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黨論是散文嗎,朋黨論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2021-03-04 05:03:10 字數 6354 閱讀 4686

1樓:匿名使用者

《朋黨論》是歐陽修最好的文章之一,也是漢語文學傳世的政論散文中最好的文章之一。

朋黨論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2樓:筱鳶

中心思想:

文章不諱言朋黨,而是指出朋黨有原則的區別,「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並引證歷史來說明君子之朋有利於國,小人之朋有害於國,希望人君進君子之真朋,去小人之偽朋。文章避免了消極地替作者作辯解,而從正面指出朋黨的客觀存在,指出藉口反對朋黨的人就結為朋黨,說明朋黨有本質的不同。這就爭取了主動,使作者立於不敗之地,文章也由此具有深刻的揭露作用和強大的批判力量,而排偶句式的穿插運用,又增加了文章議論的氣勢。

《朋黨論》選自《四部叢刊·歐陽文忠公文集》,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慶曆四年(2023年)向宋仁宗上的一篇奏章,目的是駁斥保守派的攻擊,辨朋黨之誣。文章實踐了歐陽修"事信、意新、理通、語工"的理論主張。通篇對比,很有特色。

3樓:疲馬暮途

這篇文章起筆不凡,開篇提出「君子無黨,小人有黨」的觀點。作者(歐陽修)就是這樣理直氣壯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它包含三個方面內容: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朋黨有君子與小人之別;人君要善於辨別。

《朋黨論》寫作上有哪兩個顯著特點

4樓:布吉島該叫啥

《朋黨論》寫作上的兩個顯著特點:

1、採用總分總的表達方式;

第一段:直接提出觀點,認為有關朋黨的議論,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只是希望國君能辨別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罷了。

第二段:先說有兩種「朋黨」,即因志同道合而結為朋黨,因利害關係相同而結為朋黨。

第三段廣泛列舉史實,從各方面論證用君子之真朋則國興,用小人之偽朋則國亡。與上文開頭的「朋黨之說,自古有之」遙相呼應,對上文結尾的「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是有力的補充和論證。

第四段:作者帶有總結性地論述:前世君主,能使人人不同心不結為朋黨,沒有人像商紂王那樣;能禁止善良的人結成朋黨,沒有人像漢獻帝那樣;能殺戮品行高潔、負有時望者的朋黨,沒有什麼時候像唐昭宗統治時那樣。

這些國君都把他們的國家搞亂了,滅亡了。

2、採用大量對比案例。

文中正反引用堯、紂時對朋黨的利用,加強對比,闡明小人無朋,君子有朋,有關國家興亡。再以東漢桓、靈時的黨錮之禍、晚唐昭宣帝時朱全忠殺害名士的史實,引用反面例證,闡明**殘殺君子之朋導致亡國的歷史教訓。

《朋黨論》

宋代 歐陽修

原文: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

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自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

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舜佐堯,退四凶小人之朋,而進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並列於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書》曰:「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紂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後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

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後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然而後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聖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嗟呼!興亡治亂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鑑矣。

譯文:臣聽說關於朋黨的言論,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就好了。

大概君子與君子因志趣一致結為朋黨,而小人則因利益相同結為朋黨,這是很自然的規律。但是臣以為:小人並無朋黨,只有君子才有。這是什麼原因呢?

小人所愛所貪的是薪俸錢財。當他們利益相同的時候,暫時地互相勾結成為朋黨,那是虛假的;等到他們見到利益而爭先恐後,或者利益已盡而交情淡漠之時,就會反過來互相殘害,即使是兄弟親戚,也不會互相保護。

所以說小人並無朋黨,他們暫時結為朋黨,也是虛假的。君子就不是這樣:他們堅持的是道義,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節。

用這些來提高自身修養,那麼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補益。用這些來為國家做事,那麼觀點相同就能共同前進。

始終如一,這就是君子的朋黨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黨,進用君子的真朋黨,那麼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堯的時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結為一個朋黨,君子八元、八愷等十六人結為一個朋黨。舜輔佐堯,斥退「四凶」的小人朋黨,而進用「元、愷」的君子朋黨,唐堯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時列位於朝廷。

他們互相推舉,互相謙讓,一共二十二人結為一個朋黨。但是虞舜全都進用他們,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尚書》上說:

「商紂有億萬臣,是億萬條心;周有三千臣,卻是一條心。」商紂王的時候,億萬人各存異心,可以說不成朋黨了,於是紂王因此而亡國。

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結成一個大朋黨,但周朝卻因此而興盛。後漢獻帝的時候,把天下名士都關押起來,把他們視作「黨人」。等到黃巾賊來了,漢王朝大亂,然後才悔悟,解除了黨錮釋放了他們,可是已經無可挽救了。

唐朝的末期,逐漸生出朋黨的議論,到了昭宗時,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殺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黃河,說什麼「這些人自命為清流,應當把他們投到濁流中去」。唐朝也就隨之滅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結為朋黨的,誰也不及商紂王;能禁絕好人結為朋黨的,誰也不及漢獻帝;能殺害「清流」們的朋黨的,誰也不及唐昭宗之時;但是都由此而使他們的國家招來混亂以至滅亡。

互相推舉謙讓而不疑忌的,誰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進用他們。但是後世並不譏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黨所矇騙,卻讚美虞舜是聰明的聖主,原因就在於他能區別君子和小人。

周武王時,全國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結成一個朋黨,自古以來作為朋黨又多又大的,誰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興盛,原因就在於善良之士雖多卻不感到滿足。

前代治亂興亡的過程,為君主的可以做為借鑑了。

擴充套件資料:

《朋黨論》創作背景:

慶曆三年(2023年),韓琦、范仲淹、富弼等執政,歐陽修、餘靖等也出任諫官。這時開始實行一些政治改革。從范仲淹、歐陽修等人相繼貶官開始,他們已經被保守派官僚指為朋黨。

此後黨議不斷髮生,宋仁宗在2023年(寶元元年)還特意下過「戒朋黨」的詔書。

到了2023年,呂夷簡雖然被免職,但他在朝廷內還有很大的勢力。為了反對改革,以夏竦為首的一夥保守派官僚就正式攻擊范仲淹、歐陽修是「黨人」。

范仲淹以直言遭貶,歐陽修在朝廷上爭論力救。只有當時的諫官高若訥認為范仲淹當貶。歐陽修寫給高若訥一封信,指責高若訥不知道人間還有羞恥之心。

高若訥將此信轉交當局,結果歐陽修連坐范仲淹被貶。

還有一些大臣也因為力救范仲淹而被貶,當時便有一些大臣將范仲淹及歐陽修等人視為朋黨。後來仁宗時范仲淹與歐陽修再次被召回朝廷委以重任。歐陽修當時擔任諫官,為了辯論這種言論也為了為自己辯護,就在慶曆四年(2023年)上了一篇奏章,叫《朋黨論》,給夏竦等人以堅決的回擊。

《朋黨論》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歐陽修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

天聖八年(2023年)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

卒諡文忠。

政治上曾支援過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張,文學上主張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

歐陽修《朋黨論》

5樓:風鈴荷花

朋黨論開放分類: 文學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2023年)

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和詩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客有問曰:

「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

」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

「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諡號「文忠」.著有《歐陽文忠公集》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

歐陽修自稱廬陵人,因為吉州原屬廬陵郡。

正文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貨財也。

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

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喂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舜佐堯,退四凶小人之朋,而進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並立於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書》曰:「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紂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後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後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

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

」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後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聖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

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嗟呼!治亂興亡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鑑矣!

譯文臣聽說關於「朋黨」的說法是自古就有的,只希望吾君能辨識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罷了。大體說來,君子與君子,是以理想目標相同結成朋黨;小人與小人,以暫時利益一致結成朋黨。這是很自然的道理呵。

然而臣又認為小人沒有朋黨,只有君子才有。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小人所喜的是利祿,所貪的是貨財。

當他們利益一致的時候,暫時互相勾結而為朋黨,這種朋黨是虛偽的。等到他們見利而各自爭先,或者到了無利可圖而交情日益疏遠的時候,卻反而互相殘害,即使對其兄弟親戚也顧不得。所以臣認為小人無朋黨,他們暫時為朋黨,是虛偽的。

君子就不是這樣。他們所依據的是道義,所奉行的是忠信,所愛惜的是名譽和節操。用它們來修養品德,則彼此目標相同又能夠互相取長補短;用它們來效力國家,則能夠和衷共濟,始終如一,這就是君子的朋黨。

所以做君王的,只應該廢退小人虛偽的朋黨,而任用君子真正的朋黨,只有這樣,才能天下大治。

堯的時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黨,君子則有八元和八愷共十六人為一朋黨。舜輔佐堯,廢退四凶小人的朋黨,進用八元八愷君子的朋黨,堯的天下得以大治。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后稷、契等二十二人並列於朝廷之上,彼此遞相稱美,互相推舉謙讓,共二十二人為一朋黨,舜一一任用他們,天下也得以大治。

《尚書》上說:「紂有臣億萬,便有億萬條心;周有臣三千,卻只是一條心。」紂的時候,億萬人心各不相同,可說是不成其為朋黨了,然而紂卻因此而亡國。

周武王的臣子三千人結成一個大朋黨,但周卻因此而振興。東漢獻帝時候,把天下所有名士都看成黨人而予以囚禁,直到黃巾軍起來,漢室大亂,這才悔悟,把黨人都予釋放,可是局面已經無法挽救了。唐朝晚年,又逐漸興起朋黨的說法,到昭宗時,把在朝名士都殺了,有的還被投到黃河裡,說是「這些人自稱清流,可以投他們到濁流裡去(讓他們變成濁流)」。

然而唐朝也即隨之滅亡了。

那些前代的君主,能讓人人各懷異心不結朋黨的,莫過於紂;能禁止、斷絕好人結為朋黨的,莫過於漢獻帝;能誅殺清流朋黨的,莫過於唐昭宗時代。然而都因此致亂而使他們亡國。而彼此稱道讚美、推舉謙讓而自信不疑的,莫過於舜的二十二臣,舜也並不懷疑他們且都予以任用。

然而後代的人並不譏諷舜被二十二人結成的朋黨所欺騙,反倒稱讚舜是聰明的聖人,因為他能辨識君子和小人呵。周武王時代,推舉他的國裡臣子三千人合成一個朋黨,自古以來結為朋黨的,從人數之多與規模之大都莫過於周,可是周卻因此而振興,那是好人即使很多他們也總覺得不夠的緣故呵。

唉,這些治亂興亡的史蹟,做君王的很可以引為鑑戒呢!

濟南的冬天中心思想《濟南的冬天》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濟南的冬天 中心思想 文章生動而真切地描寫了冬天的濟南氣候溫和 山青水綠 度冬如春 美麗如畫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的讚美之情。濟南的冬天 是老舍寫的一篇詩意盎然的寫景散文,作者多用溫情的意象來描繪濟南冬天溫晴之景,營造出一種溫婉的整體性語感。語言層面寫的是濟南的 溫晴 所要表達的是濟南冬天的溫情 文章不...

怎樣寫文章的中心思想什麼是文章中心思想?該怎麼寫?

方法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再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內容,然後領會寫作目的,即中心思想。如 窮人 主要描寫了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貧困毅然收養了已故鄰居兩個孤兒這件事,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呢,從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寫作目的是 反映沙俄時代漁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寧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幫助的高...

七步詩的意思和中心思想,《七步詩》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據南朝劉義慶的 世說新語 記載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