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二府三司分別指什麼,宋代二府三司制指什麼

2022-01-07 01:44:57 字數 5480 閱讀 2783

1樓:匿名使用者

二府:西漢丞相與御史府並稱「二府」,亦稱「兩府」。成帝時罷御史大夫,改置司空,其名廢。

宋代為了加強對內控制,以掌管軍事的樞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務的中書門下(政事堂、東府)共同行使行政領導權,並稱為「二府」,為當時最高國務機關。又明清時對府「同知」的別稱,即第二知府之意。

三司:東漢稱太尉(大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司,唐以御史大夫、中書、門下為三司。《新唐書·百官志》雲:

「凡冤而無告者,三司詰之。」五代、北宋稱鹽鐵、戶部、度支為三司,其長官稱「三司使」,掌管統籌國家財政之事,元豐後廢。金以戶部之勸農、鹽鐵、度支為三司,貞佑時廢。

明代以各省之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稱三司。清末以各省之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提學使司合稱三司。 在宋代,雖然三省名義始終存在,但是已經混同為一省。

同時由於樞密院、三司的設立,宰相的軍權、財權被剝奪,三省制度名存實亡。   宋代官制「有官、有職、有差遣: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別為差遣以治內外之事。

其次又有階、有勳、有爵。故士人以登臺閣、升禁從為顯宦,而不以官之遲速為榮滯;以差遣要劇為貴途,而不以階、勳、爵邑有無為輕重。」(《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

不但宰相為臨時職務,天下無官不為臨時職務,至於「非奉別敕,不得治本官事」。   按《宋會要·職官》「中書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併為正宰相。」但實際上,有以侍中銜出任宰相職務的現象、卻沒有以中書令銜出任為宰相者,中書令與尚書令一樣,都是榮譽頭銜。

其他皆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古今源流至論》後集卷二《三省》:「國初三省長官第為空名,惟侍中有真拜者。

」)   宋代通常二相併任,較唐朝時少了許多。也有獨相一人或三相併置的。三相併置時,以昭文館大學士為首相,次相監修國史,末相兼集賢殿大學士。

二相併任的,首相併兼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神宗元豐改制時,盡廢差遣職。以三省長官任宰相,諸官均以本官治事。

以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官高不便輕授。遂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左僕射例兼門下侍郎,為門下省長官;右僕射例兼中書侍郎,為中書省長官。

  政和二年,廢尚書令,改侍中為左輔、中書令為右弼,皆虛其位;並改左僕射為太宰,右僕射為少宰,仍兼中書、門下兩省侍郎。靖康元年,復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三省長官名稱皆依元豐官制。   南渡後,凡事力圖復太祖、太宗舊制。

建炎三年,尚書左、右僕射皆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中書與門下二省為中書門下。   孝宗幹道八年,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廢侍中、中書令、尚書令虛稱,遂為定製。

2樓:匿名使用者

二府三司制度,「二府」是指中書省和樞密院,「三司」是指在兩府下設立的鹽鐵、度支、戶部三個管財政的機構。

3樓:匿名使用者

二府: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鹽鐵,戶部,度支

宋代二府三司制指什麼

4樓:林宥嘉

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長官為樞密使,與政事堂合稱東、西「二府」。「三司」(戶部、鹽鐵、度支)主管財政,號稱「計省」,長官為「三司使」,號稱「計相」,地位略低於「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獨立,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構成最高輔政機關。

宋太祖建國後,不斷加強皇權,分化、削弱相權。宰相並不是一個官名,實際上是一個群體,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領導層。宋初實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職權被一分為三。

**雖設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長官不經特許不得管理本司事務,成為閒職。實際權力歸屬「中書門下」這一機構,又稱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國家行政事務,以同平章事為長官,多由中書、門下兩省侍郎擔任,無定員。此外,以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行政權。

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長官為樞密使,與政事堂合稱東、西「二府」。「三司」(戶部、鹽鐵、度支)主管財政,號稱「計省」,長官為「三司使」,號稱「計相」,地位略低於「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獨立,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構成最高輔政機關。

宋神宗元豐改制,廢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僕射為宰相,左僕射兼任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任中書侍郎。 南宋初,左、右僕射加同平章事,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兩省侍郎改為參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後,正宰相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復參知政事。

此外宗、寧宗、理宗都曾設「平章軍國重事」和「同平章軍國重事」,由老臣或權臣擔任,處理軍國大事,位高宰相

影響:加強了皇權,使相權大大降低。鞏固了封建統治。

5樓:匿名使用者

二府西漢丞相與御史府並稱「二府」,亦稱「兩府」。成帝時罷御史大夫,改置司空,其名廢。宋代為了加強對內控制,以掌管政務的中書門下(政事堂、東府)和掌管軍事的樞密院(西府)共同行使行政領導權,並稱為「二府」,為當時最高國務機關。

(中書門下的長官行使宰相職權;樞密院的長官即樞密使,地位略低於相。)又明清時對府「同知」的別稱,即第二知府之意。

三司東漢稱太尉(大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司,唐以御史大夫、中書、門下為三司。《新唐書·百官志》雲:「凡冤而無告者,三司詰之。

」五代、北宋稱鹽鐵、戶部、度支為三司,其長官稱「三司使」,掌管統籌國家財政之事,元豐後廢。金以戶部之勸農、鹽鐵、度支為三司,貞佑時廢。明代以各省之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稱三司。

清末以各省之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提學使司合稱三司。

6樓:國鍾惠恩

宋朝中樞機構為「二府制」,即設中書和樞密院兩個機構「對持文武二柄,號為二府」。二府制的特點就是文武分權。

唐朝後期,正常行政機構、職官之外另設機構、派官掌管的現象已很普遍。宋朝開國,太祖用趙普為相時以及太宗時期都沒有做整齊劃

一、較大幅度的調整。因而宋初制度很亂,例如,兵部之外有樞密院侵奪了兵部的職權,並升為中樞機構;唐朝吏部、兵部分別主管文武**的銓選,此時另設審官東院管文銓,審官西院管武選;戶部尚書、侍郎職權,已由三司使(五代時並戶部、鹽鐵、度支為三司,其長官為三司使)取代,被稱為「計相」,其權位僅次於二府,在六部之上;禮部之外有禮儀院;刑部之外有審刑院。元豐改制,一律恢復唐朝前期制度,以《大唐六典》為準,權歸六部。

除樞密院保留外,其他機構、職官一律廢除。從此,結束了唐末到宋初官制上的混亂狀態

宋元的二府三司制 二府指什麼?三司指什麼

7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增設三司屬於宋代削弱相權、加強皇權的措施。

8樓:繁飄丶末葉

「二府」為樞密院、政事堂;

「三司」為度支、戶部、鹽鐵。

宋朝的「二府三司」指的是哪二府哪三司

9樓:匿名使用者

西漢丞相與御史府並稱「二府」,亦稱「兩府」。成帝時罷御史大 國學管理夫,改置司空,其名廢。宋代為了加強對內控制,以掌管政務的中書門下(政事堂、東府)和掌管軍事的樞密院(西府)共同行使行政領導權,並稱為「二府」,為當時最高國務機關。

(中書門下的長官行使宰相職權;樞密院的長官即樞密使,地位略低於相。)又明清時對府「同知」的別稱,即第二知府之意。

三司: 東漢稱太尉(大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司,唐以御史大夫、中書、門下為三司。《新唐書·百官志》雲:

「凡冤而無告者,三司詰之。」五代、北宋稱鹽鐵、戶部、度支為三司,其長官稱「三司使」,掌管統籌國家財政之事,元豐後廢。金以戶部之勸農、鹽鐵、度支為三司,貞佑時廢。

明代以各省之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稱三司。清末以各省之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提學使司合稱三司。

10樓:

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長官為樞密使,與政事堂合稱東、西「二府」。

「三司」(戶部、鹽鐵、度支)主管財政,號稱「計省」,長官為「三司使」,號稱「計相」,地位略低於「二府」。

二府三司各自獨立,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構成最高輔政機關。

11樓:匿名使用者

二府:中書門下、樞密院,

三司:度支、鹽鐵、戶部。

12樓:匿名使用者

宋代為了加強對內控制,以掌管政務的中書門下(政事堂、東府)和掌管軍事的樞密院(西府)共同行使行政領導權,並稱為「二府」,為當時最高國務機關。

北宋稱鹽鐵、戶部、度支為三司,其長官稱「三司使」,掌管統籌國家財政之事,

北宋的二府三司制具體指什麼

13樓:匿名使用者

二府:以掌管政務的中書門下(政事堂、東府)和掌管軍事的樞密院(西府)並稱「二府」

三司:北宋稱鹽鐵、戶部、度支為三司,其長官稱「三司使」,

14樓:志向遠大

軍政兩府,又稱東西兩府。三司是指鹽鐵、戶部、度支

北宋 二府三司是具體什麼

15樓:鼕鼕比

二府: 西漢丞相與御史府並稱「二府」,亦稱「兩府」。成帝時罷御史大夫,改置司空,其名廢。

宋代為了加強對內控制,以掌管軍事的樞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務的中書門下(政事堂、東府)共同行使行政領導權,並稱為「二府」,為當時最高國務機關。又明清時對府「同知」的別稱,即第二知府之意。 三司:

東漢稱太尉(大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司,唐以御史大夫、中書、門下為三司。《新唐書·百官志》雲:「凡冤而無告者,三司詰之。

」五代、北宋稱鹽鐵、戶部、度支為三司,其長官稱「三司使」,掌管統籌國家財政之事,元豐後廢。金以戶部之勸農、鹽鐵、度支為三司,貞佑時廢。明代以各省之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稱三司。

清末以各省之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提學使司合稱三司。 在宋代,雖然三省名義始終存在,但是已經混同為一省。同時由於樞密院、三司的設立,宰相的軍權、財權被剝奪,三省制度名存實亡。

宋代官制「有官、有職、有差遣: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別為差遣以治內外之事。其次又有階、有勳、有爵。

故士人以登臺閣、升禁從為顯宦,而不以官之遲速為榮滯;以差遣要劇為貴途,而不以階、勳、爵邑有無為輕重。」(《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不但宰相為臨時職務,天下無官不為臨時職務,至於「非奉別敕,不得治本官事」。

按《宋會要·職官》「中書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併為正宰相。」但實際上,有以侍中銜出任宰相職務的現象、卻沒有以中書令銜出任為宰相者,中書令與尚書令一樣,都是榮譽頭銜。其他皆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

(《古今源流至論》後集卷二《三省》:「國初三省長官第為空名,惟侍中有真拜者。」) 宋代通常二相併任,較唐朝時少了許多。

也有獨相一人或三相併置的。三相併置時,以昭文館大學士為首相,次相監修國史,末相兼集賢殿大學士。二相併任的,首相併兼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神宗元豐改制時,盡廢差遣職。以三省長官任宰相,諸官均以本官治事。以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官高不便輕授。

遂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左僕射例兼門下侍郎,為門下省長官;右僕射例兼中書侍郎,為中書省長官。 政和二年,廢尚書令,改侍中為左輔、中書令為右弼,皆虛其位;並改左僕射為太宰,右僕射為少宰,仍兼中書、門下兩省侍郎。

靖康元年,復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三省長官名稱皆依元豐官制。 南渡後,凡事力圖復太祖、太宗舊制。建炎三年,尚書左、右僕射皆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中書與門下二省為中書門下。

孝宗幹道八年,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廢侍中、中書令、尚書令虛稱,遂為定製。

宋朝的「二府三司」指的是哪二府哪三司

西漢丞相與御史府並稱 二府 亦稱 兩府 成帝時罷御史大 國學管理夫,改置司空,其名廢。宋代為了加強對內控制,以掌管政務的中書門下 政事堂 東府 和掌管軍事的樞密院 西府 共同行使行政領導權,並稱為 二府 為當時最高國務機關。中書門下的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樞密院的長官即樞密使,地位略低於相。又明清時對府...

明代的三司會審指的是什麼呢?「三司會審」指哪三司?

明代的三司會審就是一種審判的制度,由刑部 大理寺和都察院對一些重要案件進行審理,所以叫三司會審的。指的是審判制度,有人犯了法,需要經過三個部門稽核,才能把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瞭解清楚結案。指的是一種審判的制度,主要是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進行審理,所以叫三司會審。指的是三個部門的審案,有人犯了錯,要經...

二胺化肥是什麼肥,尿素 二胺 化肥分別指什麼?它們有什麼區別?

磷酸二銨又稱磷酸氫二銨 dap 是含氮磷兩種營養成分的複合肥。呈灰白色或深灰色顆粒,比重1.619,易溶於水,不溶於乙醇。有一定吸溼性,在潮溼空氣中易分解,揮發出氨變成磷酸二氫銨。磷酸二銨是一種高濃度的速效肥料,適用於各種作物和土壤,特別適用於喜氮需磷的作物,作基肥或追肥均可,宜深施。產品物理性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