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型激勵理論的主要內容(論述題)

2021-08-11 06:42:22 字數 3905 閱讀 8361

1樓:匿名使用者

心理學家勒溫提出的場動力理論是最早期的綜合型激勵理論。這個理論強調,對於人的行為發展來說,先是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外界環境的刺激實際上只是一種導火線,而人的需要則是一種內部的驅動力,人的行為方向決定於內部系統的需要的強度與外部引線之間的相互關係。

如果內部需要不強烈,那麼,再強的引線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波特和勞勒於2023年提出了新的綜合型激勵模式,將行為主義的外在激勵和認知派的內在激勵綜合起來。在這個模式中含有努力、績效、個體品質和能力、個體知覺、內部激勵、外部激勵和滿足等變數。

在這個模式中,波特與勞勒把激勵過程看成外部刺激、個體內部條件、行為表現、行為結果相互作用的統一過程。一般人都認為,有了滿足才有績效。而他們則強調,先有績效才能獲得滿足,獎勵是以績效為前提的,人們對績效與獎勵的滿足程度反過來又影響以後的激勵價值。

人們對某一作業的努力程度,是由完成該作業時所獲得的激勵價值和個人感到做出努力後可能獲得獎勵的期望概率所決定的。很顯然,對個體的激勵價值愈高,其期望概率愈高,則他完成作業的努力程度也愈大。同時,人們活動的結果既依賴於個人的努力程度,也依賴於個體的品質、能力以及個體對自己工作作用的知覺。

波特和勞勒的激勵模式還進一步分析了個人對工作的滿足與活動結果的相互關係。他們指出,對工作的滿足依賴於所獲得的激勵同期望結果的一致性。如果激勵等於或者大於期望所獲得的結果,那麼個體便會感到滿足。

如果激勵和勞動結果之間的聯絡減弱,那麼人們就會喪失信心。

試述激勵理論的三大流派主要觀點?

2樓:匿名使用者

一.內容型激勵理論及其應用

內容型激勵理論,就是針對激勵的原因與起激勵作用的因素的具體內容進行研究的理論

二、過程型激勵理論及其應用

過程模型激勵理論是研究從人的動機產生到最終採取行動的心理過程的理論。它的主要任務是找出對行為起決定作用的某些關鍵因素,弄清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和控制人的行為。 三、行為改造型激勵理論及其應用

行為改造理論是研究如何改造和轉化人們的行為,使其達到目標的一種理論

3樓:匿名使用者

新行為主義就是在「刺激—反映」公式的基礎上增加了中間環節,是符號式變成「s —o —r」,o是一箇中間變數,主要是指人們的主觀因素,如意圖、願望、行為目的等等。 根據這一理論,激勵的手段不再是僅僅依靠刺激變數,還必須考慮到中間變數。具體說,激勵手段中除了考慮金錢的刺激因素外,還要考慮到勞動者的主觀需求,有了以下複雜的變化:

■要從社會心理出發,分析需要的發展,充分考慮到需要既包含物質的,也包含精神的; ■必須根據情境來分析人的需要; ■目標均衡。

4樓:匿名使用者

一、行為主義激勵理論

本世紀20年代,美國風行一種行為主義的心理學理論,其創始人為華生。這個理論認為,管理過程的實質是激勵,通過激勵手段,誘發人的行為。在「刺激—反應」這種理論的指導下,激勵者的任務就是去選擇一套適當的刺激,即激勵手段,以引起被激勵者相應的反應標準和定型的活動。

新行為主義者斯金納在後來又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這個理論認為,激勵人的主要手段不能僅僅靠刺激變數,還要考慮到中間變數,即人的主觀因素的存在。具體說來,在激勵手段中除了考慮金錢這一刺激因素外,還要考慮到勞動者的主觀因素的需要。

根據新行為主義理論,激勵手段的內容應從社會心理觀點出發,深入分析人們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並使個體需要的滿足與組織目標的實現一致化。

新行為主義理論強調,人們的行為不僅取決於刺激的感知,而且也決定於行為的結果。當行為的結果有利於個人時,這種行為就會重複出現而起著強化激勵作用。如果行為的結果對個人不利,這一行為就會削弱或消失。

所以在教育中運用肯定、表揚、獎賞或否定、批評、懲罰等強化手段,可以對學習者的行為進行定向控制或改變,以引導到預期的最佳狀態。

二、認知派激勵理論

行為簡單地看**的神經系統對客觀刺激的機械反應,這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動的客觀規律性。對於人的行為的發生和發展,要充分考慮到人的內在因素,諸如思想意識、興趣、價值和需要等。因此,這些理論都著重研究人的需要的內容和結構,以及如何推動人們的行為。

認知派激勵理論還強調,激勵的目的是要把消極行為轉化為積極行為,以達到組織的預定目標,取得更好的效益。因此,在激勵過程中還應該重點研究如何改造和轉化人的行為。屬於這一型別的理論還有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和挫折理論等。

這些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外部環境刺激和內部思想認識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只有改變外部環境刺激與改變內部思想認識相結合,才能達到改變人的行為的目的。

三、綜合型激勵理論

行為主義激勵理論強調外在激勵的重要性,而認知派激勵理論強調的是內在激勵的重要性。綜合性激勵理論則是這兩類理論的綜合、概括和發展,它為解決調動人的積極性問題指出了更為有效的途徑。

心理學家勒溫提出的場動力理論是最早期的綜合型激勵理論。這個理論強調,對於人的行為發展來說,先是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外界環境的刺激實際上只是一種導火線,而人的需要則是一種內部的驅動力,人的行為方向決定於內部系統的需要的強度與外部引線之間的相互關係。

如果內部需要不強烈,那麼,再強的引線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激勵理論一般分為哪幾種型別

5樓:angela韓雪倩

有代表性的激勵理論有:

1內容型激勵理論,主要分為:需要層次理論,激勵需求理論,阿德佛的需要理論,雙因素理論

2過程型激勵理論,主要分為:期望理論,公平理論,波特——勞勒綜合激勵模式

3行為修正理論,主要分為:強化理論,歸因論,挫折理論

擴充套件資料:

激勵理論是管理心理學的範疇,早期的激勵理論研究是對於「需要」的研究,回答了以什麼為基礎、或根據什麼才能激發調動起員工工作積極性的問題,包括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和麥克利蘭的成就需要理論等。

最具代表性的馬斯洛需要層次論就提出人類的需要是有等級層次的,從最低階的需要逐級向最高階的需要發展。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

並且提出當某一級的需要獲得滿足以後,這種需要便中止了它的激勵作用。

激勵理論中的過程學派認為,通過滿足人的需要實現組織的目標有一個過程,即需要通過制訂一定的目標影響人們的需要,從而激發人的行動,包括弗魯姆的期望理論、洛克和休斯的目標設定理論、波特和勞勒的綜合激勵模式、亞當斯的公平理論、斯金納的強化理論等。

這是由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動機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需要可以分為五個層次:

(1)生理需要——維持人類生存所必需的身體需要。

(2)安全需要——保證身心免受傷害。

(3)歸屬和愛的需要——包括感情、歸屬、被接納、友誼等需要。

(4)尊重的需要——包括內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權、成就感等需要和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認同、受重視等需要。

(5)自我實現的需要-----包括個人成長、發揮個人潛能、實現個人理想的需要。

過程型激勵理論重點研究從動機的產生到採取行動的心理過程。主要包括弗魯姆的「期望理論」、豪斯的「激勵力量理論」、洛克的「目標激勵理論」和亞當斯的「公平理論」等。

1 期望理論

這是心理學家維克多·弗羅姆提出的理論。期望理論認為,人們之所以採取某種行為,是因為他覺得這種行為可以有把握地達到某種結果,並且這種結果對他有足夠的價值。換言之,動機激勵水平取決於人們認為在多大程度上人們可以期望達到預計的結果,以及人們判斷自己的努力對於個人需要的滿足是否有意義。

2 公平理論

公平理論又稱社會比較理論,它是美國行為科學家亞當斯在《工人關於工資不公平的內心衝突同其生產率的關係》、《工資不公平對工作質量的影響》、《社會交換中的不公平》等著作中提出來的一種激勵理論。該理論側重於研究工資報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對職工生產積極性的影響。

6樓:1刀刀

1內容型激勵理論,主要分為:需要層次理論,激勵需求理論,阿德佛的需要理論,雙因素理論

2過程型激勵理論,主要分為:期望理論,公平理論.

3行為修正理論,主要分為:強化理論,歸因論,挫折理論4綜合激勵模式,代表人物:波特—勞勒

大衛李嘉圖比較成本理論的主要內容

比較成本 理論 後人稱為 比較優勢 理論 認為,國際 的基礎並不限於勞動生產率上的絕對差異。只要各國存在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差別,就會出現生產成本和產品 相對區別,即 兩優取重,兩劣取輕 從而各國在不同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使國際分工和國際 成為可能。大衛 李嘉圖在其代表作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中提出了...

韋伯的主要著作什麼,韋伯的管理理論主要內容有哪些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1920 政治 集 1921 學術理論 集 1922 社會史與經濟史 集 1924 社會學和社會政策 集 1924 經濟與社會 1922 中國宗教 儒教和道教 印度宗教 印度教和佛教的社會學 古代猶太教 之理性的和社會基礎 科學 集 一般經濟史 國家社會學 韋伯的管理理論主要...

簡述abc理論的主要內容與特色,艾利斯的情緒abc理論內容是什麼

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建立的。就是認為激發事件a 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 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 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 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 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 即人的消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