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掃墓習俗特點,冬至掃墓的習俗

2021-06-12 05:03:28 字數 5205 閱讀 8639

1樓:陽城幹部

古時稱:郊祀,帝王禳災祈福。百姓祭祖,禮數同清明。

2樓:

可能冬至開始冷了,怕祖宗們在裡面也冷,就掃掃墓,添添土,讓他們也準備過年

冬至掃墓的習俗

3樓:你瞅啥

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南方沿海一帶如粵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傳統節日。

4樓:泜水布衣

按照習俗,每年近臨冬至的日子就應該去「上墳」。上墳是一種活在世上的人對死者親人的祭奠形式,即去墓地按本地習俗方式,或者用自己獨有的方式表達對死者的懷念。通常上墳人需要攜帶鮮花,或攜帶紙錢、蠟燭、細香和水果糕點之類,把這些物品放在墓前,然後恭敬作揖,默然俯首,這樣算是完成對死者的祭奠。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習俗呢。相傳,在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已故父母尊長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廟」的就要合族舉行祭祀典禮,稱為「祭冬」。有的在冬至前十天舉行,儀式隆重,祭後設宴招待親友,深具敦親睦鄰的功能。

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也就逐漸延伸為掃墓。

5樓:劉錦棠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2日之間。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

《史記·孝武本紀》:「其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禪。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

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冬至為什麼要掃墓 冬至掃墓習俗的由來

6樓:啦啦啦啦崔小淨

冬至日祭祀祖先是全國各地普遍的習俗,又稱冬祭,儀式非常隆重。如春節。

浙江紹興民間在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祠堂家廟的要聚集族人到宗祠裡祭祖,稱為「做冬至」。

一般於冬至前剪紙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基前焚化,俗稱「送寒衣」。

7樓:官海恆

冬至掃墓——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1、據說是某一年,為了躲倭寇,家鄉的人跑到別的地方去,等倭寇走了,家鄉的父老鄉親回家,錯過清明掃墓的時間,又接近冬至,就在冬至這一天掃墓。

2、莆田分南北洋,南洋都是清明掃墓,北洋冬至掃墓的多,清明掃墓的少,清明比冬至節大,所以一般都是清明掃墓。清明前死的,就清明掃墓,冬至前死的就是冬至掃墓。

3、在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

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祭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4、中國南方大部分都有冬至掃墓的習俗。從上海、蘇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區。

8樓:昭葉無殤

清明冬至掃墓,由來已久,大盛行於唐代。《夢樑錄》記載:在古代,清明節這一天,「**士庶,俱出郊省墳。

」祭祖、上墳、掃墓,表示對先人的敬意和孝思。據《舊唐書》記載:「寒食上墓,禮往無文,近代相沿,寖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為五禮,永為常式。

」為什麼要在清明掃墓呢?這大概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先人的墳塋,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會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要去親臨察看。

一方面給墳墓添土除草;同時供上祭品,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有一首唐詩描寫當時的情景?「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9樓:匿名使用者

在墓前祭祀祖先謂之掃墓或掃拜,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的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間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十分盛行。

到了唐玄宗時,下詘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隸傭丐,皆得上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拜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併為一了)

而在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廟」的就要合族舉行祭祀典禮,稱為「祭冬」。有的在冬至前十天舉行,儀式隆重,祭後設宴招待親友,深具敦親睦鄰的功能。

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也就逐漸延伸為掃墓。

冬至為什麼要掃墓 冬至上墳有什麼講究

10樓:廢柴船長

冬至日祭祀祖先是全國各地普遍的習俗,又稱冬祭,儀式非常隆重。如春節。

浙江紹興民間在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祠堂家廟的要聚集族人到宗祠裡祭祖,稱為「做冬至」。

一般於冬至前剪紙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基前焚化,俗稱「送寒衣」。

冬至上墳是漢人習俗

11樓:匿名使用者

冬至習俗--祭祖

在民間,有於冬至日祭祖的習俗。冬至祭祖之禮與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時,人們還要向父母長輩拜節。

古時流傳有向老人敬獻鞋襪的習俗,此習俗現代仍然十分流行。閩臺有俗諺「冬至大過年,唔(「不」的意思)返無祖宗」,所有外出謀生的人都要在冬至節時趕回家鄉過年,表示年終有歸宿。

在廣東潮汕地區,冬至這日要備齊三牲和果品,去祠堂祭祀祖先,此後家人圍桌共食,祭拜通常要在中午前完成,午餐家人聚會。但在饒平之海山沿海地區,則會趕在漁民出海捕魚前,清晨來祭祖,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平安歸來。而在廣東惠安,冬至節除了祭祖,還有清明節相同的一些習俗,如冬至日前後十天內上山掃墓獻錢,修墳遷地也沒有忌諱。

在我國臺灣還有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人們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如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表不忘先祖。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聚到祖祠中按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

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款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飲酒,相互聯絡久別疏遠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祭祀祖先。

在臺灣一直代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掃墓的習俗

12樓:降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

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清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13樓:♀紫軒★之音

湯圓是寧波的著名小吃之一,也是我國的代表小吃之一,歷史十分悠久。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

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裡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與北方人不同,寧波人在春節早晨都有閤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習俗。 另一種傳說,2023年袁世凱篡奪革命成果,做了大**,他一心想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一天到晚提心吊膽的。

因為「元」和「袁」、「宵」與「消」是同音的,「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於是在2023年元宵節前,袁世凱就下令把元宵改為湯圓。這便是傳說中湯圓名稱的來歷。 甜餡湯圓本身已有甜味,所以湯不需要再加糖,以減少熱量攝取;若是無餡小湯圓,湯可以用桂圓紅棗湯或桂圓薑湯取代,可有補身祛寒的功效;無餡料小湯圓還可以用花茶來煮,味道更新鮮,也可使用紅糖及薑片煮湯圓以去除寒氣,或放入桂圓、紅棗、白木耳等,增加營養含量;煮鹹湯圓時可放一些蔬菜,增加纖維素。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故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

「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節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後,都要吃一碗「冬節丸」,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裡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

然而天好像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囉囉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其實,每年到了冬至這一天,夜的時間最長,冬至過後,才逐漸變短。昔時潮汕城鄉在冬至日還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備三牲祭祖和掃墓的習俗,冬至掃墓叫「過冬紙」。

人去世未滿三年,後代掃墓應在清明節「過春紙」,以後才「過冬紙」。冬至掃墓,因為冬天少雨,陽光充足,在山野舉行祭祖較為方便,也藉此郊遊,起娛樂身心作用。

冬至是幾月幾號掃墓習俗的由來冬至習俗有哪些要

據說是某一年,為了躲倭寇,家鄉的 人跑到別的地方去,等倭寇走了,家鄉的父老鄉親回家,錯過清明掃墓的時間,又接近冬至,就在冬至這一天掃墓。冬至的習俗吃餃子呀!冬至 winter solstice 又稱為 冬節 長至節 亞歲 等,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

冬至有些什麼習俗,冬至有什麼習俗?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 醫聖 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 傷寒雜病論 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 進則救世,退則救民 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

冬至的習俗要回家嗎,冬至習俗,各地冬至有什麼習俗

冬至的習俗可以回家。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並沒有特殊忌諱。泉州俗有 冬節不回家無祖 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儘可能回家過節謁祖。冬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閤家以甜丸湯為早餐。有的人家還於餐後留下幾粒米丸,粘於門上,稱 敬門神 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葷素五味,入夜,又舉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餅菜...