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與孟子的「仁」有何不同

2021-09-04 01:19:30 字數 5077 閱讀 1264

1樓:霅霅前溪白

1、孔子的仁是仁者愛人,是儒家思想關於人與人之間,人與世界之間的總的原則。孔子的仁更多地是一種人倫思想。

2、而孟子的仁,則是在孔子的仁者愛人思想的基礎上,從人倫思想發展到政治哲學。就是在仁者愛人的基礎上,要求君主要能從愛人出發,推恩於人,實施仁政,從而能實現王道理想,用孟子的話說,就是仁者無敵。

所以,孔子的仁者愛人,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孟子的仁,則是一種治國理政的策略和理想。

2樓:修學的人

孟子的老師是孔子的孫子子思,而孔子在臨終時把子思託負給曾子。他們對學問都是一以貫之的,所傳承的學問都是一樣的,所以他們所講的「仁」都是一樣的。因此孟子才會講「義」。

形成了孔子說「仁」,孟子講「義」。從五行上講仁屬木,孔子比較謙和,義屬金,是肅殺之氣,所以孟子好辯。這是性格的不同形成的。

3樓:大道明心

仁便是人的本質,儒家誰講的都是一個事物,沒有什麼不同。

西方研究理論喜歡玩概念,對同一事物這個設立這個概念,那位設定那個概念,對概念爭論不停,卻對事物本身不能深入,這是錯誤的研究方法,切忌此種謬誤。

4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主張尊君不唯君

孟子主張貴民

都是為天下謀

孔子站在君主的角度為天下謀

孟子站在百姓的角度為天下謀

孔子的仁學思想與孟子的仁學思想有何不同

5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講仁,要求君子去愛別人,是一種主動的行為。

孟子講義,是要求人們不要做不符合義的標準的事情,是一種被動的行為。

孔子和孟子有什麼區別

6樓:高中生三

首先,從兩人的人格來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則偏向憤世疾俗。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則,要別人大氣,自己就得是個敦厚的儒者長者。

孔子是春秋晚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孟子是戰國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講究直抒胸臆講大道理,而孟子則舉例說明道理論述,講危害與好處,使對方心服口服。

孔子早年家貧,作過吹鼓手,也放過牛羊,他是自學成才,因而他自然就養成了謙遜的性格。寬恕始終是他的人生信條,但在原則上則義正詞嚴,毫不妥協,孔子的敦厚中是蘊藏著凜凜正氣的。

孟子則不同,孟子更偏向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在那個時期內諸侯們交相攻伐,仁義早被拋諸腦後,「興滅繼絕」的傳統也煙消雲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

拓展資料: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漢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論語》及《五經》中。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漢族,山東鄒城人。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

父名激,母仉氏。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山東鄒城人。著有《孟子》一書。

7樓:l一

孔子與孟子同為儒家文化的大師,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講求「仁者愛人」,兩人的區別在於孔子更像是一個正氣凜然的敦厚的長者,而孟子更像是一個萬丈豪情的憤世嫉俗的出世者;

兩人雖然都推崇「仁」的思想,但兩人在這個推崇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也不相同,孔子是大廈的奠基者,而孟子則是大廈的建立者和完善者。

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要以身作則,大氣,是個敦厚的儒者長者。這與孔子的人生經歷有關,孔子早年家貧,作過吹鼓手,也放過牛羊,他是自學成才,在生活的各個行業各個角落摸爬滾打過,自然而然就養成了謙遜的性格,向長者請教時也總是恭恭敬敬。

成材後,也將這種恭敬的習慣一以貫之,所以才有「有教無類」的思想。孔子的敦厚中是蘊藏著凜凜正氣的,是隻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

孟子則不同,孟子更偏向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諸侯們交相攻伐,仁義早被拋諸腦後,「興滅繼絕」的傳統也煙消雲散,然而,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這種種一切都直擊孟子內心的「仁」。

故而孟子會把個人與社會緊密的聯絡在一起,以解民倒懸為己任,自然是看不慣諸侯們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號迴盪在心中,這更激起孔子的憤世疾俗。

8樓:範大壯實

孔子是至聖先師,而孟子只算是他的徒孫,如果論輩分,孟子要叫他師

公。兩人在學術上的主張不同,孔子主張「仁愛」,而孟子主要思想是「義」。論成就,孔子被尊為「至聖」,孟子是「亞聖」,除了主張不同之外,孔子在學術上的成就遠遠超過孟子,很多著作都是孔子編纂,譯註的;共同點是他們都屬於儒家學派的代表,為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做了不朽的貢獻,有孔仁孟義的說法......

9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和孟子的主要區別是:性格不同、對「仁」的理解不同、還有對施政綱領的理解不同。

第一、二人性格不同。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則偏向憤世疾俗。孔子也憤世疾俗,只不過他最大的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孟子則不同,他是「當今之世,捨我其誰」。

孔子的憤怒是出世,孟子的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邁之情,自信之氣,他越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從對後世文人的人格的影響來看,孟子的影響超過了孔子。

第二,對「仁」的理解不同。孔子是大廈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廈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針對「春秋無義戰」提出了「仁」思想,他並沒有將「仁」的思想形象化具體化,「仁」還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

孟子則在「仁」的基礎上將其形象為「不忍之心」,並建立「性善論」來對其進行論述,進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種從社會道德到社會政治的一個飛躍,這種飛躍將能更好的鞏固「仁」的觀念,並能更好地施行「仁政」。

第三、從具體的施政來看,孔子的施政綱領比較簡單原始,就是簡政施仁,孟子的施政綱領則更詳細具體:「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則不同,他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總的說來,孔子和孟子的不同大概就這三個方面,他們的不同主要是時代使然。

10樓:二年級2班54人

汪老師告訴你:孔子和孟子到底是什麼關係?

1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比孟子老了那麼幾歲。

12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和孟子最大的區別一個是聖人,一個是亞聖。

13樓:十八局四公司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比孟子早,可以說是孟子的老師。

14樓:張力

就有一點區別 那就是差了一個字

孔和孟能一樣不

15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姓孔,一個姓孟,呵呵

16樓:

孔曰成任,孟曰取義,是其區別

17樓:老衲來化緣

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孟子是儒學的發揚者,且是孔子**再傳**。

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是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軍事家。

他們的人性論不同,孔子認為「性相近」;孟子認為「性本善」。

他們都鬱郁不得志,但是孔子出世,孟子入世。

孔子家境貧窮,生前雖有才華,但卻甚少被人接納,死後才讓後人所教仰。而孟子卻不同,他生前就有桃李天下,而且孟子關心國家政治,深受前人追捧肯定!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傳》《春秋》。相傳他有**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及其再傳**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按:車,古文;輿,今字。

車又音居,是故,子輿、子車、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漢族,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

18樓:v版p民

孔子作為儒家創始,為了證明自己立法活動的合法性,他選擇了建構一種理想化的聖賢人格,即仁義禮智、孝悌忠信。孔子為了治世,改造周禮,強調克己復禮,他建構起來的話語體系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精英文化,為了維護這種精英文化的純潔性,通過壓制民間下層文化凸顯了精英性(對「鄭聲」的極力排斥)。而在人格理想上,孔子描畫的人格境界基本上是一種君子人格:

彬彬有禮,謙恭平和,能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需要遵循禮教具有良好道德修養,注重詩書禮樂和文行忠信的教育,強調由外而內的學習過程,也就是所謂「切問而近思"、「下學而上達」。

孔子只說過「性相近習相遠」,說人們的本性原來差不多,後來的修習將人劃分開了。按孔子的意思,人性本來無所謂善惡,一切都是後天影響或者自我修習的產物。孔子這樣說完全是為了強調教育、學習的重要性。

再看孟子。在孟子的時代,西周的政治制度較之孔子時期破壞得更嚴重,恢復周禮已經不再是儒家士人所追求的目的了,而是要「平治天下」。因而,人格追求上孟子志在「大丈夫」,不再重視「禮」,而轉向了孔子「不可得而聞」的「心」和「性」。

而孟子的邏輯是這樣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物慾的遮蔽和牽引會使人誤入歧途,滋生惡的品行。所以要強化前天的善來抑制後天感官物慾的惡。

為什麼孟子重視「人性」呢?在孔子的時代,西周禮樂文化還是一種極有**力的價值系統,禮樂的文化合理性是不言自明的,而在孟子的時代,「聖王不作,處士橫議」,士人階層都有一種批判精神、懷疑精神,任何一種學說都無法使用一種自明的合理性邏輯起點來獲得認同了。所以孟子需要證明為什麼「仁政」可以拯救世界,因為人內心有善,可以「存心養性」、加強修養,成為聖賢,人性本善既是他的思想體系的根基。

這是「內聖外王」的思路。孔子到西周文化中尋求話語建構的合法性依據,而孟子則到人的心性中尋找依據。這是孔子和孟子的不同。

孔子所說的仁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孔子強調仁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孔子仁

具體說來,我們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把握 孔子的 仁 一 對待 仁 的態度。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 仁 的願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 仁 如果這樣做了,那麼就會得到 仁 達到 仁 的境界的根源在於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 仁 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認為 為仁...

當今社會弘揚孔子的仁與禮有什麼意義

正因為中國這一百多年失去了聖賢教育 不講仁 義 禮 智 信。不知禮儀廉恥版 仁愛和平。不畏懼權因果報應 所以才什麼都敢幹 殺 盜 淫 妄 這個世界成什麼了?為什麼?從小沒有聖賢教育 所以才有今天的局面 弘揚不光是讓孩子學 每個人都應該學 才能改變這個世界。狗屁意義沒有,一點用也沒有!如何理解孔子的禮...

聖經中的愛與孔子的仁與墨子的兼愛異同

據我自己的理解,聖經中的愛是對上帝的愛,孔子的愛是對同族血親之間的愛,墨子的兼愛擴充套件了愛的範圍,全部的社會群體都要愛。相同點都是推崇愛,以及教化大眾關愛他人,要有愛心。聖經中的愛是大愛,這愛來自上帝,是白白賜給眾人的。不是我們愛他,而是他先愛我們。孔子的仁愛,源於血緣,是親親之愛。墨子的兼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