓:周小川

孟子以「仁政」為根本的出發點,創立了一套以「井田」為模式的理想經濟方案。提倡「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等主張。要求封建國家在徵收賦稅的同時,必須注意生產,發展生產,使人民富裕起來,這樣財政收入才有充足的**。

這種思想,是應該肯定的。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孟子還提出重農而不抑商理論,改進了傳統的「重農抑商」的思想,這種經濟觀念在當時是進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對後世確立限制土地兼併,緩和階級矛盾的治國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及指導意義。

拓展資料:

孟子的思想主張:

1:民本思想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

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併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2:易子而教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離婁章句上)以榜樣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倫」,以建立一個「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諧融洽的有人倫秩序的理想社會。

孟子一貫以孔子的正統的繼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貢獻也是無與倫比的。他不僅授徒講學,培養出了樂正子、公孫丑、萬章等優秀的學生,還與**一起著書立說,著《孟子》七篇,留給後世。猶如綿綿春雨,普降於漫漫的歷史文化中。

對教育方法的改進,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傳統教育方法。當他的得意門生公孫丑詢問有的君子為何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時,孟子回答道:「勢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

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離婁章句上)

父子之間由於感情深厚,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往往不嚴,對於兒子的一些錯誤和毛病也因為溺愛和驕慣而放任,從而使正確的教育難以為繼。所以,「父子之間不責善」,易子讓別人來教育,既能從嚴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間的親密關係,不傷害感情。

3:道德倫理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係的基本的道德規範。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仁是一個古老的政治思想範疇。《說文》解釋仁字:「仁親也。從人二。」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含義也不斷有所衍變。孔子論仁,則給予了更多的充實和發揮。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種意義上運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學說的理論上還不夠完整而嚴謹。

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對於孔子仁的思想的發展,特別表現在孟子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由此而生仁義禮智四德,其中心點是為仁。還進一步論述仁義禮智四者的關係,第二,在關於仁的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學說。

孟子以仁作為施政的出發點,要求統治者「施仁政於民(《梁惠王》上),還具體地提出了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具體的仁政措施。

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儘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

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

」這裡,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這種**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誌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孔子思想的現實意義孔子思想有什麼現實意義

為執政者對人民進行思想統治。孔子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有教無類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最光輝的教育思想就是 有教無類 即任何人,不分貴賤尊卑,都有權利接受教育,且是平等的教育。在孔子以前,貴族壟斷了文化教育,平民階級沒有接受教育的可能。從而形成了 學在官府 的局面,使教育目的只是為了統...

人和有什麼現實意義孟子的人和思想現實意義是什麼?

我覺得 人和 在現代社會可以理解為人與人可以採用更廉價,更有效的溝通方式獲取資源和資訊。一個集團內部人不和,互相勾心鬥角,溝通自然受阻,消耗的時間和金錢自然更多。內耗劇增,對外的效率自然很低很低,這樣的集團終將被淘汰。天時 地利 人和在目前可以預見的社會形態都是有意義的。天時是目標明確且正確,不能像...

《希臘神話》有何現實意義,墨家思想有何現實意義

對人有一種啟發的作用,教化的一部分吧。墨家思想有何現實意義 墨家思想,它所崇尚的是 平等 博愛 大度 奮進 競爭 節儉 守紀律 注重自然科學,與現代西方思想與其中部分思想很接近。墨家理論更適於共和社會及國際競爭社會。因此在春秋戰國時代,它是超過儒家的顯學。但在大一統的中華帝國時期,其 非天命 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