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是諸葛亮還是曹操發明的,三國志的空城計是曹操用的還是諸葛亮?

2022-02-13 06:14:43 字數 5221 閱讀 9971

1樓:繼潤

空城計是**三國演義諸葛亮使用過,但歷史中諸葛亮沒有使用過。 民間最有名的空城計故事取自《三國演義》,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郭衝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 後被用於三十六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

虛而示虛的疑兵之計,是一種疑中生疑的心理戰,多用於己弱而敵強的情況。歷史上也確有一些運用此計成功的例子,如張守圭守瓜州等。

《三國演義》中寫,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

事實上,這只是郭衝在註解裡編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戰時司馬懿遠在洛陽,攻克孟達後回駐宛城,和發生地點相隔千里 ,和諸葛亮對戰的是張郃 ,孔明見街亭敗績,迅速撤回漢中[6] 。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虛構的。

(且當時就有人質疑:司馬懿如果真得到這樣的機會,麾下十餘萬大軍,把他圍住不就完了? 派幾個神射手過去射諸葛亮,或者派一個小隊過去火力偵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諸葛亮的把戲,一直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再怎樣也不至愚蠢膽怯到「扭頭就跑」的地步。

)另一種觀點認為,這是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郭衝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 而「郭衝三事」並未說明諸葛亮是在街亭之戰時用的空城計,以司馬懿在街亭之戰時的所在地來否定「郭衝三事」實在是牛頭不對馬嘴。另外,歷史上也確有一些運用空城計成功的例子,如果「神射手」、「火力偵察」的質疑成立,那歷史上其他人的空城計豈不是都無法成立?故而不宜盲目否定「郭衝三事」的真實性。

2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空城計發明者在野史中曾看到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清軍入關之際,某日,一清軍高階將領將一處得不錯的漢人蔘謀帶到密室,神神祕祕地拿出一本書說:

這是上級剛發的紅標頭檔案,(可能只發到縣處級)也是軍事祕籍,讓你看看,千萬不要對外洩露。我們的老鄉拿起一看,暈,原來居然是《三國演義》的影印件!這個故事,讓我一次又一次對《三國》裡離譜的故事的真實性產生了動搖。

據說治學嚴謹的陳壽在編著〈三國志〉時,剔除了一個又一個懷疑點。稍微開放的裴松之在註釋〈三國志〉時,雖然加了許多被陳壽剔除或沒有發現的史料,但依然是求證又求證,並在自己拿捏不準的資料下面作了說明和詮釋。曹操發明了空城計,就是十分精彩的一段。

話說某日,曹操的部隊都去收麥子去了,呂布卻率著大軍,一路殺了過來。情急之下,曹操抱著僥倖心理,將隨軍家眷全部叫出,故做姿態地開起了家庭party。呂布生性多疑,不知道曹某人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更為巧合的是,曹操的駐地前是一片深不可測的樹林。見此,呂布詭祕一笑:老傢伙,想讓我上當,沒門。

隨即自作聰明地揮師而退。老謀深算的曹操知道呂布得知上當後,肯定不會善罷罷休。於是,曹操將收麥歸來的部隊埋伏在那片樹林裡,第二天,果然將捲土重來的呂步殺得大敗。

世人皆知諸葛的空城計而不辯真偽,殊不知,曹操才是空城計的發明者,而且連續成功地用了兩次。錢鍾書在評價空城計的故事時用了四個字「無欺售欺」(我沒有騙你啊,我的城中確實空得很)四個字,可謂精妙絕倫,道出了心理戰術的真諦。

三國志的空城計是曹操用的還是諸葛亮?

3樓:卞穎秀

空城計……曹操 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所引《魏書》,事情大概是這樣的。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呂布和陳宮率一萬多人從東緡(故城址在山東省金鄉縣東北)來打曹操。當時曹操駐軍乘氏(故城址在山東省鉅野縣西南),部隊都下鄉收麥子去了(兵皆出取麥),留守的不到一千人。

情急之下,曹操便讓隨軍女眷都到城上短牆(陴)去站崗,所有的兵力也都用上(悉兵拒之)。呂布來了以後,看見曹軍人數不多,牆上站著女人,屯西又有大堤,堤南「林木幽深」,便懷疑那裡有埋伏。呂布就和部下說,曹操這個傢伙很狡猾(曹操多譎),我們不要上當(勿入伏中),便向南後退十餘里。

等到第二天呂布再來時,曹操果然在堤內埋伏了軍隊,結果打得呂布落荒而逃,曹操「追至其營而還」。 顯然,這場戰爭其實有兩個階段,時間則有前後兩天。第二天當然完全是伏擊戰。

第一天呢?這就要看你對「空城計」如何定義了。廣義地看,是可以算的。

因為它具備了「空城計」最基本的要素和核心,那就是公開示弱示虛,讓對方不知深淺不知虛實,進而因生疑而不敢進攻甚至撤退。「布疑有伏」就是產生懷疑,「引軍屯南十餘里」就是不敢進攻而且撤退,而產生懷疑並立即撤退的原因,則不但因為「屯西有大堤,其南林木幽深」,而且因為城牆之上「婦人守陴」。我們知道,戰爭是男人的事。

曹操軍中,平時也沒有一支「娘子軍」。這個時候「婦人守陴」,而且男兵不多,只能說明曹營差不多已是一座「空城」。 當然,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令婦人守陴」是曹操出奇制勝的精心設計,還是他萬般無奈的垂死掙扎?

如果是前者,就是「空城計」;如果是後者,就不是。但如果不是,我們就要問:第一,這些臨時拉來湊數的「婦人」應該沒有什麼戰鬥力,這一點曹操難道不知道?

第二,即便「悉兵拒之」,也遠非曹操的全部兵力,這一點呂布難道不知道?第三,既然呂布懷疑曹操要打「伏擊戰」,哪他第二天為什麼還要來? 因此,我認為,以曹操之「多譎」,以及他對周邊地形的熟悉,此舉很可能是他的一次急中生智。

他明明知道不足千人的「悉兵拒之」,即便加上「婦人守陴」也不頂用,卻還是要這麼做,就是想蒙呂布一把。因為呂布並不知道曹操的大部隊下鄉收麥子去了。他看見曹操這邊上陣的不足千人,連女人都用上了,必定起疑。

起疑必定撤退。等到第二天再來時,大部隊已經調回來埋伏在大堤之南的樹林裡了。那麼,呂布第二天為什麼要再來呢?

因為他想明白了,曹操其實是負隅頑抗;或者不甘心,想看看曹操這邊的「婦人守陴」和「悉兵拒之」究竟是怎麼回事。可惜他晚了一步,而曹操要的就是這個「時間差」。 無疑,這裡面有冒險,有僥倖,也不乏賭博的意思。

也就是說,曹操當時的想法很可能是兩手準備:先示弱,後拼命。如果能矇住呂布,讓他摸不著頭腦,就詐他一下,反正第二天就能把部隊調回來。

實在不能矇混過關,那就拼個魚死網破。 其實,但凡使用「空城計」者,誰不是兩手準備?誰又能萬無一失?

魏禧《日錄》就說,諸葛亮也就是遇到了司馬懿。「若遇今日山賊,直入城門,捉將孔明去矣。」由此可見,曹操此舉,和晉人郭衝《條亮五事》(這是諸葛亮「空城計」的最早出處)中諸葛亮的「空城計」,正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

諸葛計成,是對方知道他一生謹慎,因此懷疑他城中不空。曹操僥倖,則是對方認為他一生奸詐,因此懷疑他城外有伏。疑其「城中不空」,所以認為「開四城門」是引我上當。

疑其「城外有伏」,所以認為「婦人守陴」是誘我深入。細節雖然不同,但事不同而理同,因此不妨都名之曰「空城計」。不同之處僅僅在於,諸葛亮那件事並非事實,曹操這件事卻於史有據,我的說法也於理不悖。

按照科學研究的慣例,至少可以作為「假說」提出來,不至於就是「信口開河」、「破綻百出」吧? 至於「空城計」究竟是誰發明的,甚至歷史上有沒有「空城計」,當然都可以討論。事實上,對於這個問題,歷來就有不同看法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在歷史上的確是諸葛亮所設嗎?

4樓:windy羽裳

在正史《三國志》中並沒有記載。初次記載是在西晉郭衝的「條亮五事」中,裴松之註釋三國志時曾經引用並論述其不可能性。「空城計」部分如下:

亮屯於陽平,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延軍錯道,徑至前,當亮六十里所,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逼,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

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

「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強伏,循山走矣。」候邏還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為恨。

注引為:難曰:案陽平在漢中。

亮初屯陽平,宣帝尚為荊州都督,鎮宛城,至曹真死後,始與亮於關中相抗禦耳。魏嘗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後,無復有於陽平交兵事。

就如衝言,宣帝既舉二十萬眾,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設防持重,何至便走乎?案魏延傳雲:「延每隨亮出,輒欲請精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己才用之不盡也。

」亮尚不以延為萬人別統,豈得如衝言,頓使將重兵在前,而以輕弱自守乎?且衝與扶風王言,顯彰宣帝之短,對子毀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風王慨然善衝之言」,故知此書舉引皆虛。

5樓:手機使用者

有人問,三國有使「空城計」的人嗎?答案是肯定的:有兩個人使過。

一個是東吳大將朱桓,另一個是曹操的軍師程昱。 先看朱桓的計策。《朱桓傳》記載說:

黃武元年,魏使大司馬曹仁步騎數萬向濡須,仁欲以兵襲取州上,偽先揚聲,欲東攻羨溪。桓分兵將赴羨溪,既發,卒得仁進軍拒濡須七十里間。桓遣使追還羨溪兵,兵未到而仁奄至。

時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諸將業業,各有懼心,桓喻之曰:「凡兩軍交對,勝負在將,不在眾寡。諸君聞曹仁用兵行師,孰與桓邪?

兵法所以稱客倍而主人半者,謂俱在平原,無城池之守,又謂士眾勇怯齊等故耳。今人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馬罷困,桓與諸軍,共據高城,南臨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勞,為主制客,此百戰百勝之勢也。雖曹丕自來,尚不足憂,況仁等邪!

」桓因偃旗鼓,外示虛弱,以誘致仁。仁果遣其子泰攻濡須城,分遣將軍常雕督諸葛虔、王雙等,乘油船別襲中洲。中洲者,部曲妻子所在也。

仁自將萬人留橐皋,復為泰等後拒。桓部兵將攻取油船,或別擊雕等,桓等身自拒泰,燒營而退,遂梟雕,生虜雙,送武昌,臨陳斬溺,死者千餘。權嘉桓功,封嘉興侯,遷奮武將軍,領彭城相。

我可以肯定趙雲漢水的「空營計」就是「盜版」該計策的。而其他兩條(曹操和文聘的),也有從該計策「盜版」的痕跡。朱桓的空城計是以五千人對數萬之眾,他首先從自己的不利中找到有利的因素,激勵士氣,並「偃旗鼓,外示虛弱,以誘致仁」,使曹仁沒有集中兵力攻打濡須口。

最後大敗曹軍。當然,這條計策不是對人人有用的。 我們再看看程昱的計策。

《程昱傳》寫:袁紹在黎陽,將南渡。時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聞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

昱不肯,曰:「袁紹擁十萬眾,自以所向無前。今見昱兵少,必輕易不來攻。

若益昱兵,過則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兩損其勢。原公無疑!」太祖從之。

紹聞昱兵少,果不往。太祖謂賈詡曰:「程昱之膽,過於賁、育。

」 程昱用的是地道的「空城計」。當然,如果他不是對壘袁紹的話,換了對誰,鄄城都是守不住的。而袁紹被程昱估死了,他偏偏表示自己派頭大,不屑去攻打只有七百人的城市。

結果不但少拿下一個軍事戰略要地,而且還為將來曹操打敗他兒子留下了後患。不信?《程昱傳》記載:

程昱網羅了鄄城附近山澤之中的亡命之徒,約有幾千精銳,組成軍隊去會合曹操攻打袁譚、袁尚。這不是袁紹自己給兒子們找事嗎? 由此可見,三國的空城計不是疑兵計,而多為驕兵計。

程昱故意讓袁紹藐視自己而保住了自己的駐地;朱桓使曹仁輕敵而未集中兵力。這都是在摸準了敵人性格上的弱點後,予以施行計策的。 三國空城計的內涵不同於春秋,但卻是軍事上的進步。

而正是由於有了這樣的進步,才使中國的軍事思想得到了一次次飛躍。 關於三國使用「空城計」的考證,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諸葛亮的空城計和火燒連營還有什麼

先糾正一下。火燒連營是出自東吳陸遜之手,而不是諸葛亮。目前我所知道的關於諸葛亮的有 空城計 隆中對 智取漢中 借東風 揮淚斬馬謖 製造木牛流馬 發明諸葛連弩 病死五丈原 火燒藤甲兵 七擒孟獲 就想到這麼多了 諸葛亮的火燒新野 博望坡,借東風 草船借箭,空城計等 火燒博望坡 七擒孟獲 智辱仲達 火燒赤...

誰知道《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片段,諸葛亮彈的那首古箏曲叫什麼

三國演義 空城計的片段中,諸葛亮彈的那首曲叫 臥龍吟 需要強調一點,諸葛亮彈的是古琴而不是古箏!古琴是7根弦 古箏的通用箏是21根弦,但也可以22根弦,23根弦 三國演義 空城計的片段中,諸葛亮彈的樂器是7根弦的,應該是古琴!這裡把琴譜一起奉上,但這是電視劇裡的配曲,並不是古曲。夕陽簫鼓 十面埋伏 ...

空城計中兩次寫到諸葛亮的笑,哪一次給你印象最深為什麼

空城計中兩次寫到諸葛亮的效果,覺得還是印象特別深的。空城計中諸葛亮的三次笑的含義分別是啥?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輕鬆,故做姿態的笑 他的第二次笑是僥倖的 如釋重負的勝利的笑 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馬懿的中計,可見這是對司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 諸葛亮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輕鬆,故做姿態的笑 第二次笑是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