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是誰發明的

2023-07-09 14:15:06 字數 2885 閱讀 2733

1樓:生活大家

餃子是張仲景發明的。

相傳在東漢末年,張仲景作為醫聖在長沙擔任太守,專治於為百姓除一些惡病,在他某次回家鄉的時候,看到有一些很窮苦的百姓在冬天耳朵都開始凍爛了,於是他很心疼,覺得自己這個官兒當得不稱職。

回到家之後雖然很多人找他來治病,但是他的腦海中總是浮現那幾個耳朵凍爛人的場景,他將一些羊肉,辣椒驅寒的食材熬在大鍋裡一起煮,煮好之後使用閘刀切碎,然後再使用麵皮包裹住,再下鍋稍微煮一下,撈上來就可以分給病人吃,這些窮人吃了之後,還沒到兩個星期,耳朵就已經**了,為了紀念張仲景此番作為,人們開始相繼模仿,每到冬至這一天就開始包餃子,祈願不凍耳朵。

張仲景簡介。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

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

2樓:乾萊資訊諮詢

餃子是張仲景發明的。

餃子原名「嬌耳」,是由東漢南陽涅陽的張仲景發明的,最初作為藥用。

餃子又稱水餃,深受中國人民喜愛,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諺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

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洋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隻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麵餃」。

3樓:格調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沿途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傷寒流行,耳朵都被凍傷。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花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

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等。

4樓:梅球梅球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中國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

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

5樓:網友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相傳餃子是張仲景為了百姓不受凍傷之苦,用麵皮包裹藥材分發給百姓,因為形狀像餃子,所以叫餃耳。據說吃了餃耳喝了湯之後,身體就會不懼寒冷,能夠安穩過冬了。

6樓:至尊紅薯

餃子**不可考,最早的是《考古學報》2023年4月《薛國故城勘查和墓葬發掘報告》中山東滕州春秋墓葬遺址裡出土的三角形餃子,但也有學者認為是麵粉板結導致。

不過不論誰發明的,鐵定跟張仲景沒有一毛錢關係。這種民間食品很多都是多地趨同行為,而且明代餃子還叫餛飩呢。

7樓:乾萊資訊諮詢

最早發明時期:東漢時期,最早發明人:張仲景。

餃子擁有著很漫長的發展旅程,由於餃子是和餛飩擁有著很高的相似程度,最早出現餛飩是在三國時期的月牙餛飩。

但是後來在南北朝就被簡稱為了餛飩,來到宋代之後被改名成為了角子,在清朝就演化成為了我們所說的餃子。

接下來要講的可不是一個神話故事,而是真實發生的。相傳在東漢末年,張仲景作為醫聖在長沙擔任太守,專治於為百姓除一些惡病,在他某次回家鄉的時候,看到有一些很窮苦的百姓在冬天耳朵都開始凍爛了,於是他很心疼,覺得自己這個官兒當得不稱職。

8樓:十十六學姐

餃子是張仲景發明的。下面從餃子名稱由來與餃子傳說做一下簡單介紹。

名稱由來: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餃子最開始是叫嬌耳,其原因是麵皮包好後,樣子象耳朵,又因為功效是為了防止耳朵凍爛,所以張仲景給它取名叫嬌耳。

餃子傳說: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

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

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餃子是一種非常美味的食物,千百年來一直受到廣泛歡迎,也是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必備的食物,代表著吉祥與幸福。

9樓:得書文化

餃子是誰發明的餃子是由我國古代的醫聖張仲景發明的。餃子原本的名字叫做嬌耳,只是後來被改成了餃子。

餃子的來歷相傳餃子是在張仲景卸任長沙太守、回家鄉時發明的。在當時返鄉的路上,正值寒冷的冬天,很多窮困的老百姓被凍得手腳、耳朵都生了凍瘡。而張仲景就用自己的一身醫術開出了一張驅寒的藥方,將煮好的藥湯和用麵皮包成的嬌耳一起煮,煮好後每人都分了兩隻,吃了嬌耳的百姓感覺全身發熱。

餃子的發明,餃子是誰發明的

水餃是傳統中國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北方民間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 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 dumpling 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餃子起源於南北朝時期。餃子多以冷水和麵粉為劑,擀成中間略厚周邊較薄的圓皮,包裹餡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以沸水煮熟而成。餃皮也可用燙麵 油酥面或米...

餃子的發明者是誰

對於餃子的來歷,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頗多。餃子原名 嬌耳 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相傳東漢末年,醫聖 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洋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隻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

電影是誰發明的,電影是誰發明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 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電影放映機 15張 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 視象暫留原理 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 詭盤 詭盤 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