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趙國滅亡的原因,趙國為什麼滅亡

2021-12-23 11:29:28 字數 4977 閱讀 4172

1樓:青妍知識屋

1、滅亡原因

首先是政治上改革的不徹底。秦在商鞍改革後, 出現了一批富有才幹、辦事效事高的官吏來治政,使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鄉邑大治」,一躍而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為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趙國也曾有兩次較大的改革。

趙烈侯時,趙國以相國公仲連任用荀欣等賢才進行改革,「選練舉賢,任官使能」,「節財儉用,察度功德」,選拔賢才當官。趙武靈王時也進行了重大改革,使趙國的國力又大大增強。但趙國並未從根本上廢止貴族政治,宗親對趙國的政治仍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在趙武靈王的改革之中, 最終取得了以公子成為首的貴族集團的支援才得以進行。面在長平之戰前,就是否接受馮亭所獻上黨之地,趙孝成王也是和他的叔叔平陽君、平原君等族人商議才定下決策的。所以趙國百姓都明白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中,國君是隻相信其親族的。

腹擊就曾說: 「主雖信臣,百姓皆曰:『國有大事,擊必不為用」。

2、國家簡介

趙國(前403年 至 前222年),是戰國時期華夏族(漢族別稱)在中國北方建立的一個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

國君嬴姓趙氏,為商朝名臣飛廉(蜚廉)之後,原為趙侯。於公元前325年稱趙王(按照周禮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但楚、吳、越三國的君主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稱王,到了戰國各大強國的國君相繼稱王)。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封趙烈侯趙籍為諸侯立國。

趙國全境東北與東胡和燕國接界,東與中山及齊國接界,南與衛、魏、韓三國交錯接界,北與樓煩、林胡接界,西與韓、魏兩國交錯接界。國都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前425年遷中牟(今河南湯陰縣),前386年趙敬侯遷到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在邯鄲定都長達一個半世紀。公元前222年,滅於秦國。

公元前208年,趙歇重建趙國,定都信都,數年後為漢將韓信所滅。

2樓:

首先是政治上改革的不徹底。秦在商鞍改革後, 出現了一批富有才幹、辦事效事高的官吏來治政,使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鄉邑大治」,一躍而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為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趙國也曾有兩次較大的改革。

趙烈侯時,趙國以相國公仲連任用荀欣等賢才進行改革,「選練舉賢,任官使能」,「節財儉用,察度功德」,選拔賢才當官。趙武靈王時也進行了重大改革,使趙國的國力又大大增強。但趙國並未從根本上廢止貴族政治,宗親對趙國的政治仍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在趙武靈王的改革之中, 最終取得了以公子成為首的貴族集團的支援才得以進行。面在長平之戰前,就是否接受馮亭所獻上黨之地,趙孝成王也是和他的叔叔平陽君、平原君等族人商議才定下決策的。所以趙國百姓都明白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中,國君是隻相信其親族的。

腹擊就曾說: 「主雖信臣,百姓皆曰:『國有大事,擊必不為用」。

趙國政治的落後,還表現在法令不行,賞罰不明。與秦國變法之後,百姓大治,令行禁止,形成鮮明的對照。秦始皇的父親子楚曾在趙國作人質,後逃回秦國。

「趙欲殺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趙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尋常百姓也時常違犯法令。

趙地「人民矜懻忮,好氣,任俠為奸」。「自全晉之時固已患其驃悍,而武靈王益厲之」。所以韓非批評道:

「趙氏,**之國也,雜民之所居也。其民輕而難用,號令不治,賞罰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盡其民力,彼固亡國之形也」。

趙國自立國之初,就無法解決好國君繼承人的問屬,致使預立的國君地承人因與宗親爭位,而多次發生內亂。公元前386年,即趙敬侯章元年,即趙敬侯即位的第二年,趙公子朝為爭位,起兵叛亂,失敗後逃奔魏國,勾引魏軍襲擊邯鄲,沒有得逞。公元前374年,趙公子勝與成侯爭立,又進行叛亂。

公元前350年,趙成侯逝世,公子緤又與太子語爭立。緤敗投奔韓國。公元前347年,趙公子範又叛亂襲擊邯鄲,不勝而死,這些內亂和內戰,也嚴重削弱了趙國的力量。

對趙國損失巨大的事件則是沙丘宮變。趙武靈王是一位改革家,也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他在位期間, 針對趙國的衰弱進行了以「胡服騎射」為中心的軍事改革,滅中山、擊三胡,易服入秦,偵探敵情,如果他繼續領導趙國的軍事活動,趙國可能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但由於他在對長子章與太子何分封及繼承問題上的錯誤,致使他在沙丘宮變中被餓死,一場內亂又使趙國受到重大損失。

趙國頻繁的內亂,使其各項發展方略受到影響, 人力、物力諸方面損失頗多,這也是導致趙國最終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時,戰國末期趙國曾遭受兩次大的自然災害: 公元前231年,趙國發生大**,自樂徐(今河北滿城西北)以西,北至平陰(今山西陽高東南),大部分建築物都倒塌損壞,地面裂開的口子東西有一百三十步長。公元前230年,趙國又遭受大旱,糧食絕收。

這兩次災難給趙國無疑是雪上加霜,加建了趙國的滅亡。

趙王用人不當,也是導致滅亡的重要原因。例如,名將廉頗成功地遏止了秦國的進攻,但昏饋的趙王在緊要關頭撤換廉頗,改以誇誇其談的趙括為將,終於導致長平之敗。廉頗奔魏後,趙王派使者探視廉頗。

「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 被甲上馬,以示可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但趙使者受了廉頗的仇人、趙王寵臣郭開的賄賂,惡意詆譭廉頗,謊稱其「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 頃之三遺矢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受了欺騙,認為廉頗已老,就不再召還,致使一代名將客死他鄉。

在趙國抗擊滅趙秦軍的關鍵時刻,趙王又聽信郭開的讒言,殺死名將李牧,加速了趙國的失敗與滅亡。

3樓:亞瑟王的騎士

長平一戰元氣大傷,步騎損失巨大,邯鄲城防衛空虛,將領失去過半,軍械糧草嚴重不足,秦軍多次趁勝機攻趙,趙軍失西部大量城池,逐漸落了下風,邯鄲之戰力挫秦軍,但秦與燕達成聯盟,趙被秦燕夾擊,趙秦交兵,燕軍趁機出兵攻伐代地,趙糧草不如秦軍充足,難以與秦軍對峙,良將李牧為奸相郭開害死,軍心動搖,趙軍邊軍主力被殲滅,秦軍攻入邯鄲,俘趙王。

4樓:匿名使用者

藺相如早就去世了,趙國有名將而不能用,長平一戰趙國實力大損,後期雖還有李牧抗,但攤上個昏君,李牧也不得善終。總體來說,趙國滅亡在於決策層的決策失敗。對攻守之勢的誤判,正和後來岳飛一樣,一個是當守不守,一個是當進不進。

5樓:匿名使用者

趙國積貧積弱,腐敗無能,還有就是外因,敵對國家強大。

趙國為什麼滅亡

6樓:

前229年,秦攻趙國,趙幽繆王派李牧、司馬尚率軍抵抗。秦將使用反間計使幽繆王殺李牧、司馬尚。秦將王翦於是率大軍攻趙,突破井陘口,攻陷邯鄲,俘虜了趙幽繆王。

趙嘉逃到代城稱代王,前226年曾與燕軍合兵於易水之西會戰秦軍,戰敗後迫使燕王交出太子丹。前222年秦軍滅代,俘虜趙嘉,趙國亡。

趙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國君嬴姓趙氏,為商朝名臣飛廉(蜚廉)次子季勝之後,原為趙侯。朔子趙武於晉平公十二年(前546年)為晉國正卿,趙武傳趙景叔,趙景叔傳趙鞅,即趙簡子(前518年—前458年),趙簡子傳趙襄子(前457年—前425年)。

7樓:王御風行

趙國滅亡的原因

趙國自「三家分晉」建國後,有過強盛的時期,但終為強秦所滅,從其本國情況看,滅亡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政治上改革的不徹底。秦在商鞍改革後, 出現了一批富有才幹、辦事效事高的官吏來治政,使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鄉邑大治」,一躍而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為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趙國也曾有兩次較大的改革。

趙烈侯時,趙國以相國公仲連任用荀欣等賢才進行改革,「選練舉賢,任官使能」,「節財儉用,察度功德」,選拔賢才當官。趙武靈王時也進行了重大改革,使趙國的國力又大大增強。但趙國並未從根本上廢止貴族政治,宗親對趙國的政治仍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在趙武靈王的改革之中, 最終取得了以公子成為首的貴族集團的支援才得以進行。面在長平之戰前,就是否接受馮亭所獻上黨之地,趙孝成王也是和他的叔叔平陽君、平原君等族人商議才定下決策的。所以趙國百姓都明白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中,國君是隻相信其親族的。

腹擊就曾說: 「主雖信臣,百姓皆曰:『國有大事,擊必不為用」。

趙國政治的落後,還表現在法令不行,賞罰不明。與秦國變法之後,百姓大治,令行禁止,形成鮮明的對照。秦始皇的父親子楚曾在趙國作人質,後逃回秦國。

「趙欲殺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趙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尋常百姓也時常違犯法令。

趙地「人民矜懻忮,好氣,任俠為奸」。「自全晉之時固已患其驃悍,而武靈王益厲之」。所以韓非批評道:

「趙氏,**之國也,雜民之所居也。其民輕而難用,號令不治,賞罰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盡其民力,彼固亡國之形也」。

趙國自立國之初,就無法解決好國君繼承人的問屬,致使預立的國君地承人因與宗親爭位,而多次發生內亂。公元前386年,即趙敬侯章元年,即趙敬侯即位的第二年,趙公子朝為爭位,起兵叛亂,失敗後逃奔魏國,勾引魏軍襲擊邯鄲,沒有得逞。公元前374年,趙公子勝與成侯爭立,又進行叛亂。

公元前350年,趙成侯逝世,公子緤又與太子語爭立。緤敗投奔韓國。公元前347年,趙公子範又叛亂襲擊邯鄲,不勝而死,這些內亂和內戰,也嚴重削弱了趙國的力量。

對趙國損失巨大的事件則是沙丘宮變。趙武靈王是一位改革家,也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他在位期間, 針對趙國的衰弱進行了以「胡服騎射」為中心的軍事改革,滅中山、擊三胡,易服入秦,偵探敵情,如果他繼續領導趙國的軍事活動,趙國可能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但由於他在對長子章與太子何分封及繼承問題上的錯誤,致使他在沙丘宮變中被餓死,一場內亂又使趙國受到重大損失。

趙國頻繁的內亂,使其各項發展方略受到影響, 人力、物力諸方面損失頗多,這也是導致趙國最終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時,戰國末期趙國曾遭受兩次大的自然災害: 公元前231年,趙國發生大**,自樂徐(今河北滿城西北)以西,北至平陰(今山西陽高東南),大部分建築物都倒塌損壞,地面裂開的口子東西有一百三十步長。公元前230年,趙國又遭受大旱,糧食絕收。

這兩次災難給趙國無疑是雪上加霜,加建了趙國的滅亡。

趙王用人不當,也是導致滅亡的重要原因。例如,名將廉頗成功地遏止了秦國的進攻,但昏饋的趙王在緊要關頭撤換廉頗,改以誇誇其談的趙括為將,終於導致長平之敗。廉頗奔魏後,趙王派使者探視廉頗。

「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 被甲上馬,以示可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但趙使者受了廉頗的仇人、趙王寵臣郭開的賄賂,惡意詆譭廉頗,謊稱其「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 頃之三遺矢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受了欺騙,認為廉頗已老,就不再召還,致使一代名將客死他鄉。

在趙國抗擊滅趙秦軍的關鍵時刻,趙王又聽信郭開的讒言,殺死名將李牧,加速了趙國的失敗與滅亡。

趙國為什麼被秦國滅了,趙國為什麼還是被秦國滅亡呢?

趙孝成王二十一年 公元前245年 卒,子趙偃繼位,是為趙悼襄王。悼襄王昏庸,廢有德行的太子趙嘉,而立素無德行的趙遷為太子。趙悼襄王在位九年卒,趙遷繼位,是為幽繆王。公元前229年,秦攻趙國,趙幽繆王派李牧 司馬尚率軍抵抗。李牧為趙傑出的將軍,曾經於公元前233年大敗秦軍於肥 今河北盧龍 因功而封武安...

戰國時期趙國什麼時候滅亡的,戰國時期趙國的官職級別及大小

實際上應該是公元前222年。因為公元前228年,秦軍攻破邯鄲,俘虜了趙幽穆王遷,但是趙國貴族卻又在代 今山西大同 立嘉為趙王 又稱為代王 代王嘉在位六年,秦軍滅代,趙國宗廟不繼。有些人之所以認為趙國被滅於公元前228年,是由於他們覺得邯鄲破滅之後趙國就不存在了,趙王嘉的政權應該叫代國。若是按照這種說...

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為什麼還是滅亡啦呢

在歷史的大潮流下,個人的作用是渺小的,當時最強大的是經過商鞅變法後人才濟濟的秦國,建議你可以去看看電視連續劇 大秦帝國 有和用是兩個概念,何況秦國人才更多.趙國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為什麼還是滅亡啦呢 趙王嫌廉頗太老,而且他性格直率,很容易發生衝突,藺相如在的時候還有人為他辯護,現在藺相如去世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