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方孝孺是個怎樣的故事,明朝方孝孺滅十族的因果,是不是真有其事

2022-02-07 01:04:24 字數 1957 閱讀 5838

1樓:白品

方孝孺(1357—2023年7月25日),寧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因其故里舊屬緱城裡,故稱「緱城先生」;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正學先生」,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機警敏捷,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2023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後,即遵照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後讓他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1] 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

惠帝亦派兵北伐,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2] 建文四年(2023年)五月,燕王進京後,文武百宮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結果**下獄。

後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朱棣殺害。方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被處死於江蘇南京聚寶門外,時年四十六歲。《明史》中為施以凌遲。南明福王時追諡「文正」

明朝方孝孺滅十族的因果,是不是真有其事

2樓:漢尼拔_塔塔

滅十族這件事到底有沒有真不好說。

但封建王朝,政令的執行水分是很大的。

在封建王朝有「皇權不下縣」的說法,也就是說,在古代,皇權並不能深入到基層。

封建王朝對基層的控制,是依靠和地方豪強的合作完成的。

方孝孺很多親戚朋友和兩個兒子到最後都還活著呢。

也就是說,方孝孺的確受到過非常嚴厲的處分。

但按照他不少親戚朋友以及兩個兒子都還健在的情況來看,這個處分也有點太不認真了。

最重要的一點是,前三版《明史》裡是沒有這個事兒的。

這件事是在第四次改版後加進去的。

朱棣活剮三千宮女這件事是肯定沒有的,《明史》裡以及很多明代筆記中都沒有提。

這件事是《李朝實錄》裡有記錄。

根據《李朝實錄》的說法,是當時的一個朝鮮宮女在犯了事以後,逃回朝鮮之後說的。

這就有點扯淡了。

你要是說對方孝孺誅十族,因為方孝孺宗親太多所以有漏網之魚,這情有可原。

但這朝鮮宮女就一個人,那真要辦你還能叫你跑了,實在不太可能。

學歷史有兩大難點,一是先秦,一是明朝。

因為先秦的事兒就一本《史記》,沒法考證。

而明朝是資料太多,難以辨偽,所以對於明朝,不同的解讀,其實是立場不同罷了。

很難說誰說的是真的,誰說的是假的。

3樓:老羅有故事

佛門公案:明朝方孝孺為何被滅十族,因果不爽

明朝方孝孺滅十族的因果,是不是真有其事?

4樓:

我只知道《洞靈小志》卷三《方孝孺為蛇王》

既然方孝孺是蛇王,也為他設有蛇王廟

那就和蛇沒有什麼過不去的

5樓:往事盡飛煙

肯定有的,這是有記載的。凡事不可能都是杜撰的。就算是杜撰的,那也是有原型的,無論真假,但因果迴圈是不變的宇宙規律。

任何人都改變不了的,即使大羅金仙,神佛菩薩都不可改變因果定律。佛菩薩發現了因果規律,就告訴了世人,目的是讓人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從而修行跳出輪迴。

至於信與不信,這個態度本身也有因果報應。所以相信聰明的人肯定都會有自己的態度!

6樓:匿名使用者

不知夢是否真假但殺害畜生是必然會遭報應的!畜生也是生命啊、和人比只是身體不同而已

7樓:醉臥o孤城

方孝孺被滅十族確有此事,原因也是這樣,但他祖父這件事應該是沒有正史記載的。

8樓:夢幻影流光

方孝儒被誅十族的事歷史有記載,但是他祖父的事可能是杜撰的,不可靠!詳見」明朝那些事這本書

9樓:死司憑血麒麟

一個迂儒而已,本來就是老朱家自己人打自己人,就因為自己的固執死了這麼多人

10樓:小培

明實錄有記載,明史沒有

方孝孺被誅十族的歷史真相是什麼?

方孝孺為什麼被誅十族?激怒朱棣。他的士大夫情懷,其實非常值得敬重。但朱棣卻不這樣看。朱棣本就是篡位,皇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假如方孝孺選擇歸順新皇,輔助新皇建功立業,那麼方孝孺或許可以不死。但他不僅不屈服,直言拒絕,還跟朱棣 抬槓 直接把朱棣給激怒了。方孝孺表示拒絕為朱棣寫詔書,朱棣問 難道你不怕我誅...

明朝是怎麼建立的啊,明朝是怎樣建立的?為什麼叫明朝

明朝的建立 元朝末年,朝政腐敗,災害頻繁。國庫也日漸空虛。為了彌補財政虧空,元 除了加重賦稅以外,還發行新鈔 至正寶鈔 並大量印製,致使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民不聊生。至正十一年 1351年 元順帝徵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黃河兩岸農民本已飽受災荒之苦,在治河工地上又橫遭監工的鞭打,被苛扣口...

六尺巷的故事到底是明朝的還是清朝的

清代中期,有個 六尺巷 的故事。據說當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待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臨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英出面干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