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格物」是啥意思,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什麼意思

2022-03-25 02:11:51 字數 5463 閱讀 7499

1樓:紅吼vs景天

王陽明原本很相信朱熹的「格物致知」說法,於是七天七夜認真觀察竹子,但最終沒悟出竹子的「理」來,反而生病了。他改變了對「格物致知」的看法,提出了「致良知」的觀點,否定了「格物致知」。他主張「內省」,提高自身修養,從「心」思考事物的規律,達到「知行合一」。

希望對你有幫助哦!不清楚再追加為你解答哦!

2樓:

格物,意為窮究事物的道理或糾正人的行為,「格」在這裡有「窮究」的意思。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最早出自於 《禮記‧大學》,後來成為認識論的重要問題。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什麼意思

3樓:種完太陽去養豬

人的認識和行為要一致,不可口是心非。觀察事物要細緻入微,用心揣摩,從而在該事物中得出道理和知識,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

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後有知行合一。

王陽明「知行合一」論的內涵有三個要點:

第一,知行只是一個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謂「工夫」,就是認知與實踐的過程。

第二,知行關係是相互依存的:知是行的出發點,是指導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歸宿,是實現知的,而真切篤實的行已自有明覺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

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徹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達於至善,這實質上是個道德修養與實踐的過程。

顯然,王陽明所謂的「知」即「吾心良知之天理」,其所謂「行」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的道德實踐。可以說,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論在本質上是集道德、倫理、政治於一體的道德人文哲學。

4樓:py彭彭

意思為:人的認識和行為要一致,不可口是心非。

觀察事物要細緻入微,用心揣摩,從而在該事物中得出道理和知識。

拓展資料:「知行合一」其思想基礎還是「心外無事、心外無理」。既然「理」只有一個,而且就在心中,那「知」也就是「行」,「行」也就是「知」。

他批評朱熹「知前行後」說,認為他是將「心」與「理」分為二了。

與「知行合一」相關的還有王陽明的「格物致知」說。在這個問題上,王陽明與朱熹也是對立的。朱熹的「格物致知」,「格」的是事事物物,也就是說,是從外在的事物中去致知、窮理的。

而王陽明持「致良知」說,不主張從客觀事物中去求取真知,而主張反躬自己,從開發良知中去尋求真理。

這「格物致知」是人格修煉最重要的手段。王陽明對於自己這一套理論是很自信的,他還說:人若知良知訣竅,隨他多少邪思枉念,這裡一覺,都自消融。

真個是靈丹一粒,點鐵成金。(《傳習錄下》)充分開掘人自身固有的善之本能即良知以抵制種種人慾、私的腐蝕,造就符合統治階級所需要的人才是王陽明「致良知」說的主旨所在。

應該說,王陽明的用心是良苦的,但這種學說的後果都未必全如王陽明所料。

5樓:會昌一中的學生

行是在知的前提下開始的行, 在行的過程中又能體驗到的新的知,新的知又指導下一步的行。

致良知的功夫就是簡易真切,越真切就越簡易,越簡易就越真切。

心學的鼻祖是陸九淵,而王陽明把心學發揚光大。他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確值得去反覆推敲,值得去反覆體會,按現在來說可能是唯心主義。

書中說應該跟著自己的心走,跟著良知走,而朱熹說的 「存天理,去人慾」卻更偏向是唯物主義吧。其實看這本書我是覺得並不是很懂的,畢竟對於心學只是個剛入門的,根本無法參透其奧祕。

但值得慶幸的是,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應該跟著自己的心走,跟著良知走,知其是正確的就應該去做,而知其誤應立即停止。

王守仁(2023年10月31日—2023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2023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6樓:智慧的凡凡

知行合一

通俗的理解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個理解雖然不能算是錯,但是隻是對於「知行合一」四個字的淺顯的理解了。王陽明認為知與行本就是一體,知就是行,行就是知。比如說看見美女心裡歡喜,不是先看見美女,然後才去歡喜的;看到便便偏皺眉頭,不是先看到了,再立個皺眉頭的想法。

再比如講孝,說一個人知道孝順父母,一定是他已經做出了孝順的事情,人們才會這樣認為的。就是說,知是內在的行動,行就是外的觀念。

格物致知

朱熹版」格物致知「: 萬事萬物都有天理存在,我們要努力尋找蘊含於萬事萬物中的道理,最後摸索總結出天下至理,最終成聖。說白了就是」格物窮理「

王陽明版」格物致知「: 格為正,物為事。這裡的事也不是事物的事,而是意之所在,意之所發,也就是心中之事,心中之物。

所以王陽明理解的格物就是」格心中之物「。王陽明認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也就是說,我們都有成為聖人的潛質。格物也就是迴歸自己的內心,把自己的心中種種不正常的思想,慾望,情緒,觀念正過來。

簡言之,朱熹向外尋求天下的道,王陽明向內向自己的心尋求。

再說個額外的:存天理,去人慾。

這在近代中國應該算是被誤解最深的六個字了。

這裡的"人慾」並不是指的人的慾望,而是指超出合理 、正當範圍的慾望。雖然說這個「合理」與「正當」很難界定。但是卻不難判斷的。

比如說人餓了,一天吃三頓飯絕對百分百的正當,可是一頓吃個三五萬的,就不正當了。再比如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個是天經地義的,可是如果你娶一個不算,包了個二奶還覺得不過癮,再來個小三小四小五啥的,就屬於要去的那個「人慾」了。所以宋明理學家們提倡的「存天理,去人慾」是指去掉不合理的慾望,而不是所有人的慾望。

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有不當之處,還請多多包含。

王陽明提出「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7樓:enjoy哎呦

格物致知是出自《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

在王陽明看來,「格物致知」的意思是糾正業務領域,實現自我良知的本體。 「知識」就是「良心」。這是王陽明哲學中最著名的「對良心」。

值得注意的是,王陽明哲學理論中「知識」的含義不同於其他學者。他的「知識」不是「知識」,而是「良心,美德」。這是他的「智力知識」和「知識與行動的融合」的本質。

王陽明對「講知識」的解釋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同時也誕生了一個新的哲學領域,即「心臟科學」。在那個安靜的夜晚,在一個陌生的農場,有一個叫王陽明的人,成為無數人的指路明燈。他的哲學思想為後代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從此,「王陽明」這個名字載入了歷史和不朽的歷史。

格物」這兩個字,用中國佛家的話就叫「參悟」,如參悟人生,參悟宇宙,參悟身邊的事事物物,從而獲得自己內心的覺悟。這就是格物。「致」什麼意思呢?

一般可以理解為到達,這個就體現在我們的行動上,只有行動才能夠到達。所有心裡要想,身體要去行動,最後才能「致知」。而這個「知」呢,又有兩層意思:

一是知識;二是智慧。

王陽明則把「格物」視為身心上的功夫,「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認為「格物」是由內而外的實際認知。  王陽明在「格物」上前後也出現了兩種觀點,他的思想發展的中期階段認為「心即理」,「格物」就是意根而深入的心之「理」,到了他的晚期思想階段,「格物」就建立在「致良知」基礎之上了。  「格物」經過王陽明的先後改造,從「天理」到「良知」反映了王陽明在認知層面上的深化。

「致良知」也是王陽明「心學」思想成熟的重要標誌。

8樓:兜裡有糖

王陽明 格物致知是講 從「天理」到「良知」反映了王陽明在認知層面上的深化。「致良知」也是王陽明「心學」思想成熟的重要標誌

9樓:匿名使用者

在當時,王陽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意思就是端正事業物境,達致自心良知本體的意思

10樓:十方世界為真身

朱熹提出「格物致知」才有了「守仁格竹」王陽明對朱熹的「格物致知」論非常不滿,才提出自己「致良知」學說。怎麼「格物致知」成了王陽明提出的了。套用豫劇「朝陽溝」的唱詞就是:

你知道啥就說啥,千萬別說外行話,讓知道的人,笑不出眼淚,笑掉牙。

11樓:xiang長相思

王陽明提出「格物致知」「知」為「良知」。這就是王陽明哲學中最著名的「致良知」。

12樓:花魂

王陽明詮釋的「格物致知」在中國哲學史上是一個里程碑,一個新的哲學門派也隨之誕生,那就是「心學」。

13樓:love辰辰之歌

大人之學的法門,在於彰顯光明正大的品性,在於不斷向新向好,在於以美善目標為終身追求。

14樓:匿名使用者

格物致知是王陽明提出的?小編你是屬豬的吧!

15樓:匿名使用者

格物致知是朱子提的,王陽明是此心光明。

16樓:匿名使用者

有沒有搞錯,王陽明提出「格物致知」?王陽明提倡心學,不格物。

17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的科學家們每天都在實驗室裡踐行著王陽明的這句格言!

18樓:張澤宇

格物致知就是找出和自己一脈相承的生靈進行了解,主次有序層次分明以後就是知道世界萬物的根本和源頭,其次就是生長生存,濟蒼生萬物就是利於自己。

19樓:匿名使用者

格物是朱熹聖人的觀點!和王陽明有什麼關係?

20樓:水星之魅

將現象資料分門別類,總結獲得知識和規律

21樓:匿名使用者

格物致知不是王陽明提出的

22樓:建

馬克思扔到一邊去了,王陽明孔子儒家,也到一邊滾蛋吧

不要騙自己了

23樓:可靠的庹咪

格物致知的具體意思不太記得了,但是能提出這樣建議的話,肯定是根據當時朝代才這麼說的

24樓:匿名使用者

格物:萬事萬物發展之客觀規律。巨集觀上的格物乃宇宙發展之客觀規律;中觀格物乃國家與企業發展之客觀規律;微觀格物乃個體與細胞發展之客觀規律。

25樓:ai呀呀

我覺得他可能,就是說做所有的事情之前,要首先觀察一下他所要發生的結果。

王陽明思想主張,王陽明的思想主張 王陽明主張什麼思想

說的那麼複雜!其實通過王陽明傳就可以看出 王陽明的思想其根本就是 知行合一 說白了就如同是今天的 實用主義 就是所有的理論都是為了實踐而生的,但是是在 主忠信 基礎之上的 實用 其上馬治軍,下馬治民的做法就完全體現了這種思想!事件 1平定江西叛亂 其手法根本就沒有什麼仁義,道德!就是不惜一切手段平定...

如何理解王陽明心學的「心」,如何理解王陽明心學,心不動的概念

心即理。在陽明子這裡,心就是天理。當然這個是說真心,也就是良知。如何理解王陽明心學的 心 用陽明先生的一句話來回答一下 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若是那一團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團血肉還在,緣何不能視聽言動?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人的行為是受思維控制的,王陽明從朱...

如何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如何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跟佛家說的 相由心生 比較類似,是說人對客觀世界的觀察結果都要經過 心 的理解和選擇才會進入人的意識,傷心的人看什麼都傷心,心有慼慼的人看誰都覺得別人在懷疑他,等等。如何理解王陽明的 心外無物 心外無物的觀點,是對心即理的進一步發揮,也是對心即理的進一步論證版。通過此論證,可以得出 心外權無物,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