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有哪些哲學意義

2021-03-04 06:24:06 字數 1459 閱讀 5250

1樓:縱竹練淑

知行合一

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

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他說:

「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他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高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高不開道德意識。

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

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

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的意思是說,封建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封建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的思想對立。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後」,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了解知然後才能實賤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救朱學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深化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的關係,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後行的弊病,但是同時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說中的知識論成分。王守仁的觀點雖然有利於道德修養,但忽略了客觀知識的學習,這就造就了以後的王學**任性廢學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歸於王學的弊端。

2樓:敖榮花謬昭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哲學意義: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要細分的話,就是實踐是認識的**、動力、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目的和歸宿);世界的物質性;認識對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能動作用;實踐具有客觀實在性和主觀能動性;

主要從唯物辯證法和辯證唯物論的角度回答

我剛剛高三畢業所以沒忘~~

知行合一怎麼理解

所謂 知行合一 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 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 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王守仁的 知行合一 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1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 ...

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是怎麼悟出知行合一的?

王陽明可以說是著名的心學家,他算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唯心主義者。他個人強調意識對於人類實踐的指導作用,那麼他比較著名的一個理論就是知行合一。所謂知行合一,他強調的是一件事情之所以能夠做成,首先需要你認識到這件事情,並且對於這個事情的實踐有著一個大概的把握。但是光在思想上形成了這樣的體系,是完全不能夠促使...

知行合一成語故事

知行合一 釋義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