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 狄 蠻 夷分別指的是哪些民族

2022-01-05 05:40:59 字數 5853 閱讀 9569

1樓:匿名使用者

那是古代對少數民族的蔑稱,即:「南蠻、北夷、東羌、西狄」不是戎!即:南方的是蠻人,北方的是夷人,東方的是羌人,西方的是狄人!漢人在中原。

2樓:匿名使用者

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春秋時居民中有華夏和戎、狄、蠻、夷的區分。各諸侯國經濟文化上較先進而自稱

華夏,他們把較為落後的小國或部稱之為戎、狄、蠻、夷。不少戎、狄、蠻、夷和華夏

錯雜在一起的。

戎和狄主要分佈在今黃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區。北戎、山戎分佈在今河北和遼寧

等地。姜戎、陸渾之戎本在今甘肅一帶,後來被迫遷徙到今豫西。在周的南面有揚拒、

泉皋、伊洛之戎。魯的西境也有戎人。在衛都的城牆上可以望見戎人的村落。晉國的周

圍都是戎狄人,故《左傳》說:「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

狄分為白狄、赤狄和長狄。白狄在今陝西一帶。赤狄中分佈在今晉東南一帶。長狄

之名見於《左傳》,具體情況不詳。

夷分佈在今山東、安徽、江蘇北部一帶。萊夷在齊的東面,淮夷分佈在淮河中下

遊。《左傳》中提到東夷,《論語》中提到九夷,大約都是居住在今山東一帶的夷人。

見於《左傳》的小國介和根牟,即東夷人所建立。諸夷中以淮夷為最強大,並不斷和魯

發生衝突。淮夷還參加楚主持的盟會,又隨楚伐吳。萊夷和齊是世仇,《左傳》中齊伐

萊的記載甚多,最後為齊所滅。

群蠻和百濮居於楚之南。楚與晉戰於鄢陵,蠻人也出兵隨楚。濮在江漢之南,或說

在今雲南一帶。

據古書記載,戎狄多為「披髮左衽」。《左傳》說姜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

不通,言語不達。」生活習慣、禮俗、語言的差異,把戎狄和華夏區分開來。但戎人中

有姜姓、姬姓之戎,顯然他們和周人本為同族人,只是出於歷史或文化的原因,使他們

分道揚鑣。儘管戎狄和華夏在文明程度上有差距,但這對彼此交往並無太大妨礙,如周

王曾娶狄女為後,晉獻公、文公都娶戎族女子為妻。

春秋早期,戎狄勢力很盛,中原華夏諸小國受其威脅較嚴重,即使晉、齊等大國也

經常要遭到戎狄的侵襲。從春秋中期開始,華夏各國有了較大發展,特別是通過稱霸而

相互聯合,增強了對戎狄的防禦能力,不少的戎狄漸被華夏所征服。赤狄、白狄大部分

為晉所滅,齊滅萊夷,秦滅西戎,楚國吞併數量甚多的蠻人或濮人的小國。由於各族長

期和華夏聚居在一起,不斷相互影響,文化禮俗等方面的差別日趨減少。到春秋末年,

原來散居於中原各地的戎狄蠻夷差不多都已和華夏融合在一起了

夷蠻戎狄的民族指哪些?

3樓:渾不知

南蠻北夷東狄西戎

先秦時期居於我國南部的少數民族統稱為「南蠻」。他們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稱呼。夏朝時稱卉服島夷、有苗、三苗、和夷、裸國;商時有荊蠻、庸、濮、蜀、髳、微、越;周朝時稱荊蠻、荊越、揚越、百越、閩、庸、百濮、巴、蜀、僬僥。

南蠻的民族成分相當複雜,大體可分為百越;百濮與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佈於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百濮族系分佈於今湖南、貴州一帶,巴蜀族系分佈於今四川、重慶一帶。現今南方的少數民族大多由南蠻民族演變而來。

南蠻的歷史關係

南蠻的民族成分相當複雜,大體可分為百越、百濮與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佈於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百濮族系分佈於今湖南、貴州一帶,巴蜀族系分佈於今四川、重慶一帶。現今南方的少數民族大多由南蠻民族演變而來。

值得注意的是:西蜀三星堆文明與南蠻是同一個祖先——祝融(燭龍)。

遠古東方部落稱為夷,而東夷作為一個名詞則來自於周代,因為周室相對於東方諸夷部落來自於西部,但是後來這個詞被史學界統一用來借指史前中國生活於今山東,淮河地區,活動在今泰山周圍的被稱為夷的眾多部落、方國的一個名詞範疇,詞義性質從地理名詞轉變成對中國文化起源領域意義上的文化淵源性質的名詞。東夷,即東邊的夷人,「夷」,古山東話中音同「人」,原意為「一人負弓」(《說文解字》),與華是同位語。東夷作為一個名詞則來自於周代,周人為了記述歷史就把中原以東的眾部落稱為東夷,事實上他們只有一個部落自稱為「夷」,後來這個詞被史學界統一用來借指史前中國生活於今山東,淮河地區,活動在今泰山周圍的被稱為夷的眾多部落、方國的一個名詞範疇。

在漢時朝鮮,日本也被稱為東夷。東夷文明作為華夏文明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有人認為嶽石文化(距今約2023年),是東夷文明。

東夷的起源與分佈

鑑於廣大的東亞原始人已經在先前的冰期(距今7萬年,第四紀晚更新世冰期)中全部死光,一部分黃人奔向印度恆河流域、又移向東南亞、接著佔據中國南部、進而渡過長江黃河、一直到達渤海,沿途次第形成南亞-南島、百越(壯侗或泰老)部落,為南亞人種。另一部分黃人向東進入黃河流域,形成阿爾泰部落,其中游牧在河套和黃土高原的為突厥群,遊牧在河北平原為蒙古群,遊牧在環渤海和朝鮮半島的為通古斯群,均為北亞人種。

一部分百越渡淮河北進,其中的三苗部落佔領河南平原,其餘部落與通古斯融合為新的民族(東夷),韓民族就是東夷的一支;

夷的族稱,今所見為當時確證的,以甲骨卜辭關於屍(夷)方的記錄為最早;古籍記載則夏代的東方已有眾多夷人的方國部落。《後漢書·東夷傳》說:「夷有九種,曰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鳳夷、陽夷。

」這九種夷都見於古本《竹書紀年》關於夏朝與東方諸夷關係的記載。實際上,「九」僅言其多,不必拘泥於九種。《竹書紀年》所載,夏代還有淮夷、藍夷;《尚書·禹貢》記載兩河之間的冀州有鳥夷(一作島夷,字形近似致誤);青州在泰山以東至海有嵎夷、萊夷;青州南部至淮河有淮夷;淮南與淮海之間揚州也有鳥夷(一作島夷)。

《禹貢》成書於戰國,或亦儲存了夏代民族的名稱。

甲骨卜辭對於商朝東方與東南方的夷人,寫作「」方和「」「」方。前者像人側立之形,釋為「人方」,後二者均像人蹲踞之形,與夏人危坐不同,釋為「屍方」。甲骨文學界認為作為族稱,兩者都是夷的假借字。

然而有的學者認為「人方」指商東南方淮水流域靠海一帶和山東半島靠海一帶;有的學者認為人方與屍方是同一稱謂的不同寫法,都是指商東方與東南方的諸夷。郭沫若先生說:「屍方當即東夷也。

徵屍方所至之地有淮河流域者,則殷代之屍方乃合山東之島夷與淮夷而言。」

西周金文才正式出現了「東夷」的稱謂。在整個西周時期,東方諸夷都是周王朝的勁敵。文獻記載周對東方的戰爭,不同時期出現了東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稱謂,這些稱謂,實際上反映了周王朝不同時期對東方勁敵用不同地理方位概括。

西周前後兩三個世紀觀念上的變化,造成了現在研究工作辨析的困難。學術界對西周時期東夷、淮夷、南淮夷到底指哪些地區的部落與方國,有著不同的看法。

據張懋鎔《西周金文所見東夷、淮夷、南夷、南淮夷比較表》統計,西周早期僅見有「東夷」,周公、成王東征的物件金文中記載都概稱為東夷,而《史記·周本紀》說:「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姑。」《魯周公世家》說:

「管、蔡、武庚等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寧淮夷東土。」周公,成王東征雖涉及淮夷,而主要是在山東省境,此為東夷起源的地區,也是夏、商時東方諸夷的核心地區。

金文為當時實錄,西周早葉以東夷概稱東方諸夷部落與方國,而淮夷包括即在其中。

周公,成王東征以後,今山東省境內的東夷勢力一蹶不振,且周王朝封大公於齊,封周公子魯以鎮東方。到西周中葉淮夷在淮河地區興起,成為東夷中勢力最強的一支。據上引張懋鎔的《比較表》第二欄,西周中期金文只見有淮夷,反而不見東夷的記錄。

說明成康以後,周王朝與東方諸夷的關係,主要對手是淮夷,因而又以淮夷概稱東方諸夷部落與方國了。文獻記載多為後世追敘,關於周公、成王東征的記載,蓋成於成康以後,所以依週中期的觀念,反以淮夷概稱東夷了。

到了西周晚葉,夷王時期《禹鼎》復見淮夷與東夷並舉,而淮夷居前;厲王時器《鍾》又有南夷與東夷並見,而南夷居前。周晚葉的南淮夷、東夷各指哪些地區的部落與方國,可在東夷與西周的關係中去辨析。總之,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文獻中關於東夷的軍事活動已涉周雒邑畿甸地區,然而其分佈範圍,都沒有超出海岱與淮河流域。

秦漢以後的東夷,主要是指先秦的東北夷,又將倭人列於其中,是泛指東方的民族和國家,與先秦東夷在地區與民族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區別。

先秦的東北夷,包括肅慎,息慎同音異譯。

「北狄」的稱謂最早起始於周代,周人自稱「華夏」,便把華夏周圍四方的族人,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以區別華夏。「北狄」是古代華夏族人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

春秋中葉以後,狄與戎在地域上有明顯的不同,但整個春秋時期,乃至戰國中葉以前,戎狄仍往往混稱,有些部落仍兼有戎與狄兩種稱號。這種情況以及春秋北狄諸部的姓族,陝北、山西、河北諸地的戎狄文化遺存,都說明春秋時期的戎與狄只是地域分佈有明顯區分,族類卻比較接近。

進入戰國,他們主要部分已經華夏化,也有一部分當胡人南下後已融入胡人之中,成為匈奴的重要**之一。

狄作族稱,《春秋》所記始於春秋中葉,但《國語·鄭國》於西周末已有狄的記載。這是中原諸夏對北方一些部落與國家的稱呼,不是他們的自稱。

狄的本義,王國維先生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斷定,是由「遠」與「剔除」的含義,「後乃引申之為驅除之於遠方之義」。此外,狄還有強悍有力,行動疾快等含義。《爾雅·釋獸》說:

「麋、絕有力,狄」,邢昺《疏》:「絕異壯大有力者,狄。」《禮記·樂記》說:

「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鄭玄《注》:「狄、滌,往來疾貌也。

」春秋初,在秦、晉、鄭、衛、邢等國以北,即今陝北及山西、河北兩省的中部與北部,有許多強悍有力的部落,是對中原諸夏的威脅,但當時仍與西戎及伊洛地區之戎統一稱為戎,只在方位上稱為北戎。至春秋中葉,出現了稱上述地區各部落為狄的記載,因其在北,稱為北狄。在狄的族稱出現以後差不多100年間,又出現了赤狄、白狄、長狄等許多稱號。

戰國晚葉,胡人興起,匈奴最為強大。胡人以東有東胡,胡人以北有丁靈。戰國末年及秦漢以後中國古代所稱北狄,都是指胡人、東胡族系各民族。

其中丁靈及以後鐵勒、敕勒等譯名,都在語音上可以與狄相通。但丁靈、鐵勒、敕勒是對這些民族的漢語譯名,狄是中原諸夏對北方民族的稱呼,兩者語源不同,含義也不一樣。

春秋時期北狄與羌戎族類相近,而戰國末年及以後北狄指胡人、東胡族系,與羌戎屬完全不同的族系。漢武帝採取「隔絕胡羌」的政策以及趙充國在湟中屯田以制諸羌的舉措,說明西漢時對羌與胡已經明確加以區分,但《史記》、《漢書》卻沒有為諸羌立傳,羌人的祖源與史蹟僅附在《匈奴傳》中敘述,《後漢書》有《西羌傳》。直到現在,在一些民族史的論著中,仍往往未能真正把春秋時期的北狄,與戰國末及秦漢以後以胡人、東胡族系稱為北狄這兩者之間在族系與歷史淵源方面劃分清楚。

然而把兩者加以區分,對研究羌戎和北狄的歷史與考古都是重要的。

西戎 一、古代族名:古代華夏族人對西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西戎的稱謂最早來自於周代,周人自稱「華夏」,便把華夏周圍四方的人,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以區別華夏,在周人興起時,西戎仍是在隴濟及涇洛一帶遊牧的鬼戎,其實也是許多部落的總名,並且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稱。古公亶父在豳時,「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詩·大雅·綿》歌泳古公亶父在周原築城,混夷遠遁。但周原的戎患仍很嚴重。

《詩·小雅·采薇·序》說:「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獫狁之難」,《采薇》有「靡室靡家,獫狁之故」,「豈不見戒,獫狁孔棘」等句,《孟子·梁惠王》下甚至說:「太王事薰鬻,文王事昆夷。

」文王經過征服與爭取,戎狄「莫不賓服,乃率西戎,徵殷之叛國以事紂」。實際上打著商王的旗號對周圍各部落與方國的兼併,有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為滅商準備了條件。

鬼戎的「戎」是周人加的蔑稱,其它如薰育、薰鬻、昆夷(夷也是諸夏所加)、綿夷、串夷、畎戎、大戎、獫狁,實際上是同一稱呼不同時期不同的譯寫,王國維先生指出這些不同稱謂:「餘謂皆畏與鬼之陽聲……故鬼方、昆夷、薰育、獫狁,自系一語之變,亦即一族之稱。」此一族不是一個部落,而是有相同族稱的族群,他們已進入階級社會,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權,在戰爭中各部落也許有一定的結盟統一號令。

殷墟卜辭已出現「戎」字,是否作族稱,還要進一步研究。「羌」或「氐羌」則在商代已作為族稱,而且羌還用作對西方各族的通稱。

確定地以戎作為族稱始於周人,在滅商以前,主要用來稱呼周原附近與周為敵的各部落,其勁敵集中於周原以西隴山地區,故稱為西戎。滅商以後,為表示對商的敵愾,稱之為「戎殷」或「戎衣」。至西周中葉,徐為西周東方勁敵,雖明屬東夷,仍往往稱之為「徐戎」,此稱延續到春秋戰國。

自春秋時起,「戎」還偶而與「華」並稱為「華戎」。這些都是以戎作為對所有非華夏各族的泛稱。至於「西戎」,在西周到戰國,主要是指氏羌系各部落,秦漢以後,整個中國古代,狹義即指氐羌諸部,廣義則包括中國西部各民族。

遊戲手柄裡,RS,RT,LT,LS分別指的是哪些按鈕

rt是右下 rb是右上 lt是左下 rt是右下 ls是左搖桿 rs是右搖桿 遊戲手柄是一種常見電子遊戲機的部件,通過操縱其按鈕等,實現對遊戲虛擬角色的控制。遊戲手柄的標準配置是由任天堂確立及實現的,它包括 十字鍵 方向 abxy鍵 動作 亦有硬體生產商使用不同方法標記,但排列分大體相同 選擇及暫停鍵...

五證指的是哪些證,五證分別指的是那五證?

一 五證指的是哪些證。1 五證如下,購房者準備購房簽訂購房合同時,務必查驗開發商的安全許可證 1 國有土地使用證 2 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3 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4 建設工程施工許可證 5 商品房預售許可證。2 法律依據 城市商品房預售管理辦法 第六條。商品房預售實行許可制度。開發企業進行商品房預售...

潮州舊八景 新八景分別指的是哪些景點

1.潮州舊八景 鱷渡秋風 西湖漁筏 金山古鬆 北閣佛燈 韓祠橡內木 湘橋春漲 鳳凰時雨 容龍湫寶塔。2.潮州新八景 濱江紅棉 廣場燈影 坊街亭韻 淡浮水墨 綠島晴嵐 桑浦禪泉 鳳凰天池 柘林漁火。相關介紹 潮州八景舊時有內外之分,內八景是指於古城街巷之間,而外八景則指城外韓江兩岸。由於城市建設的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