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漢武帝的輪臺罪己詔,漢武帝的輪臺罪己詔,是真心還是假意,要怎麼看待?

2022-01-20 06:29:33 字數 5777 閱讀 6560

1樓:起名太麻煩

不但是「罪己」更是重大中心國策的改變,挽救了因太子叛亂,西域兵敗,以及為了搶救經濟而推行以錢贖罪導致的吏治腐敗引致的頹勢國運。

改國策,黃老無為,休養生息後的守成國策。鞏固**統治。

前有司奏,欲益民賦三十助邊用,是重困老弱孤獨也。而今又請遣卒田輪臺。輪臺西於車師千餘里,前開陵侯擊車師時,危須、尉犁、樓蘭六國子弟在京師者皆先歸,發畜食迎漢軍,又自發兵,凡數萬人,王各自將,共圍車師,降其王。

諸國兵便罷,力不能復至道上食漢軍。漢軍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載不足以竟師,強者盡食畜產,羸者道死數千人。朕發酒泉驢、橐駝負食,出玉門迎軍。

吏卒起張掖,不甚遠,然尚廝留其眾。

曩者,朕之不明,以軍候弘上書言「匈奴縛馬前後足,置城下,馳言:「秦人,我匄若馬。」又漢使者久留不還,故興遣貳師將軍,欲以為使者威重也。

古者卿大夫與謀,參以蓍龜,不吉不行。乃者以縛馬書遍視丞相、御史、二千石、諸大夫、郎為文學者,乃至郡屬國都尉成忠、趙破奴等,皆以「虜自縛其馬,不祥甚哉」,或以為「欲以見強,夫不足者視人有餘」。

《易》之卦得《大過》,爻在九五,匈奴困敗。公軍方士、太史治星望氣,及太卜龜蓍,皆以為吉,匈奴必破,時不可再得也。又曰:

「北伐行將,於鬴山必克。」卦諸將,貳師最吉。故朕親發貳師下鬴山,詔之必毋深入。

今計謀卦兆皆反繆。重合侯得虜候者,言:「聞漢軍當來,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諸道及水上以詛軍。

單于遺天子馬裘,常使巫祝之。縛馬者,詛軍事也。」又卜「漢軍一將不吉」。

匈奴常言:「漢極大,然不能飢渴,失一狼,走千羊。」

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請遠田輪臺,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憂民也,今朕不忍聞。大鴻臚等又議,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賞以報忿,五伯所弗能為也。

且匈奴得漢降者,常提掖搜尋,問以所聞。今邊塞未正,闌出不禁,障候長吏使卒獵獸,以皮肉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後降者來,若捕生口虜,乃知之。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

郡國二千石各上進畜馬方略補邊狀,與計對。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漢書卷九十六下 西域傳第六十六下

2樓:上帝的禮物

司馬遷認為漢武帝是個殘暴的君主,在諸多酷吏的傳中可以看到每次提到漢武帝對酷吏的態度都是各種各樣的"喜".其次司馬遷對漢武的討伐匈奴導致國家弊政是持批評的態度,可以從平準書一篇看出,他十分懷念文景之時的富庶而對漢武由於戰爭導致國,民貧困十分不滿.再次,史記中對漢武帝的描寫偏重於求仙,攻伐少於談論政績,可以說史記是對漢武帝的"刺書".

漢武帝的輪臺罪己詔,是真心還是假意,要怎麼看待?

3樓:匿名使用者

《輪臺詔》下於徵和四年,來龍去脈可見於《漢書·西域傳下》。

漢武帝晚年有沒有對執政期間,連年勞擾天下蒼生表示過悔意?一直到當代,很多歷史學家對於漢武帝晚年登泰山,在臣下面前坦言「罪己」,隨後頒發「輪臺之詔」的真實性深信不疑,正因為此,漢武帝的歷史形象似乎變得更為高大。「朝聞道夕死可矣」,試想哪個皇帝會對臣下坦承自己「向時愚惑」、「所為狂悖」?

史家認定漢武帝晚年「罪己」認錯,十分不合邏輯,與「輪臺之詔」頒佈前漢武帝仍然執迷於求仙的舉動,更顯矛盾。漢武帝「罪己」之說,在《史記》、《漢書》、《鹽鐵論》中也找不到記載,僅存於千餘年後的《通鑑》。歷史上,漢武帝的託孤諸臣,如霍光、桑弘羊、上官桀等,事實上都延續了武帝方針,並沒有出現改弦易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武帝「罪己」說的可信度不高。

有趣的是,正是從趙宋王朝起,歷代文人官僚才開始熱衷援引漢武帝「罪己」說,用以勸諫帝王止戈收兵,與民休息,當然也不要進行一些挑戰利益集團的激進改革。而這種觀點恰恰就是《通鑑》作者司馬光的核心政治觀點。司馬光奏請宋帝廢除王安石新法時,就將王安石新法中的富國強兵政策,與漢武帝斂財於民、用兵於外和為一談,「要是漢武帝自己能夠翻然悔悟,一改前非,那樣會更符合司馬光的心意」。

由於長年的四處征戰,百姓已經是民怨四起,武帝這才意識到太子生前決策的正確,於是便下令頒佈《輪臺罪己詔》,向天下人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任命太子親信田千秋為丞相,封為富民侯。

4樓:合得來

個人認為漢武帝的「輪臺罪己詔」是值得肯定和讚揚的,在今天這個社會,掌權者高傲的頭顱都很少低下來,鮮有向群眾表示歉意和懺悔的姿態,更別說封建皇權時代,皇帝親自向天下子民懺悔,且還是漢武帝這樣雄才大略的雄主。

5樓:楢崎

罪己詔肯定包含了劉徹的真心悔意,畢竟他在對付匈奴、派人去海外求取長生不老藥、寵信江充等事情上都犯了大錯,甚至導致了**慘重巫蠱之亂,作為一國之君,劉徹肯定也很痛心的。

6樓:可愛茶小妞

帝王的面子是很重要的,很多時候帝王說什麼就是什麼,他就是正確的,既然下了罪己詔應該是逼不得已,只能說真心比較少。

7樓:方

估計大部分應該是真心的吧,畢竟無論怎麼說,一個帝王敢於承認自己有錯,這都是很讓人敬佩的一件事情,所以應該是真心。

8樓:xz小摩托兒

漢武帝晚年沉迷長生,還經常征戰,所以導致了民怨,他也認識到了自己錯誤,所以釋出罪己詔。

9樓:餘量不足

這個事情好像在歷史上並不存在,是人們杜撰的,當然也有可能是沒有記載,反正我是沒有找到史實的。

10樓:魚麗麗魚魚魚

漢武帝這個行為其實是在籠絡人心,他要在眾臣對他不滿之前先檢舉自己的錯誤。

11樓:等一個人歸來

自古皇帝的罪己詔有哪個是真心下的呢,大都都是迫於當時的無奈

12樓:匿名使用者

我認為漢武帝只是為了贏得民心,塑造他自己的形象,不是真的覺得自己錯了

13樓:安宇熙

是真心的,是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真心認罪的 ,如果不是自己的錯,為什麼要認罪?

漢武帝在輪臺罪己詔中說了些什麼?

14樓:指縫漣漪

漢武帝的《輪臺罪己詔》就是基於上述社會危機時的帝王「自我批評書」。晚年的漢武帝深感統治政策應有改弦易轍的必要,於公元89年(徵和四年)下詔「罪己」。 《輪臺罪己詔》說:

「今請遠田輪臺,欲起亭燧,是擾勞天下,肥所以憂民也,今朕不忍聞……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至今事有傷害百姓,靡費天下者,悉罷之。」同年又下詔「陳繼往之悔,罷輪臺之戎」。

漢武帝拒絕了桑弘羊等人的屯田築亭燧遠戎輪臺的建議,減少了邊事,減輕徭賦,重視農業,命趙過推行代田法,改進農具和耕作技術,以發展生產。這些政策使社會逐步安定,封建秩序逐漸恢復,興兵幾十年的大漢王朝又回到了與民休息、重視發展經濟的軌道。

朕曾經一時糊塗,聽信了一個名叫弘的軍侯的上書:匈奴人捆住馬的四蹄,扔到城下,說要送馬給我漢朝。匈奴長期扣留漢朝使者不讓回朝,所以才派貳師將軍李廣利興兵征討,維護漢使的威嚴。

古時候,卿大夫提出的倡議,都要先求神問卜,得不到吉兆是不能施行的。因此,貳師將軍這次出征前,朕曾普遍地徵詢朝廷諸位大臣,以及地方郡國都尉成忠、趙破奴等長官的意見,大家認為「匈奴人捆縛自己的戰馬,是他們最大的不祥之兆」,有的認為「匈奴人是在向漢朝顯示強大,故意向人顯示自己力量有餘而已」。

15樓:

大意是:朕自從即位以來,所做所為大大違背了一個為皇帝應做的事,使天下百姓遭難,後悔莫及。從此以後,再有勞民傷財的事,都要罷免。

史記漢武帝本紀裡有漢武帝自幼立志打匈奴,即位後對百姓收錢比前幾個皇帝都多,為了防止中原的好鐵器流失塞外,斬殺大批違紀商人,後來發動戰爭,三次大敗匈奴,雙方均**慘重,錢糧也大量損失,打敗匈奴以後,漢朝國力也拖垮了,因此臨終前不讓自己子孫在勞民傷財,尤其不能再打仗。

漢武帝給自己下《輪臺罪己詔》,是因為什麼事情?

16樓:i良夜無心

李廣利正是漢武帝后宮寵妃的兄長,他本人並沒有什麼帶兵打仗的能力,比衛青霍去病等大將要差的多。但是他正好趕上了漢武帝昏庸的晚年,得到了帶兵征討匈奴的機會。但是因為能力不足,被匈奴打得潰不成軍,漢朝因此**了整整七萬人。

李廣利心知自己回到大漢難逃一死,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的投靠了匈奴。訊息傳了回去,漢武帝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的荒唐,因此下了《輪臺罪己詔》,向天下懺悔自己的錯誤。

17樓:阿貴說歷史

在漢武帝后期,因為漢武帝的大興土木,窮兵黷武,導致百姓遠離農業生產,流離失所,民不聊生,漢武帝意識到自己的俄錯誤,在輪臺下詔罪己,開始讓百姓休養生息,鼓勵生產的政策

18樓:穿甲燃燒爆破彈

漢武帝的罪己詔是因為,在漢武帝晚年經歷了大的政治動盪和體察多年自己窮兵黷武造成的民力衰退、天下困苦。漢武帝在反思自己後下罪己詔。

19樓:黎黎立離

當年漢武帝聽信讒言因為巫蠱案逼死了太子劉據和皇后衛子夫,事後漢武帝悔不當初頒佈《罪己詔》來乞求百姓的原諒。

20樓:夕陽淺傾

是因為巫蠱之術,他聽信亂臣賊子的話,錯殺太子,害死皇后,錯殺百人。後醒悟過來,感到十分愧疚與悲傷,於是向天下發布《輪臺罪己詔》,說「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漢武帝輪臺罪己詔

21樓:匿名使用者

輪臺罪己詔是公元前89年(徵和四年)漢武帝所下的一道自我反省罪過的詔書,重啟漢初「黃老」思想,無為而治,與民休息。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內容豐富、儲存完整的「罪己詔」。

內容如下:

前有司奏,欲益民賦三十助邊用,是重困老弱孤獨也。而今又請遣卒田輪臺。輪臺西於車師千餘里,前開陵侯擊車師時,危須、尉犁、樓蘭六國子弟在京師者皆先歸,發畜食迎漢軍,又自發兵,凡數萬人,王各自將,共圍車師,降其王。

諸國兵便罷,力不能復至道上食漢軍。漢軍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載不足以竟師,強者盡食畜產,羸者道死數千人。朕發酒泉驢、橐駝負食,出玉門迎軍。

吏卒起張掖,不甚遠,然尚廝留其眾。

曩者,朕之不明,以軍候弘上書言「匈奴縛馬前後足,置城下,馳言:「秦人,我匄若馬。」又漢使者久留不還,故興遣貳師將軍,欲以為使者威重也。

古者卿大夫與謀,參以蓍龜,不吉不行。乃者以縛馬書遍視丞相、御史、二千石、諸大夫、郎為文學者,乃至郡屬國都尉成忠、趙破奴等,皆以「虜自縛其馬,不祥甚哉」,或以為「欲以見強,夫不足者視人有餘」。

《易》之卦得《大過》,爻在九五,匈奴困敗。公軍方士、太史治星望氣,及太卜龜蓍,皆以為吉,匈奴必破,時不可再得也。又曰:

「北伐行將,於鬴山必克。」卦諸將,貳師最吉。故朕親發貳師下鬴山,詔之必毋深入。

今計謀卦兆皆反繆。重合侯得虜候者,言:「聞漢軍當來,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諸道及水上以詛軍。

單于遺天子馬裘,常使巫祝之。縛馬者,詛軍事也。」又卜「漢軍一將不吉」。

匈奴常言:「漢極大,然不能飢渴,失一狼,走千羊。」

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請遠田輪臺,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憂民也,今朕不忍聞。大鴻臚等又議,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賞以報忿,五伯所弗能為也。

且匈奴得漢降者,常提掖搜尋,問以所聞。今邊塞未正,闌出不禁,障候長吏使卒獵獸,以皮肉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後降者來,若捕生口虜,乃知之。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

郡國二千石各上進畜馬方略補邊狀,與計對。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漢武帝的輪臺罪己詔,是真心還是假意,要怎麼看待

輪臺詔 下於徵和四年,來龍去脈可見於 漢書 西域傳下 漢武帝晚年有沒有對執政期間,連年勞擾天下蒼生表示過悔意?一直到當代,很多歷史學家對於漢武帝晚年登泰山,在臣下面前坦言 罪己 隨後頒發 輪臺之詔 的真實性深信不疑,正因為此,漢武帝的歷史形象似乎變得更為高大。朝聞道夕死可矣 試想哪個皇帝會對臣下坦承...

如何評價漢武帝怎樣評價漢武帝

中國歷史上一位 有雄才大略 的皇帝,他在位的五十多年裡,西漢 國力最為強盛,他破格錄用人才,進行改革,在 政治 經濟 軍事 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出現了 大一統 局面,頑固和加強了 集權,使西漢出現了大統一的 鼎盛 局面。漢武帝是繼承秦始皇之後,為進一步把我國發展成為 強大 的國家而做出重大貢獻的帝王,...

歷史評價漢武帝的好和壞,對漢武帝的功過是非作出客觀評價

應該是好的吧!只不過功大於犯的錯誤 可是亂殺功臣,逼死皇子還是要批評的!評價漢武帝 內強皇權,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轍。漢武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傑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還開闢了遼闊的疆域,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但漢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荒淫無道,慾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