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日本每次戰役都是三四十萬規模最大的才不過50萬而德國一次戰役都能一百多萬

2022-02-21 20:55:47 字數 5328 閱讀 9903

1樓:小助首領的品牌知識店

過去就是拼人數的。

現在已經見不到了。

過去整個集團軍衝鋒。

現在都是連排攻堅。

2樓:小爺們er霸

第一是能源原因,日本人口雖多,但是能源上不允許有太多超大型戰役,否則會拖累整個日本經濟,並且日本工業化程度高但是資源不富裕,不能支援一次性大規模戰役的人員消耗

第二是中國人口密集,每次戰略區域都相對狹小,城市與城市,戰略要點過多,一次啟用太多人很容易某個細節達不到戰略目標導致失敗

第三日本侵華開始的受阻導致中後期採用策略是逐步蠶食,以戰養戰,所以不會允許太大的軍事調動,總的可以說日本傷不起

第四中國平原偏少,而大規模軍事行動必須有足夠大的戰場和機動性,中國平原偏小都有山水阻隔,日本沒有那麼強的機動性(還是因為能源有限)

第五反過來說,德國機械化程度高有機動性,蘇德工業化水平高資源豐富能夠支撐更多人數的一次性戰役,蘇聯地廣人稀,平原廣闊適合大範圍作戰,並且往往人數優勢在這種條件下能夠被發揮到最大優勢,所以蘇德戰爭都是參戰人數眾多。

為什麼二戰幾乎所有戰役**都大於德軍的蘇軍,可以

3樓:以水為刃

因為蘇軍不確認,而物資有英美提供關鍵部件,產量直接報表,打廢一個就造兩個,而德國資源緊缺,報廢一個少一個,人口基數也少,後期青少年都上戰場了。

蘇德戰爭中蘇聯幾乎每次戰役損失都比德國大,然而蘇聯為什麼卻贏得了戰爭?

4樓:mr周建良

戰爭拼的是總實力,包括物力、人力、意志力。不能不承認德軍的作戰能力,僅基輔一戰,蘇軍喪師百萬,據西方統計光被俘人數就達65萬餘人。

但是,當時德國總人口只有6000多萬,而蘇聯有2億多人;德軍人數約800萬,而蘇軍是1000多萬;兵源充足,物力就更不用說了,且蘇聯國土面積比德國大得多。憑心而論,兩軍意志力旗鼓相當,但蘇軍高層指揮有誤。

希特勒錯判蘇聯實力,認為蘇聯「是個破房子,踹上一腳就會倒塌」。

殺敵一萬,自損三千,德國最後戰敗是必然的。

正如德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回憶錄所言:一切錯誤中,最大的錯誤就是首先進攻這個國家。

當然,從政治的觀點來看,蘇聯人民進行的是反侵略的正義戰爭,蘇聯人民、蘇聯 紅軍的英勇抵抗,蘇共**的領導,國際反法西斯陣營共同抗擊是蘇軍最終取勝的最大原因。

5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是幾點。第一,蘇聯是個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戰爭動員很迅速,一夜之間就能徵召幾十萬的軍隊或生產幾百兩坦克、幾百家飛機,當然這可能有點誇張,但是這種潛力的優勢肯定是存在的。

第二,希特勒進攻蘇聯心切所以德國進攻蘇聯的時機不對,當時已經接近冬季,德國人是不適應嚴寒的季節的。所以一進入冬季,還沒開打就很大一部分人凍死凍傷,非作戰減員。還有就是冬季德國的坦克、卡車沒辦法應付,不像蘇聯的坦克都是防寒的。

第三,德國的戰線拉太長,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是德軍的後勤補給跟不上大部隊,到了後期完全就斷糧了,根本就沒法繼續打了。

第四,蘇德戰爭到了中後期,德國已經在多線作戰了,兵力沒辦法集中,還要抽調部隊支援倒黴的義大利。

6樓:沙漠也長草

你好!戰爭的勝負在於是否達到戰爭的目的。德軍最終一無所獲,而蘇軍保住了他們的陣地。

7樓:西蒙0萊利0幽靈

蘇聯的戰略縱深是德國不可比擬的,而且蘇聯的人口資源,工業產能,還有美國的支援都是德國無法比擬的,試想即使人員的戰損比是1比3,但是德國只能武裝起二百萬軍隊,蘇聯能輕易的武裝千萬部隊,打下來誰會贏?

還有工業產能,德國**是好,但是產能太低,你生產一輛虎王,能單挑四輛t34,可是你生產一輛出來人家生產了七八輛,打下來誰會贏?

就是這個道理,蘇聯是拼消耗拼贏的戰爭!

8樓:清蒼玄冥

蘇聯的戰爭是正義的,一定會勝利。

蘇聯是衛國戰爭,打不過就要亡國,但是德軍卻是侵略戰爭,不會那麼拼命。雖然蘇德戰爭開始時德國接連勝利,但是這種勝利是不長久的,蘇聯一旦反應過來就會拼死反擊。

蘇聯人不怕死,裝備沒德國好,就用人去彌補這方面的差距。

蘇軍將領的正確指揮,以及蘇聯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其制度的優越性。

德軍侵略計劃不周密,沒有想到會在蘇聯遭遇嚴寒,軍隊後期能源跟不上。

德國到戰爭後期因為長期征戰國力空虛,再加上盟國的圍攻,蘇聯軍隊的堅持頑強,戰敗的傾向越來越明顯。

9樓:

打仗必有損失,就看能不能損失的起,損失完了能不能補的回來,兩個都做不到,必輸。

論資源人口,蘇聯在數字上都有絕對優勢,而且德國是四面樹敵,多線作戰,每條戰線都是日費萬金,蘇聯卻是傾全國之力頂那一條戰線。德國當然耗不起了

你可以看看,打到最後,德國打的兵員枯竭,材料短缺,前線到處都是外籍士兵和娃娃兵,戰車成了擺設,飛機都要拿木頭造,下場就不言而喻了

10樓:匿名使用者

蘇德戰爭中蘇聯幾乎每次戰役損失都比德國大,只是說明每次戰役蘇聯的損失大,並不能說明蘇聯消耗不起啊。蘇聯的戰爭潛力大,同盟國的實力也大,初期的損失還是承受的起的。蘇聯後來在強有力的組織下,在軍隊的數量和質量上都佔了優勢,此後的戰役損失就是德國更大一些了。

這時候,義大利也幾乎沒有多大用處,英美開闢第2戰場,德國就處於絕對劣勢了,蘇聯怎能不贏。

11樓:匿名使用者

蘇聯地廣人稀,可以邊打邊撤,而且撤退時燒燬所有的房屋和設施,幾乎沒給德國留下任何可用的東西。而德國的進攻,夏天地面泥濘行軍艱難,冬天又極度寒冷卻少有取暖的場所,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下,軍隊自身的生存都是問題,加上裡本土那麼遠,補給也很難跟上,這幾乎就抵消掉了德軍所有的優勢。而蘇聯的補給線相對很短,加上新式的**的使用(例如喀秋莎火箭炮),勝利的天平因此越來越向蘇聯傾斜。

總之到了後期,天時地利人和,蘇聯佔盡了。

12樓:趣味歷史科普

蘇德戰爭中的重要轉折點時哪場戰役

關於二戰時,日本與德國的兵力動員能力的疑惑。

13樓:溯海狂子

先說德國吧

德國的徵兵制度是採用義務徵兵制,在戰時徵召退役軍人來補充編制。這一點日本和德國是差不多的。

德國在發動巴巴羅薩計劃的時候,幾乎動員了全德國的兵力,在德國本土和佔領區的駐軍非常少。

而且,德國人的戰爭動員能力非常強,戰爭結束後,德國境內的成年健康男子數量非常少,在某些年齡段,如1918至2023年出生的男孩子幾乎全部犧牲。德國在不到6年的戰爭期間,動員能力之強,**比例之高,均創出了當時的世界之最。 另外,德軍奉行的是閃擊戰策略,投入最大兵力,用最短時間擊垮對手,投入這麼多兵力也是當然的。

而且,從戰後歷史看,在戰爭期間,德國總共參戰的人數約1700萬,已經是極限了(不知道樓主說的550萬到底準不準)

然後是日本,日本的徵兵制度相同,但是部隊的規模卻和德國有些不同。

日本在戰前只有14個師團,也就是後來如第二師團,第六師團之類的甲種師團。在戰時才組建了一些特設師團。日本因為本國的資源缺乏這一情況,難以同時供養大量的軍隊,所以提出的是多練兵,少養兵的宗旨。

也就是說,日本的現役軍人較少(僅僅幾百萬),卻有大量的非現役軍人(約1000萬),他們和普通百姓一樣工作生活,每隔一段時間會有訓練。只有在現役部隊的編制內兵員出現損失時,**才會徵召他們進入軍隊重新服役。另外,日軍採取的是以戰養戰,佔領一片地區,掠奪物資,為下一場戰爭做準備,日軍從沒想過要想德國那樣採取閃擊戰,一次戰役投入的兵力必定沒有德國那麼多

而且,日本在中國境內投入的兵力為二百多萬人,武漢會戰當然只能動員40多萬人。日本在亞洲的很多地方都有大量駐軍,比如菲律賓,緬甸,朝鮮,琉球,臺灣,塞班島,瓜島等。而且,還有一支遊離在日本陸軍司令部之外的,號稱皇軍之花的百萬關東軍,再加上當時日本的海軍,國內駐軍等,當然不太可能像德國動員幾百萬人發動一場戰役。

從戰後歷史看,日本總共動員的人數也超過了一千萬。

所以,兩國的動員能力是差不多的,德國較強些。之所以一場戰役雙方動員兵力數量相差如此之大,是由於雙方軍隊奉行的戰術不同,現役部隊的數量不同,以及當時的客觀局勢造成的。

另外補充一下,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蘇聯境內大部分是平原,便於大兵團的,而武漢戰役時雙方的陣線犬牙交錯,且有很多丘陵山地,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所能投入的兵力。

說了這麼多,樓主記得給分啊

14樓:匿名使用者

這與國力有關,更重要的是與經濟實力有關。組織那麼多的部隊的同時也就要求有相應的物資**能力,有了士兵卻不一定能保證那麼多士兵的作戰所需的足夠**彈藥和糧食用品,從根本上講,這是受經濟實力左右的。

德國在進攻蘇聯時,已經解決了法國,希特勒把主要的兵力用於蘇德戰場,在德軍的部隊還包括了裹挾的大量附庸國的部隊。武漢會戰不是日本在中國戰場上最大的會戰,豫湘桂戰役時,日本集中了50萬部隊,在當時,日軍在東北有50萬關東軍用於防備蘇聯,在東南滅還有50萬部隊,在其它地區還有數十萬部隊,但就日本當時的國力而言,顯然沒有更多的能力去徵募更多的兵員,生產更多的物資。

15樓:匿名使用者

日本需要在中國動用那麼多精銳兵力麼?日本的大量兵力都在太平洋上,日本是海軍之家,兵力都在海上,德國海軍才多少規模?日本聯合艦隊鼎盛時期的6艘大型航母,保守估計一艘航母至少2000人以上,戰列艦人員編制基本相當,重巡洋艦日本有18艘,每艘編制都在1000人以上,那麼龐大的海軍,難道不需要兵力?

太平洋上那麼多島嶼,難道不需要分散兵力設防?

16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蘇聯的牽制,日本在中國東北駐紮了大量的主力部隊。

中國國土迅速淪陷,日本需要兵力駐守。導致能用的兵越來越少日本有大量的海上作戰任務,需要大量的海軍,德軍主要是陸軍空軍。

打國民**也不需要那麼多的兵。

德國有大量的僕從國士兵,芬蘭,羅馬尼亞等

為什麼二戰前日本的軍事力量?那麼強大、誰提供的技術?

17樓:中原小象

英法蘇聯等國主力蝟集在歐洲,亞洲實際上只有美國的少部分力量有一定戰鬥力,所以日本在戰爭初期顯得很強大,到了戰爭後期,面對美國和蘇聯的力量,日本幾乎沒有還手之力。

從2023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開始,到2023年6月7日中途島之戰結束,日軍肆孽的時間只有短短6個月182天——攻守之勢就變了,很明顯日軍前期是打了美軍一個冷不防,等美軍穩住陣腳之後,日本就再也沒有獲得戰場主動權。後面幾年基本就是美軍壓著日本海軍在打。——如果日軍足夠強大,根本不可能發生這樣的時期。

美軍繳獲的日軍軍旗

至於日本的陸軍,在2023年張鼓峰事件、2023年的諾門罕戰役中,日本被蘇聯紅軍打擊的潰不成軍——可見日本陸軍對於歐洲的強大軍隊雖然不至於不堪一擊,但是水平實在不怎麼樣。

蘇軍繳獲的日軍物資

德國人2023年6月22日開始進攻蘇聯,先後消滅了數百萬蘇軍,進攻態勢一直持續到202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進攻狀態持續了1年半。比遠東的日軍強太多了。

二戰日本一億玉碎用的都是什麼槍,二戰日本一億總玉碎準備怎麼打

二戰末日本人在太平洋戰場全線敗退。本土馬上就要受到美軍的壓倒性攻擊。這個時候,日本喊出了 一億玉碎 日本一億國民,全部玉碎。一億玉碎只有三億發子彈。婦女按街道或村一級組織婦女挺身隊,有槍的拿槍,沒槍的拿削尖的竹槍,每天由回鄉的老兵組織按時訓練,必須參加。在44年底和45年4,7月,日本各進行過一次大...

二戰後,日本為什麼不換國旗,為什麼二戰結束沒有廢除日本的國旗和軍旗

主要是美國,義大利近似於內部革命,德國納粹則是被消滅,後又經歷了 再統一。而日本是投降,依然沒變。為什麼二戰結束沒有廢除日本的國旗和軍旗 現在我們所知道的二戰中的軸心國三個主要成員國,德國,義大利,日本。這三個國家在二戰之後遭到了徹底的清算。但是這中間卻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作為法西期代表的軍旗與軍旗,...

二戰日美為什麼打仗二戰時候為什麼日本與這麼多國家開戰,一個多個,不怕打不過嗎。謝謝回答

二戰時期開始時美國是不參戰的,因為國內的民眾不希望打仗,美國一直是在發戰爭財 賣 但是日本首先對美國的海上最大基地珍珠港發起了偷襲,所以美國民眾和國家高層憤怒了。就開始參戰和日本開戰。首先美國不是什麼和平主義分子,如果美國自始至終不參戰,他哪有理由瓜分戰利品呢,哪有理由參與到戰後的勢力劃分呢,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