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唐朝藩鎮割據勢力有哪些

2022-01-26 07:30:46 字數 5238 閱讀 3829

1樓:匿名使用者

安史之後唐朝還是比較強盛的。倒是黃巢起義後有個朱溫。

2樓:匿名使用者

很多,安史之亂後天下出現了18個藩鎮

3樓:匿名使用者

田承嗣、張忠志、李懷仙。李正已李靈曜,淮西李希烈

4樓:塔碧瑩

giaogiaogiao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什麼不消滅藩鎮割據勢力

5樓:冥冥成敗僅風流

安史之亂真的結束了嗎?唐**無力徹底擊敗安史勢力 只能向安史的手下將領妥協

原來的被安史分封將領該在哪還在哪 以前效忠於安史 現在效忠於唐朝不光如此 當初為了消滅安史勢力 唐朝還請吐蕃回紇出兵 答應事成後長安洛陽由吐蕃回紇隨意劫掠(婦女 財物)

之後皇上誰都不信 只相信宦官 天不佑唐 又發生了災荒 各地農民起義 走向滅亡

6樓:d蝶戀花

地方節度使不定期納稅甚至有些節度使壓根就不向****納稅,沒有糧餉怎麼招兵、購置裝備怎麼打?別指望地方節度使與節度使之間互毆,****沒有任何能力調動他們。

7樓:向佐_走向鼬_走

一個以默許燒殺擄掠都城為代價借回鶻兵平叛的王朝,早都該亡了

8樓:好名字讓狗搶嘍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沒有分割東西兩唐都是大幸了

9樓:漁家傲的遨遊

已經是尾大不掉的局面

10樓:匿名使用者

安史之亂一定程度上就是靠叛將為節度使來平定的,安史之亂,前前後後平定了八年,到最後雙方都氣喘吁吁了,打不動,**就說,你小子服不服,服了我就不揍你了,我接著還封你為節度使,咋倆相安無事好不好。對方說那挺好啊,反正要的就是個地盤嗎,於是就封了,叫河朔三鎮。

唐憲宗時期也出手整治過幾個不聽話的藩鎮,比較著名的就是李愬雪夜入蔡州,結果憲宗一死,十五年的心血又付之東流。迷信的說法,氣數已盡;理性分析,因為藩鎮割據已經形成了一個新的社會組織的物種,

府兵!比如說,唐德宗的時候涇原兵變,當時唐德宗是徵召涇原節度使的兵,說你來幫我去平滅一個叛亂,大家就高高興興來了。那些士兵甚至還帶著家屬來,為啥?

因為到了長安城,皇帝肯定得放賞,那萬一賞的銀子多呢,我拿不了呢,得讓我家屬帶回老家。那結果呢?士兵們來了,發現皇帝沒有準備什麼賞錢,甚至那些**對他們還剋扣,吃的是粗茶淡飯,那難道讓我們不帶一點油星就上戰場嗎?

不幹,於是就譁變。

這種譁變是連他們的將領都制止不了的,他們的將領叫姚令言,這個人剛開始還勸說士兵,千萬不能啊,到戰場上打仗,怎麼不能得點銀子呢?你們現在一造反,將來都是殺頭的罪。到處說服,最後士兵們說,你跟不跟著幹,不跟著幹,就把你弄死,我們換一個頭。

那這個人說,叫姚令言,說那我就跟著幹,這就是著名的涇原兵變。在剛才這件事情當中,你有沒有發現一點什麼?就是中國人熟悉的那套邏輯突然不管用了,中國人都講,什麼「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但是對於藩鎮割據的士兵,你會發現它是一個自上而下構建的社會組織,雖然表面上也有什麼將軍、頭、節度使,但是這些人其實是受底層士兵脅迫的,很多事你不跟著幹是不行的。這個組織就像一個九頭蛇,你砍掉一個頭,它又能長出一個頭,所以藩鎮割據為什麼難於平滅,原因就在這兒。

更詳細的可以看羅輯思維第137期《藩鎮割據:毒藥還是良藥?》

為什麼安史之亂後唐朝開始藩鎮割據局面

11樓:匿名使用者

制度造成的。

唐玄宗時期,節度使(藩鎮最高首領)逐漸將軍、政、財、人大權集於一身。

安史之亂後,唐朝**被嚴重削弱,而在鎮壓叛亂過程中,藩鎮做大,**無法限制藩鎮的惡性膨脹,藩鎮割據形成。

12樓:風蕭蕭兮刀筆吏

第一,唐玄宗的那個什麼府兵制還是募兵制讓地方有了兵源

第二,安史之亂讓人們看到了****的無能,勾起各地藩鎮的野心

第三,安史之亂耗費了國力,**無法搞定地方

13樓:清宇

唐代安史之亂後出現的**集權削弱、藩鎮強大、互相爭戰的局面。當時節度使獨攬一方軍政財權,其職位由子弟或部將承襲,不受**政令管轄。至9世紀初,全國藩鎮達四十餘個,他們互相攻伐,或聯合對抗**。

唐代****屢圖削弱藩鎮,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續近兩個世紀,至北宋初結束。

唐朝中葉以後,一部分地方軍政長官據地自雄,不服從**命令的政治局面。藩是保衛,鎮指軍鎮。封建朝廷設定軍鎮,本為保衛自身安全,但發展結果往往形成對抗**的割據勢力,這是封建統治者爭權奪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712~756)時期,由於均田制瓦解,建立於其基礎上的府兵制亦隨之瓦解,開始實行募兵制,募兵制的惡性發展形成了藩鎮割據。為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賦予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見天寶十節度使)。其中特別是北方諸道權力的集中更為顯著,經常以一個兼任兩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就是憑藉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而發動叛亂的。

安史之亂爆發後,為了抵禦叛軍進攻,軍鎮制度擴充套件到了內地,最重要的州設立節度使,指揮幾個州的軍事;較次要的州設立防禦使或團練使,以扼守軍事要地。於是在今陝西、山西、河南、安徽、山東、江蘇、湖北等地出現不少節度使、防禦使、團練使等大小軍鎮。後來又擴充到全國。

這些本是軍事官職,但節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觀察處置使(由前期的採訪使改名)之名,觀察處置使也兼都防禦使或都團練使之號,都成為地方上軍政長官,是州以上一級權力機構。大則節度,小則觀察,構成唐代後期所謂藩鎮,亦稱方鎮。方鎮並非都是割據者,在今陝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方鎮絕大多數服從朝廷指揮,貢賦輸納**,職官任免出於朝命。

但是今河北地區則一直存在著名義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實際割據一方,不受朝命,不輸貢賦的河北三鎮;今山東、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長一段時期記憶體在類似河北三鎮的藩鎮;還有一些倚仗自己實力對**跋扈不馴、甚至舉行叛亂的短期割據者。

14樓:

藩鎮之設在玄宗中期就開始設立。藩鎮的設立極大加強了邊境的防護,但也由此導致**軍力的降低。同時,唐朝開始採用的傭兵制導致了敵方將領對所部的強大控制,削弱了**對地方軍隊的控制,藩鎮強,**弱的局面開始形成。

而到了安史之亂時,唐朝**軍隊遭到嚴重打擊,實力極大下降,不得不依靠地方藩鎮和外族勢力平息叛亂。安史之亂後,**威信和實力極大降低,無力控制實力強大的藩鎮。而地方藩鎮在平息安史之亂中威望和實力進一步提升,有了對抗**的力量。

從而導致了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

15樓:匿名使用者

安史之亂改變了唐朝的命運,把它從興盛拖向了衰敗。

而唐朝藩鎮割據的具體原因,許多歷史學家都寫了很多書或文章,官方資料有許多。甚至教科書上都有。你可以去查下。

如果要用老百姓的話來講,大概也就是幾個原因。

第一,唐朝的王室就好象是一個**黨家族的老大。說了就算,財雄勢大,其他大臣就好象是小弟,特別忠心耿耿,老大說什麼就是什麼。但是安祿山與史思明這兩個小弟不但背叛老大,而且差點要了老大的命。

有了他們做榜樣。之後的小弟都有樣學樣,對唐朝王室的忠誠逐漸淡薄。

第二、為了平息安史之亂,王室許給各地藩鎮節度使許多權利,比如說稅務收入,軍隊招募等,以換取節度使們對王室的忠誠,同時打擊安史二人的叛亂。而這些權利一旦外放是很難收回來的。這樣直接導致了王室從此喪失了對節度使們的控制能力。

第三、就是我們老百姓了。唐朝初期的國泰民安並不代表著老百姓會永遠感恩戴德。安史之亂後,唐朝始終紛亂未平,讓老百姓很難再擁戴李氏王朝。

第四、安史之亂讓**王室軍隊損失慘重,所以後期才會倚仗各地節度使和回紇的軍隊平叛。而安史之亂結束後,回紇對中原地區的威脅日益加大,王室又不得不繼續加強邊境藩鎮的權利和軍隊,來仰仗藩鎮來與外敵抗衡,變成了外長內消的尷尬局面。

16樓:薄白教主

偉大的***說過:槍桿裡出政權.

安史之亂後****實力削弱,而地方的節度史則握有兵權.慢慢發展下去自然不肯聽命於**,而在唐朝不象明朝那樣以文制武,並沒有設監軍.於是乎就出現這種局面.

17樓:池中魚

**對地方的控制力下降,原本李隆基封節度使是想對外的作戰的,當時的節度使的權利比較小,有文官掌握內政的,節度使只是名義上的軍事統帥,但是後來唐玄宗給節度使的權利越來越大,而且有些節度使是身兼好幾個軍鎮的,比如說安祿山就節度2-3個軍鎮的,且10幾年都沒調動過,以至於安史之亂後節度使變成了世襲罔替,唐**也沒辦法去處理,弄到最後軍鎮的老百姓只知道有節度使,不知天子何人

18樓:匿名使用者

根本原因;封建經濟的分散性.直接原因;**政權的衰弱.間接原因;對安祿山的部將處理不當,寬鬆節度使的建制導致各節度使勢力膨脹.

19樓:匿名使用者

為什麼安史之亂?因為**集權不夠,地方權力太大。特別是到了唐代末期,國立衰退 國家根本無力平息叛亂,只能寄希望於地方節度使(相當於現在的地區 比如濟南軍區 南京軍區類的) 你要地方平息叛亂,那你就得允許他有兵權,一些人就藉機擴張勢力, 所以才有了後面北宋建立的時候,把軍官的軍權都收回來,也間接的導致了戰鬥力衰退,在對北方名族南下的時候,無能為力!

20樓:棒棒餹囿毒

唐王的衰落和大封節度使留下的後患

21樓:不懂就問

安史之亂相關

1.安史之亂之前唐朝就設立了許多節度使 他們本就管轄面積廣大 且擁有鑄幣、**任免等特權 已經有了割據跡象 如(安祿山)

2.安史之亂中大將擁兵自重 平叛之後他們便不聽朝廷號令 朝廷不得已還得給他們封官加以安撫 如(郭子儀)

3.安史降將本就不情願歸降 叛亂結束後 便在各地稱霸一方 朝廷不得已加封他們為節度使 從而加劇了藩鎮割據局面 如(朱溫)

4.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了巨大災難 百姓流離失所 **勢力被極大削減 加之皇帝昏庸 宦官專權 腐敗嚴重 朝廷號令不起作用 造成了藩鎮割據局面 如(唐僖宗)

安史之亂是造成唐朝藩鎮割據的禍首嗎

22樓:德瑪西亞之力五號

是,安史之亂,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後安史餘黨在河朔形成藩鎮割據。

當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從鄴城敗退時,唐遣鐵勒族將領僕固懷恩追擊,僕固與唐王朝有矛盾,為了私結黨羽,有意將安史舊部力量儲存下來。

讓他們繼續控制河北地區,使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

三鎮逐漸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於一身。以後其他地區,如淄青(今山東淄川、益都一帶)李正已,宣武(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李靈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據。

安史之亂後唐朝有過哪些改變,「安史之亂」後唐朝出現了什麼局面?

整頓鹽鐵政務,並設定鹽鐵專賣。還調節物價,避免物價 厲害。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就走了下坡路,從唐朝的鼎盛時期,慢慢的走向了衰敗,唐朝的精銳部隊也消耗的很多。對一些大將也控制的更嚴了。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由盛轉衰,各地起義不斷,國力衰弱。安史之亂 後唐朝出現了什麼局面?安史之亂 後唐朝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安史之亂後,唐朝明明還有很多良將,為何無法復興

安史之亂讓唐朝國力大大減退,綜合實力也削減了很多,所以就算有精兵良將在,後勤和國家財力沒有辦法跟上,國家也還是沒有辦法興盛。有些不信任大將們,並且十分害怕重蹈安史覆轍,皇帝本身有了一些問題,在管理方面也做的不好,宦官手裡的權力也不小。在安史之亂之後,民心已經動搖了,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雖然還有很多良...

安史之亂對唐朝和唐朝人民的影響,安史之亂對唐朝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是唐朝的轉折時期,大唐由盛轉衰,安史之亂前是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是大唐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制高點,安史之亂摧毀了盛世,之後雖然被平復但大唐再也沒有盛世氣象,地方豪強層出不窮,統 發沒有力度以致唐滅,天下戰亂無窮。安史之亂 是唐朝的轉折時期,大唐由盛轉衰,安史之亂前是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是大唐也是中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