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游為什麼會大旱呢,長江中下游為什麼會大旱

2022-04-13 17:32:09 字數 6402 閱讀 5136

1樓:波西米亞的雪

去年下半年開始的拉尼娜現象使得副熱帶高壓位置持續偏南,強度持續偏弱,其北緣溼潤氣流難以抵達江南北部,江漢平原和江淮地區(也就是長江中下游一帶)。從去年十一月開始上述地區降水持續偏少,但冬季氣溫低蒸發量,又是農閒季節,固乾旱不明顯。但入春後氣溫明顯回升,農業用水進入高峰期,加之四月下旬以來上述地區長期受到異常強大的偏南氣流或或槽後西北氣流控制,日照偏多,氣溫偏高,加大了蒸發量。

三峽在每年9月或10月蓄水,會截流大量原本要流入洞庭湖和鄱陽湖的水,導致兩湖水位的持續低枯。湘江、贛江與洞庭湖、鄱陽湖的水位差會加大,在連年秋季降水量持續偏少的情況下,湘江、贛江水位下降的速度會加快,湖南、江西兩省枯水期的提前和延長。所以三峽蓄水主要會加劇長江中下游地區秋冬季節枯水形勢,尤其是對湖南和江西兩省。

2樓:越往琴聲

都說是三峽造成的,咱不是專家。

瞎猜好像很有道理。

3樓:

既是天災,但也少不了人禍。現在連長江都出現斷流了。往年的四五月份,長江中下游正緊張地防汛。但當前,湖北、江西、湖南等河流、湖泊眾多的省份卻出現嚴重旱情。

4樓:匿名使用者

由於三峽造成的,開始建的時候沒有經過很好的論證,還有就是既得利益集團們為了各自己的利益。這裡主要就是那個當時大頭子(姓李的),所以就造就了今天的大旱,以後還將會有更大的乾旱。

5樓:手機使用者

原因:1.江南少雨,原因是少水。

學過地理的都知道,天氣三要素:太陽,大氣,水。太陽排除,大氣排除,前者變,人類估計沒得活了,大氣汙染,只會形成酸雨,不會少雨,這樣,只剩下水的原因了吧。

至於少水的原因,這裡不多分析。

2.大氣候的突變,已有文章指出,印度副熱帶氣壓沒過來(這裡可能有誤,但意思基本是這樣),再者因為少雨,使得江南潮溼氣候演變成乾燥氣候,也可能是這原因阻止前者過來。

3.長江上游由於三峽原因截流,使得長江下游流量減少,水位下降。於是,主要幾大淡水湖湖水外洩長江,常年積累,演變成今年的災害,量變到質變。

(如果這裡大家有疑問,去了解下靈渠,千年前的秦國都知道,現代的水利學家到哪去了,沒想到,還是不敢說,還是說了沒人理會)。看到有些文章說淡水湖乾涸是由於支流水量減少,跟三峽沒直接關係,簡直是笨。簡單設例:

情況1,如果長江水位高於淡水湖水位後,長江水倒湧入淡水湖,支流的水也湧入淡水湖不外洩,淡水湖湧入的水大於蒸發的水,水位提高。淡水湖蒸發的水形成雲,飄散到湖邊,形成雨降落,再形成地下水或流入支流,支流水再流入淡水湖。情況2,如果,長江水低於淡水湖,湖水外洩,支流湧入水大於淡水湖流入長江水和淡水湖蒸發水,淡水湖水位**。

情況3,前提同上,淡水湖補充的水等於損失水,水位不變。情況4,前提同上,淡水湖補充水少於流入長江水和蒸發水,則水位下降。前4種情況,自三峽截流以來,估計是2,3,4種情況居多吧,淡水湖已經得不到長江水的反補,再加上一點點的氣候變化和人類開採地下水,淡水湖水位降,淡水湖支流水位降,常年累計,後果轉入江南大旱原因1。

再次提醒下,看不懂的,請去參照靈渠。本想看看是否有人能想到,查了下,竟然沒幾個帖子有這項說明的。

最後提醒大家,如果不引起重視,後果可能更嚴重,魚米之鄉可能像黃土高原那樣成為江南黃土平原。等下再寫篇比較完整的,

6樓:手機使用者

撒哈拉沙漠在2023年前就是咱們現在的江南一樣,漁米之鄉,河汊縱橫,漁歌互答,沃野萬里,後來氣候變遷,就成了如今沙海茫茫.要是江南因為人禍而成中國的撒哈拉,真的無顏面對列祖列宗了!萬世唾罵,也只好自鑄銅人於壩上,讓後人唾棄唄!

7樓:愈虹區秋白

受全球變暖影響,溫度比以前同期偏高,而降水量嚴重下降,導致南方各地水位嚴重的下降。

8樓:支翊史龍

冷鋒和暖鋒的交匯處會形成降雨。今年的冷鋒和暖鋒沒有在長江中下游交匯,所以沒有降雨。

長江中下游為什麼會大旱

9樓:匿名使用者

亞州北部的蒙古高壓減弱, 太平洋上的東南季風和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風減弱,致使封面雨大幅減少,而且,上半年,海洋的颱風活動少,所以颱風帶來的降水也很少

副熱帶高壓位置持續偏南,強度持續偏弱,其北緣溼潤氣流難以抵達江南北部,江漢平原和江淮地區(也就是長江中下游一帶).降水持續偏少,但冬季氣溫低蒸發量,又是農閒季節,固乾旱不明顯.但入春後氣溫明顯回升,農業用水進入高峰期,長期受到異常強大的偏南氣流或或槽後西北氣流控制,日照偏多,氣溫偏高,加大了蒸發量.

10樓:匿名使用者

專家表示,降雨異常偏少是導致長江中下游嚴重乾旱的「禍首」。今年1月至5月,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持續少雨,平均降水量260.9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51.

1%,為2023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少。尤其是4月份以來,該地區降雨過程明顯偏少,與同期相比偏少五至八成。

今年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天氣的確非常反常,在常年的4至5月降水開始增多,並逐步進入明顯多雨期。

另一方面,河道湖泊資源的超強度利用、水利設施的「不給力」等,也在為旱情發展「推波助瀾」。一些基層水利幹部反映,天災之外還有不少人為影響因素。如河道湖泊非法挖沙,使河道嚴重下切,水位下降,給沿湖沿江地區取水造成困難。

抗旱提灌裝置的老化,也使抗旱形勢更為嚴峻。據湖北省水利廳統計,湖北現有抗旱灌溉泵站2萬多處,大多為中小型泵站,九成以上建於上世紀80年代以前。而一座泵站機組的使用壽命,最多隻有25年,超期服役現象十分嚴重。

有的抽水泵站剛開兩天便損壞,更多的泵站因損壞、零件短缺,根本無法開機。

今年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為什麼出現大旱?

11樓:花井連城

溫室效應只是一少部分。主要原因是隨著氣溫的升高,陸地氣壓降低,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氣壓(夏威夷高壓)逐漸西移,正常年份在7月中旬-8月中旬控制長江中下游地區。在副熱帶高氣壓(夏威夷高壓)控制下,下沉氣流十分強盛,長江中下游地區難以形成降水,7、8月又多晴朗天氣,氣溫高,蒸發旺盛,形成盛夏伏旱。

所以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盛夏伏旱形成的天氣系統是:副熱帶高氣壓(夏威夷高壓)或反氣旋。陸地氣溫的升高,氣壓降低,7月中旬-8月中旬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氣壓(夏威夷高壓)逐漸西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此時我國雨帶已北移到華北、東北地區,就是副熱帶高氣壓(夏威夷高壓)逐漸西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副熱帶高氣壓(夏威夷高壓)中心和大部分在太平洋上,西部延伸的高壓脊只控制長江中下游地區。

是綜合性的原因造成的乾旱問題。主要就是氣候變化,今年雨水少;二是人為因素,人類活動大量消耗淡水,對地下水的隨意開採和肆意浪費、汙染,造成大面積的缺水。三峽大壩只是那些人找到的一個替罪羊而已。

比如最近旱成草原的鄱陽湖,它是彙集贛江、修水、鄱江(饒河)、信江、撫河等水經湖口「注入」長江,它的乾旱跟長江水量毫無關係,當然也跟三峽無關。

這次長江中下游的大旱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求詳細解釋。

12樓:手機使用者

還是考慮大氣環流異常的原因多一些吧!

13樓:匿名使用者

氣候反常是一方面

三峽工程造成的環境問題也是一方面。

查一下資料就知道了。

三峽大壩造成周圍幾十公里內空氣流動不暢,降雨偏少。

地質結構改變,地下水下滲,土地乾旱。下游長江水位低於周邊各湖水位,造成湖水倒流,水位見底。。

可惜zf磚假是不會承認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據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對長江中下游乾旱區對流層整層水汽收支的分析診斷,該地區在5月有很大的水汽流失,因此缺乏降水的物質條件。 此外,今年以來,冷空氣活動...

15樓:手機使用者

旱災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氣候變化,今年雨水少;二是人為因素,人類活動大量消耗淡水,對地下水的隨意開採和肆意浪費、汙染,造成大面積的缺水。三峽大壩只是那些人找到的一個替罪羊而已。比如最近旱成草原的鄱陽湖,它是彙集贛江、修水、鄱江(饒河)、信江、撫河等水經湖口「注入」長江,它的乾旱跟長江水量毫無關係,當然也跟三峽無關。

16樓:

氣候變暖,生活環境汙染嚴重,在加上長江也沒有水補給,70年一遇,我在洪湖岸邊長大的,我也是頭一回見湖底啊。

17樓:匿名使用者

大原因是氣候變暖,引發的全球氣候,自然氣候多發,大旱後估計就要大澇。小原因,人類生活和工業是水資源緊張,沒有合理的使用。

長江中下游地區為什麼會有乾旱問題,是什麼時候

18樓:匿名使用者

伏旱。在伏天時期出現的乾旱,稱為伏(夏)旱,屬於季風區災害性氣候。主要發生在中國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特別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蘇、安徽等省。

伏旱是指我國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盛夏(多指7月8月)降水量顯著少於多年平均值的現象。

一般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控制,且少颱風活動時,容易出現嚴重乾旱。

長江中下游為什麼會幹旱?大神們幫幫忙

19樓:澤速浪

核心提示 從今年1月開始,長江中下游降水明顯減少,出現了自2023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較為嚴重的旱情。 據最新天氣預報,未來一週,長江中下游氣象乾旱區將以晴熱天氣為主,雨水仍較少,可能導致旱情持續和發展。 長江中下游持續「乾渴」 5月24日,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周兵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今年1月開始,長江中下游降水明顯減少,出現了自2023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較為嚴重的旱情,可以說是一個極端氣候事件。

據最新天氣預報,未來一週,長江中下游氣象乾旱區將以晴熱天氣為主,雨水仍較少,沿江一帶降水量不足10毫米,日最高氣溫將在32℃—36℃之間,高溫少雨可能導致旱情持續和發展。 氣候監測顯示,1月1日至5月23日,長江中下游大部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三至八成。安徽、江蘇、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等地平均降水量為2023年以來同期最少。

降水持續偏少,導致江河、湖泊水位異常偏低,水體面積減少明顯,農業生產受到影響,部分地區出現飲水困難。 據氣象衛星遙感監測顯示,長江干流流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5%至70%。5月20日,洞庭湖水體面積較去年同期減少約73%。

最新干旱監測顯示,湖北東南部、安徽中部、江蘇南部、湖南東北部、江西北部、浙江北部、貴州西北部等地存在中到重度氣象乾旱。 抓住有利天氣條件,開展大規模增雨作業 5月21日至23日早晨,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降雨,湖北東部和西南部、湖南北部和西部、江西中北部、安徽南部、浙江中北部等地累計降水量有30—50毫米,湖北東南部和江西西北部降水量有60—90毫米。 為增加降雨,緩解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的旱情,各級氣象部門抓住此次降雨過程的有利天氣條件,開展了大規模空中、地面增雨作業。

據統計,5月21日8時至23日8時,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共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地面作業334次,起到了很好的增雨效果。 氣象專家指出,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必須要有云和降水形成的天氣條件;若要效果好,雲必須滿足一定條件,如雲的厚度要在2000米以上、雲底高度要小於2000米、雲外向雲中輸送的水汽要充足等。 這次降雨,對改善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土壤墒情有利,但庫湖蓄水增加不明顯。

三方面原因導致乾旱 周兵介紹,通過初步分析,國家氣候中心認為,造成此次乾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影響我國東部的大氣環流系統異常顯著。 目前,西太平洋(10.

15,0.01,0.10%)副熱帶高壓位置較多年平均狀況偏北、偏強,西脊點偏西。

在對流層中低層有反氣旋性距平環流,因此,造成無降水天氣出現、長時間降水偏少,從而形成旱情。而往年,江南一帶在春季由於副熱帶環流系統的影響,會形成持續時間較長的春季連陰雨。 其次,水汽輸送條件不足,水汽通道未能有效建立。

在春夏季節轉換期間,隨著熱帶對流系統的發展和南海夏季風的爆發,影響我國水汽的通道通常有三個——索馬利亞越赤道西南氣流、孟加拉灣以南越赤道西南氣流和來自南海及其以東附近的副熱帶高壓南側轉向的西南氣流,但目前三個通道的水汽輸送總體偏弱。 據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對長江中下游乾旱區對流層整層水汽收支的分析診斷,該地區在5月有很大的水汽流失,因此缺乏降水的物質條件。 此外,今年以來,冷空氣活動顯著且勢力強大,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無法形成冷暖交匯的局面。

據國家氣候中心的冷空氣監測結果顯示,今年1—4月,影響我國東部的冷空氣均為全國型,其勢力強大,不利於熱帶系統向北推進。 即使乾旱,也要有防洪準備 持續乾旱,是否意味著今年長江防洪形勢會有所緩和? 周兵認為,從氣候意義上來說,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在6月中旬入梅,在梅雨期裡會表現出多次暴雨過程,帶來大量雨水。

目前,離氣候意義上的入梅還有一段時間,儘管在這段時間表現出乾旱跡象,但梅汛期年際變率大。因此,全力投入抗旱的同時,對長江流域的防汛不能麻痺大意。 周兵介紹,未來長江的防汛抗旱形勢,可能同時表現出旱、澇兩方面情況,長江流域的伏旱和高溫熱浪也應引起高度重視;必須密切關注環流形勢的變化和轉型,一旦其變成穩定的有利於降水或梅汛期形勢的大氣環流系統,降水就可能迅速增多。

「我們通過分析歷史資料發現,歷史上我國其他地區曾出現過旱澇急轉或逆轉的局面。所以,一方面我們會做好各項抗旱工作,另一方面防洪形勢也不容低估,要給予密切關注。」周兵強調說。

氣象專家同時指出,西南及華南地區雨水相對較多,各相關部門要加強防禦局地強降水可能引發的山洪、地質災害及城鄉內澇和雷電、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不利影響。

長江中下游地區從哪到哪,長江中下游是哪些地方

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北界淮陽丘陵和黃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閩丘陵。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約20多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漢平原 湖南洞庭湖平原 合稱兩湖平原 江西鄱陽湖平原 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 皖中平原 以及江蘇 浙江...

長江中下游平原到底包不包括江淮平原

首先回答標題的問題 包括江淮平原位於長江下游的北岸,屬於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第二個,海拔高於200m的提問者舉的幾個例子都是第三個,這個我不很清楚,塞外江南指的是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1.包括 長江中下游平原指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北接淮陽山,南接江南丘陵。地勢低平,地面高度大部在5...

北部一省,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六省,長江中下游七省,西南三省,東南三省,分別是那些省

內蒙古自治區 吉林省 遼寧省 黑龍江省 陝西省 山西省 內蒙古自治區 河南省 河北省 山東省 湖北省 安徽省 江蘇省 江西省 湖南省 四川省 貴州省 福建省 浙江省 臺灣省 北部一省 黑龍江省 東北三省 黑龍江省 吉林省 遼寧省。黃河中下游6省 直轄市 河北省 河南省 山東省 山西省 北京市 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