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是自傳嗎,《五柳先生傳》是不是陶淵明的自傳?

2022-11-07 05:30:24 字數 6443 閱讀 9588

1樓:匿名使用者

是, 自傳

本文是作者託言為五柳先生寫的傳記,實為自傳,沈約《宋書·隱逸傳》和蕭統的《陶淵明傳》都認為是「實錄」。從傳中寫五柳先生的志趣愛好及思想性格等來看,與陶淵明其他詩文中表現的性格相同,自傳說是可信的。文章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讚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1.宅邊有五柳樹

從「榆柳陰後簷,桃李羅堂前」(《歸園田居·其一》)的詩句可知陶宅邊確實有柳樹。

2.好讀書

陶淵明讀書是在完成耕種之後,從「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讀〈山海經〉》)可以看出。又常與友鄰討論,所以又寫道:「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簷下,斗酒散襟顏」(《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雜詩·其二》),「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讀〈山海經〉》),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見。

4.簞瓢屢空

這是五柳先生以顏回自況,顏回簞瓢屢空而「不改其樂」,說明他安貧樂道。五柳先生亦當如此。陶淵明亦常「簞瓢屢空」,如「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乞食》),就是寫他由於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貸的情況。

5.黔婁

戰國時齊人。魯恭公曾遣使者致禮,賜粟三千鍾,想聘他任宰相,他堅辭不受。齊王又派人送去**百斤,聘他為卿,他也不接受。

死時衣不蔽體。其妻亦有賢德。「黔婁有言」,一本作「黔婁之妻有言」。

陶淵明在《詠貧士》中曾寫道:「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

三、譯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為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就用它做了自己的號。他安安靜靜的,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利祿。

喜歡讀書,不過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當對書中意旨有所領會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裡窮,經常沒有酒喝。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情況,有時擺了酒叫他來喝。

他一來就要喝得盡興,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並不裝模作樣,說走就走。簡陋的居室裡冷冷清清,遮不住風和陽光。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許多補丁,飯籃子和瓢裡經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經常寫文章來消遣時光,從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贊曰: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心忡忡,不熱中於發財做官。

」從這話看來,他該是五柳先生一類人吧?一邊喝酒一邊吟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無比快樂。他大概是無懷氏時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2樓:

《五柳先生傳》是作者的自畫像。南朝人沈約、蕭統都說陶淵明寫《五柳先生傳》是用以自況,當時人視為「實錄」。它突出地刻畫出一個脫塵拔俗,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具有高風亮節的人物形象。

開篇四句是對人物身分的交代。這位五柳先生不知何地人,也不知姓氏,宅旁有五棵柳樹,便以五柳為號。古人既重地望,也重聲名的。

而五柳先生既不知何地人,也不知姓氏名字,都見出他遠出於流俗觀念之外。這幾筆便使隱姓埋名、深藏避世的「高人」之氣籠罩全篇。語極平淡,味極深醇。

「閒靜」二句用正面敘說點出五柳先生最本質的情操。因為不為榮名利祿動心,所以能守志不阿,高出於流俗之上。「閒靜少言」與「不慕榮利」互相映照。

「閒靜」既不因交往,「少言」即不喜應酬,也就是與世俗社會「息交」,正是不慕榮利者才有的表現。

下面分四個方面寫五柳先生在田園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態。「好讀書」四句講讀書。他的讀書態度很特別,「不求甚解」,只重在書中會己意、愜己心者,也就是尋求思想上的共鳴和感情上的寄託。

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八句講飲酒。好飲酒,而家貧不常有酒,所以只要親舊招飲,一招即去,一飲即醉,一醉即退,絲毫不以去留為意。

見出先生之意在酒而不在人。於酒有情,於人無意,把嗜酒之味寫得十分濃足。「環堵」五句講安貧。

住的是遮不住太陽擋不住風的破房子,穿的是粗布短衣還破著窟窿,打著補丁,瓢裡常常沒水,碗裡常常沒飯,吃穿住沒有一樣不困弊不堪,他卻「晏如也」,處之坦然。既不困貧奪志,也不因貧敗意。「常著」四句是講著文。

他吟詩作文也在示志娛情。示什麼志,娛什麼情呢?就是本篇傳記中所寫的高志奇情:

憎惡世俗,守志田園,借文章自樂其志,忘懷於世俗的得失,以此自終。四個方面概括起來就是:讀書適意,醉酒陶情,安貧樂道,著文娛志。

通過這幾個方面的勾畫,一個堅守節操、不隨流俗的「高人」形象便立起來了,活起來了。選材極精,造語極簡,意足筆止,風神宛然。

文章結尾的「贊」進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和展拓文章的境界。這段贊以「茲若人之儔乎」為界分兩部分,前部分是借用黔婁之妻的話,把五柳先生的精神闡發得更為明晰。《傳》文中五柳先生的精神品格加以概括,也就是「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二句有畫龍點睛之妙。

後部分意在說明五柳先生「酣觴賦詩,以樂其志」,簡直是葛天氏、無懷氏時代的老百姓。作者常用古史傳說指稱自己的理想時代、理想社會,這裡等於說五柳先生過的是理想社會的生活,隱含對現實的鄙薄之意,進一步提高了文章的思想。

這篇文章有如下一些特點:第一,我國傳記一類文字出現較早,但均屬史傳,要全面反映人物平生事蹟。這篇則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純文學傳記,有了更大的藝術創造活動餘地。

它並非作者生活的全面紀實,只突出了人物精神的主要方面,但給人印象更深,這就是典型的力量。第二,文中對人物生活的描寫幾乎都是總結性語言,有似鑑定,卻不使人感到概念化。這是因為作者提煉出來的結語,都充分情態化、形象化、詩化了,含有豐富的生活意境,並有詩一般的韻味。

第三,這篇傳不僅是自況,還是自許、自贊。不過讚許之意並不直接訴諸文字,而是寓於字裡行間。粗粗讀來,只是勾勒人物形象,轉一體味,揚己傲世之意盡在其中。

第四,文風與詩近似,樸素質實,純用白描,使人幾乎不覺其有文字,而直接觸及到其中的事、物、情。

陶淵明的田園詩及其精神品格和高超的藝術創造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者寫《五柳先生傳》,著重刻畫五柳先生的精神,不是無謂的。顯然是頌揚這種精神和這樣的生活態度,也顯然是以這種精神和態度睥睨世俗。所以《五柳先生傳》不僅是自況,還是自許、自贊。

但是這讚許之意,並不直接訴諸文字,而是寓於字裡行間。於敘事中見頌揚,於頌揚中見兀傲。粗粗讀來,作者只是不動聲色地勾勒人物形象,轉一體味,揚己傲世之意盡在其中。

「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簞瓢屢空,晏如也」,「忘懷得失,以此自終」,這些平平淡淡的似乎完全是客觀敘述的語句中,包含多少頌揚與自我肯定!

3樓:

是,是他假託五柳先生寫的自傳。而他就是五柳先生。

他的自號是五柳先生。

4樓:和不知道

是,因為陶淵明字號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傳》是不是陶淵明的自傳?

5樓:甄溥

是 年代距陶淵明不算很遠的南朝人沈約和蕭統,都說陶淵明寫《五柳先生傳》是用以「自況」,當時人視為「實錄」。這話是有道理的。《五柳先生傳》所寫,都可以從史傳和本集有關作者的記事中得到印證。

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五柳先生傳》就是作者的自畫像,這是讀本文首先應該把握的。

6樓:燕秋蓮

不是,別人為陶潛做的傳!

7樓:召文耀

不能算是傳,是自畫像

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的自傳嗎

8樓:人生若只如初見歐

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是否是陶淵明的自傳,這個是存在爭議的。

對於《五柳先生傳》的寫作年份一般有作於少年和作於晚年兩種說法。

王瑤根據蕭統的《陶淵明傳》的敘述認為,《五柳先生傳》作於太元十七年(392年)陶淵明為江州祭酒以前。魏正申在《陶淵明探稿》中曾提到:「他在二十八寫下的《五柳先生傳》中,表示了自己的從文志願。

」如果這說少年時所作的話,那麼這便不是自傳了,有可能是陶淵明在年少時對生活的構想,表明志向,規劃未來。

可是,「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可見陶淵明筆下五柳先生窮困潦倒,家境貧寒。如此情境不似為自己規劃未來,所以有研究者認為文章創作於晚年時期。清代學者林雲銘指出文中讚語中「無懷氏」「葛天氏」 傳達了安貧樂道的情懷和不為官的態度,可以推測這是陶淵明辭官後所作。

《五柳先生傳》是東晉田園派創始人陶淵明代表作之一。在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讀書,二是飲酒,三是寫文章,塑造了一個真實的自我,表現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強烈的人格個性之美。

9樓:好蒔逅

是的。對於《五柳先生傳》的寫作年份一般有作於少年和作於晚年兩種說法。

王瑤根據蕭統的《陶淵明傳》的敘述認為,《五柳先生傳》作於太元十七年(392年)陶淵明為江州祭酒以前。魏正申在《陶淵明探稿》中曾提到:「他在二十八寫下的《五柳先生傳》中,表示了自己的從文志願。

」如果這說少年時所作的話,那麼這便不是自傳了,有可能是陶淵明在年少時對生活的構想,表明志向,規劃未來。

可是,「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可見陶淵明筆下五柳先生窮困潦倒,家境貧寒。如此情境不似為自己規劃未來,所以有研究者認為文章創作於晚年時期。清代學者林雲銘指出文中讚語中「無懷氏」「葛天氏」 傳達了安貧樂道的情懷和不為官的態度,可以推測這是陶淵明辭官後所作。

10樓:神啟_東傾天下

相當於自傳,陶淵明自號五柳

《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的自傳嗎? 20

11樓:匿名使用者

本文是作者託言為五柳先生寫的傳記,實為自傳,沈約《宋書·隱逸傳》和蕭統的《陶淵明傳》都認為是「實錄」。從傳中寫五柳先生的志趣愛好及思想性格等來看,與陶淵明其他詩文中表現的性格相同,自傳說是可信的。文章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讚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12樓:匿名使用者

南朝人沈約、蕭統都說陶淵明寫《五柳先生傳》是用以自況,當時人視為"實錄"。它突出地刻畫出一個脫塵拔俗,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具有高風亮節的人物形象

.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取正史紀傳體的形式,但不重在敘述生平事蹟,而重在表現生活情趣,帶有自敘情懷的特點,這種寫法是陶淵明的首創。...便是證明,...

《五柳先生傳》是作者的自畫像。南朝人沈約、蕭統都說陶淵明寫《五柳先生傳》是用以自況,當時人視為「實錄」。它突出地刻畫出一個脫塵拔俗,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具有高風亮節的人物形象。

開篇四句是對人物身分的交代。這位五柳先生不知何地人,也不知姓氏,宅旁有五棵柳樹,便以五柳為號。古人既重地望,也重聲名的。

而五柳先生既不知何地人,也不知姓氏名字,都見出他遠出於流俗觀念之外。這幾筆便使隱姓埋名、深藏避世的「高人」之氣籠罩全篇。語極平淡,味極深醇。

「閒靜」二句用正面敘說點出五柳先生最本質的情操。因為不為榮名利祿動心,所以能守志不阿,高出於流俗之上。「閒靜少言」與「不慕榮利」互相映照。

「閒靜」既不因交往,「少言」即不喜應酬,也就是與世俗社會「息交」,正是不慕榮利者才有的表現。

下面分四個方面寫五柳先生在田園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態。「好讀書」四句講讀書。他的讀書態度很特別,「不求甚解」,只重在書中會己意、愜己心者,也就是尋求思想上的共鳴和感情上的寄託。

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八句講飲酒。好飲酒,而家貧不常有酒,所以只要親舊招飲,一招即去,一飲即醉,一醉即退,絲毫不以去留為意。

見出先生之意在酒而不在人。於酒有情,於人無意,把嗜酒之味寫得十分濃足。「環堵」五句講安貧。

住的是遮不住太陽擋不住風的破房子,穿的是粗布短衣還破著窟窿,打著補丁,瓢裡常常沒水,碗裡常常沒飯,吃穿住沒有一樣不困弊不堪,他卻「晏如也」,處之坦然。既不困貧奪志,也不因貧敗意。「常著」四句是講著文。

他吟詩作文也在示志娛情。示什麼志,娛什麼情呢?就是本篇傳記中所寫的高志奇情:

憎惡世俗,守志田園,借文章自樂其志,忘懷於世俗的得失,以此自終。四個方面概括起來就是:讀書適意,醉酒陶情,安貧樂道,著文娛志。

通過這幾個方面的勾畫,一個堅守節操、不隨流俗的「高人」形象便立起來了,活起來了。選材極精,造語極簡,意足筆止,風神宛然。

文章結尾的「贊」進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和展拓文章的境界。這段贊以「茲若人之儔乎」為界分兩部分,前部分是借用黔婁之妻的話,把五柳先生的精神闡發得更為明晰。《傳》文中五柳先生的精神品格加以概括,也就是「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二句有畫龍點睛之妙。

後部分意在說明五柳先生「酣觴賦詩,以樂其志」,簡直是葛天氏、無懷氏時代的老百姓。作者常用古史傳說指稱自己的理想時代、理想社會,這裡等於說五柳先生過的是理想社會的生活,隱含對現實的鄙薄之意,進一步提高了文章的思想。

這篇文章有如下一些特點:第一,我國傳記一類文字出現較早,但均屬史傳,要全面反映人物平生事蹟。這篇則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純文學傳記,有了更大的藝術創造活動餘地。

它並非作者生活的全面紀實,只突出了人物精神的主要方面,但給人印象更深,這就是典型的力量。第二,文中對人物生活的描寫幾乎都是總結性語言,有似鑑定,卻不使人感到概念化。這是因為作者提煉出來的結語,都充分情態化、形象化、詩化了,含有豐富的生活意境,並有詩一般的韻味。

第三,這篇傳不僅是自況,還是自許、自贊。不過讚許之意並不直接訴諸文字,而是寓於字裡行間。粗粗讀來,只是勾勒人物形象,轉一體味,揚己傲世之意盡在其中。

第四,文風與詩近似,樸素質實,純用白描,使人幾乎不覺其有文字,而直接觸及到其中的事、物、情。

陶淵明的田園詩及其精神品格和高超的藝術創造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五柳先生傳翻譯,五柳先生傳簡略翻譯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為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就用它做了自己的號。他安安靜靜的,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不過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當對書中意旨有所領會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裡窮,經常沒有酒喝。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情況,有時擺了酒叫他來...

五柳先生傳翻譯

原文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 h o 讀書,不求甚解 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 sh 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飲輒 zh 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 z ng 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 短褐 h 穿結,簞 d ...

跪求模仿《五柳先生傳》的文言文自傳,左右

此女子怪哉,好浮想聯翩,天馬行空,每有會意,便仰天長笑,旁人冷眼相待。或與君同樂,獨樂,與人了,孰樂?但凡如此,母叱咄,曰 何功之有哉?好讀書,亦為正解!少時口才頗佳,胡編亂造之。莫名其妙嗜其寫作,筆耕不止,做無畏狀。但對名人名書少知之。張冠李戴或無頭冤案時有發生。願日積月累有待提高。頭腦清醒,未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