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道德經裡的「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的妙字

2022-03-31 08:42:10 字數 5006 閱讀 4596

1樓:匿名使用者

[總結:.「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句(按帛書: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徼)。

該句有四種主要解讀方法:

1、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強調「常無」「常有」是「道」的兩狀態屬性。如《莊子-天下》評老子「建之以常無有」。

2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e q- g, p4 n6 j @& s" i

強調人應該「常」通過「無慾」和「有欲」的心理狀態出發,來認識「道」。這也是後來「心傳」論與「丹道」論的理論主綱。3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乃古漢先生的解讀。意思大抵是「道的『妙』常不可有所憑藉來認識,道的『徼』常可有所憑藉來認識」。(可能我理解有偏,以下系古先生原話:

按,此句當依帛書作:「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徼。」它的意思是:

所以我從來都不希望啊通過什麼觀得大道的奧妙,只是常常希望啊通過什麼觀得大道的行跡。) 4 「故(道)常無慾,以觀其妙;(道)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種觀點認為「道」有思維意志,「神化」了「道」。'

2樓:匿名使用者

妙是微妙的意思,徼是貪求不止的意思

中國漢字裡面代表吉祥或者美麗的字有哪些?

3樓:哭著說愛你

1、旺旺是一個漢字,讀作wàng,本意指光明旺盛,引申意指火勢劇烈,也形容事業興隆、發達、繁盛。例如:旺健,形容精力旺盛,身體健康。

2、瑞瑞是一箇中國漢字,讀音為ruì,意為古代作為憑信的玉器;瑞節;瑞符或吉祥,好預兆;也是姓氏之一。

例如:瑞相,形容吉祥的徵兆。

3、嬌指年輕女子,對美女的稱謂。

例如:嬌影,形容嬌美動人的影子。

4、俊漢語漢字,拼音:jùn,形容相貌清秀好看,跟「醜」相反。

例如:俊龐,形容容貌俊秀、漂亮。

5、禧禧是一箇中國漢字,讀xǐ(舊讀xī),有幸福、吉祥等意。詞彙有年禧、福禧、禧賀、新禧等。《爾雅》等均有相關記載。

例如:千禧之年、恭賀新禧、福祿壽禧。

道可道非常道 明可明非常明 是什麼意思呀??

4樓:

是《老子》的開頭兩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在漢代為避恆帝的諱,才改為「常」

這句話可以從二方面解釋。

一是從修仙方面解釋;二是解釋萬物的起源與執行之理。

下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修仙方面相對簡單:第一個「道字」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可道」可以依據修煉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非恆道」,不是永遠不變的,意思「道」是變化的是因人而異的。「名可名」

前一「名」是事物寶器法器或修煉方法的名稱,是可以命名定義出來的,「非恆名」,也不是一層不變的,意思你見到的事物和方法並不是前人見到的事物或方法,除了事物會變化這層意思外,還有每個人的經歷和角度不一樣,即使是同一時刻看到事物也會盲人摸象,只見到其中的一面。老子是道教的祖宗,按修煉方法解釋是最常見不過的,只是現代人不修真了。。。

尤其「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指出前面「同」修真基礎是一樣,但也有各種修真方法的多樣性也都是必然的、可行的

按解釋萬物的起源與執行之理,非常困難,也眾說紛紜。以下是本人理解: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標點符號與前有區別,各人理解不一樣。

老子在《道德經》的首先提出的「道」與「名」兩個關鍵名詞,古時,「道」與「天」字相通,在這裡「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執行法則。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左傳》:

「天道遠,人道邇。」《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孫子:「兵者,詭道也。」等。

又如老子說「道常無為」、「道常無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觀念。

「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執行法則去做,「非恆道」不是永遠不變的,即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有人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實際上是錯的,事實上每一個一都是萬一,都是不一樣的,不能混同。

關於宇宙萬物的「有生於無,無中生有」的形而上與形而下問題,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學中宇宙萬有的**論,以及純粹哲學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無神等學說的尋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礎,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萬物確是從「無」中而生出「有」的種種萬類。

無中何以生有?便是一個莫大的修煉問題。

「常無」與「常有」,是從萬物之「道」講。如果從事學習修仙或專講修心養性之道的立場來講,讀成「常無慾」與「常有欲」是從自己修煉角度看問題。「本無」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從無生有從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萬物萬有,是萬物的源。

讀著:「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檄。

」就是——人們要想體認大道有無之際,必須要修養到常無的境界,才能觀察——體察到有生於無的妙用。再說,如果要想體認到無中如何生有,又必須要加工,但從有處來觀察這個「有」而終歸於本來「無」的邊際。「徼」字,就是邊際的意思。

玄元之妙。更是修煉必經課程。玄門要義的深不可測。

首,他提出「道」,同時提示我們,不可執著道是一般永遠不變的恆道。接著又強調,不可執著「名」相而尋道,也沒有永恆的「名」,如法國革命先烈追求的「名」,在今天許多人看來也是不理解的。其次,便說到形而上道與形而下萬有「名器」的關係,「名是道的外相」,是有無相生,綿綿不斷的。

因此,在形而下(名)的情況下而要體認形而上之「道」,必須從常無的境界中去體認它的本源和本體,這樣才能更好理解「名」。如要更透徹精闢,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領悟它的無邊無際。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即「元」 說了一個玄,又不是一元、兩元可以究盡的,玄的裡面還有玄,分析到空無的裡面還有空無,妙有之中還有妙有。

由這樣去體認道的體用,有無相生,真是妙中有妙,妙到極點更有妙處。等於佛教和尚們手裡拿著的唸佛珠,一念接著一念,同樣都是代表如環之無端,永無窮盡。

「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是什麼意思?

5樓:亦直愛儒

「常無慾以觀其來妙,常有欲以源觀其徼」的意思是「我們要以無慾無求的心態來觀察微妙的清淨智慧境界,有的人以為無慾就是以一個慾望壓抑另外一個慾望,那是以妄抑妄。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詳細解釋】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所以我們要以無慾無求的心態來觀察微妙的清淨智慧境界。有欲有求即是追隨妄念,無慾無求則是休歇妄想。

世間一切罪惡紛爭無不源於慾望,此乃眾生相。慾望令人欺詐、痛苦、不安,疲憊。觀眾生日間所作一切無不是為慾望,及至疲憊不堪晚上不得不歇息,第二天醒來有精神後又再次為慾望而造作,如此周而復始。

「常有欲以觀其徼」:徼,邊際、邊界之意。引申端倪的意思,有玄妙深遠的含義。

有的人以為無慾就是以一個慾望壓抑另外一個慾望,那是以妄抑妄。老子說的無慾是指無邪欲,非無正欲,既不可以妄抑妄,也不是無所事事。老子在此則明確提出必須有慾望,但這個慾望不同於普通人的慾望,而是觀察玄妙深遠境界的慾望。

換言之,就是觀照休歇妄想的工夫。

道可道 非常道 明可明 非常明 何解

6樓:佛教徒

第一個道是指道德經說的道理

第二個道指道德經

第一個名是道德經 可名是道德經的指向

可道 可名 就是非斷滅 非常道 非常名 就是非永恆合起來講就是 非斷非常

7樓:匿名使用者

道德經第一章開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老子的這篇**,首先提出了命題「道」的概念,老子要講一物,此物,老子命名為「道」,這個「道」並不是道,只是把它稱為「道」,是沒有辦法,要談它,必須先給它起個名。這種手筆與佛經很類似,佛,並不是佛,只是名為佛,只是把這種現象稱為佛。

為什麼要這樣筆書呢?因為道、佛均無形無相,但它又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僅僅是凡人無法感知。

比如,人們喝自來水,感覺很好,但是自來水裡,比如大腸桿菌含量為3%,但是普通人不知道,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有人能感覺到,自來水公司以及衛生局的檢測人員知道。科學家發現了它,命名為大腸桿菌,它不是大腸桿菌,但它確實存在,只好給它起個名,名為大腸桿菌。世上,一切物的名都是這樣來的,是人為的,是人給起的名,神、仙、佛、菩薩都是人為給起的名,鬼也是,鬼,不是鬼,只是把這種生命現象命名為鬼。

釋佛在大日如來宮的後花園裡遇見的童子,此兩位童子正是觀音和大勢至,兩位在三世裡不知造了多少業,以後又修成童子身,返回了宙心。

釋佛問:你們叫什麼名?而被兩位童子給搶白了幾句,到了這步田地,還提名不名,**有名,告訴你名也是假名。

若人能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知道,世上一切名均是假名,僅僅是人們給起的虛名。名如浮雲,轉眼即逝,但世上又是幾多人去追求這個虛名,修行人應看開這個名,就不會為名所動。

「道」在這裡作法則講,這個法則執行的結果,產生了天地之始——無,產生了萬物之母——有,「無」的變化是莫測的,有的變化是可測的,並不是無中生有,也不是有中生無,而是有與無同時出現,有與無同樣的玄妙。

從第一章中,看出,老子的觀點是,天地萬物是在一個法則下同時出現的,並不是先有天地後有萬物。

8樓:我害怕你心碎沒人幫你擦眼淚

《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佛教也有個經典的說法: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究竟終極的「大道」,與文字無關,甚至不能用文字表達!

能夠用意識思維,語言描述的,只是相對真理,而非絕對真理。

9樓:

多少年來,給道德經做解釋的比道德經本身要多上無數倍,而且眾多紛紜。

先摘錄一個解釋

道是可遵循的抽象的運動法則,但又不是一種恆定不變的抽象運動規律。根據事物的特性來冠以名稱,是

事物面貌的反映, 但這種面貌不是一成不變的。沒有名稱是天地形成的本源

道德經中,是「故常無慾,以觀其妙還是「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 注 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慾,空虛 其懷 可以觀其始物之妙。案 嚴靈峰先生指出道藏河上公等 四家集註 本,及劉惟永道德真經集義本,空虛 下並有 其懷 二字。當據補。參看嚴著 陶鴻慶老子王弼注勘誤 補正。以下涉及此書時,簡名曰嚴著 陶勘補正 王注以 ...

老子《道德經》的哲學思想是什麼,《道德經》是什麼哲學思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由於老子其人及其著作,歷來即便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所以在開始介紹這個問題之前,先必須交待一下我們將採用那種觀點作為我們的立論依據。這裡,我們不準備詳細地去介紹各種不同的分歧意見了,因為任繼愈先生在1985年3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修訂版 老子新譯 一書的 緒論 中,已經對有關各種不同的分歧意見,作...

如何更好的學習《道德經》

道德經 春秋時期老子 李耳 的哲學作品,又稱 道德真經 老子 回 五千言 老子五答千文 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 德經 下篇 道經 不分章,後改為 道經 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 德經 並分為81章。道德經 文字以哲學意義之 道德 為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