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恆無慾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所竅」是什麼意思

2022-09-10 14:56:11 字數 5386 閱讀 8261

1樓:

天地開始是無,從無到有以生萬物,因為「無」(物質),所以會奇妙(想象空間很大)。當「有」時。我們就觀察有什麼竅門?

有和無相互轉化,各有各的妙處。

2樓:密語界

人家老子說的多明白

沒有慾望就能觀察到了,有慾望就看不到,有慾望看到的是繳,看到的到處都是糾結的現象。

沒有慾望就能修煉出天眼通了。就這麼個意思。

3樓:仙源渺渺

老子第一章的內容是《道德經》概論式而闡述的在這裡要縱觀道家整體而出發才能講有所得。

這裡我們要知道:「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層意。

並且「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這一層意。

另外我們也知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這一層意。

所以: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推到這個結論

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所以我們要以無慾無求的心態來觀察微妙的清淨智慧境界。有欲有求即是追隨妄念,無慾無求則是休歇妄想。

佛家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林則徐的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世間一切罪惡紛爭無不源於慾望,此乃眾生相。慾望令人欺詐、痛苦、不安,疲憊。觀眾生日間所作一切無不是為慾望,及至疲憊不堪晚上不得不歇息,第二天醒來有精神後又再次為慾望而造作,如此周而復始。

【常有欲以觀其徼】:徼(jiao):邊際、邊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有玄妙深遠的含義。有的人以為無慾就是以一個慾望壓抑另外一個慾望,那是以妄抑妄,還同二妄。老子說的無慾是指無邪欲,非無正欲,既不可以妄抑妄,也不是無所事事(禪家謂不可落入無事坑中)。

正欲者,迴光返照,觀照自心是也。如憨山德清禪師說「無念者,只是無邪念,非無正念,念有無善惡是名邪念,不念有無善惡是為正念」。老子在此則明確提出必須有慾望,但這個慾望不同於普通人的慾望,而是觀察玄妙深遠境界的慾望。

換言之,就是觀照休歇妄想的工夫。

5樓:2狠神

這是哲學上說的格物致知。

斷句如下: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儌。

在生物學做實驗的時候,都會涉及到對比參照物,比如要研究缺鉀對玉米生長的影響,採用的方式是保持其他條件不變,一株植物不施鉀肥,另一株施以鉀肥。通過植物最終的生長結果可窺有鉀之妙,可知無鉀之徼。

這句話前面還有幾句: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意思是通過若干層「有、無」這個簡單的因素 疊加,就能夠認識複雜的現象。

這是道家哲學的核心內涵。

6樓:匿名使用者

目前瞭解的兩種句讀方式都對,從兩個角度來分析妙和徼。妙,乃眾妙之門,奧妙,也就是萬物的本源;徼,邊際的意思,是說有,不會是無邊無際,或許就是無邊無際。此乃初悟!

7樓:保持沉默

煩惱和雜念,務必觀察斷盡,使之無所遁形。無則觀察其神奇變化,不落實地,不加分別。

8樓:恐不組織被佔用

上句,是說不要帶有主觀理念看待事物,避免先入為主矇蔽了觀察出事物的真理性規律,下句,帶有總結的規律性看待事物,以檢驗此規律性的真理性,這是類似現代認識與實踐檢驗的哲學原理,檢驗是相對容易的,認識往往出現偏差,無慾觀是詞句重點,類似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9樓:野火

欲字其實不重要吧,結合上下文,老子根本沒有談慾望的意思,大概可以用信其有…觀察到事物的分別…,信其無…觀察到事物的關聯性以至密不可分…來解釋

10樓:匿名使用者

有意思嗎,意思就是衝動面對,激動的心!!!

11樓:彼岸回首

老子這句話對於喜愛古典的人,並不是很難理解!用中國古典哲學來解釋老子這個「慾望」需求層次是「妙」還是「徼」,需要找到老子一定會看的哲學名著《周易》。按老子最著名的學生」孔子「的學術觀點來理解「常無慾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類同於」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以下借用個人圖書網「阿彌託佛」周易的文章闡釋《道德經》中道的慾望:」玩其辭「類似於」觀其妙「,是」無慾「安靜之時細心分析體會爻辭背後所揭示的宇宙」妙理「。

有欲即在動之時,體會」妙「之」徼「!這個妙與徼是一個矛盾對立的統一體,構成了」道「!這個道,類似於周易的」一陰一陽之謂道「。

請問,道德經裡的「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的妙字和徼字是什麼意思?

12樓:匿名使用者

[總結:.「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句(按帛書: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徼)。

該句有四種主要解讀方法:

1、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強調「常無」「常有」是「道」的兩狀態屬性。如《莊子-天下》評老子「建之以常無有」。

2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e q- g, p4 n6 j @& s" i

強調人應該「常」通過「無慾」和「有欲」的心理狀態出發,來認識「道」。這也是後來「心傳」論與「丹道」論的理論主綱。3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乃古漢先生的解讀。意思大抵是「道的『妙』常不可有所憑藉來認識,道的『徼』常可有所憑藉來認識」。(可能我理解有偏,以下系古先生原話:

按,此句當依帛書作:「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徼。」它的意思是:

所以我從來都不希望啊通過什麼觀得大道的奧妙,只是常常希望啊通過什麼觀得大道的行跡。) 4 「故(道)常無慾,以觀其妙;(道)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種觀點認為「道」有思維意志,「神化」了「道」。'

13樓:匿名使用者

妙是微妙的意思,徼是貪求不止的意思

常無慾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是什麼意思

14樓:海河伯爵

出處】: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老子《道德經》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道」是「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的誤寫。

【解釋】徼:邊際的意思。以:

憑著,用以。其:指道。

所以人們能夠在恆久的無慾念、無妄想的情形下去體會「道」的妙處;在長期的積極思索的情況下通過對萬物的觀察能夠觸控到「道」的邊沿,發現一些端倪。強調「無慾」,力求得道。

15樓:一真主之名

在平常的日子裡經常越想幹點什麼就越要看自己能幹點什麼,如果是自己心裡生出來的慾望那麼這就是道,但這也許是常道,所以經常反觀自己的心,你就可以瞭解真正的道它是怎麼產生的,久而久之你就生出來了,這是老子驚世語錄,凡是踏實生活不做假的人生基本都在道中,讀道的人無非是把自己的心圈在一個圓圓的道上,所以無理不成道,無道則不得,你看,說著說著就生出來了,哈哈,這一生二二生三還真是奇妙,就這一下功夫三生萬物就出來了,那麼看回答的這位朋友,你是否明白了些什麼嗎

道德經中,是「故常無慾,以觀其妙還是「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 注 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慾,空虛 其懷 可以觀其始物之妙。案 嚴靈峰先生指出道藏河上公等 四家集註 本,及劉惟永道德真經集義本,空虛 下並有 其懷 二字。當據補。參看嚴著 陶鴻慶老子王弼注勘誤 補正。以下涉及此書時,簡名曰嚴著 陶勘補正 王注以 ...

請問,道德經裡的「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的妙字

總結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句 按帛書 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徼 該句有四種主要解讀方法 1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強調 常無 常有 是 道 的兩狀態屬性。如 莊子 天下 評老子 建之以常無有 2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

道德經名句,道德經經典名句及解釋

1.道可道,非常道。2.上善若水。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4.千里之行,始於足下。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道德經經典名句及解釋 道德經 中經典哲理名句及翻譯。1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