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與西域的關係發展分為幾個階段

2022-09-17 23:55:50 字數 3223 閱讀 8389

1樓:寶格格

(1)西漢與西域關係 ①前138年和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意義: 第一:

張騫通西域.與西域各國建立起友好關係.擴大了西漢的影響.

漢與西域個政治聯絡加強. 第二:西域交通暢通以後.

天山南北地區第一次與內地聯成一體. 第三:中原同西域乃至更遠地區之間經濟文化聯絡日益密切.

中原大量的絲織品和金屬工具向西輸送.鑄鐵技術.井渠法也傳到西域.

這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同時.西域地區的葡萄.

石榴等作物傳入內地.豐富了中原的物質生活 第四:絲綢之路暢通.

促成了歐亞幾大文明在這裡匯聚. ②前60年設西域都護.管理西域.

保護商旅往來.西域都護的設定.標誌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政權.

(2)東漢與西域關係 ①東漢初年無力顧及西域.西域各國重新被匈奴控制. ②東漢漢明帝時.

班超經營西域.被任命為西域都護.管轄西域.

2樓:毗沙王

分為三個階段:1、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溝通了與西域關係;2、漢武帝派兵反擊匈奴,解除匈奴對西域的控制;3、公元前60年,漢朝設定西域都護,正式管轄西域。

兩漢時期中原地區和西域的關係是如何發展的 5

3樓:匿名使用者

漢武帝時期,因為要北擊匈奴,就想找一些幫手。當時有人提出有一支少數民族叫大月氏,原來生活在中國西北地區,後來被匈奴人擊敗了,他們的首領的頭被匈奴人砍下來當酒器飲酒,他們的族人現在前往西域去了,想來他們一定很討厭匈奴人,不如派人去聯絡大月氏人一起進攻匈奴。於是漢武帝採納了他的建議,派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後,找到大月氏人,發現他們已經安定下來,不想報仇了。於是張騫回到漢朝向漢武帝稟報此事。漢武帝大敗匈奴人後,再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這次是為了向西域諸國示恩的。

張騫帶了大量珍貴物品到西域賜給西域諸國的首領,各部首領對漢朝十分感激,也派人回訪。時日一長,漢朝和西域的關係就密切起來。慢慢地,漢朝就在西域確立了統治地位。

到了漢宣帝時期(前60年),漢朝正式在西域設立行政機構,叫「西域都護」,用來管理西域事務,西域就正式成為中國的領土。西漢滅亡後,東漢初建,對西域的管控力就日趨下降了,匈奴人再次控制西域。東漢**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到了西域後,殺死匈奴人派到這裡的使者,再次控制了西域。班超治理西域數十年,在這裡贏得了民心,在他年老想要回鄉時,許多西域人痛哭流涕,不讓他離開。由此直到東漢滅亡,西域一直歸附**政權。

漢朝的歷史與匈奴的關係分為哪幾個階段

漢朝一共分為幾個階段?

絲綢之路的發展一般分為幾個階段?

4樓:為誰露立風中宵

新絲綢之路這一概念的形成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首先考慮如何使新疆國際化,啟用既有的歐亞大陸橋;其次,如何延伸過去的絲綢之路,尋找新的出海口。第二階段,把開發走廊繼續往下延伸,把絲綢之路繼續往前延伸,由巴基斯坦的瓜達爾,一直延伸到大西洋東岸的摩納哥,當時叫北緯30度開發走廊。第三階段,形成26000裡開發走廊,其中三大海上絲綢之路值得關注:

第一是摩洛哥海岸向南北美洲的輻射作用,第二是瓜達爾港向南亞、非洲的輻射作用,第三是臺灣地區向東北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的輻射。

列舉漢朝與西域關係史上的四件大事

5樓:匿名使用者

1、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西域通道以後,漢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非常頻繁。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蠶豆)、胡麻(芝麻)、胡瓜(黃瓜)、胡蒜(大蒜)、胡桃(核桃)、胡蘿蔔等植物,陸續傳入中原地區;西域的蒲梢、龍文、魚目、汗血等良馬,各種奇禽異獸以及地毯等名貴毛織品,也源源東傳,豐富了內地的經濟生活;西域的箜篌、琵琶、胡笛等樂器,各種**、舞蹈、魔術的傳入,則充實了內地的文化生活,其後佛教和佛教藝術也經中亞傳到西域,再向東土傳播,更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與此同時,中原則向西域地區輸送大量的絲織品和金屬工具,並把鑄鐵、鑿井挖渠(今新疆稱「坎兒井」)的技術傳到西域,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

2、設立西域都護府

張騫通西域後,西域各國雖然與漢朝建立聯絡,但仍受著匈奴的控制。為了**往來的使者,漢武帝、昭帝便在渠犁(今新疆庫爾勒)、輪臺(今新疆輪臺東南)等地駐兵屯田,積聚糧食,置使者校尉領護。漢宣帝神爵年間,匈奴右部兼管西域僮僕都尉的日逐王與單于失和歸漢,「僮僕都尉由此罷,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漢書西域傳序》)。

漢朝便設定西域都護,開府烏壘域(今新疆輪臺東),統領大宛及其以東城郭諸國,兼督察烏孫、康居等遊牧諸國,頒行朝廷號令;諸國有亂,得發兵征討。護,是帶兵監護。都護,是總監護。

3、絲綢之路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崑崙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併),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

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遊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裡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4、班超幫助西域各族擺脫了匈奴的束縛和奴役

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東漢明帝派將軍竇固伐北匈奴,以班超為假司馬(**司馬),別擊伊吾廬(今新疆哈密),戰於蒲類海,有功。竇固看出班超的才於,派他率吏士36人出使西域。班超首先到達鄯善,與隨從襲殺匈奴使者,勸說鄯善歸附漢朝。

接著西行至於闐,用計迫使于闐王殺死匈奴使者歸漢。第二年,前往西域西端的疏勒,廢黜匈奴人所立的疏勒王,另立親漢的疏勒貴族為王。這樣,西域在隔絕了65年之後復通中原,漢王朝重新設立西域都護。

公元75年(永平十八年),北匈奴又出兵攻破車師,受其控制的焉耆、龜茲也攻殺西域都護陳睦。東漢**無力還擊,決定召回班超。疏勒舉國挽留班超,班超遂決計留駐西域,反擊匈奴。

他先用疏勒兵擊敗匈奴控制的姑墨和莎車。再聯合西域各國的軍隊擊退大月氏貴霜王7萬軍隊的入侵。公元91年(和帝永元三年),龜茲降於班超,漢以班超為西域都護。

至公元94年,班超又控制了焉耆。至此,西域各族又擺脫了匈奴的奴役,納於東漢都護的統轄之下。

縱觀中國古代史,民族關係發展的主流是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主流是民族融合,共同發展。

民族戰爭和民族衝突是支流。

7樓:匿名使用者

炎黃-華夏-漢-中華民族

就是一個融合的過程

8樓:匿名使用者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斷融合

列舉兩漢時期的兩個治世局面,秦漢時期的兩個治世局面分別是什麼?

西漢文景之治。是漢文帝 漢景帝在位期間的治世。漢初,因多年戰亂導致內社會容經濟凋敝,漢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 輕徭薄賦 與民休息 的政策。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時漢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國...

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社會的發展與個人的發展是統一的 人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發展的最基本動力,沒有人社會是不可能有這樣的發展的!就現代社會來說,個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因為社會要提供你從孕育到死亡時所需要的所有物質和精神的東西!當然社會也離不開個人,如果沒有個人的工作,人類的延續,個人的創新,創造和努力,正式因為有了個人的...

教育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怎樣

教育的發展肯定可以促進社會各方面的進步,因為教育教出來的是國家 社會的新鮮血液,是社會的新一代 人,所以,一個民族 國家 社會的教育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大事.當一個社會重視教育發展程序,千方百計重教育,就能為各行各業輸送所需人才,推動 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同樣,政治經濟發展對教育有促進作用,只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