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趙國什麼時候滅亡的,戰國時期趙國的官職級別及大小

2021-12-23 18:38:39 字數 4920 閱讀 7288

1樓:匿名使用者

實際上應該是公元前222年。

因為公元前228年,秦軍攻破邯鄲,俘虜了趙幽穆王遷,但是趙國貴族卻又在代(今山西大同)立嘉為趙王(又稱為代王)。代王嘉在位六年,秦軍滅代,趙國宗廟不繼。

有些人之所以認為趙國被滅於公元前228年,是由於他們覺得邯鄲破滅之後趙國就不存在了,趙王嘉的政權應該叫代國。若是按照這種說法的話,那豈不是燕國的滅亡應該在公元前226年了?因為公元前226年秦軍就攻破了薊城,燕王喜逃亡遼東,公元前222年,秦破遼東。

那後來的燕國難道也叫做遼東國?

其實公元前228年之後的趙國稱為代就像魏國稱樑(都城遷往大梁),韓國稱鄭(都城遷往鄭)是一個道理,趙王嘉是趙悼襄王的嫡長子,他的手下全是趙國貴族,所以他的國家只能是趙國。

附註:歷史上的代國在春秋時期存在過,是白狄所建,後來被趙武靈王消滅,公元前228年的時候代只是趙國的一個城邑,趙王嘉的遷徙不過是趙國都城攻破,國君被俘後,新國君遷都的行為而已。我們不能因為這個國家都城被攻破,國君被俘虜就說國家滅亡了,歷史上這種事情太多

2樓:匿名使用者

直接原因是長平之戰。趙國罷免了良將廉頗,啟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結果一戰被坑殺掉40萬士兵,元氣大傷,後來又一錯再錯,中了敵人的計謀,錯殺了李政。

但根本原因還是六國不明時勢。在他們還活在諸侯爭霸、你攻我伐的氛圍中時,秦國卻無時無刻都沒忘記東擴事業。經過秦國幾十代國君努力,通過商鞅變法,秦國已經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此時他已將統一天下作為己任,已將六國同時劃在了自己的黑名單中。而此時的六國卻沒什麼作為,依然得過且過,所以秦國滅他們很輕鬆。

不能說趙國腐敗,在秦統一六國時,趙國是他最強勁的敵人。其他六國還不如趙國呢,所以說趙國腐敗對趙國來說不公平,實在是秦國太強了,站在了歷史的前沿,率先走進了郡縣制,所以滅六國是必然趨勢,而且滅他們就如摧枯拉朽一樣簡單。

3樓:匿名使用者

228年 比魏國早一年滅亡 離統一隻有7年

戰國時期趙國的官職級別及大小

戰國時期趙國是如何衰落的?

4樓:匿名使用者

長平之戰 白起殺趙兵40餘萬 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去查查長平之戰的資料就可以

5樓:匿名使用者

趙括紙上談兵 坑趙軍40w

戰國時期趙國的都城在**?

6樓:利利淺侃

趙國的都城有過三個遷移,先是在晉陽,再是在中牟,最後是在邯鄲。這三個地方中,晉陽在今天的太原一帶,中牟在河南鶴壁一帶,邯鄲在今天河北邯鄲附近。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趙國都城由北向南遷移了很長的距離。

那麼趙國為什麼要進行這麼長距離的遷都呢?

這是趙國的開國君主們的意思。

在三晉分家時,趙國佔領的是晉國北部地區,差不是現在的山西中部與北部地區,這些地方山地較多,不太利於農業發展。所以當時趙國的君主都希望能佔有更多的中原地區,那裡的肥沃的大片土地。

趙國從晉陽遷都到中牟,其原因在於趙國公族的以中原文明為貴的思想,不願意偏居於北方戎狄雜處的地方。中牟經過趙國君主幾代經營,又成為一個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之地。

從中牟遷都到邯鄲是起於一起叛亂,叛亂的公族勢力盤踞在中牟,外面又有魏國勢力相呼應,這讓趙國國君感到不安全,就把都城遷到了邯鄲,邯鄲的其獨特的地理條件。它背靠太行山,南臨漳河,交通非常發達。經過幾代經營,邯鄲果然成為了天下之通衢,匯合了各地的商貿活動。

趙國都城的南遷,在中原地區引起了極大的反應。一些小國,如衛國等,整日憂心,史載衛人出城撿柴禾,都不敢抬眼看一下趙國的都城。趙國非常輕鬆地佔領了衛國的73個城邑。

然而更為嚴重的反應在於其他大國的行動。趙國是中原大地上的後來者,在他之前,魏國與齊國已經有相當牢固的存在。趙國把都城遷到中原,引起了這些大國之間的競爭。

魏惠王即位之初,發生了內亂,趙國與韓國聯合進攻魏國,一度將事個魏都控制起來。這時趙韓兩國對如何對待魏國發生分歧。韓國要把魏國分為兩部分,這樣形成的兩個國家都很小,就不會有大的威脅了;而趙國不同意把魏國分成兩部分,卻主張換一個君主。

結果誰也不服誰。趙國就先行退兵了,韓國無力獨自左右魏國政事,也被趕出了魏國。

後,也把都城從西部靠近秦國的安邑遷移到東部的大梁,也就是今天的開封一帶。這一來中原的戰事更加激烈了。魏惠王為了復仇,數次攻打趙國,將其都城邯鄲也攻了下來,史稱「邯鄲之難」。

然而魏趙兩國相攻,得利的卻是其他國家。齊國以孫臏為軍師,採取圍魏救趙的方法,大敗魏軍。從而趙魏兩國在中原的力量都受到了限制。

而秦國也趁機攻佔魏國,把老都城安邑也佔領了。可以說,不管是趙國還是魏國,都在逐鹿中原時沒佔到便宜,反而因為互相爭鬥,導致強敵的崛起。

中原戰場的果子不好吃,趙國認識到了這一點,於是開始調整自己的戰略。趙國也就不太積極介入中原地區的戰爭,它在邯鄲之南修建了長城,以抵禦各國的進犯。然而由於趙國佔有了衛國70多城,獲得利益相當大,魏齊等人就不願意他退出中原戰場,不斷進攻它。

而趙國就是不採取主動的反擊手段,甚至挖開黃河來阻攔敵軍。

與此同時,趙國發展戰略形成了根本性的轉變,他把目光重新投向了北方。在趙武靈王繼位後,他採取北進策略,將樓煩、東胡等族的區域歸入了自己的範圍,此外,他還率領士兵20萬經過五年作戰,把中山國滅亡,收入囊中。

通過北進策略的實施,趙國擴大了2000裡土地,國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了戰國晚期唯一可與秦兵單獨對抗的國家。

從趙國遷都的情況來看,它先是看到了中原富庶,所以搶到了一大塊土地,然而也付出了很大代價,邯鄲一度被攻破;眼看著中原戰爭的泥潭太深,趙國又堅持地執行了向南防守,向北擴張的策略,開闢了開闊的北方領土,使實力提高了一個層次。

7樓:飛喵某

戰國時期趙國的國都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後遷都中牟邑(今鶴壁),又遷至邯鄲(今河北省邯鄲),成侯時期又立邢為信都(邢臺)。

趙國的第一個都城為晉陽,位於現太原西南,地處太原盆地北端,農業條件優越。公元前425年,趙襄子死後傳位於其兄之子趙浣,為趙獻子,趙襄子之子趙恆子趙嘉驅逐趙獻子,遷都中牟。趙恆子於公元前424年死後,國人重新迎回趙獻子,仍以中牟為國都。

中牟,現位於河南省鶴壁市西部山城區一代,作為趙國國都僅有不到四十年時間,時間較短,影響也很小,很多人都不知道河南鶴壁曾經是趙國的國都,但中牟作為趙國國都期間,趙國正式獲得周王室的認可,成為諸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趙烈侯趙籍為諸侯,趙國正式建立。

趙國從中牟遷都邯鄲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內亂,公元前387年,趙敬侯即位,前386年,趙武公之子公子朝作亂,趙敬侯於是於遷都邯鄲,當然,更深層的原因可能是中牟相對當時趙國疆域來說太偏僻了,離齊國、魏國邊境也太近。

自公元前386年成為趙國國都,至前222被秦所滅,邯鄲作為趙國國都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

在邯鄲作為趙國國都期間,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軍事改革後成長為能與強秦抗衡的強國,邯鄲也成為當時中國北方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趙國還曾設別都信都,位於今邢臺市,設於趙成侯時期(前355年)。信都是趙國重要城市,趙魏之戰中,邯鄲淪陷,趙國以信都為基地堅守三年,收回邯鄲。秦末,趙國復國後就以信都為國都。

擴充套件資料:

趙國的都城有過三個遷移,先是在晉陽,再是在中牟,最後是在邯鄲。這三個地方中,晉陽在今天的太原一帶,中牟在河南鶴壁一帶,邯鄲在今天河北邯鄲附近。

趙國頻繁遷都的原因是趙國的開國君主們的意思。

在三晉分家時,趙國佔領的是晉國北部地區,差不是現在的山西中部與北部地區,這些地方山地較多,不太利於農業發展。所以當時趙國的君主都希望能佔有更多的中原地區,那裡的肥沃的大片土地。

趙國從晉陽遷都到中牟,其原因在於趙國公族的以中原文明為貴的思想,不願意偏居於北方戎狄雜處的地方。中牟經過趙國君主幾代經營,又成為一個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之地。

從中牟遷都到邯鄲是起於一起叛亂,叛亂的公族勢力盤踞在中牟,外面又有魏國勢力相呼應,這讓趙國國君感到不安全,就把都城遷到了邯鄲,邯鄲的其獨特的地理條件。

它背靠太行山,南臨漳河,交通非常發達。經過幾代經營,邯鄲果然成為了天下之通衢,匯合了各地的商貿活動。趙國都城的南遷,在中原地區引起了極大的反應。

一些小國,如衛國等,整日憂心,史載衛人出城撿柴禾,都不敢抬眼看一下趙國的都城。趙國非常輕鬆地佔領了衛國的73個城邑。

然而更為嚴重的反應在於其他大國的行動。趙國是中原大地上的後來者,在他之前,魏國與齊國已經有相當牢固的存在。趙國把都城遷到中原,引起了這些大國之間的競爭。

魏惠王即位之初,發生了內亂,趙國與韓國聯合進攻魏國,一度將事個魏都控制起來。這時趙韓兩國對如何對待魏國發生分歧。

韓國要把魏國分為兩部分,這樣形成的兩個國家都很小,就不會有大的威脅了;而趙國不同意把魏國分成兩部分,卻主張換一個君主。結果誰也不服誰。趙國就先行退兵了,韓國無力獨自左右魏國政事,也被趕出了魏國。

魏惠王站穩腳跟後,也把都城從西部靠近秦國的安邑遷移到東部的大梁,也就是今天的開封一帶。這一來中原的戰事更加激烈了。魏惠王為了復仇,數次攻打趙國,將其都城邯鄲也攻了下來,史稱「邯鄲之難」。

然而魏趙兩國相攻,得利的卻是其他國家。齊國以孫臏為軍師,採取圍魏救趙的方法,大敗魏軍。從而趙魏兩國在中原的力量都受到了限制。而秦國也趁機攻佔魏國,把老都城安邑也佔領了。

可以說,不管是趙國還是魏國,都在逐鹿中原時沒佔到便宜,反而因為互相爭鬥,導致強敵的崛起。

中原戰場的果子不好吃,趙國認識到了這一點,於是開始調整自己的戰略。趙國也就不太積極介入中原地區的戰爭,它在邯鄲之南修建了長城,以抵禦各國的進犯。

然而由於趙國佔有了衛國70多城,獲得利益相當大,魏齊等人就不願意他退出中原戰場,不斷進攻它。而趙國就是不採取主動的反擊手段,甚至挖開黃河來阻攔敵軍。

與此同時,趙國發展戰略形成了根本性的轉變,他把目光重新投向了北方。在趙武靈王繼位後,他採取北進策略,將樓煩、東胡等族的區域歸入了自己的範圍,此外,他還率領士兵20萬經過五年作戰,把中山國滅亡,收入囊中。

通過北進策略的實施,趙國擴大了2000裡土地,國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了戰國晚期唯一可與秦兵單獨對抗的國家。

從趙國遷都的情況來看,它先是看到了中原富庶,所以搶到了一大塊土地,然而也付出了很大代價,邯鄲一度被攻破;眼看著中原戰爭的泥潭太深,趙國又堅持地執行了向南防守,向北擴張的策略,開闢了開闊的北方領土,使實力提高了一個層次。

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之間的關係,有關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的背景

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是一對不折不扣的冤家。趙國作為秦國最強勁的對手之一,一直時時處處和秦國作對。而秦國也正是在戰國末期幹掉了趙國才得以統一中國的。可是,很多人也許想不到,這麼一對不共戴天的死敵,其實是 一祖同宗 的關係。也就是說,他們都是一個老祖宗的子孫,而且,在早年間,趙國的祖先是有恩於秦國...

戰國時期趙國君主叫啥

趙成侯姓名 趙種 陵墓 不明 政權 趙國 在世 前350年 在位 前374年 前350年 趙成侯 前350年 是中國戰國時期趙國的君主,姓趙,名種,趙敬侯之子。前372年,趙成侯在邢地 今河北邢臺漿水村附近 高築檀臺,以朝諸侯。因在邢地建檀臺,故名邢臺。前353年,魏國派大將龐涓帶兵攻打趙國,圍趙都...

戰國時期的趙國與燕國為何有世仇

趙燕之所以是世仇,是因為兩國的民風與國策,以及國家擴張計劃的各部規劃。1 首先,從戰國初期開始說,戰國初期,第一強國是魏國,因魏文侯 武侯善治,使魏國富國強兵,首創變法先河,又任用吳起為將,建立了完善的軍隊制度,而且還建立了當時最精銳的部隊 魏武卒,再有就是趙國當時的國力較弱,惹不起魏國 可以通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