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無法統一中國最終只能「秋風五丈原」令人為之扼腕呢

2021-10-12 10:53:56 字數 5878 閱讀 8847

1樓:一坨炒飯

孔明不是好的軍事家,而是好的戰略家,這句話簡直和某某是好的化學家,但他不是好的科學家一樣。孔明的才德毋庸置疑,就論軍事,他的平南蠻、出祁山其實已經證明這點:蜀國和魏國國力的差別,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但蜀國雖然多次退兵,卻往往只是糧草**不足,這很大程度是因為蜀道的崎嶇;但他仍然在面對司馬懿等人的情況下能做到自來自往,稍微有點軍事見解的人都知道,在兩軍對峙的戰場上撤退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但諸葛亮不僅保證全軍損失降到最低,甚至能斬殺魏國大將,這難道不是軍略嗎?

孔明的對手司馬懿,最可怕的地方不是他的智謀多麼高超,而是他的忍耐力遠過常人,所以諸葛亮攻心計謀難以成功,用計略也不易勝司馬懿,就算勝了,司馬懿又能很快總結分析,把孔明的計策和特點全部學來,司馬懿這種功力別說三國,整個中國歷史都很難找到第二個,所以諸葛亮對他十分忌憚,必須自己親自出徵對敵。

我們知道,在夷陵之戰之後,諸葛亮為了恢復生產採取了一系列恢復措施,從國策軍略到堰堤的修建都由他親自指揮,這不是因為諸葛亮不能唯才是舉,而是蜀國人口本來就不多,加上諸葛亮本身事務纏身根本沒有閒暇再於鄉間尋賢才,何況主上阿斗無心政治,不能為他分擔,所以在夷陵之後,人心渙散之際,只能是諸葛亮獨自撐起整個江山。至於南征北戰,征討祁山之時,諸葛亮一出祁山固然用人失當,但此時還有多少人可用呢?諸葛亮如果有不少賢才,他何必選個馬謖去呢?

一出祁山尚且說孔明失當,但後來出祁山,孔明減兵精戰,僅帶出幾萬軍士,何況孔明往往能自來自去,犧牲的人實際上很少;加上孔明軍法有度,生兵總能正常交接,何來出祁山耗盡蜀國生力之言。

縱觀三國,可以看到,決定歷史的不只是兵力、勢力等因素,更重要的是人。如果孔明當年不出山,以當時曹操的勢力擊破劉備,吞併江東,掃除西蜀根本已經是探囊取物般簡單了,但就因為出了一個孔明,大家可以看到,孔明往往就是針對曹操的性格對付他的,歷史以曹操當年根本無法想象的程序推進,以致後來的三分天下,這難道不是天意嗎;同樣的,陸遜的出世,桃園三英傑匆匆去世,這不也是天意嗎;至於後來司馬懿的發跡,將孔明耗死在五丈原前,也是在利用孔明謹慎多勞的特點,可以說這個對手,也是天的安排。

孔明傳世的《馬前課》,早就預料到自己今生不能實現恢復漢室的偉業,司馬家會取得天下,但他還是實踐自己的天命,以攻為守在自己有生之年給蜀漢百姓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給自己的後繼者留下了守成的基本,如此,豈是常人可為?

2樓:紅伶子

蜀在物力、人力、領土面積上遠不如魏,也弱於吳。

蜀以一隅之地與之對抗,而盟友吳又說一套做一套,不真心合作,結果自然必敗。

已控制大半個中國和至少七成中國人口的魏,已經在戰略上居於不敗之地。

說白了,國家之爭,不管事經濟還是軍事,在科技實力和科技應用水平以及領導集團的能力上不存在質的差距時,想獲得勝利,唯一的途徑就是拼多,拼人多、拼物多、拼地多,我多你少,自然我贏你輸,中國文明能留存至今,靠的就是這三多,其餘都是裝飾。

沒有數量、經不起消耗,就算有質量也必然被歷史淘汰。因為你禁不起折騰,敗個兩三次就會傷筋動骨、幾十年站不起來的,甚至文明滅亡被同化,例如古羅馬、古希臘、古巴比倫都是如此。

3樓:我

怎麼這麼簡單一個問題竟然沒有誰知道真正的原因呢。大家去看看專家的說法啊。經濟決定政治,這是一個幾千年的基本原理,從當時形勢來看,北方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經濟重心。

三國時北方仍然是經濟重心。曹魏的北方在當時仍然是經濟實力最強的,蜀國雖然有天府之國,但相比北方廣袤領土蜀國仍不是對手,這一切決定了蜀國沒有實力統一中國,而不會因為諸葛亮等智慧的人能決定的。三國最後的命運是北方的曹魏統一中國就證明了這一點。

雖然還有關羽失荊州 ,劉備兵敗等等原因,但這些都是次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經濟實力決定的

4樓:孤帆釣雪

1.蜀國國力在三國中最弱。國力不濟,良將奈何?

2.吳國內亂,無法相助。

3.三國鼎足,互相轄制。誰都不想看到別人強大了,偷襲荊州就是例子。

4.諸葛亮是全才,在內政、外交、謀略方面是第一。在軍事領域諸葛亮也是高手,但不是第一。

5.後續人才乏力,蜀國人才錄用制度有極大弊端,人才難以充分利用。「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6.蜀國內部黨派鬥爭激烈。荊州派、益州派、西涼派......

7.皇帝昏庸,寵信宦黨。

8.蜀國地少,難養雄兵;蜀道難走,運糧艱難。

9.魏將並非酒囊飯袋,郝昭、司馬懿、張郃、陳泰、郭淮絕非善類。

10.諸葛亮是人,不是神......

5樓:姓姜名尚字子牙

蜀本身的形成就要比魏晚,加上劉備在建國初成時就對吳用兵,致使國力衰退嚴重,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良等一批人才接連失去,蜀漢後期人才更是稀少,而且北伐在關鍵時刻用人失誤和後主的昏庸召回,諸葛亮被以上幾點綜合影響,日夜操勞,終是病死,而姜維掌握兵權時,朝廷內部更是腐敗,因此諸葛亮北伐,終還是因國力不盛而失敗,英雄還是要為五斗米而折腰啊

6樓:銀豆在**呀

諸葛亮的智慧的確是高人一等,但是在他的執政期間卻沒有處理好繼承人的問題,並且過於**,以至於勞心勞力的心力交瘁而死。他自負才智,攬政治、軍事等於一身,而且有意無意的排擠其餘人等,例如魏延,就因為被諸葛定為腦有反骨而不得重用

7樓:匿名使用者

蜀漢各方面實力的不足。

蜀漢政權內部比較大的矛盾。

8樓:迷茫零代

後來的北伐 是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9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把諸葛亮神化了!

10樓:匿名使用者

孔明北伐完全是為了報答劉備的三顧茅廬之恩,其實他早已在馬前課中預言說司馬炎會統一天下。

並且今天看來孔明連年北伐的意義也不大,並且連年戰爭勞民傷財,屬於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並且有人指出蜀國滅亡有孔明的一半責任

11樓:我想找個雞蛋

諸葛亮無法統一中國是有很多原因 的,當時的政治環境是:北方曹操佔天時,挾天子以令諸候,兵多將廣,人才濟濟,最為強大,而且自諸葛亮在世時並沒有出現過大的 矛盾,東吳孫權承襲父兄基業,上下團結一心又據長江天險,佔盡地利。這兩個國家都 沒有給諸葛亮可趁之機。

諸葛亮掌權後,六出祁山,屢犯曹操,國內民不堪重負,平均九個人要養一個士兵,負擔之重可想而知,而阿斗又是個扶不起的傢伙,重用黃皓之流,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諸葛亮縱有管仲之才,也無可奈何。

草船借箭之諸葛亮的計策有哪些妙處?(幾點)

12樓:匿名使用者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厲害!讓資料告訴你!

1、司馬懿和諸葛亮他們倆誰更有才能?

如果從純功利的角度講,司馬懿的才能是要遠遠大於諸葛亮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可以從當年二人在渭水前線打的一仗看出來。

我們都知道,在戰場上沒有什麼公理法則,不管用什麼辦法,只要最終打敗了敵人,就是勝利者,而勝利者是不受責備的。當年諸葛亮伐曹操受到司馬懿的阻擊後,一籌莫展,無計可施,說得難聽一點已經是黔驢技窮了。而反觀司馬懿,卻處之泰然,遊刃有餘。

諸葛亮被司馬懿拖一個半死,實在沒有辦法,竟然想到要給司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來刺激他,這也太小兒科了,古今中外哪有這麼用兵的?而從戰爭的結局來看,二人的高下就更加明顯了。諸葛亮打不過司馬懿,氣得不行,於是秋風五丈原,連翻盤的本錢都丟掉了。

而司馬懿呢,回到魏朝後一門心思地開創了大晉王朝,成了「晉史」的主角。上面說的是軍事才能,而政治才能諸葛亮就更差了。且不說司馬懿老謀深算,活活把一個曹魏王朝拿了下來,就是司馬懿欲擒故縱活捉曹爽那一下子,也是諸葛亮一輩子都學不會的。

而反觀諸葛亮,他雖然也把持著蜀漢政權,但卻玩得力不從心,險些將自己累死。最後,蜀漢還是因為人才缺乏而最先滅亡了。

2、司馬懿和諸葛亮倆軍交手誰贏了?

這個問題其實上面已經回答了,當然是司馬懿打敗了諸葛亮,諸葛亮還把一條姓命搭了進去。後世的人們神化諸葛亮,《三國演義》寫得二人交戰經常是諸葛亮打得司馬懿落花流水,但那都是後人的杜撰,當不得真。

3、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才能被劉備和曹操限制過嗎?

這個問題不好說,因為人才只存在重用不重用,而沒有限制不限制的說法。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一般,所以劉備並沒有讓他打什麼仗,只讓他搞後勤。而諸葛亮的後勤工作做得還是不錯的。

也可以這樣說,劉備雖然沒有完全發揮出諸葛亮的才能,但也是給了諸葛亮充分的政治舞臺的,沒有限制他。說到曹操是不是限制過司馬懿,那可能還是有的。曹操善於觀察人,他認為司馬懿久後必反,所以對司馬懿有較大的戒心,沒有放手使用。

只是司馬懿工於心計,他明知曹操對自己不信任,於是工作更加賣力,終於曹操打消了疑慮,沒有太為難司馬懿。等到曹操死後,曹丕上臺,司馬懿的機會便來了。所以,曹操雖然限制過司馬懿,但這個限制被司馬懿巧妙地化解了。

從這個層面來看,司馬懿仍然比諸葛亮要高。

參考地址

水鏡先生說諸葛亮雖得其主不得其時什麼意思

13樓:uriel奮

釋義:諸葛亮遇到了劉備這樣的明主,但是他出生在一個亂世之中,一生操勞是在所難免的,最後諸葛亮無功而返,病死五丈原也說明了這一點。

這句話中的,孔明未得其時,並不僅僅是指諸葛亮投奔劉備的時間。未得其時中的這個「時」字指的是天時中的時,是諸葛亮出山沒有天時這一優勢。正是因為他沒有天時這一優勢,所以他六出祁山都沒有成功,最後還病死在了五丈原上,最後落得個出身未接身先死的悲壯結局。

擴充套件資料:

諸葛亮生平事蹟:

1、隆中對策

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於新野。後來司馬徽與劉備會面時,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

能瞭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

與諸葛亮相見後,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他提問:「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

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為《隆中對》。劉備聽後大讚,力邀諸葛亮相助,於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

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係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

」」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

2、赤壁大戰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之妻劉琦後母蔡氏屢進讒言,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之計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指的是晉文公)在外卻可得安嗎?

」。當時黃祖被東吳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同年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訊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阪追上並大破劉軍。

劉備敗走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客,與魯肅結為朋友。

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如果能以吳、越的軍力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

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鬥。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

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裡,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遊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

諸葛亮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大軍在赤壁遭遇孫劉聯軍火攻,曹操軍遭受了非常大的損失,而此時曹操軍中又爆發瘟疫,曹操不得已引軍北還。

諸葛亮那麼厲害為什麼不能統一,為什麼諸葛亮那麼厲害卻不能統一三國?

樓上那些傢伙易種田看多了。三國志說了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 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 韓信,故使 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

三國時期如果沒了司馬懿,諸葛亮能統一中原嗎

不行。蜀國最有機會統一中國是漢中之戰後關羽北伐。不過荊州一失,關羽身死後就偏安一隅,再也沒機會了,人才的缺乏 樓主可以看看220 223這幾年蜀方死了多少人才 經濟的不足 雖說蜀地人民富足,但是大多地方是不毛之地,不適合農用,交通不便,商業不發達 人口稀少 蜀國的人口在三國中最少的,軍隊與人口的比例...

秦始皇統一了什麼, 秦始皇什麼時候統一中國

1 統一文字。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諸侯國的文字不統一,差不多一國使用一種文字,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下令李斯等人對文字進行整理,各全國文字統一,稱為 書同文 從秦朝開始,中國統一了文字,這項統一,一直沿用至今。2 統一貨幣。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的貨幣不統一,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貨幣。秦始皇統六國後,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